《三国之乱臣贼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4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理说,着急的应该是青州军才对,可是,令人诧异的是,与西凉军隔河对峙的青州军却没有任何动静。

    马超渐渐有些按捺不住了,他不知道青州军到底在等什么。

    河东郡,韩遂统领西凉军正一路疾行。

    马超大胜契丹骑军的消息已经传了过来,作为马超的长辈,韩遂觉得自己也应该有份不逊于马超的战绩,如此一来才能衬托出自己的身份。

    同为西凉军一系,韩遂与马腾的声望不相上下,只是,马超成长之后,马氏的实力地位渐渐高处韩遂一筹。

    此番出征,韩遂哪能让马超占尽风头?

    幸好,马超先胜一阵之后便偃旗息鼓,否则的话,韩遂这张老脸真的是没地方搁了。

    “哒哒哒”,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

    “报,韩将军,陇西急报”

    “念!”

    “征西将军马腾所部人马劫掠陇西,我部伤亡数百”

    韩遂勃然大怒:“什么?马腾安敢欺我?”

    几年前,为了共同对敌,韩遂与马腾结为异姓兄弟,只是,这种利益结合绝难持久。

    说穿了,韩遂与马腾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韩遂也好、马腾也罢,他们两人彼此忌惮,提防。

    明面上,两人共同进退,共同对敌,可实际上,韩遂、马腾都有一种取而代之的想法。

    若是韩、马势力合二为一,那是何等强大?

    只可惜,这种想法也只能想想,韩遂、马腾都没有彻底击败对方的能力,如果相残相杀,只会让外人得力。

    于是,在过去的日子里,双方人马都保持了难得的克制。

    这一次,韩遂南下,为防马腾下手,韩遂特意调兵遣将,防备西凉。

    谁曾想,马腾竟然真的下手了。

    陇西可是韩遂多年经营的地盘,马腾劫掠陇西,便等于在打韩遂的脸,素好颜面的韩遂如何能忍?

    “马腾为何下手?”

    那军卒支支吾吾,不肯明言,只是递出布绢,道:“长史说,前因后果,将军一看便知”。

    韩遂强忍着怒火,通读了一番,“放屁,这是马腾的借口,临行之前,我三令五申,陇西军怎么会到西凉去?”

    暴怒的韩遂只有一个念头,杀回凉州,向马腾讨一个说法!

    “报,韩将军,西凉使者求见”

    韩遂皱起眉头:“喔?这时候还有人来找我,真是好大的胆子,让他过来吧”。

    “喏!”

    须臾,一名风尘仆仆的骑士来到韩遂跟前。

    “征西将军麾下马由见过镇西将军”

    韩遂强忍住杀人的冲动,道:“何事?”

    “征西将军有书信一封让我送与将军”

    “拿过来吧”

    “喏!”

    韩遂接过书信,皱着眉头看了一遍,嘴里道:“马腾还说了什么?”

    “征西将军还让我稍了一句话”

    “讲!”

    “劫掠陇西只是开始,如果将军不能自辩清白,征西将军不会留手”

    韩遂怒极反笑:“好一个不会留手,原来这才是马腾的真面目,好一招调虎离山之计呀,是我一直小瞧了他!”

    西凉骑卒并不多言,他知道韩遂已经怒到了极处,如果出言刺激,绝对是自寻死路。

    这时候,惜字如金才是王道。

    果不其然,韩遂本想一怒杀了信使,可是,思来想去,觉得自己没必要与一个小卒为难,他阴沉着脸,道:“你告诉马腾,我不知道他从哪里得到的谣言,我只想说一句,清者自清!”

    “将军宽心,我一定会把话带到”

    “滚吧!”

    西凉军卒死里逃生,浑身上下俱是冷汗。

    韩遂铁青着脸,再无一丝兴致,“传我军令,今日大军休整,各部人马务必安营扎寨,小心行事,违令者,斩!”

    “得令!”

    韩遂已经无心停留,他打定主意,明日便向曹操请辞。

    “什么?韩遂与马腾起了争执,韩遂要退军?”

    曹操闻讯之后脸色大变。

    韩遂也好,马超也罢,都是曹操花费大价钱请来的帮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超击败契丹军后虽然未曾作战,却也拖住了赵云的数万大军。

    如果韩遂回军陇西,马超岂会独留?

    到时候,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西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曹操颇为懊恼。

    “近日,西凉有人传言,说马腾亡妻是韩遂所杀”

    曹操脸色一变,“杀妻之仇,这个时候传出来,只怕幕后指使居心叵测呀”。

    “会不会是李贤的手段?”

    “谁的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马腾、韩遂原本就是面和心不合,此番,马腾有了借口,只怕不会善罢甘休”

    “这该如何是好?”

    “请奉孝、文和先生”

    “喏”

    须臾,郭嘉、贾诩相继来到郡府。

    “奉孝、文和,韩遂与马腾反目成仇,西凉军要退军了”

    郭嘉脸色急变,“这是为何?”

    “听说是因为一个流言……”

    “如此,只怕马腾、韩遂必有一战”

    “二位先生可有妙计?西凉军一退,兖州危矣”

    郭嘉半晌无言。

    “文和?”

    贾诩吸了口气,摇头道:“难矣,荆州已平,幽州已定,除了张鲁、孙策,使君再无良援”。

    曹操皱起眉头,“张鲁新败,只怕有心无力,倒是孙策可以说动一番,只是,李贤实力今非昔比,孙策会与他为敌吗?”

    贾诩阴险地笑道:“使君宽心,孙策绝非屈居人下之辈,李贤取了荆州,便是扼住了孙策的命脉,我相信,他不会无动于衷”。

    “江东多名士,只怕说服不易呀”

    贾诩思虑一番,嘴里道:“我愿出使江东,为使君说服孙策”。

    曹操心神一定,道:“若有文和出马,我便放心了”。

    贾诩不置可否,趁机告辞。

    曹操情绪低落,仅靠一个立场不一的孙策,兖州依旧不占上风,“奉孝,难道真的没有办法留下西凉军了吗?”

    郭嘉苦思冥想,道:“天子暴毙,使君可以清君侧之名,号召各路豪杰,齐讨李贤,同时,使君可与韩遂、马腾立下约定,只要两部人马暂缓兵戈,兖州必有重谢!”

    曹操无奈,只得应诺。

    其实,郭嘉、曹操两人都明白,李贤不是董卓,两人虽然都曾挟持汉帝,把持朝政,可为人处事却大为不同。

    董卓声名狼藉,桀骜不驯,树敌众多,所以才有各路诸侯伐董一事,而李贤却懂事的多,他执掌朝廷的事情,罕有对人指手划脚的时候。

    再者,就算各路军阀群起响应,又能将李贤怎样?

    如今天下,早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天下了。

    李贤剪除对手,独霸六州,已经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军阀。

    这时候,谁与李贤作对,势必要有巨大的胆色。

    明知希望不大,可偏偏曹操已经别无选择,这时候,他想说服一切可能的力量。

    只要能够给李贤制造麻烦,曹操绝不留手。

    “对了,辽东公孙度如何?”

    “使君,公孙度有意与李贤联姻,只怕辽东不会插手了”

    “可恨,公孙度太没骨气了”

    “使君,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江东了,如果贾文和此行成功,当可保兖州平安,否则的话,使君须得思虑退路了”

    曹操心中一痛,郭嘉的意思是说,如果江东不肯出兵,他就要做好丢城失地的准备。

    都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不舍?

    曹操暗自咬牙,“我与李贤之仇不共戴天,我绝不会妥协,哪怕战至一兵一卒,我也要与他分个胜负”。

    郭嘉虽然早已经知道了答案,可此刻还是有些失望。

    曹操一世枭雄,只是遇到了李贤,方才处处受制,否则的话,成就岂会如此?

    兖州的战争机器已经全力开动,为了增强战力,曹操不得不竭泽而渔。

    加赋加税,百姓深受其苦。

    荀定下的修养之策尽数废黜,曹操的声望一落千丈。

    下邳,皇次子刘敦为帝的消息已经传了出来。

    守旧派群情激愤,他们认为李贤图谋不轨,当即聚在一处,企图发难。

    “诸公,自古以来,立嫡立长,这是万世之根本,如今李贤独断超纲,不遵伦常,是为大逆,我等岂能善罢甘休”

    “皇长子刘懿谦恭有礼,宽和大度,当是天子的不二人选,若是李贤一意孤行,我当撞死在宫门外”

    “死有何惧?须得说服皇后、列侯,只要他们出言,李贤绝不敢一意孤行”

    “走,咱们去内宫求见皇后,且看她意向如何”

    “同去,同去”

    一行人决断之后急忙往皇宫而去。

    抵达之后,这帮大臣表明来意,意图求见。

    伏皇后听闻之后皱起眉头,道:“哀家身子不适,再告诉他们,刘懿身子虚弱,不可为帝,刘敦方可!”

    消息传出,众人大怒。

    “什么?皇后疯了吗?刘懿可是皇长子呀,哪有这样的道理”

    “难道皇后受到了胁迫?”

    “对了,一定是皇后受到了威胁,所以不得不妥协”

    “诸公,国有难,我等当奋不顾身,如此当不服刘氏圣恩“

    “共赴国难!”

    下定决心之后,这帮大臣决意闯入禁宫。

    “诸位留步,未得许可,禁宫不得擅入”

    “让开,我等俱是大汉忠臣,如今入宫,只为求见皇后”

    “皇后已经说了不见,尔等不可造次”

    “放肆,这天下是大汉之天下,尔等欲助纣为虐乎?”

第686章 八年之后平定天下() 
刘彻中毒身亡后,为了杜绝隐患,李贤采取徐庶的计策,将宫中的禁卫全部调走,换上了亲卫营的人马。新···.——.

    入选亲卫营,最重要的不是武艺,而是忠诚。

    忠于李贤,然后才是忠于朝廷。

    此番,一群大小官吏聚集在宫门外,摆出一副强闯禁宫的模样,禁卫们并不慌乱,他们用武器、盾牌封堵了宫门。

    与此同时,早有禁卫将变故报与李贤、伏皇后知晓。

    李贤闻听之后不动声色,只是让禁卫保持克制,如非必要,不可伤人。

    伏皇后却完全惊呆了,几十个官员强闯禁宫,这是什么大罪?

    如果李贤有意翦除异己,这便是最好的机会。

    不成,绝不能袖手旁观。

    不管怎么说,禁宫外的官员们忠心可嘉。

    这大汉终归是刘氏天下,这时候,能够有一批忠臣,于国于民都是件好事。

    伏皇后虽然属意刘敦为皇子,却不意味着她对汉室没有感情。

    与李贤的交易已经让伏皇后心生不满,如今,她不想错过一个挽救大汉忠臣的机会。

    “来人呐,宣黄棋等人入宫”

    “喏”

    黄棋等人正在宫外聒噪不已,他们有强闯禁宫的意图,然而,禁卫们完善的防备措施却让他们望门兴叹。

    众人毕竟不是强攻城池的军卒,而是上朝议事的大臣,让他们吼几嗓子还可以,真要他们甩开膀子与一帮禁卫战作一处,他们还拉不下脸。

    进退维谷之际,一道谕令传来:皇后有令,宣黄棋等人觐见。

    此道谕旨,无疑于天音。

    黄棋等人急忙借坡下驴,“遵旨”。

    有了皇后的准许,一群大臣顺利进入禁宫,这一次,禁卫们没有阻拦。

    此时,天子新丧,皇后正在孝期。

    黄棋入宫之后便看到一个素衣女子正在闭目养神。

    “御史大夫黄棋参见皇后”

    “太史司马求参见皇后”

    ……

    “众爱卿平身吧”,伏皇后意兴阑珊。

    刘协在位的时候,伏皇后便没有争权夺利的想法,等到刘协死后,伏皇后更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她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掺和到王朝的兴替治中。

    这一次,如果不是黄棋等人闹大了,不好收场。

    伏皇后绝不会轻易在宫中召见这帮大臣。

    御史黄棋深吸一口气,“皇后明鉴,我等并非不知进退之辈,只是此番实在了担忧皇后、公子的安危,所以才出此下策”。

    伏皇后皱起眉头,道:“我等并无大碍,有劳诸位了”。

    众人仿佛卸下千斤重担,又说道:“我听说李贤有意刘敦为天子,不知皇后怎么看?”

    伏皇后闻言一滞,道:“刘敦聪慧大方,可为天子”。

    群情大哗,入宫之前,他们设想了千万遍,只可惜,没有一人意识到,皇后竟然会有这般想法。

    “皇后,立嫡、立长,这是国柱根本,贸然改动,只怕为祸不远矣”

    伏皇后只得又抛出那套说辞,“山阳王身体有恙,为大汉长远计,刘敦才是最好的选择”。

    “皇后品行高洁,当受我等一拜!”

    说罢,这帮大臣真的向皇后行了大礼。

    伏皇后没有劝阻,嘴里道:“黄棋,你可之罪?”

    黄棋梗着脖子,道:“黄棋不知”。

    “擅闯禁宫,此为大罪”

    黄棋正色道:“皇后此言差矣,我等虽然群情激愤,却并未强入禁宫”。

    “如此说来,倒是我多虑了”,伏皇后摇了摇头,“诸位若是无事,还是请回吧”。

    黄棋好不容易入宫一次,哪能轻易放弃?

    也不知道黄棋哪来的勇气,他前行一步,道:“微臣还有一事相求,请皇后恩准”。

    “但说无妨”

    “天子染毒身亡,凶手却未曾归案,微臣斗胆,恳请皇后再行调查”

    “不必了,李贤已经查出了真相”

    “是谁?”

    在黄棋等人的殷切目光中,伏皇后朱唇轻启,道:“曹操!”

    “啊,曹操”

    惊呼声不绝于耳。

    有的意图离开禁宫,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却想查明真相。

    伏皇后缓了口气,道:“有证据表明,施毒者曾与兖州势力哟英国接触,而在此之前,天子并未染病迹象”。

    “曹孟德真是好大的苟胆!”

    “弑君,这可是大逆,曹操疯了吗?”

    ……

    大臣们彻底乱坐一团,他们擅长纸上谈兵,一旦真有事情发生,却显得有些机变不足。

    幸好,黄棋并未彻底退去,“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后真的属意刘敦吗?”

    伏皇后皱起眉头,道:“不错,我属意刘敦为天子”。

    黄棋泄了口气,此番入宫他本是为了“营救”皇后,谁曾想,皇后的想法出人意料。

    这时候,再坚持下去已经没有意义,又过了一阵子,黄棋便告辞离去。

    毒害天子的不是李贤,而是曹操,这个消息惊爆了世人。

    一时之间,对汉室报有同情之意的大小商团、豪族纷纷慷慨解囊,他们表示,只要能够剿灭曹操,为天子报仇,他们愿意进献钱财。

    至于李贤的敌人,他们暂时蛰伏起来,不敢浑水摸鱼。

    李贤已经明确表态,如果有人在后路兴风作浪,他会夷其三族!

    一直以来,李贤都表现出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样,像今日这般狠心着实少见。

    天子刘协已经发丧,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新君登基。

    李贤又等了一日,确定再无浑水摸鱼之辈之后,他将刘敦推向了前台。

    建安四年五月,新君继位,改元章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