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4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折子里,看出来“学问好,法书好”?

    找出王庆祺的折子,一共三份,一一细细看了,慈禧觉得,其中议事析理,泛泛而论,老生常谈,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怪不得未给她留下什么印象。至于文笔,似乎不错,但她不擅此道,不敢遽下定论,军机“叫起”的时候,遍传诸臣,请大家伙儿“品评公论”。

    关卓凡以下,普遍的看法是,王庆祺这几份折子,虽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但行文花团锦簇,颇有一点儿“时文”的模样,皇上是否就是因为这个,觉得他“学问好”?

    两宫皇太后都颇为意外,慈安尤其起劲,眼睛都发亮了:哎哟,“时文”这个东东,听说是……很难很难的哎!王庆祺的折子,拿“时文”的套路来写,这一层,连他生母都看不出来,小皇帝自个儿反倒有所感悟,这……可是大大地进益了呀!

    *(未完待续。)

第四十九章 漂亮人物() 
慈安起劲,慈禧也不禁心动,但是,下边的军机大臣,却多不以王庆祺折子的“时文”套路为然。

    奏折论述政事,行文原不宜花哨,看折子的又是两位皇太后,水准较好的圣母皇太后,也不过“粗通文墨”而已,因此奏折的行文,更不宜过于曲折吞吐。这三份折子,如果有什么独到见解也就罢了,偏偏都是空言无物,通篇看下来,未免给人跳脱浮躁之感。

    单凭这三份折子,就说王某人的“学问好”?似乎过了点儿吧?

    不过,这些话,涉及两宫皇太后的“圣学”,朝堂之上,无法宣之于口。

    另外,六位军机大臣,关卓凡虽然也在弘德殿行走,但根本没有进过学,连个童生都不是;恭王皇子身份,自然也没有“进学”这一说;曹毓瑛、许庚身两个,都是举人的底子;进士出身的,只有文祥和郭嵩焘。

    但文祥没有点过翰林,“朝考”之后,就直接分去了工部——这说明在考官的眼中,他的成绩一般,没有什么“培养前途”;正经庶吉士出身,可以与这个王庆祺比拟的,只有郭嵩焘一个人。但即便郭嵩焘,也是没来得及“散馆”,就回籍丁忧守制,回到翰林院,已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因此,论士林的资历,还是略逊于王庆祺。

    所以,各人自度身份、经历,都觉得,在“文章”上面,不宜过分批评王庆祺。

    可是,这个王庆祺,实在太年轻了!资历太浅了!骤然入弘德殿行走,资格够吗?声望够吗?会不会引起物议?

    关于这个问题,母后皇太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位王庆祺,”慈安说道,“年纪是轻了些,资历是浅了些,资格是没那么好,声望大约也有限,可是,如果资格、声望都足够,学问太大了,皇帝那儿……”

    说到这儿,无法措辞,只好打住。

    但大伙儿都听明白了她的言下之意:如倭仁,资格深厚,望重士林,即母后皇太后口中“学问太大”者,然而,讲的书,佶屈聱牙,皇帝学生或者一头雾水,或者根本听不进去,如此搞法,“圣学”何时才能“精进”?

    “姐姐说的是,”慈禧说道,“王庆祺的资格虽然普通,不过,也许……师弟投缘呢?皇帝的向学之心难得!你们说呢?”

    “皇帝的向学之心难得”?这话,可以理解成“皇帝一向不学好,难得他有主动向学的表示,还不赶快抓住”?

    慈禧对王庆祺其人,并不了解,也并不十分放心。但是,更不放心的,是小皇帝的功课!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聪明勤奋的,有的都能进“县学”了;他呢,看一个挺简单的折子,吭吭哧哧,连断句都断不下来——这么下去,怎么得了?

    昨儿晚上,她和慈安反复商量,最后接受了慈安的主意:小皇帝主动向学的表示,确实难得,何妨拿这个王庆祺来试一试?就算教得不好,也糟不过目下吧?再说,这个王庆祺年纪轻、资历浅,一定不会像倭仁、徐桐那样子,板起脸来,照本宣科,小皇帝多半更乐意上书房,更容易学得进去呢!

    关卓凡、翁同龢两个,都要比倭仁、徐桐年轻,讲的书,比之倭、徐二人,小皇帝却都更加听得进去,不就是明证么?

    既然两位皇太后话里话外,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臣子的,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于是,王庆祺入直弘德殿,大致就这么定了下来。

    说“大致”,是王庆祺距踏进弘德殿的殿门,还有很重要的一关要过——两宫皇太后的“面试”。

    翰林院接到军机处的通知,翁同龢守制,除了值弘德殿,其余的差使,一律撂下了,包括给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这个差使,暂时由翰林院编修王庆祺代行。

    军机处仅派了一个章京,口头做的通知,已经是刻意低调了,但依然在翰林院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动静:这个差使,怎么会落到王庆祺这个小年轻的头上?

    人们纷纷相互打听:这个王庆祺,是哪位大佬的来头呀?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面试”的时候,看到王庆祺的第一眼,两位“考官”就大出意外。

    这个王庆祺,生的太俊了!

    唇红齿白,剑眉星目,简直不用上妆,就可以去唱《长坂坡》或《白门楼》了。

    请安报名,声音清朗明亮,且隐隐有金戈颤动之感——哎哟,这把嗓子,去唱《长坂坡》或《白门楼》,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还有,举手投足,既从容,又利落,看上去,一股说不出的舒服劲儿。旗下大家子弟,尽有礼仪娴熟的漂亮人物,可较之眼前这个王庆祺,也不够瞧了,慈禧看着,脑子中莫名冒出两个字——“身段”。

    “第一印象”极好,正式“进讲”呢?

    温语絮絮,有条有理,且几乎不掉书包。就算一定要用典,典出之后,立即予以解释,整个“进讲”,由头至尾,连慈安也是听得明明白白的。

    两宫皇太后都是心满意足:好了,皇帝的新师傅,就是这个王庆祺了!

    隔天,上谕明发:“翰林院编修王庆祺,着在弘德殿行走,钦此!”

    大伙儿的眼镜,噼里啪啦,碎了一地。

    王庆祺家一向冷清的门庭,立即热闹起来,品级较近的同事和官员,纷纷来拜,向他贺喜,有的是为了“早留地步”,有的却是受人之托,来拐弯儿抹角的打听:你身后的那位大佬,到底是谁啊?

    这自然是打听不出来的。

    王庆祺一再表示,自己年轻,才疏学浅,骤膺重任,惶恐不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岂敢受贺?还有,自己要第一时间,去拜访艮峰相国和叔平先生,听取前辈教诲,去迟了不恭,求求各位放过我吧。

    这番表态,非常得体,大家都说,王景琦不骄不躁,像个帝师的样子!

    景琦,王庆祺的号。

    没有人知道,从翁府回来之后,关上院门,王庆祺在院子里,突然跃起,接连打了三个空心筋斗。

    您没看错,真的是空心筋斗。

    嘿,王翰林,您哪来的这么好的功夫呢?

    这也罢了,关键是,两宫皇太后真的以为,小皇帝是看了王庆祺的折子,觉得他“学问好,法书好”,才要求他做自己的师傅的,可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么回事儿吗?

    *(未完待续。)

第五十章 不传之秘() 
关卓凡给宫里进过一种小千里镜,镶金嵌玉,精致异常,其中一架,由钟粹宫辗转到了永和宫。小皇帝看上了这个小千里镜,长春宫的那架他拿不到手,就跑到永和宫来,向姐姐荣安公主“商借”。当时,小皇帝提出,用他的《金玉缘》作为交换。

    这本《金玉缘》,是小皇帝“上书房”的时候,从伴读的堂弟载澄那里弄来的。这是抄本,不是刻本,载澄手上也就这么一本,十分宝贝,并不愿意借人,小皇帝信誓旦旦,看过了立即归还,再加上皇帝和哥哥双重身份的威逼利诱,载澄才肯脱手。

    书到了小皇帝手中,便“刘备借荆州,一借不回还”了。

    这本书,小皇帝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都快翻烂了,再也品不出新滋味儿来了,一天到晚,心中怏怏,想着这么有趣的书,怎么才能够再弄一本来?

    不能再去找载澄了,俗话说的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金玉缘》自己借了不还,载澄那里,十有八九,不肯再出气力,逼得急了,叫他爹晓得了,六叔那个脾气,嘿嘿!

    还有,六叔知道了,皇额娘迟早也会知道,这个事情,可就不大妙了。

    于是就叫贴身的小太监,叫小桂子的,偷偷儿地到宫外边儿去,给他买两本“有趣的书”来。

    这个小桂子,老实不过,哪里敢干这种事情?情知走漏了风声,叫圣母皇太后知道了,她老人家心境好,最轻也是要叫人打折自己两条腿子的;她老人家心境略差一点儿,一顿板子,就送了自己一条小命。

    当然也不敢去“出首”,只好变着法子,能拖就拖,一拖再拖,恨得小皇帝大骂他“屁用也没有,废物点心一个”。

    到了后来,小皇帝终于发现,这个小桂子,不是买不到“有趣的书”,而是根本就不肯去买。

    怒火上冲,杀心顿起。

    徐桐被黜出弘德殿,小皇帝在荣安公主面前,声称已经查了出来,将徐桐和自己说的话,泄露给外界的,就是这个小桂子。

    “这个黑良心没卵子的!不晓得受了人家多少好处?居然出卖主子?!真正该死!你瞅着,看我怎么拾掇他!”

    第二天,小桂子便“失足落水”,且“没救起来”。

    在小皇帝心中,此举固然是有效地“敲打”了飞扬跋扈的关某人,此外,也算是这个死太监“罪有应得”。

    小桂子死了,真实原因,没有一个人敢到两宫皇太后面前嚼舌头,只说他“没福分,失足落水,没救过来”,然后,给小皇帝新添了一个贴身的小太监。

    这个小太监姓李,和李莲英同乡,两个人也算是七拐八弯的同宗。

    小李子非常机灵,察言观色的本事,十倍于死去的小桂子。过了一段日子,小皇帝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基本的信任,也建立起来了,于是,买“有趣的书”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小李子的头上了。

    前有小桂子的覆车之鉴,小皇帝主动降低了任务的难度,他要小李子去买“戏本子”。

    小皇帝和他的生母一样,都嗜好看戏,他想着,每出戏,都该有个“戏本子”,情节、对话、动作,都记在“戏本子”里,一切形容声音,都形诸文字,看这样的“戏本子”,较之看台上的唱念做打,又另有一番意趣,一定有意思的很!

    他想着,这些戏,都是陪两位皇额娘看过的,现在不过再看一遍“文字版”,就算被长春宫那边儿发现了,也不能就说我“不务正业”吧?

    所以,小皇帝觉得,这个差使,较之小桂子办的那个,性质大不相同,如果暴露,小李子不必担心被打折腿子、送掉小命,较之前者,可是容易多啦。

    这是小皇帝的“想当然耳”。

    圣母皇太后知道了这个事儿,会不会打折小李子的腿子,姑且不说;市面上,根本就没有他心目中的所谓“戏本子”。

    “戏本子”是有,可是,不在市面上,而是在各个戏班子的班主手里,这些“戏本子”,都被视为戏班的不传之秘,绝对不肯轻示外人的,世面上并没有正经刊行的“戏本子”,叫小李子哪里去买?

    可是,小桂子的覆辙在前,对万岁爷交代下来的第一桩“正经差使”,小李子并不敢“饰词推脱”——只要是“推脱”,哪怕说的是大实话,也会被小皇帝当成“饰词”的。

    怎么办呢?

    小李子虽然机灵,却也一个头两个大,正在苦无善策、彷徨踌躇之时,高人指点:去找翰林院的王庆祺王编修。

    太监和翰林,轻易搭不上线,不过,这个难不住小李子,他去找了一个姓孙的瓷器店掌柜,这位孙掌柜,瓷器生意之外,还做“放京债”的生意,不过,孙掌柜本钱不大,专做翰詹科道一班穷京官的生意,因此,很有可能和王庆祺打过交道。

    果然,王庆祺就是孙掌柜的债务人之一,这条线,十分顺当的搭上了。

    孙掌柜带着小李子,登门拜访。

    向王庆祺介绍了小李子的身份后,孙掌柜立即告辞。

    王庆祺十分客气,小李子给他打千儿请安,他连称“不敢”,长揖还礼。

    小李子和朝臣也是打过些交道的,可是,给自己还礼的朝臣,却还是第一次遇到。

    王庆祺听了小李子的来意后,眼睛中倏然光芒大盛,不过,激动的神气,一闪即逝,随即恢复了洵洵儒雅的模样。

    他点了点头,微微皱着眉,说道:“这是皇差,身为人臣,敢不尽心竭力?只是要请教公公,我能够帮得上什么忙呢?我和几个戏班子,虽然也有过从,可是,他们的‘本子’,都是不传之秘,万金求购,也未必肯鬻啊。”

    小李子不晓得“鬻”是什么,不过不影响他对王庆祺语意的理解。方才,王庆祺满脸的热衷,虽然一闪即逝,小李子却已全部看在眼中,心里边儿已经是有了底儿,知道今天的差使,一定能够办的下来了。

    他笑嘻嘻的说:“有王老爷在这儿,咱们还去求那些戏班子做什么?王老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皮黄的那些子道道,又是门儿清——王老爷大笔一挥,自个儿就能写个‘戏本子’出来了!”

    啊?

    *(未完待续。)

第五十一章 天上掉馅饼() 
小李子的提议,乍听之下,不可思议,仔细一想,真是“有何不可”?

    王庆祺雄心顿起:不错,这才能够真正显示出自己的本事!才能够真正邀得圣上的眷注!只要这一嗓子甩的漂亮,对了皇上的脾性,自己就会转大运了!再不会局促于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穷得叮当做响,出个门,都得想着,今儿会不会遇上债主?这个,飞黄腾达,青云直上,指日可待!

    想到这里,他浑身上下,从心头,到手心,都热得发痒了。

    “好!”王庆祺慨然说道,“我就遵公公的命!不揣浅陋,尽力一试!就不晓得皇上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戏码?老生戏?小生戏?”

    从来没有一个正经朝臣,对着自个儿说过什么“遵公公的命”这种话,小李子不由大为得意,说道:“自然是小生戏。皇上最爱看生旦合串、情节生动、场子紧凑的‘对儿戏’,里边儿若有武戏,那就更加之好了。”

    王庆祺点了点头,说道:“承蒙指教。”

    微微皱眉,脑子急速地转动起来。

    他正在沉吟,小李子又说道:“我这儿倒是有一个主意,王老爷瞅着,看能不能派的上用场?”

    “公公的主意,必是极高明的,请说。”

    “皇上极爱的一本书,叫做《金玉缘》,这个书,讲的是公子安骥,在悦来客栈,巧遇侠女何玉凤,十分有趣,王老爷若能把这个书改成‘戏本子’,岂非……四角俱全?”

    “《金玉缘》?”王庆祺微微一怔,随即想了起来,“啊,公公说的……是《儿女英雄传》。”

    小皇帝看的是抄本,还叫做《金玉缘》,这个书,经过增删润色,已经刊行,刻本改了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儿女英雄传》——就是最近的事儿。

    略一思衬,的的确确是个好主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