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马王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马王爷- 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走投无路,正好向我们求救,不伸手是不行的。”

    苏伐道,“你倒不傻,还知道那是大唐的官员,与你有何干系?这下子更坏了!”钦察汪道,“怎么不干我事?那人很明显是奔了我们来的,也许有什么消息要送。”

    苏伐不好再说什么,只是暗暗祈祷那位大唐的将军不要有什么事才好。现在西州方面的消息渠道不知怎么了,一点都送不过来,也不知他们在做些什么。

    过了一段日子,苏伐也只是探知,在焉耆城新增了一两百唐军,并没什么大的行动,他这才稍稍地放了些心。认为西州只是为了自保罢了,而且增兵也不大明显、才两百人,估计着他们也在照顾龟兹方面的感受。

    后来,从吐蕃方面有一封密信传递过来,这让苏伐大为奇怪,因为龟兹与吐蕃并没有这样互通消息的约定。而上一次有关大唐要二讨高丽的消息也是从吐蕃送过来的。

    上一次吐蕃的来信只是猜测,提醒他们可以趁机有所行动。而这一次,吐蕃的来信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大唐讨伐高丽的战事已经正式开始了。

    而且两次的来信都来自于同一个人,苏伐想不到在吐蕃那里,有什么人这么关心龟兹,他的用意是什么。

    但是他到此已经十分的放心——西州在高丽战事结束之前不大会找他麻烦。也许等高丽那里一结束,西州就忘了这次的冲突事件,那再好不过。

    钦察汪自上次被高峻打倒在地、并且用脚踩住、刀压了脖子,一直以来耿耿于怀,以为自己在手下那么多人的面前丢尽了脸面。

    此时便怂恿道,“大王,你怎么这样胆小,再这样下去,便会让人家骑在脖子上撒尿了!为何不借势有些行动?”丞相那利却说不可轻举妄动,但他建议,此时正是在丝路上猛征赋税的大好时机。

    转眼时间就到了五月上旬,正在苏伐意意思思、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从西州来了位信使。他骑了快马,也不进城,远远地把一封信射到城里来了。

    信中说,西州郭都督之长子、宁远将军郭待诏,在追击西州内奸之途中,遭遇康里城暗算、身中一箭。西州要求,龟兹方面三日内将暗箭之人绑赴西州,听由西州发落,万事皆休。

    后边没有话了,信上就说到此处而止。

    苏伐连忙找丞相那利、各城城主商议。一时各执一词,什么意见都有。尤其以钦察汪的意见最为激烈,“笑话!我们是在自己的地面上巡逻,是他们跑过来的,反倒有了理。人不交,谅他们眼下也没什么力量搞小动作!”

    沙丫城守将也说,西州大概只是瘦驴拉硬粪,说些大话来吓唬我们的。我都不信西州有力量跑过来挑事。再说还有浮图城在他背后呢!

    苏伐道,“浮图城,我们还是别指望了,上次眼都盼蓝了,也没见他们动一动。”

    钦察汪说,“那我们就不理会,看看他有什么后续手段,我估计是没有。”

    三天后,西州又有一信射进城中,还是那套说辞,只不过把索要之人换了。原来只要求绑付射箭之人,这次明言指出,要把康里城城主钦察汪送过去,不然后果自负。

    这次就轮到苏伐发怒了:西州也太不拿龟兹当一回事了,动不动就要求绑一个城主送过去。他堂堂的龟兹王,一共才有几个城主!

    那利道,“为今之计,我们只有严加戒备,往康里城再加些兵就是。最好让他们知难而退。我们不回复他,便表明了态度。”

    钦察汪叫着说,“这也太过胆小,大王你就下令,不用加兵,我康里城出兵三千,明天就替你取了焉耆!”一时群情激奋、摩拳擦掌,让苏伐也有些心动。

    西州欺人太甚,可这不是郭孝恪以往的行事风格,难道这是他长子受了伤的缘故?那他也太不拿大局当回事了。西州的兵力苏伐早就通过刘令史了如指掌,能够随时调动的过不去三千人,他就敢说这样的大话。

    欺人太甚!

    苏伐深思熟虑,最后吩咐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我们就从各城抽兵五百,发兵两千充实到康里城。钦察汪你要加强警戒,待机而动,可派出小部人马、到淡河西岸去拭探一下,看看他们的底细。”

    大王终于发话,看起来还给了他见机而动的权力,钦察汪有些兴奋,领令而去。

第673章 高山流水() 
钦察汪走后,苏伐还是心神不宁,他问那利,“听西州两封信的口气这么硬气,难道从别处调了兵来?总不会是浮图城的兵吧?”

    那利道,“大王尽可放心,依我看,他们这次多不过去两千人。浮图城就不必说了,有浮图城的一万人马在,阿史那薄布胆子再小,西州总得放两千人在那里看住。若是借兵,只能从玉门关内来了,但这么短的时间哪里做的到呢。”

    他们商定,只要坚守不出、严密防范,西州只凭着两三千人,要攻打一座康里城是不可能的。也许等他们人困马乏之时,这边一举打个反击、收复了焉耆也有可能。到时取不取焉耆、还要看龟兹乐不乐意了。

    哪知三天后,钦察汪还没有前线的消息传来,不知西州和焉耆方面有什么动静。但再有一骑飞驰到龟兹城下射进来一封信。这次的内容就与第二封一字不差。苏伐笑道,“也就是这样子,我们太过重视他们了!”

    那利提醒道,“大王,对方此举有些违背常理,我们正该是加些小心!”苏伐道,那么本王就亲去康里城坐镇,倒要看看他们玩些什么花样。

    长孙大人回到了长安,先去兴禄坊看望了高俭。从西州赶回来之后,长孙大人比任何时候都认为,高府,再也不仅仅是一座清贵的府第了。

    以前的时候,他对西州别驾、这位大唐年轻的后起之秀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道听途说当中,那么这一次,长孙大人就属于眼见为实了。

    他从高峻炯炯有神的目光中看到了自信的力量。本来谁都不大看好的事,竟然被高峻短短数语,就切中了要害,连他都没什么中肯而有说服力的话去说服对方。

    高峻要做此事之前,考虑的不是自己,看来他不是个抓功的人。也难怪,像刘武、王道坤、高岷、高峪、罗得刀这样形形色色的人都围绕在高峻的身边了。也难怪苏氏都这么急切地想要帮他了。

    也难怪他能接连取得这样的成就了。

    在返回长安的路上,长孙无忌就打定了主意,但他要先去高府见见阁老。虽然在柳玉如在史馆一事上的所为让长孙大人有些不爽,但是她只不过是一个侯府漏网的小妇人罢了。

    再怎么说她现在也算是高府中人,她可能会影响到高峻对自己的看法,但他相信,她影响不了整座高府。

    对于高峻这样的人才,他一定要争取为上,不到万不得已,谁会与这样的一个人为敌呢!而他接下来的行动,就是他主动争取的表现了。

    所有的贵族集团都是按着各自的利益和地区自然划分的,长孙大人深知,关陇一系只靠自己和褚大人是不够的,要有新鲜的内容添加进来。

    这次出征高丽,江夏王又随皇帝去了,而同去的褚大人只算是侍官。等大军凯旋,估计着山东一系的腰杆会再硬上几分了。

    李道宗虽属宗族,但他起家的地方却在山东一带,文成公主便是由山东祖籍被选拔上来去吐蕃和亲的。而苏氏的娘家起于江南地区,自然属于代表着商人、或是通过科举而进入官场的山东一派。

    长孙大人极力地想把苏氏塞入西州高别驾家中,一是因为这就是皇帝的意思,二来她的姿色在高峻家中充其量只站到前五位,绝不致因她的加入而将高峻推到山东一派,而且还能同时削弱和抗衡柳玉如。

    甚至还能借此拉一拉与台州苏大人的关系,何乐而不为。

    长孙大人到高府的时候,阁老高俭正捏了一把紫砂茶壶品茶,显得十分的悠闲。当长孙大人把西州那里、高峻想做之事讲出来时,阁老还是那副不紧不慢的样子。

    阁老只是说,“我担心他?还不如多担心一下山阳镇那几位孙媳,尧儿回来之后,说柳玉如身怀有孕了。”

    长孙大人赶紧向阁老贺喜,又说起了苏氏一事。阁老说,“这个嘛既是陛下的意思,老夫绝不敢拒绝。但这又是他们的家事,而孙媳柳玉如在此事上态度坚决,老夫正在犯难怎么说服她呢,正想有劳长孙大人费心。”

    长孙大人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高阁老也有些装了,乍一听到高峻在这样形势下欲在龟兹动兵,一向谨慎有余的老头居然连动都没动。

    但他不以为意。之前,东阳公主虽不是长孙皇后所生,但自己却是皇帝的舅子,东阳公主是阁老的儿媳,那他长孙无忌怎么都算是和高俭平辈的。如果甥妇苏氏进入高家,那么自己就算是阁老的晚辈了。

    长孙大人的思绪从这一团乱麻中挣扎出来,他没时间纠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有许多的大事等着他去做,其中一件便是尽快给西州筹划些兵马。

    关陇一派向来是注重实力的,他不拉高峻、自有人去急着拉拢,他不能跑到别人后边。回府后,长孙无忌马上吩咐,“去请右武卫大将军柴绍堂、兵部侍郎韩瑗。”韩瑗也是关陇一派的中坚。

    而此时,恰好被他派去山阳镇的石护卫回来了,看起来他有些沮丧。长孙大人听说他没有得手并没有责怪他。但听说他曾经对那位柳夫人动过杀心,长孙大人吓了一跳,“你伤到她没有?”

    石护卫又摇头。长孙无忌长出了一口气道,“谢天谢地你自作主张,幸好没伤到她,那我就不怪罪你了。你立刻放手此事,只当从没做过。”

    柳玉如再恨自己,毕竟在那几页纸上还有另几位大员的亲笔签名,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相信高峻不会为讨她一个人的欢心、便敢与这么多的人为敌,即便她是他的最爱,那也绝无可能。若是她固执地坚持下去,嘿嘿,也许就不再是什么最爱了。

    苏氏跑到西州去了。她想,既然高大人认为她留在牧场村不大放心,去山阳镇也不大合适,那么去西州总行了吧?

    西州有郭待诏的夫人、高岷的夫人、高峪的夫人、高峻的七夫人丽容,甚至还有罗大人的夫人王氏,自已去了也就没那么敏感。再说如果西州不安全,还有哪里安全?

    这下子西州的同龄女子也有不少,没事时就聚在待诏的家中陪郭大嫂。郭待诏自从服用了胡地箭伤药,伤势有所好转,只是仍然不能随意动,只能卧床,而且昏睡的时候多于清醒的时候。

    苏氏发现,郭待诏的夫人和高峻的夫人都姓柳。再偶尔听郭夫人说起郭待诏和高峻二人在一起的事情,特别是他们在龟兹截下蝴蝶琴一事,不禁深有感触。

    心说这么一架普通的蝴蝶琴,却勾出了这么多的事:一架琴、皇帝、密信、内奸、将计就计、郭将军负伤、直至一场将要到来的大战甚至连长孙大人到西州来,也多少与此琴有关。不然皇帝塞人一事她怎么会与高峻同时知道?

    丽容见她发呆,便问她在想什么。苏氏为着掩饰,灵机一动,一首诗脱口而出,“高山碧水意,铁剑蝴蝶琴。手足世多见,刎颈有几人?”

    众女回味、一时无语,而外面人欢马嘶,大军已动。

第674章 我心先乱() 
苏氏知道高峻除了颉利部四千人、浮图城四千人,就是天山牧二百人的护牧队了。八千二百人虽说人也不少,但苏氏总觉着这支队伍的组成不大让人放心。

    她不知郭都督是怎么想的,西州一兵没派。有心问身边这些人一句,但是无论是在郭夫人、还是在丽容的面前,苏氏认为自己这样敏感会招致这两个人的多心,于是强制着把担心压下来。

    她想到长孙大人离开牧场村时也没有应下来一个字、说是要给高峻筹划些兵来,那么就是他压根儿也没有这种想法了。

    直到外边的兵马都开过去了,苏氏还在想这些事情。不过,她偶尔看到丽容正在与邓玉珑说笑,似乎对出征的高大人一点儿也不担心,又顿觉好奇。

    那么自己这人真的不是个旺夫的命?怎么总往不好的地方想呢?人家丽容为啥就跟没事人一样?

    哪知丽容像是猜出了她的担心,悄声对苏氏道,“姐姐你只管放心,以前我们也都与你一样,峻只要一出去,我们连饭都吃不下,可他最后还不是风风光光地平安回来?倒是我们这些在家里的憔悴不堪。后来我们都想通了,看顾好了自己,便是对他最大的支援了。”

    原来如此。但是丽容的话似乎确认、自己的魂不守舍就是在为那个人担心,她有些不好意思。再想想前些天离开牧场村去山阳镇的思晴等人,不也是走得平静而且痛快、没有一丝的婆婆妈妈、难舍难分?原来如此。

    后来郭孝恪过来看望待诏的伤势,苏氏再也忍不住,就问,“郭叔叔,这次西州怎么不加些人马呢?”

    郭孝恪有些奇怪她会有此一问,看着她愣了一下,其他人也都看向她。苏氏脸色平静,说道,“我只是想,他这些人组成有些太杂乱了,万一战事受阻产生哗变”

    郭孝恪说,“哗变有可能,我早想到了我相信高峻也会想到,那我更不能乱动了。西州这点兵要是东抽一下、西抽一下,你再想想后果是什么。”苏氏略略想了想,便点点头,却把丽容等人听了个一头雾水。

    郭孝恪说,“哗变一说,我最不放心的是浮图城四千人,阿史那社尔倒是个稳当人,但雉临带了那个女仆也去了,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考虑颉利部四千人不大可能有二心,再加上高峻那两百人的护牧队,在整体的力量上看,我还不怎么担心。”

    “这么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两百人。”苏氏喃喃道。

    郭孝恪纳闷,这样的军情大事,自己怎么会和苏氏说。但高峻领人出去了,西州后方的稳定尤显重要,他不能有片刻的放松。看看待诏无事,都督起身出去了。

    郭孝恪走后,这些女子们有些不大相信地看苏氏,纷纷歪着头、眨了眼睛看她,问,“你是女诸葛吗?还懂得哗变!”

    苏氏道,高大人执意要带走浮图城的四千人,无形中减轻了西州的压力。阿史那薄布留在浮图城的八千人走了四千还剩四千,而西州人马一人未动,但是龟兹前线高大人那里的压力就大多了。

    她说,我看出来郭叔叔也有担心,但眼下的安排却是最为稳妥的。龟兹那里最坏结果是个乱。但乱在了外边、总比乱在西州要好,再说也不一定乱。

    丽容说,“姐姐们,我的心先乱了!”另几个人不怀好意地笑了起来。

    焉耆古城迎来了西州的大批人马,留在此地驻守的许多多、苏托儿兴高采烈带人出城迎接。人马扎在城外,高峻先不急着再往前进,先到城中看望焉耆父老。

    城是百姓看到高镇守史到来,纷纷上前问塞问暖,老人、孩子、妇女谁都不与他生分,从家中拿出好吃好喝请高大人品尝。这让随同高峻进城的浮图城少城主雉临大为奇怪。

    女仆奴必亚在雉临的眼里就是个宝,雉临在田地城一看到她眼都发直,而高总牧监似乎对这个女仆不大上心,虽然她目前的身份是黔州高剌史府上的侍女,但是高大人对雉临表现出来的迫切之意没有表示出一句反对,这就让他大为放心了。

    见高大人不发表意见,那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