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再次叛乱。现在人侯死于我手,其子必然怨恨我大商。且人国富饶,十年休养,又将是我大商之患啊!”
纣王想了想,又说到:“无妨。孤派飞廉镇守诸城,谅他人国也掀不起什么来。”
纣王今天怎么了?以前不是这样妇人之仁的。虽然疑惑,我还是尽我身为臣子的义务,再次劝到:“王上,飞廉驻守诸城虽可防一时,但难防一世啊!且诸城远离王畿,粮草输送不利。如就食于人,则授柄与敌。一旦事变,臣恐有不测啊!”
纣王有些不耐的说到:“我以仁义待之,彼安敢背我?言尽于此,诸君不必多言。”
我还想再劝,纣王示意“此事到此为止”,下令设宴庆功。
宴席之上,众人逐渐从上午的惨烈战事之中解脱出来,开始计划回师之后的休整。微子启特意跑来我的席前敬酒,以感谢我的救命之恩。抓住这个机会,在我的刻意奉承下,我将自己和微子启之间的裂隙修补了起来。从此,微子启成为我在商朝中央强有力的盟友,加上纣王对我的宠信,没有人敢指责我在燕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此,也算去了一桩心事吧。
又在缯城休息了一天,纣王起驾班师回朝。告别了纣王和缯侯,我也带领燕军踏上了北归的道路,只是走时人侯之子的眼神让我有些担心,不过这些我是无力改变了,还是由他去吧。站在兵车上,我静静的看着士兵们行进,不禁有些许伤感:四个月前和我一起出征的,有五千将士,而现在回去时只有三千多了。回蓟都的路上,我特意回到南下以来的几处战场,收殓阵亡将士尸骨火化。虽然我没有把你们活着带回去,但是决不能将你们的尸骨也留在他乡。
行行复行行,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穿过林海雪原回到了阔别近半年的蓟都。搂着闻讯飞奔而来的妲己,我不住地劝慰泪雨婆娑的妲己:“没事了,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是的,回来了。在晚上举行的宴会上,我详细的询问了我出征这段时间里燕国的情况。妲己作为监国,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我出征的近半年时间里,整个燕国按照我制定的规则正常运转,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一些小问题在妲己和留守几人的商讨下也基本满意的解决了。我斟了满满一爵酒,敬了留守各人一爵,说到:“寡人不在的这段时间里,有劳诸公了。寡人在此感谢诸公,请诸公满饮此爵!这爵酒虽然比不上金钱玉帛,但是代表了寡人对诸公的敬意,干!”说完,我一仰脖喝干了满满一爵。努力忍住咳嗽的冲动,我在心里就骂开了:哪个家伙准备的酒,不知道我不能喝高度酒吗?这酒少说有十五度,想谋杀我啊!一扭头,我就看见妲己在掩嘴偷笑。原来罪魁祸首就是你啊,看我晚上怎么整治你。看着妲己掩嘴的万种风情,我竟痴了,顾不上还有臣属在侧,抱起妲己就走向卧室。这一晚,春意浓浓,我和妲己抵死缠绵,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天快中午了我才起床议事。按照子城的报告,这次南下东夷平叛,燕军损失近两千精锐士卒,消耗粮食四十万斛,虽然路上的消耗减少了许多,但是到达诸城之后王师的粮食基本由燕国供应。近三万兵马的消耗使得燕国的储粮急速减少。虽然今秋大熟,获粮近六十万斛,但是扣去各种开销,所剩无几。这些都导致我不得不再休养一年才有余力发展工商。但这些都不是这次东夷叛乱的最大影响。第二次东夷之乱,最大的影响不是损耗了商、燕的国力,而是由于纣王没有彻底铲除东夷叛乱势力所导致的十年后东夷人侯的再叛。纣王这次的铲草不除根,不仅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大商,更害了我的燕国。燕历十八年,经过十年休养生息的人国连同奄国再次叛乱,不但吸引了商王朝的主力,导致朝歌地区门户大开,最终被周人所乘,而且拖累了我兵进中原的计划。而第三次东夷叛乱更使得我和奄国解下大怨,最终使得我后来攻打成周时功亏一篑。
还要说一下纣王回到朝歌之后的事。回到朝歌之后,由于和飞廉的矛盾激化,微子启一怒之下离开朝歌,和他同时离开的还有自己的数万族人,这些人里面有近万人是参加过两次东夷战事的老兵。随着这些老兵的离开,朝歌地区再也没有有战争经验的士兵。到了牧野之战的时候,纣王的部队大多是没见过血的新兵。这样的部队战力如何,就不用多说了。
小弟还有一本书《灵界臆想》,还请各位不吝点击一阅,不需要投票。谢谢各位支持。 http:///readbook。asp?bl_id=23268
第四节 牧野之战(1)
当我们在东夷地区浴血奋战的时候,周武王也没有闲着。根据我得到的情报,攻克崇国之后,武王迁都到镐京,开始整军备武预备伐纣。燕历九年,武王拜姜子牙为太师,周公为辅相,分别为最高军事长官和行政长官,总理军政大事,又任命召公、毕公等兄弟作为六卿,借着修建宫殿的名义招集士卒训练。几年后,练成了一支拥有三千虎贲的铁血雄师。到了武王登基的第九年,据说西方诸侯开始纷纷劝说武王伐纣。
燕历十五年,武王前往毕地祭祀文王。毕这个地方,据说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周文王就葬在这里。武王祭祀了文王之后,就前往东方检阅部队。武王率军来到孟津(盟津),开始军事演习。不过武王认为在此之前还要作一件事才显得伐纣名正言顺。
武王于是作了文王的灵位放在自己的兵车上,供奉在中军大帐里,对外自称为太子发,以示自己是遵照先王昌的旨意前去讨伐商纣的,并不是自己擅自做主。武王向司马、司徒、司空等受王命执符节的官员宣告了军纪:“大家都要严肃恭敬,不可以对上天不敬。一定要诚实,不可以欺上瞒下。孤本是无知之人,只因先祖有德行,打下了这份基业,孤只是继承了先王的功业。现在孤已经制定了各种赏罚制度来确保完成祖先的功业,希望各位能够以身作则带头遵照执行。”宣布完纪律后,武王下令开始军事演习。
太师姜子牙登上将台开始向全军发布命令:“所有将领听令!集合好你们各自的兵众,把好船桨,准备渡河!诸君须奋勇向前,凡是落后的一律斩杀!现在,我命令:渡河!”众人紧跟在武王身后,开始登船。武王登上了王舟开始渡河。船走到大河中央,有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来用它祭天。渡过河之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转动不停,最后变成一只赤红的乌鸦,发出魄魄的鸣声。当然,这些所谓的吉兆都是姜子牙、周公等人合伙捏造出来的。当我在燕国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只是不屑的笑了笑:这种骗骗小孩子的玩意谁不会?我编造的《天问》还把我吹成了天地的代言人呢。不过后面的消息就不能够小视了。
武王渡过大河,在孟津操练士卒,计有三百兵车,三千虎贲,步卒四万余人。这就是很可怕的军事力量了。燕历十五年,整个燕国的兵力不过两个满编师一万六千多人,加上后勤、工程部队也不过三万。虽然论战斗力我并不害怕周军,但是周国的盟友数量却是我所无法企及的。武王在孟津军演三天,西方诸侯八百多国闻讯而至,参加武王的演习。八百诸侯,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一个诸侯国出一乘兵车计算,八百诸侯就是八百乘兵车,总兵力达到六万,加上周军原有的实力,周一下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乘之国。大商享国六百年,恐怕都没有动员过这么多兵力。第二次东夷叛乱的时候,纣王破天荒的出动了三百乘兵车(这其中还有我的五十乘),已经是大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兵力了。现在周国这么轻松的征集了整个大商都无法征召的兵力,怎能不让人担心呢?
只是纣王和我对此都没有办法。纣王为了稳定东夷地区,将飞廉所统帅的商军主力三师一万多部队留在了诸城,一时调不回来,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在朝歌地区征兵。但是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哪怕他拿着大商最精良的武器(比如我提供的),也绝对打不过一个不穿甲衣但是训练有素的周人。纣王的征兵虽然很成功,再次组建了王畿三师,但是战斗力可能还没有飞廉手下一个师强。我呢,远在燕国,虽然我的兵力、战力都够了,但是离中原还是太远了,路途遥远、补给不利,这些都决定了我还没有实力南下中原。其实就算我有了这个实力,商朝不亡,我也不敢南下,毕竟名义上我还是大商的臣子。
武王在孟津地区汇集了周军及诸侯高达十万人的庞大部队,直接威胁朝歌。诸侯都劝说武王可以伐纣了。武王的心思也有些活动,就招集太师、辅相等人商议。姜子牙第一个反对。他说到:“大王不可现在伐纣。我们来的时候只是为了训练士卒,检阅军队,还没有作好攻商的准备,粮食、武器、车马都没有准备充足,士卒们也都没有思想准备。虽然现在纣王在朝歌一带没有多少兵马,但是商朝的主力都在。只要纣王坚守城池一个月,商军主力就可以回到朝歌。此外我听说纣王在燕地封了一个燕侯,就是杀死大王您大哥的那个酒默。现在这个人把燕国治理得很是兴旺。据说纣王称其为商朝第一名将,上次的东夷之乱,人侯就是死在他的手上,虎侯也是被他擒住的。此人假如领兵来援,我们虽然不怕他,但是免不了一场恶战啊。如果被纣王从中得利,我们就吃大亏了。”
周公也同意姜子牙的意见:“太师所言极是。大商立国六百年,实力不可小视。如今我们准备还不充分,这次孟津之行更多的是向商纣示威以打击商人士气。现在商朝还有反扑之力,我们不可妄动啊。”
武王一听手下两个级别最高的大臣都反对此时伐纣,那一点点伐纣的心思也没了。不过武王还是有点为难,又问到:“那我们用什么理由说服诸侯呢?”
这个活周公拿手。周公建议到:“大王既然是顺应天命而称王的,不妨就用天命来说服各位诸侯。”于是武王在第二天的阅兵仪式上宣布退回镐京,理由就是“汝等不知天命,不可也”。诸侯一看这次马屁拍早了,得,还是先回去吧。于是十多万大军呼拉拉又跑了回去。得到这个消息的我破口大骂姜子牙老狐狸,什么准备不足,都是糊弄老实人的,周人恐怕从文王刚刚继位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灭商了,现在连军队都准备齐全了,我就不信还差这几年。姜子牙怕的是现在伐纣损失太大,到时候抵挡不住东边来的燕军或者东夷。等到四年后我和东夷打起来的时候,老狐狸就不说什么准备不足了,倾巢而出直扑朝歌,一举灭商。不过现在武王还是听从了姜尚和周公旦的建议,班师回到了镐京。
纣王得到周武王退回镐京的消息,长舒了一口气。十万大军云集孟津,说不怕那是假的。不过纣王作为大商的君主,绝对不可以表现出自己的胆怯。只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纣王也知道大商六百年的国运不会长久了。虽然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全力先灭掉周国,不过纣王也知道这不过是自己的一番幻想:先不说能不能千里远征西歧,就是灭了周国,谁又可以保证东夷不会趁机坐大呢?到时候还不是平了西边再被东边打。只是大商就这样亡在自己手中,纣王总有些不甘心:为什么就是我这么倒霉呢?只是事已至此,说这些没有任何用处了。纣王叹了一口气,呼喊左右:“来人,请萁子和微子。”
不一会,萁子和微子启赶来王宫。微子启虽然在七年前怒而出走,但是身为纣王庶兄,纣王有事的时候还是经常找他来商量的,次数多了,微子启干脆自己一个人搬回了朝歌——此时飞廉已经在诸城了。见礼落座,纣王直入正题:“二位,孤也不说那些假的虚的了,今日请两位来,就是商讨周人的事情。二位以为,这次周人陈兵孟津是示威呢还是试探?”
萁子这几天也为这事担忧,现在看纣王也没有应对之策,只好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供纣王参考:“王上,臣以为周人这是在向我大商示威。我大商经过两次东夷之乱,国力大损,元气至今未复,周人早已知道这些,不用再作试探。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应对。假如出兵丰镐,我们没有这个实力……”
纣王打断萁子的话,说到:“出兵是不可能的了,先不说王师都在东边的诸城,就算都回来了,我们打得过周人吗?八百诸侯,十万大军,更有兵车千乘,我大商六百年来没有哪位先王征召过这么多兵马。以大商现在的国力,不要说兵车千乘,就是一半都没有。”
微子启在一旁说到:“王上为何不招集诸侯呢?”
纣王苦笑道:“我大商现在哪有实力招集诸侯。昔年武丁先王在位时,国势鼎盛方可征召天下诸侯。后来文丁先王在位时,国势衰落,周人趁机起于西方,自发灭崇国,黄河以西再无我大商侯国。南方诸侯也已有数十年未来进贡。东边,东夷自孤继位后两次叛乱,也不用说了。北方,则是狄人肆虐之所,也不用想了。现在我大商只有中原千里之地了。经过两次东夷叛乱,积蓄了数百年的国力损耗一空,还有什么力量来抵御周人呢?”
微子启还不死心:“那大王何不召燕侯前来呢?”
纣王眼睛亮了一下又黯然了:“燕地离此有数千里路途,燕侯来回一次即需三月,所耗粮草数以十万斛计,卿以为我大商还有这些力量支持吗?”
微子启沉默了:虽然燕侯勇冠天下,是大商第一名将,但是没有饭吃也是不行的。只是他们周人十万大军哪来的粮草?想到这里,微子启眼睛一亮,急忙对纣王说到:“王上,我虽无粮,周人难道就有粮?”
纣王又苦笑着摇了摇头:“周人自昌时起就开始谋算我大商,准备了恐怕有五十年。不要说是十万大军,再来几万估计都没有问题。不要忘了,周人的祖先后稷就是种地出身的。”
微子启默然。纣王三人就这样对坐无语,谁都想不出什么办法。良久,纣王开口说到:“周人这次虽然退回去了,不过再过几年一定会再来的。恐怕那是就是我大商……之时。”说到亡国两个字的时候,纣王停了一下,还是决定跳过去。纣王继续说到:“为了使得我们大商的先人不会没有人祭祀,孤有一策,还要两位相助。”
萁子和微子启虽然和纣王在一些事务上有分歧,但是大家毕竟都是子益的后裔,血管里流动的血还是比水浓的,听到纣王说到这有些遗言意味的话,急忙伏倒在地,哭道:“大王何出此言?我等愿与大商共存亡!”
纣王有些悲伤的扶起二人,说到:“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我大商几十位先王怎可无人祭祀?孤一人承担周人的罪名,你二人则要想尽办法活下去,使我大商之汜不绝。周人素以假仁假义欺骗天下,孤今日即将王叔下狱,而王兄则远遁他方。如此,周人必不敢为难你二人,则我大商虽国灭而汜不绝。”
两人还要说些什么,纣王急忙按住两人,再次叮嘱了一番。萁子和微子启看到纣王心意已决,只好同意。三人抱头痛苦一番之后,纣王招来左右。之后,朝歌就传出萁子下狱、微子启出走的消息。不久,纣王又命太师疵、少师强抱着乐器投奔周国以使商乐不绝。这样,纣王就把自己的后事都准备好了,静静的等待周人的大军。为了节约民力,纣王也没征召士卒,按纣王的想法:既然身死国灭已经无法避免了,还是减少百姓的负担为好。
不过武王还是不愿意出兵。其实应该说是姜子牙不愿意出兵,他还在等东方出现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