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3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宫皇太后阅兵,女人的手就不仅是伸进政治了,更加摸到了军队的头上,相关人等必定浑身大大的一个激灵。

    如果关卓凡本人具折奉请,以关贝勒当下的风头火势,宗室们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反应,最多暗地里嘀咕一番,编多几个段子,传多些绯闻出来;但言官们那里,可不会那么安静。

    言官们当然不会直接说:“这个“牝鸡司晨”,可不能司到军队里面去啊。”他们摆到台面上的理由,大致会有以下两个:

    一个理由是“仪制不合”。太后颐养深宫,外官善听善见,都不适宜,何况跑到几百里外,和上万个男人见面?这个,这个,也未免太不成体统了吧!

    不过,这一层并不难驳。“垂帘”这个大口子既然开了,太后和外界已经开始了接触,阅不阅兵,不过是接触的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何况,阅兵的时候,一样可以用“垂帘”或“戴面纱”的方式,来解决“善听善见”的问题。

    另一个理由是“太后出巡”,和“皇帝出巡”仿佛,銮仪煊赫,靡费过甚,滋扰地方,民不堪命。

    这个就比较有杀伤力了。

    不管用什么理由,中国的皇帝,离开京城,在自己的国家里走来走去,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主流政治舆论非常讨厌的一件事情。

    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在治理国家上面,贵族集团或文官集团,原本和皇帝是有分工的:皇帝高高在上,掌握中枢,“垂拱而治”;贵族集团或文官集团,负责具体政务,并控制地方。一个爱旅游的皇帝,会打破双方分工上的默契,自然引发贵族集团或文官集团的不满。

    另一方面,皇帝出巡,确实太花钱了。有时候,其对国家财政造成的沉重负担,不亚于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同时,也确实会对经过的地方造成可怕的滋扰。

    远的像秦始皇、隋炀帝什么的就不说了,就拿本朝来说,高宗数下江南,从当时到现在,批评声,而且是公开的批评声,就一直没有断过。

    慈安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而正因为慈安对“阅兵”远不如慈禧那么热衷,所以对于此事可能引起的反弹,不太聪明的慈安,反倒比聪明的慈禧,看得更加清楚。

    这种反弹,“为民请命”,理直气壮。对反对小皇帝开“新学”的,可以“迎头痛击”;但对反对太后出门旅游的,不能采取相似的高压手段,不然,真的会失去人心的。

    不过,关卓凡自有对策。

    慈安委婉地说道:“事儿当然是好事儿,就是不晓得那班‘都老爷’,会不会说什么闲话?”

    关卓凡说道:“回母后皇太后的话,言路上对此事确实可能有些看法,想来主要是担心一路上使费过钜,滋扰地方。不过,‘阅兵’不同‘出巡’,一切当以军法为之。臣大胆,请两宫皇太后将一切仪从、关防,交由轩军总责。臣可以保证,‘阅兵’使费,不过‘出巡’什一。如此,言路上就不能有什么太多的说头了。”

    慈禧目光热切地看着关卓凡,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他”真有办法!

    还有,“军法为之”?好生有趣!

    当然,这样一来,就比不得平日金辇出入那般舒适了。但慈禧虽然热爱奢华享受,可并非吃不得苦。再说,年少时走南闯北,又不是没吃过苦!

    再说,“他”也不至于让我吃什么苦吧?

    关卓凡继续说道:“至于‘滋扰地方’,在轩军,是枪毙的罪名。这一层,言路上大约不至于信不过的。”

    关卓凡的声音非常平静,但慈安听到“枪毙”二字,心头不由一颤,笑容变得有一点勉强了。

    慈禧探询地看了慈安一眼,慈安微微地摇了摇头,意思是没有什么要问的了。

    慈禧微微颔首,转过头来,对关卓凡说道:“好吧,这件事情,我们姐俩就交给你了。”

    关卓凡想:是把“这件事情”交给我呢?还是把“你们姐俩”交给我呢?

    一面在脑子中转着龌蹉念头,一面庄容说道:“是,一切事体妥当之后,臣具折奉请两宫皇太后的圣驾。”

    慈安突然说道:“皇帝去不去啊?”

    慈禧一愣,说道:“他年纪还小,长途跋涉,旅途辛苦,就不要去了。再说,功课也紧要。”

    慈安“哦”了一声,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了。

    关卓凡略略沉吟了一下,说道:“臣还有一事,要回禀两宫皇太后的。”

    顿了一顿,说道:“洪杨乱起,为筹集军费,朝廷多方开源节流。其中,在京官吏,无论品级,一律减俸一半。时至今日,大乱已平,国库也充裕了不少。臣算过账,此时京官若恢复原俸,国家财政是可以承受的。因此,要请两宫皇太后的示下,是否可以给京官这个恩典?”

    呦,这个“恩典”可就大了!

    慈安、慈禧对望一眼,心里都不禁发热:这是多大的“德政”啊!

    慈禧刚想说话,脑海中亮光一闪:恢复了京官原俸,再提“太后阅兵”,翰詹科道,哪里还会有人好意思跳出来唧唧歪歪?

    她自然以为,这是关卓凡为了“太后阅兵”能够顺利成事,想出来的收买人心之举。御姐的脸上,不由露出笑容。

    唉,收买人心确实是收买人心,不过,可不是为了神马“太后阅兵”。

    慈禧微笑说道:“如果国家财力允可,这自然是大大的好事。只不过,阎敬铭肯掏这笔钱么?”

    关卓凡笑道:“阎敬铭那里,臣去跟他打饥荒。只要账算明白了,阎敬铭虽然倔,可也不会不通事理。”

    慈禧含笑说道:“好罢,那就看你的本事了。嗯,这个事就这么定了,你回去写折子吧。”

    双方都很“见机”。关卓凡的意思,是请“上头”直接下旨,则“圣恩浩荡”,归于两宫;慈禧却轻轻一推,把个偌大人情,推还给了情郎。

    *(未完待续。)

第十章 于公于私,大有好处() 
慈禧突然轻轻叹了口气。关卓凡竖起耳朵来,但听御姐说道:“你去日本的这段时间,皇帝的功课又下来了。你现在既已回国,纵然公务繁忙,也要挤出时间来,花些心思在皇帝的功课上才好。”

    关卓凡赶忙说道:“是,启沃圣聪,那是第一等国之大事,臣一定尽心竭力。”

    慈安笑道:“你走了几个月,皇帝大约比我们姐俩儿,更盼着你回来。昨儿皇帝知道了你今儿到京,一晚上高兴得没有睡好觉,满心以为今儿就可以跟着关师傅‘上学’了。”

    关卓凡心里想:原来你们姐俩儿是“盼着我回来”的?嘴上说道:“臣惶恐,明天便到弘德殿当值。”

    慈禧摇了摇头,说道:“不急在这一两天。你打了几个月的仗,总要好好休息两天,也要和家里人好好聚聚。再说,攒了几个月的政务,也要一一条理画筹。嗯,给你两天的假,大后天再开始入直吧。”

    御姐是真体贴,不是假体贴呀。

    关卓凡谢了恩,慈禧又说道:“我们姐俩什么时候见那位日本的女皇帝啊?”

    关卓凡说道:“这个倒不用太急。礼部和理藩院要先会议仪注章程,结果出来了,臣再来回禀两宫皇太后。”

    慈禧点了点头,说道:“好罢,只是日本的事情,除了你,我想别的人未必十分明白起倒里就,女皇帝那里,你多照应着点儿,不要让人家受什么委屈。”说完微微一笑。

    这一笑“颇有深意”,大致是“我不介意,可你也别乱来呦”的意思。

    关卓凡心中微动,赶忙称“是”。

    *

    *

    回府的路上,关卓凡坐在车里,微微合上眼睛,脑子中梳理着这两天纷繁来去的各种事体。

    封贝勒在关卓凡预计之中,但“郡王待遇”超出了他的意料。

    慈禧这一招,非常高明,关卓凡既得了郡王的实惠,又不落“骤进”的话柄。

    更重要的是,贝勒到王爵,本来是道大坎儿,绝大多数的贝勒,一辈子也跨不过这道坎儿。但关卓凡因为有了“郡王待遇”的底子,以后不需要再挣什么大的功勋,只是“勤劳王事”四字,就够他再上层楼了。或者,他自个娶公主的时候,上头“加恩”,亦可由贝勒而郡王,轻轻松松迈过这个大坎儿。

    “恩封”两个襁褓之中的婴儿,有恩有义,有理有情,有度有节,慈禧的手腕也相当之漂亮。

    在政治上,御姐是愈来愈成熟了呀。

    不过,太熟了就不是很好了。

    还好,御姐还没熟到那个程度。

    一系列的“加恩”、“温谕”,尽心竭力,唯恐不周,隐隐约约透出这么层意思:之前,两人因吕氏生出了嫌隙;现在,御姐正着急弥补这道裂缝。

    犹如男女交往,吵了嘴,赌气“冷战”,首先沉不住气的那一方,似乎总要吃点小亏。

    呃,不是“犹如”,关贝勒和圣母皇太后,确实也算“男女交往”。

    至于“请太后阅兵”,并非因为封了这个、封了那个,就“报之以琼瑶”。这件事,关卓凡在去日本之前,就开始筹划了。

    请太后走这一趟,于公于私,都是大有好处的。

    关卓凡要利用“太后阅兵”,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最高统治者不能再玩什么“垂拱而治”了,即便是君主制国家,皇帝和国王也必须走出深宫,直接面对国民和世界。中国的皇帝和贵族集团、文官集团,玩了几千年的“中枢—地方”分治模式必须彻底打破。不然,中国就不算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工业化就不可能在中华大地获得真正的成功。

    这个改变,包括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政治制度——都要改,都要变。这一切,自“太后阅兵”始。

    走出深宫,直接接触工业化的成果和象征——一支基本近代化了的军队和全世界最先进、最庞大的铁甲舰,慈禧的眼界会大大扩展,观念会朝着关卓凡希望的方向改变、靠拢,在接下来的改革和建设中,会给予他更多、更坚定的支持。

    副作用当然也是有的,还会很明显:御姐本来就聪明,眼界愈宽,见识愈广,就愈不易影响和控制。

    食得咸鱼抵得渴,关卓凡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再说,他也准备了针对这个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最高统治者要“走出来”,但“走出来”的模式要彻底改变。

    以前中国皇帝出巡的模式,基本就是这个老大帝国的一个缩影:庞大,臃肿,步履蹒跚;无数资源浪费在炫耀性消费上面,而不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收益。

    这种“面子工程”,在农业社会结构稳定的时期,还有威慑和麻醉被统治者的作用;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大变局中,还这么搞,就只有扰民和让国家财政失血的作用了。

    工业社会也有自己的“面子工程”,不过可不是这么玩的。

    国家元首出巡的模式,必须变为:轻车简从,提高效率,讲求实效。这个,也自“太后阅兵”始。

    这就是为什么关卓凡要将“太后阅兵”的一切仪仗、关防,全部拿到轩军手上——并不仅仅是为了堵言官们的嘴巴。

    还有,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变成工业生产的劳动力。为此,应该提倡和鼓励女人介入社会乃至政治事务。太后是女人,虽然这个女人的身份太特殊了,和“妇女解放”未必能够直接扯的上关系。但太后走出深宫,亲临军前,对打破男女之防,总是一个有益的开始。

    可是,太后的手,会如某些人担心的那样,就此伸进军队里面吗?

    怎么可能呢?士兵对太后个人的好感确实会增加,但阅一次兵就想对军队发生直接影响,那是天方夜谭。太后阅兵,不能说一点副作用没有,但还是那句话,食得咸鱼抵得渴,毕竟,其正面作用是远远大过负面作用的。

    何况,前面说过了,关卓凡有“一揽子解决方案”呢。

    以上算“于公”;而“于私”,也大有好处。

    太后阅兵,阅的是轩军;一切仪仗、关防,亦由轩军总责,则轩军的地位因而更进一步。在帝国的军事力量中,轩军本来就一骑绝尘,现在更上层楼,这就为接下来以轩军为主干建立国防军,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旅游加阅兵,大投圣母皇太后之所好。这个,作为她的男人,既然可以公私兼顾,让自己的女人高兴高兴,也是应份的吧。而且,圣母皇太后不是普通的女人,她高兴了,是会给予更加丰厚的回报滴。

    至于这一路上,关防、仪仗全在自己掌握之中,和圣母皇太后“联络感情”,乃至上下其手,比京城方便得太多,就更不在话下了。

    *(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军功章也有你们的一半() 
为在京官员请求“加恩”恢复原俸,确实是为了收买人心,但和“太后阅兵”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是两件事刚好凑在一起——当然,“太后阅兵”之议,也可以搭个顺风车,更加顺利地通过。

    为京官“加薪”,主要是为了收买言路;而收买言路,主要是为了即将动工的铁路。

    关卓凡规划的中国铁路“一期工程”,包括“两纵两横”,其中的一条纵线“京汉线”,已经完成了勘探和设计工作,“顾问委员会”下属“铁路股”已做好准备,“管部”的关贝勒“画行”之后,便可以动工。

    原时空,保守派对洋务运动的攻击,最激烈、最集中的一项,就是铁路。修铁路不比架电报,竖几根木头杆子就行了;铁路建设,特别是行经人口密集地区的线路,如京汉线,要进行大规模的拆迁,要拆房子、移祖坟,这动的就不仅仅是观念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奶酪,引起强烈的反弹,是可以预期的。

    事实上,电报架设的过程中,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一样发生了剪断线路、挖毁线杆的事件,只不过比起原时空,次数少点,规模小点。关卓凡的对策非常简单,一发生这样的事情,立即严督地方官全力追捕相关人员,抓到之后,不管轻重主次,一律以“破坏军兴”的罪名,枭首示众。

    血淋淋的人头挂出来,这种事情很快就绝迹了。

    这班丢了脑袋的倒霉鬼,没几个是真正穷凶极恶之徒,其中颇不乏朴实良善之辈。但关卓凡顾不得这些了。哪个庙里没有几个屈死鬼?工业化、现代化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是代价最小的一条路。

    关卓凡的看法是:这种事情,根本不能讲理。没有最基本的近现代科学知识打底,怎么讲都是鸡同鸭讲,愈讲愈乱,愈描愈黑。这个过程拖得愈长,错误观念就发酵得愈充分,反对声浪就愈大。

    所以,必须一开始就“迎头痛击”,不容反对力量形成声势,一切“扼杀在摇篮之中”。

    铁路的事情,关卓凡打算照搬电报的套路,“依样画葫芦”,就是说:一样要杀人。

    反对修铁路的人,一定比反对架电报的人更多。所以,去偷挖铁路的人,可能比去偷剪电报线的人更多——所以,要杀的人就可能更多。

    关卓凡收买人心,不在收买主动的支持——不指望反对者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而是唧唧歪歪的话,少说两句就好;特别是在我杀人的时候,少说两句。

    毕竟,扒完人家的房,挖完人家的坟,还要砍人家的脑袋,确实有点穷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