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必须速做决断了,再这么拖下去,一旦城内的孔融缓过劲来,与城外的官军内外夹击,那时候黄巾岂不是两面受敌?

    吃不饱肚子,就算有金山银山又能如何?

    金银换粮秣,换了粮秣又去哪里呢?

    管亥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好在他麾下的人马来源复杂,有各行各业的青壮,其中就有出过海的渔民。

    高句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管亥询计问策,终于从三个人口中得知了情况。

    那里盛产金银,这是其一,那里民众羸弱,这是其二,女多男少,这是其三!

    管亥颇为心动,听上去倒是一个为黄巾军天造地设的所在,难道说,上天真的要给黄巾军留下一条生路吗?

    原本没有刘备军马的威胁,管亥倒不觉得高句丽非去不可,他自持军力强盛,天下虽大,却不惧任何军马。

    然而,刘备的出现让管亥意识到,天下多豪杰,黄巾军烧杀劫掠,已成众矢之的,太平道在中原也已丧失了根本,唯有另辟蹊径,才可“枯木逢春”,柳暗花明。

    李贤指点的高句丽,虽说听上去很不靠谱,可仔细想来,却也是当下里最好的选择了。

    在刘备的压力促使下,管亥再度相邀李贤。

    “一万斤钱货,五百石粮秣,约定不变,你以为为何?”

    李贤淡然轻笑,“说生意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李贤却不想斤斤计较,就这么定了吧”。

    管亥目光直视李贤,一字一句地说道:“钱货今日就可交付,你的米粟何时才能兑现?”

    “既然要交易,你我双方就得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管亥深以为然,“你要什么诚意?”

    “兵退三十里,我奉上米粟三十石,如何?”

    三十石粮食只够大军吃一碗稀粥的,不过对于军粮告罄的黄巾军来说,每一粒粮食都显得至关重要。

    管亥思虑一番,便应诺了下来。

    如今的形势已经很清晰了,朝廷的援军抵达之后,黄巾军要想再攻下都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与其徒耗城下,倒不如退避三舍,换取米粟。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都昌城内的守军惊讶地发现,城下的贼寇收起旗帜,缓缓地退却了。

    孔融得知之后大喜过望,这该死的管亥终于走了,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下来。

    这些时日以来,管亥虽然一直没能攻破城池,可城内的任何人都不敢小觑与他。

    那可是整整三万多名贼寇呀!

    黄巾一日不退,孔融就一日不敢懈怠,即便城外来了两股援军,他也依旧不曾大意。

    毕竟,谁也不知道贼寇会不会狗急跳墙。

    倘若管亥真的豁出去了,就算刘备与城外的官军齐齐出手,又能如何?

    城内的守军早已经疲惫不堪了,若是贼寇亡命搏杀,最大的可能又是两败俱伤。

    贼寇识相退却,这已经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了。

    孔融并不指望谁能够把管亥彻底歼灭。

    只要解了都昌之围,一切都可从长计议。

    当然,目前当务之急却是酬谢援军!

    管亥离开的时候,带走了李贤军中的三十石粮食,而李贤也收获了三百斤钱货。

    管亥说的很清楚,他不想白拿别人的东西,这钱货权当是交易的“定钱”了。

    李贤也没有矫情,管亥给多少他就收多少。

    三万多贼寇,足足撤离了一个时辰才完全脱离了都昌城。

    北门这边倒是平安无事,面对刘备那边儿的西门倒是险些出了乱子。

    张飞脾气火爆,之前冲阵的时候,要不是关羽及时来援,险些就吃了大亏。

    如今贼寇要撤退,张飞哪能轻易放他们离开?

    “大哥,你就再让我冲上一阵吧,我保证,这一次我一定会多加小心!”

    刘备缓缓摇头,道:“三弟,不要节外生枝了,早些入城才是正经事”。

    张飞不依不饶,“大哥!”

    刘备脸色一正,他手指贼军方阵,凝重地说道:“你们瞧瞧黄巾的阵势,退而不乱,这说明他们依旧拥有不俗的战力,我们这一次是来救援都昌的,只要解了都昌之围,就算是大功告成。”

    张飞很是不爽,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闷闷地离开了。

    刘备从来不是行险之人,能够稳妥地达成目标,他绝不愿意用险。

    太史慈心中不屑,可又不好多说什么。

    不管怎么说,人家刘备也算是自己请来的援军,过河拆桥可不是太史慈的作风。

    至于城内的北海相孔融会如何答谢,那就是官面上的事情了。

    太史慈能做的事情就是在与刘备接触的这些日子里,努力保持谦让恭谨……

    等到黄巾军撤离之后,李贤便领着麾下兵马来到北门之外。

    城头的守军很是客气,他们验过李贤的官方印信之后便大开城门。

    北海相孔融亲自出门迎接。

    孔融熟读儒家经典,信奉知恩图报的处世哲学,因而,即便李贤官小位卑,可他依旧给予了足够的礼数。

    “维中不辞劳苦跋涉数百里,救援都昌有功,我一定会如实上奏朝廷”

    孔融这么表态,李贤当然不能不识相,他当即说道:“孔北海仁义有为,黄巾不过是一时猖狂罢了,我李贤虽然只是小小的游缴,却也知道,天下不可一日无北海”。

    这一句马屁可谓拍的恰到好处。

    孔融虽然是文人,可并不代表他不喜欢这种吹捧。

    尤其是这种高水准的马屁最能打动人心了。

    这李贤倒是个妙人儿!孔融对李贤好感陡升,他笑道:“都进城休整一番吧,都昌虽然被困了这么久,可粮秣酒肉却是不缺的”。

    李贤抱拳行礼,“多谢北海”。

    孔融连连挥手,“我孔文举应该谢你才对”。

    两人又是一番寒暄谦让,最终携手入城。

第86章 刘备的心思() 
都昌城长八里,宽五里,是北海郡内最大的城池。

    孔融担任北海相以来,百姓休养生息,民生富足,都昌城也渐渐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一个月以来,管亥虽然兵围都昌城,限制人员出入,可城内堆积的钱粮米粟肉食却足够全城军民一年之用。

    这样一个物埠民丰的所在,自然惹得无数人眼红。

    偏偏孔融满口孔孟之道,长于治民,却不善于兵事,在众人眼中就好像三岁小儿腰缠万贯,足以使人窥视了。

    之前,孔融还不觉得兵事不足有什么不妥,可当麾下大将宗宝被管亥斩于马下,都昌坐守困城二十日之后他才意识到,北海郡内必须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兵马了!

    外头的平原相刘备是客军,早晚要回平原去,可李贤就不同了,他是介亭人士,又是介亭游缴。

    只要手段得当,让其成为自己的手中的一柄“利器”倒也不是一件难事。

    当然了,在此之前,孔融还需要考校李贤的品性。

    话分两头,有了孔融的命令,李贤的兵勇得以顺利入城,他们驻扎在城内的校场上。

    算上周仓的降卒营,如今李贤麾下已经有了四营人马。

    从介亭一路行来,兵勇们几乎没有懈怠过一日,无论是身体是还是精神上都已经达到了极限。

    如今,好不容易解了都昌之围,于情于理都应该让军卒们快活一日。

    李贤与徐庶商议一番之后决定让四营人马轮番休假,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军卒有滋事扰民之举,绝不轻饶。

    当然了,休假之前,每名军卒都领到了一贯的银钱,这些钱货足够他们好生挥霍一番了。

    一时之间,酒肆、肉铺存货消耗一空,便是皮肉场所都客满为患。

    等到刘备入城的时候,城内各个地方几乎都有介亭兵勇的身影。

    孔融没有厚此薄彼,也亲自出城迎接了刘备。

    原本刘备还觉得与有荣焉,可当他发现李贤先行一步之后,心中的怒火怎么也抑制不住。

    要是没有李贤,这场救援都昌的大功就是他刘备一个人的了,现在呢,堂堂的平原相竟然要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游缴共同分润功劳,只是想想就觉得很憋气。

    孔融君子作风,他压根没有意识到刘备的心中的不爽。

    “玄德,我已经在府中备好酒宴,这一次逼退管亥,无论如何都得好好谢谢你”

    刘备干笑着,谦逊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北海兄吉人天相,黄巾虽然人多势众,可终归不得人心,落败是早晚的事。”

    孔融笑着摇头,“我自己什么斤两还是很清楚的,要不是你们及时赶到,这都昌说不定早已经破了。”

    刘备心中对李贤的恨意更深了,要不是这小子横插一杠,孔融岂不是会更加感激?

    雪中送炭跟锦上添花是截然不同的。

    现在倒好,李贤赚了个雪中送炭的名头,而他刘备却是锦上添花。

    即将收获的结果与自己想象的有了巨大的落差,只是想一想就觉得憋屈的很,不过刘备从来不会把心情刻画到脸上,即便他内心早已经排山倒海,可面上却依旧带着笑容。

    “不知道介亭的李游缴在哪里?”

    孔融颇有些诧异,“玄德你认识维中?”

    孔融什么身份地位,他可是一州之相,实打实的封疆大吏,可却对一个小小的末流小吏以“表字”相称,这说明什么,说明孔融对李贤观感极佳。

    刘备强抑住心中的不爽,道:“也不算是熟识,只不过是联手烧掉了管亥的辎重,又同时设伏除掉了三千贼军而已。”

    都昌被围困的这些时日,城内城外联络断绝,管亥对外头发生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此时听到刘备所言,孔融当即来了兴趣,“喔?还有这等事情?怪不得管亥早早退去了,原来是你们断了他的粮路”。

    如果没有李贤,刘备自然可以吹嘘,说自己是如何如何诈取敌营,然后如何努力搏杀的,可现在,有了李贤,刘备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说多了,显得不持重,有邀功的迹象,说少了,又显得底气不足。

    思虑再三,刘备还是摆出一副不值一提的模样,道:“一切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

    孔融没有深究,笑道:“早就听说玄德身边有两位勇冠三军的义弟,玄德怎么不为我引荐一番?”

    刘备牵着关羽的手,道:“这是我二弟,关羽关云长,善使青龙偃月刀”。

    关羽最敬名士,面对孔融,他收敛了全部的傲气,很是矜持地抱拳行礼,道:“河东关云长见过孔北海”。

    孔融虚扶了一把,笑道:“云长太过见外了,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的豪杰我可是久仰的很呀”。

    能被孔融称赞一番,关羽很是自得,他锊起长须,道:“孔北海才是真名士,我不过是徒有虚名的武夫罢了”。

    孔融“哈哈”大笑,这时候刘备又指着张飞,道:“这是我三弟,张飞张翼德,善使丈八长矛”。

    与关羽不同,张飞不喜欢文绉绉的士族,他敷衍的行了一礼,道:“俺是幽州张翼德,这劳什子天气实在是太冷了,不知道城中可有美酒?俺可是馋的很了”。

    孔融表情微滞,不过还是笑道:“有,好酒好肉,绝不让翼德失望”。

    张飞咧嘴大笑:“哈哈,那俺张飞可就不客气了”。

    刘备略略有些尴尬,有心出言解释,又怕扫了张飞的面子,可如果不解释,又怕给孔融留下不好的印象。

    最后倒是孔融主动解围,叉开了话题,刘备才松了口气。

    不过,经过张飞这么一打岔,刘备一时之间倒也不好多说什么了。

    气氛略微有些尴尬,好在行了没多久,众人便来到了郡守府。

    隔着老远,刘备就看到一行人离在门口,一开始,他只以为是府中侍卫。

    可走到近处之后,刘备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侯在门口的竟然是李贤!

    这小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第87章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正月初九,天气依旧寒冷无比。

    凛冽的西北风呼啸而来,咆哮而去。

    李贤披着大纛站在第一位,胡庸、徐庶立在其后,一行人在寒风中似乎等了很久。

    孔融见状颇为惊讶,临行之前他可是把李贤安排妥当了,虽说刘备官职比李贤高上不少,可并没有谁要求他必须出外迎接呀。

    李贤这么做,倒显得他颇会做人,这与孔融一直推崇的“待人以礼”不谋而合。

    刘备不像孔融,他对李贤报有极深的成见,第一眼发现李贤之后,他的感觉不是惊喜,而是疑惧。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李贤这么恭敬,其中定然有诈!

    刘备虽然与李贤相交不深,可他却感觉到李贤身上有一股不屈居于人下的脾性。

    就是这样一个实力不凡,偏偏又颇为自傲的人物竟然能够侯在门外,若说他无欲无求,只是出于礼貌的话,刘备是决然不肯相信的。

    不管怎么说,李贤这么会做人,孔融还是很欣慰的,隔着十多步,他就笑道:“哈哈,维中等了多久了?我不是跟你说过吗?在府里等候就可以了,刘玄德是真俊杰,不是那般斤斤计较的人物”。

    刘备心中不爽,可孔融如此夸他,他倒是不好反驳,只得干笑起来:“北海谬赞了,李游缴更是折煞我了,要是没有介亭军,管亥是否退军还在模棱两可之间”。

    刘备会装,李贤自然也会装,他拿出影帝般的演技,嘴里道:“北海郡与平原国互不相属,刘使君能够从平原国仗义驰援,于情于理,我李贤都应该在此等候,代表北海百姓略表谢意”。

    这话说的,好像李贤已经成了孔融的心腹似的。

    孔融颇为赞许,心道“孺子可教也”。

    刘备却不这么想,这话听着好听,可越琢磨越不是个味儿,“平原国的人马是客军,他介亭的人马就是自家军马了?”

    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算孔融再无私,再大方,在主、客军的待遇以及犒赏问题上他也不可能完全“一碗水端平”。

    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为什么这话由李贤说来,怎么听怎么别扭呢?

    有的人,一旦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几乎很难发生彻底的改变。

    刘备卖草鞋出身,可却自诩皇家贵胄,天家血脉,如果没有李贤抢功劳这档子事情,说不定他还会“屈节结交”,试图拉拢李贤。

    但是,自打李贤出现在都昌城下的那一刻起,刘备便把他视若仇寇了。

    孔融见李贤与刘备“相谈甚欢”,心中很是高兴,他笑道:“好了,这里风大天冷,还是入府详谈吧”。

    如何入府,谁先谁后,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人一番谦让,最终还是孔融在前,刘备随后,李贤次之。

    接下来,关羽冷哼一声,径自入府,张飞则故意拉下半个身子,对胡庸挤眉弄眼,道:“小子,什么时候再来一场?”

    胡庸梗着脖子,道:“谁怕谁?”

    倒是徐庶笑了起来:“三将军说笑了,胡庸不过十八岁的年纪,哪里是你的对手?”

    听说胡庸才十八岁,张飞略显尴尬,赢了,显得他胜之不武,要是输了,那就丢人丢大发了。

    有道是莫欺少年“轻”,张飞怎么说也是个将近而立之年的壮年了,真要是与胡庸约战,只怕反而会惹人耻笑。

    说话间众人就入了郡府,原本坐在案前等候的介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