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空穿梭幻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时空穿梭幻想-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于人口出生率的问题,整个夏商周时期1600多年的人口增长率确实很低,文中也给出了千分之三的参考数据。主要原因应该是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的人口是奴隶,他们的生存权很差,直接影响到人口出生率不高;二是战争频繁造成男丁的死亡率很高;三是客观的生产力和卫生条件等限制。但是对于主角控制的燕国应该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应该可以达到文景、盛唐和清时代的1%增长率。不出三百年(人口增加20倍)就该作者头疼人口过多了!
作者:人口增长的问题不必着急,我最后的目标是达到1。6%以上的增长。只要资源和环境足以支持,人口增长愈多,国家发展的速度愈快。想一想广阔的东北大地,二十倍的人口怎么可能填满它呢?
Zjh:前文中说要800年才能统一天下,那也太长了吗?秦国从商君变法也只有100年就统一了。作者太高估困难了吧?
支持流氓:to:zjh,人口是制约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这里的人口因素不但是人口数量,更是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包括了平均寿命。知识掌握程度等。另外还要注意帝国极壁现象,当时的中央政权直接能统治的行政区域还无法覆盖整个华夏有人区。800年,用来改变人口条件,以技术进步增大极壁半径,是比较合适的
国营企业:主角太强了;这样写很难吸引人的。你想想看主角已经有了一坐金山;但你现在却告诉读者说;主角要去挣一个金元宝。这样的情节能吸引人吗?
支持流氓:to:国营企业,主角不是在争利,称霸更是其手段,目的乃是统合华夏,创造繁盛的社会基础。谁说他要去争金元宝的?
接舆狂人:关于水泥的问题:生产玻璃和水泥,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想要用生产玻璃的小作坊大批量的生产水泥是不现实的。而且,单一的水泥建筑是不牢固的,很容易被击碎,比商周时代通用的夯土城墙要差。最理想的是钢筋混凝土,不过那要等到钢材生产出来之后。
支持流氓:to:接舆狂人,关于水泥。纯水泥浇筑和钢筋混凝土之间还有混凝土的说,材料也不难找,水泥。沙子等等,再说了,钢筋在钢筋混凝土里面起的什么作用?是抗拉抗弯。如果只是建造2…3层建筑而且承重墙间距不大的话,只用混凝土是没有问题的。还有90年以前普遍应用的预制板技术也是可以使用的。。。。。
作者:的确,只是建造2…3层建筑而且承重墙间距不大的话,只用混凝土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样为什么不用水泥做黏合剂而用砖石建造呢?那样更省事。混凝土需要搅拌,尤其是在浇注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混凝土的均匀,这是文中此时还做不到的。预制板技术也要钢筋,混凝土也要搅拌,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类似埃及金字塔的那种混凝土技术。
支持流氓:虽然很有个性,但是情节上面太“平”了,刚开始看到大大的行文,还会被思路所吸引,但是随着故事的进行,这个兴趣。。。。。。是在慢慢消散的,简直就是流水账嘛~~。能否把各方斗争写的波澜些?内政改革及内部行政大大都是参照现代的制度,提一下就好了,但是实施效果能否写的详细写,要知道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光用“上面提出了方针,下面执行,效果不错”这种格式带过。
作者:当时没有想到那么多,现在自己也蛮后悔的。只有以后不断改进了。谢谢!
支持流氓:是不是应该发展一下瓷器?总用陶器也亏得主角受得了。
作者:瓷器的煅烧温度需要1400度左右,这时还达不到,要等到铁器生产出来之后再研究。其实陶器并不差,上好的陶器还是很不错的。
《文明中国论》(转载)
    《文明中国论》东岐明(本文转载,不代表作者观点)
〈中国—文明中心之国〉
“中国”一词原来是中国古代历朝所用来自称的“中央之国”,意指文明中心的国度,而非古代中国的国家名号。古代各朝名号,才是当时的国家名号,例如秦朝时称为秦国,汉朝时称为汉国,唐朝时称为唐国,而直到清末时还是自称为清国。“中国”此词,乃是随著中华民国的创建,才成为正式国家名号,也用以指涉数千年来的相关历史传承。
中国历史并不是一部民族史,而是一部文明史,是一部东亚民族融铸中国文明的历史。现代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传承,却在仿西方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宣传下,彷佛成为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然而民族国家的狭隘定义,却误解了中国历史的传承,反而矮化现代中国成为欧西文明体系下的依附国家,并且引致了现代中国的错乱历史认同。本文即在批判此种错乱认同,并还诸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世界地位,以建立正确的中国国家认同。
〈现代世界的国家认同〉
现代国家的国家认同基础,多是建立在欧西文明所建立的国际秩序上,大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民族国家认同—以单一民族为核心组成,其国家认同即是建立在民族认同上,如法国、德国等。第二类是殖民国家认同—以殖民母国的移民政权传统为核心组成,其国家认同即建立在移民政权的统治认同上,而其文化认同乃是深与殖民母国民族相关,如美国、巴西等。第三类是后殖民国家认同—以继承当地殖民疆域为合法组成,其精英文化认同通常深与殖民母国相关,但其国家认同却是建立在欧西文明所遗留的国际秩序上,所以缺乏一致本土传统的后殖民国度,往往导致其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问题,如亚、非、美洲的多数新兴独立国家。
现代国家的这三类国家认同,都与欧西文明的历史演变有关。现代的民族国家认同,乃是源于罗马天主教廷的政教中心地位崩颓。罗马天主教廷作为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政教中心,乃是以基督宗教作为精神基础,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思想传统作为文化基础,以古罗马帝国的拉丁语文作为欧洲精英阶层的共通语言,而维系著整个西欧封建制度的政教认同。但教廷腐化后所引致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欧洲各国的本土语文兴起,取代了原有共通的拉丁语文,而封建制度的衰落,更随后造成欧洲各地民族认同的兴起。欧西文明的民族国家兴起,可说是建立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终结馀烬上,而开展了各自的新兴民族文化。欧西文明的向外开拓殖民,更造成本国民族文化传布到殖民地域,随著后来欧洲国家的全球霸权衰落,原有殖民地域也就纷纷独立,以致产生了种种的殖民国家与后殖民国家。当代世界的全球政治体系,正是传承自欧西文明各国的民族兴起与殖民扩张。
民族主义往往成为现代国家建构其国家历史认同的凝聚力量,但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却会同时导致向心与离心的不同民众倾向—主体民族与附从民族的向心倾向,以及其他民族的离心倾向。当民族国家高倡起本国主体民族意识的狂热认同之时,往往也正是其他国内民族深感备受压抑排斥之时,因此民族主义是兼具了统一与独立的双刃力量,而现代政治的自由民主发展,更是促进了民族主义力量的蓬勃兴起。
德国与意大利因为民族主义而完成统一,爱尔兰因为民族主义而独立出大英联合王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与斯洛伐克,而南斯拉夫的统一与分裂更是值得深思。南斯拉夫是以占有88%人口的南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而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所统一建立的国家。南斯拉夫人虽然是同种同语,却因历史因素而分为三方族群—克罗埃西亚、塞尔维亚、波士尼亚。南斯拉夫族在历史上处于东西罗马帝国的势力交界,因此,克罗埃西亚信仰天主教并使用拉丁字母,塞尔维亚信仰东正教并使用斯拉夫字母,波士尼亚则是受土耳其帝国影响而信仰伊斯兰教。当南斯拉夫共党瓦解后,同一南斯拉夫族的三方势力,竟在民族主义的激昂下,历经族群冲突的惨裂内战而相互仇杀。而南斯拉夫的真正少数民族地域—日耳曼人的斯洛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的科索沃、马其顿人的马其顿,也是纷纷独立求去,最终导致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解体。虽然欧洲兴起民族主义,但也有一些国家仍然和谐维持著多民族的国家体制,例如瑞士虽是德裔、法裔、意大利裔的不同民族所组成,但自十五世纪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后,国家即未分裂,而各民族亦能一致和谐共处。所以民族主义所引发的激昂认同,是有著危险双刃,并非必然导致统一,也有可能导致分裂。而国家认同要保持统一,也不一定需要提倡民族主义。
欧洲以外的殖民国度,其移民政权的文化认同是必然倾向殖民母国的强势文化。如果当地原住民大多数已遭种族灭绝—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其国家认同就会建立在原先移民的主体民族认同上,因为当地原住民的传统势力已经几近灭亡,而外来的其他民族移民在当地又无传统势力,两者便都只能依附于移民主体民族之下,例如美国与澳大利亚所供依附的主体英语民族。而如果当地原住民还有留存势力,就可能爆发对抗移民政权的民族运动,例如在拉丁美洲的许多印第安人复权运动,甚至组织游击队来对抗当地现有政府,企图重建印第安国家。也有因为殖民母国的不同,而引发的国家认同问题,例如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魁北克不断寻求独立,以脱离原属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
欧洲以外的后殖民国度,如果当地欠缺本土文化基础,虽然原住民能够掌握当地政权,但其精英文化还是会倾向认同殖民母国。许多二战后的新兴国家,还是以殖民母国语文作为官方语言,而且实际国家政策还是深受殖民母国影响。例如英国、法国在许多原有殖民国度,都还具有重大影响势力。而后殖民国度的现代国界往往只是殖民强权的势力划分,而非依照当地人文背景所划分,所以常会导致一国之中的民族冲突,例如非洲的许多新兴独立国家,往往陷入无止无休的种族冲突内战,而且又常引起邻国相关民族的卷入冲突,造成战祸连绵不绝—二十世纪末的刚果内战,卷涉周边邻国纷纷加入战局,就是一例。事实上,非洲的许多后殖民国家虽有国际外交形式的国家框架,但其国民却往往缺乏国家认同。
如果后殖民国度具备了成熟的本土文化基础,此类国度的国家认同就常建立在本土文化传统上,但殖民母国还是会对其产生文化影响,例如印度精英就深受英语文化影响,而印度的主要官方语言也还是英文。虽然印度原来就有根植本土的印度文明传统,但印度文明却欠缺统一的政治体系,也缺乏统一的语言文字,只是有著共同的印度教神话体系与种姓制度社会。现代印度的政治统一乃是基于英国殖民政权的数百年统治之赐,但印度的国家认同却因为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争端分歧,而造成了印度地域分裂为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
上述三类国家认同,都是建立在欧西文明与其统治历史下的国度,但还有少数国度从未受过殖民统治,但也都受到欧西文明势力的影响,就是中国、日本、与土耳其。
日本原本深受中国文明影响,但又转向认同与学习欧西文明,发动变法维新而成为仿效欧西殖民帝国的殖民强权,但在二战后却已丧尽了西化后的扩张领土,只还保有琉球岛国,因此日本的国家认同就是基于以大和民族为主体的国族认同。
现代土耳其是承续了统治阿拉伯世界数百年的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奥图曼土耳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征服者,在奥图曼帝国的数百年霸业期间,奥图曼历任苏丹被视为伊斯兰世界的最高精神领袖,而奥图曼帝国版《古兰经》也一直为伊斯兰教所沿用至今。然而奥图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崩溃下,欧西强权藉由民族主义,促使阿拉伯诸地纷纷独立,现代土耳其才在其国父凯末尔的领导下创建诞生。现代土耳其之兴起也是类似日本维新,放弃认同阿拉伯文明,转而认同欧西文明。现代土耳其遂将书写文字从原有的阿拉伯字母,改为欧西的拉丁字母,而且积极推动土耳其国内外的泛突厥民族主义认同。奥图曼帝国崩亡后,阿拉伯世界就四分五裂,至今尚未统一,还又在二战后诞生了犹太复国运动的以色列,形成持续至今的严重以阿冲突。
〈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现代中国差点就要步上土耳其帝国的崩解命运,虽在大清帝国崩亡后还能勉强维持局面,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却也是自弃文明传统,附从欧西文明的发展过程。清末以来的学习欧西文明历程,到了五四运动以后,随著国势危殆的救亡图存,激进成为否定中国文明传统的思潮与行动,而在文化大革命时达到运动高峰,所谓的新中国竟以国家力量来自行摧毁文明传统。明末大儒顾炎武曾痛谓“亡国”与“亡天下”之别,然而数百年后的现代中国却是面临更加严重的“亡道统”危机!
中国文明自古以来,是世界上唯一原生文明而能够传承不绝,并维持一贯政治认同的国家,这是由于中国不但是文明原生国家,而且又是长久以来周边地域的文明中心。当代世界的优势欧西文明,乃是藉由基督教精神以建立在希腊罗马文明的馀烬上,而希腊罗马文明却是早已消亡。拉丁美洲的原生印第安文明,被欧西文明诸国以基督教消灭异教的手段,进行文化灭绝而彻底消亡。阿拉伯文明始于中古时代,凝聚于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语,起源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的扩张征服,而产生于所征服地域的各种文化融合,但其文明早已四分五裂,缺乏一贯政治认同。印度文明虽然传统久远,但也是缺乏历史上的政治认同,而且现今印度的精英文化还是建立在殖民母国的英语基础上。
古代中国本是源自当时东亚的文明中心地域,并无主体民族存在,秦汉以前的历朝政权并非代表国家,而是代表主导国际秩序的政治体系。自秦汉统一以后,产生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文明中心国度,更将所主导的国际秩序投射到东亚各地,古代中国文明不仅是汉族认同,也常获得周边各国族认同。古代中国因为文明先进,远胜周边地域,即使是统治中国的非汉族政权,也会认同中国文明以遂行统治,所以虽然经历汉族易政的亡国与他族入主的亡天下,但都还能够传承文明道统。然而现代中国却因为文明落后又丧失信心,虽然是由汉族主政,却是亡失守护文明传统的信念,反而在汉族政权的主导下,自行摧残文明传统,遂而几亡道统,几乎将要重蹈古埃及文明的消亡之途。
始于民国初年的文字改革思潮,认为中国的象意文字是落后,而拼音文字才是先进,遂而将近代以来的文明落后,归咎于文字系统落后,所以要推动汉字拼音化。因此中共建政后,便积极展开阶段性的文字改革,以求达成汉字拼音化的最终目标,简化汉字便是作为拼音方案的过渡阶段。因为汉字改革目标并非简化,而是拼音,所以简化汉字方案,既不重视文字均衡美感,也让许多同音字被合并为一字,遂造成现今简体汉字的许多问题。汉字的象意发展,本就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发展,两者各有互补之短长。象意是以文字引导语言发展,拼音是以语言引导文字发展。如果要改造汉字成为拼音文字,等于是要抛弃象意文字之长,去适应拼音语言之长。但汉字是以象意体系为发展基础,汉字发音也全是配合象意体系,强行拼音化的后果反而是各取其短。而且汉字是维系中国文明认同的基础,如果汉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