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7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阶下,设静鞭、仗马,列甬道东西。

    丹墀之上,设紫赤方盖、红黄龙扇等,东西分列。

    说明一下,“丹墀”是“丹陛”的一部分,指的是丹陛上两层台阶之间的平台。

    另有各种旗、纛、麾、幡、氅、幢、幡、伞、盖、扇,由丹陛一直排到太和门。

    除此之外,太和殿檐下陈中和韶乐,太和门北檐下陈丹陛大乐,南北呼应。

    以上是銮仪卫的差使,主办登基大典的礼部,也有自己的准备功夫要做。

    天安门城楼上,设“宣诏台”、“金凤台”——做什么用的,容后再表。

    午门前,设龙亭、香亭。

    太和殿广场的御道两边,安设铜质“品级山”,一尺来高,上以满汉两种文字注明品级,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东西各两行,共七十二座,清楚指明参加仪式的官员该于何处就位。

    太和殿内,设黄袱表案和笔砚案。

    好了,一切就绪。

    *

    *

    天亮了。

    这是个极好的天儿,整个北京城沐浴在明澈的朝阳之中,仰望长天,碧空如洗,犹如一块硕大无朋的蓝水晶,令人目眩心怡。

    平日,百官进宫,走东华门,今儿个,走午门。

    卯正三刻——六点三刻,文武百官在午门前集中。

    除了朝服袍褂、翎顶辉煌之外,人人都把自己好好儿捯饬了一番,剃头的剃头,修面的修面,看上去,一个个精神焕发,彼此都觉得,较之“国丧”之时,端的判若两人啊。心中感慨,面上含笑,雍容揖让,相互致意,午门前的广场上,一片春风怡荡。

    辰初——七点整,赞礼官一声吆喝,百官噤声,接着,平时关闭的左、右掖门缓缓打开,在礼部司官引导之下,文武大臣自左掖门、宗室王公自右掖门,络绎进入紫禁城。

    一进午门,就再也没有人说话了,只听得见纷沓的脚步声和衣物摩擦的窸窣声,以及旗幡迎风招展的猎猎之声。

    入宫与贺的都是京官,不过,平日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进入紫禁城的机会,禁闼肃静,九重巍巍,敬慎恐惧的天家威仪,金碧辉煌的殿阁楼台,共同构成无言的压力,有的人走着走着,便觉得背脊有些发凉,脚下有些发软,虽然目迷五色,却不敢东张西望,心里头莫名其妙的怦怦的跳了起来。

    过金水桥,自太和门两侧的昭徳门、贞度门入太和殿广场。

    一路之上,已觉得威仪隆盛,进了太和殿广场,愈加目眩了:龙旗猎猎,金戈辉煌,紫盖翠华,看之不尽!

    于是,一边欢喜赞叹,一边在礼部司官的引导下,照“品级山”标定的位置,各就各位。

    正一品至从九品,一共十八级,则御道东西两边,各十八排,每排首立纠仪御史一名,即帮助百官辨定朝位,典礼开始之后,若有失仪者,亦由他们负责弹劾。

    伯爵以上,即为超品,朝位在太和殿门外的大露台上,和广场上的百官,彼此隔了一个三层的丹陛。

    贝子以上,“与国同戚”,入太和殿行礼。

    站好朝位之后,许多人都留意到了,是次大典,有一个明显不同于以往之处:

    持方天戟、仪刀、弓矢、豹尾枪的亲军、护军,止于丹陛,再往上,或者说,再往前,也即在太和殿门前露台上植立的,是轩军近卫团的礼兵,他们手持的,是上了雪亮刺刀的洋枪。

    百官就位之后,钦天监报时,礼部满、汉正、副六堂官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殿。

    午门钟鼓齐鸣,皇帝升舆,出乾清宫,至保和殿降舆,然后,行至中和殿升座。

    这算是一个“过渡”,就是说,先在中和殿歇口气,准备准备。

    辰正——八点整,吉时到,礼部堂官再奏,请皇帝即皇帝位,于是,皇帝降座,出中和殿,入太和殿,升金銮宝座。

    这个时候,陈于太和殿檐下的中和韶乐奏起来了,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起,玉振金声,好不悦耳!

    如果是“国丧”期间举行登基大典,中和韶乐、丹陛大乐神马的,就只能“设而不作”,那样一来,仪典就失色许多喽。

    嗯,还是“国丧”之后举行登基大典的好!

    乐止,阶下三鸣鞭,清脆的鞭声,越过整个太和殿广场,传出太和门外,人在午门,都听得清清楚楚。

    鸣赞官高喊:“排班——”

    意思是:大伙儿各就各位,准备磕头。

    太和门北檐下,丹陛大乐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转“拜位”。

    鸣赞官喊:“跪——”

    呼啦啦一大片,整个场子都跪了下去。

    然后,鸣赞官唱礼,群臣三跪九叩。

    唯一的例外在太和殿内。

    贝子以上亲贵,分左右排班,左以恭亲王为首,右以一身军礼服的皇夫轩亲王为首,所有亲贵,皆行三跪九叩大礼,惟轩亲王一人,行军礼——单膝下跪,举手平胸。别人叩首之时,轩亲王以右拳轻击左胸,一叩首一击胸,“九叩”,则“九击”。

    三跪九叩之后,群臣起立,由“拜位”转“立位”。

    至此,在形式上,帝国的臣民正式承认和接受了洪绪皇帝至尊无上的统治地位。

    不过,大典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就是在京的三位殿阁大学士的活儿了。

    礼部满尚书请玉玺,安放于笔砚案上;礼部汉尚书进即位诏书,文渊阁大学士瑞常接过,在表案上平平展开,武英殿大学士朱凤标随即在诏书上用印,待“皇帝之宝”的印痕干爽之后,将诏书重新卷起,文华殿大学士、“宣诏官”曾国藩接诏。

    然后,三位殿阁大学士退出太和殿,曾国藩打头,双手捧诏,朱凤标、瑞常在后,三人走御道下丹陛。

    早有礼部司官捧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托盘——在阶下等候,曾国藩将诏书放在云盘之上,此时,丹陛大乐复奏,宣诏官一行人走御道,往太和门方向迤逦而去,銮仪卫擎九龙曲柄黄伞盖随后——这代表“如朕亲临”。

    宣诏官出太和门,乐止,静鞭再次响起,这表示皇帝即将还宫,鸣赞官高喊:“排位——”

    百官由“立位”转“跪位”。

    鸣赞官高喊:“跪——”

    百官下跪,不过,不必叩首——这只是“跪送”。

    于是,皇帝降座、升舆、还乾清宫。

    皇帝出太和殿后,文鸣赞官喊“起——”百官起身。

    然后,大伙儿怎么进的紫禁城,就怎么出紫禁城——出昭德门、贞度门,再由左掖门、右掖门出午门,不过,既不是回衙门,更不是回家,他们得出天安门,在外金水桥南“跪聆”宣诏官宣读今上的即位诏书。

    再说宣诏官一行出午门后,便将诏书恭置于龙亭之内,由銮仪卫抬着,出端门,至天安门,一路抬上了天安门城楼。

    前文提到的“宣诏台”,设在城楼东第一间;“金凤台”,设在城楼垛口正中,台上摆着“金凤朵云”——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

    待文武百官按官阶高低在外金水桥南面北跪好之后,宣诏官曾国藩对着龙亭行一跪三叩礼,然后取出诏书,登上宣诏台,面西而立,开始宣读“纶音”。

    没念几句,下边儿“跪聆”的人们就开始皱眉头了。

    既听不大清,也……听不大懂啊?

    曾大学士不仅中气不足,还一口湖南湘乡土腔,诏书骈四俪六,不是读饱了书的,本就难以听懂,不是每一个京官都是举人、进士出身,这下子……

    许多人由头至尾,就大致听明白了一句——“正月初一,改元洪绪”,以及最后的“钦此——”

    后来,大伙儿都说,今上的登基大典,什么都好,就是不该叫曾涤生来做这个“宣诏官”——不但声音不成,模样儿也不成啊!

    三角眼、吊梢眉,身材瘦小,远远的看上去,实在没有什么威仪呀。

    这也罢了,关键是,曾涤生的相貌,相法上,称作“刑杀之相”,登基大典这样的大喜事儿,派他做宣诏官,呃,合适吗?

    当然,腹诽归腹诽,“钦此”之后,在鸣赞官的指挥下,文武百官再次一丝不苟的行三跪九叩礼。

    礼毕,宣诏官将诏书卷起,下宣诏台,登上城楼垛口正中的“金凤台”,将诏书放在那个“朵云”——即雕成云朵状的木盘内,再置于木雕的“金凤”嘴里,两个銮仪卫,用黄绒绳悬吊“金凤”,从垛口正中徐徐降下,以示天子之命由金凤乘云朵自天而降人间也。

    这时,早有礼部司官托着云盘——不是“金凤”嘴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而是前头提到的漆了云纹的托盘——在下头跪接。

    “金凤”嘴里的诏书,正正好落在“云盘”里,此谓之“云盘接诏”。

    接诏后,诏书仍要放回龙亭之内,然后由黄盖、仪仗、鼓乐前导,浩浩荡荡的抬出大清门,送往礼部衙门。

    诏书到达礼部的时候,礼部堂官早已取道长安左门,回到衙署,率众司官在大门前跪迎,并将诏书安放在大堂内,恭列香案,行三跪九叩礼。随后,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地,颁告天下。

    这一整套仪式,曰“金凤颁诏”。

    至此,整个登基大典,才算正式结束。

    虽然有人对曾涤生这个“宣诏官”不甚以为然,但纵观整个登基大典,还是非常圆满的。

    “同治”的年号,还要持续十几天,但是,洪绪皇帝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未完待续。)

第一五九章 新疆事毕矣!() 
就在“云盘接诏”正在进行中,那只黄绒绳悬吊的“金凤”,从天安门城楼垛口正中徐徐降下的时候,发自乌鲁木齐的红旗捷报,进了东华门。

    大军机们回到军机处看到的第一份要件,就是这份捷报。

    关卓凡拆开电报,略略扫了两眼,便微笑说道:“新疆事毕矣!”

    文祥、曹毓瑛、许庚身、郭嵩焘皆喜动颜色,虽然都晓得这是迟早的事情,可是,百转丹成,终于收了最后一篑之功,不能不激动!

    关卓凡看过了,将电报递给文祥,“都看看吧!”

    待排名最后的郭嵩焘也看过了,将折子递还给了关卓凡,几位大军机,立即大发议论。

    “真没有想到这么快!”文祥感慨的说道,“原本以为,怎么着也得过了年呢!”

    顿了顿,“展克庵好样的!不输古之名将!左季高在折子里说,‘既劳烈而论,已足光垂史牒;若夫功成迅速,则实古今罕见之事’——不为过誉!”

    “诚哉斯言!”曹毓瑛说道,“打从托克逊南下开始,军行五千余里,未尝亡一裨将!嗯,‘兵威之盛,汉唐开边以来未之闻也’——这句话,亦实在的很!”

    “可不是?”许庚身说,“就连左季高自个儿,也是没有想到的——西征大军南下伊始,他还以为,‘数月之间转战三千余里,窃恐事有难能’。如今,‘数月之间转战’者,不是三千余里,是五千余里!不止东四城,还有西四城——全疆底定,金瓯无缺!”

    “星叔说的好!”郭嵩焘说道,“金瓯无缺——这是今上登基的最好的一份儿贺礼了!”

    这句话,真正搔到了痒处,文、曹、许齐声说道:“正是!”

    “王爷,”文祥看着关卓凡,“实话实说,直到今天,始于咸丰元年的乱子,才算真正、彻底的敉平了!值得好好儿的庆贺一番!”

    洪杨于咸丰元年起事,新疆的回乱,虽然跟洪杨没有直接的牵连,但也是趁着内地遍地烽火,朝廷无力西顾,才一发不可收拾的,彼此其实是有间接的因果关系的,因此,文祥说,“直到今天,始于咸丰元年的乱子,才算真正、彻底的敉平了”。

    “博公说的不错!”许庚身接口说道,“我看,可行‘午门献俘’事!”

    文祥眼睛一亮,说道:“是啊!阿古柏、伯克胡里之流,不是普通的叛匪,是从外头窜进来的,是异族——尤其适合‘午门献俘’!”

    “上一次‘午门献俘’,”曹毓瑛说道,“是道光朝平定张格尔之乱,也是西北的事情——”

    顿了顿,“而且,西北的乱源,从大、小和卓到阿古柏,其实一脉相承,献俘午门,可藉此宣告天下,西北乱源涸竭,自此圣泽流布,久安长治。”

    张格尔是大和卓波罗尼都的孙子,阿古柏侵入新疆之初拥立的布素鲁克,则是张格尔的儿子、波罗尼都的曾孙。后阿古柏废布素鲁克,改立布素鲁克堂兄卡塔条勒——也是波罗尼都的曾孙,来来去去,都是所谓“圣裔”一系,所以,曹毓瑛说“西北的乱源,从大、小和卓到阿古柏,其实一脉相承”。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不过,元恶虽然授首,到底未曾生擒,如行‘午门献俘’事,则献于阙下的生俘,分量……似乎稍嫌欠缺。”

    “那有什么关系?”郭嵩焘说道,“前明万历朝鲜之役,献俘午门的倭俘,也不是什么大头目,可是,不减‘万历三大征’第一征之武功辉煌!”

    顿了顿,“再说,喀什噶尔之役就擒的阿里达什,是伯克胡里手下第一大将,拟于万历朝鲜之役,犹如倭寇之小西行长、黑田长政之流,这个分量,难道还不够重么?”

    “还有呢!”曹毓瑛说道,“之前,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之役擒获的爱伊得尔呼里、玉努斯江,堪为阿古柏之左右手,在‘洪福汗国’内部,地位尤在阿里达什之上,加上爱、玉二人,这个分量,怎么也该够了吧?”

    关卓凡沉吟了一下,“如果再加上白彦虎就更好了。”

    几位大军机都笑了。

    文祥说道:“王爷未免求全责备了!白彦虎虽然下落未明,可是,说不定已经死于乱军之中,只是咱们暂时还没有找到尸首而已!新疆那边儿,还在搜捕残匪,说不定,过些天就有好消息传了过来了!”

    顿了顿,“就算被他侥幸逸出,追随他的回匪,已死伤殆尽,他孤零零的一只丧家犬,还能有什么作为?”

    “也是,”关卓凡点了点头,“不过,该如何庆贺,迟一点再说罢,今天先议有功人员的奖叙——”

    顿了顿,“别人的奖叙,可以从容议定,左季高的——进二等恪靖侯、协办大学士——现在就拟旨,今天就明发!”

    文、曹、许、郭齐齐应了声,“是!”

    “请王爷的示,”文祥说道,“左季高折子里提到的热娜古丽、尼亚孜二人,该如何处置呢?”

    “你们认为呢?”

    几位大军机相互看了看,曹毓瑛说道:“那个尼亚孜不去说他,这个热娜古丽——倒真是令人感慨呢!”

    “既如此……”

    关卓凡沉吟了一下,“左季高亦以为此二人不宜留在新疆,那就先送北京,看一看再说吧!”

    “是!”

    *

    *

    白彦虎窜至喀什噶尔东北的卡里亚以克,停了下来,派人给伯克胡里送信,要求“投附”。

    伯克胡里“东征”之时、留守喀什噶尔的大将阿里达什反对接纳这批回人,他说,埃米尔在阿克苏和中国人血战的时候,这个姓白的家伙怎不赴营听命?可见贪生怕死!现在失惊无神的冒出头来,也该不晓得打的什么主意?

    还有,白彦虎手下,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咱们收留他,有个毛用啊?

    不过,伯克胡里还是有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