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2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州藩主毛利敬亲父子,向幕府递交亲笔悔罪书——这是很屈辱的事情;同时,幕府下令破弃长州山口城,以示惩戒。

    之前,在尊王攘夷运动中,长州冒出了许多地方武装,和中国的“团练”仿佛,什么“奇兵队”、“力士队”、“先锋队”、“八幡队”、“集义队”、“义勇队”、“荻野队”,还有的名字非常好玩——“农民队”、“游击队”。

    这些武装,泛称“诸队”,政治观点激进,算是尊攘派的军事组织。俗论党秉政之后,一律予以解散。“诸队”的首领,尊攘派的领袖高杉晋作,化名谷梅之助,潜逃至九州的筑前藩,在一位叫做野村望东尼的女人的家里躲了起来。

    徐四霖说道:“这位野村望东尼,据说貌美如花,能诗文,善歌舞——不过不是歌姬。她的家,叫做平尾山庄,在当地大大有名。只是少有人能够登门入户,窥其堂奥。外人看来,是十分神秘的。”

    关贝子心有所动,这个野村望东尼,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后世颇有争议,有机会倒要去“一窥堂奥”。

    他微微点头,说道:“这也是位奇女子。她能够庇护叛逆,还不受什么追究,应该是有相当的背景的。”

    原本希望引徐四霖讲多几句“奇女子”,可惜徐道台只答了一个“是”字,便把话题转到了高杉晋作身上。

    徐四霖说道:“此君着实是个人物!幕府和俗论党满世界捉他,他却没过多久就潜回长州,在俗论党的眼皮底下,联络‘诸队’,布置起事。上个月,就在下关的功山寺举兵,明刀明枪地和俗论党干起来了!”

    徐四霖离开日本回国的时候,双方尚未分出胜负。但徐四霖判断,俗论党不是“诸队”的对手。

    徐四霖说道:“豪农豪商都支持‘诸队’,还弄了一个什么‘庄屋同盟’出来,专门为‘诸队’筹粮筹饷。而且,‘诸队’虽是‘团练’,却大多以西法训练,战意也远比藩军高涨——许多藩军并不愿意和自己人见仗。以卑职之见,幕府如果不出兵予以直接的支持,俗论党是撑不了多久的。”

    可是幕府出兵几乎是不可能的。之前征伐长州,没正经打过什么仗,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叫德川庆喜在短时间内,再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实在强人所难。

    何况以幕府的办事效率,等到部队出发,长州的内战,恐怕早打完了。

    关卓凡心中微觉沉重,民心所向啊。

    他问道:“咱们现在只能坐等了——萨摩藩那边如何?”

    徐四霖点头称“是”,然后说道,“萨摩藩那边,”他摇了摇头,“嘿,真正想不到!”

    德川庆喜回到江户,说动了幕府将军德川家茂,对萨摩藩发出明确的“暗示”:裂土封建,“以酬王佐之功”。

    当时的萨摩藩主叫岛津忠义。岛津忠义的父亲岛津久光,和前任藩主岛津齐彬是异母兄弟。当年二人争位,岛津齐彬最后胜出,但约定,死后由岛津久光的儿子接任“家督”——就是藩主。

    于是岛津忠义做了伯父岛津齐彬的养子,岛津齐彬死后,岛津忠义便如约成为萨摩藩第十二代藩主。

    岛津忠义幼年即位,大权掌握在父亲岛津久光和重臣大久保利通之手。萨摩藩真正的藩主,其实是藩主“后见”——即监护人,号称“国父”的岛津久光。

    岛津齐彬比较开明,萨摩藩的种种“西法”改革和建设,基本上都是发轫于他的任内;岛津久光相对保守,他是“公武合体”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萨摩藩是在他的手上,把势力伸进了京都。

    德川庆喜的提议,叫岛津久光怦然心动。

    *(未完待续。)

第四十六章 替大人立誓() 
但这个事只有岛津久光一个人愿意是不行的。

    岛津忠义的意见无足轻重,但另外一个人的态度可就有分量的多了,这个人是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是岛津久光“公武合体”主张的最重要的推手。在大久保的操作下,朝廷下令幕府,以德川庆喜为“管家人”,以松平庆永为“大老”,改革幕政——其实就是逼幕府将一部分权力转给“雄藩”,以实现“公武合体”。

    幕府居然答应了。

    之后,大久保利通和德川庆喜当面谈判。幕府被迫同意,由德川庆喜、松平庆永、松平容保、山内容堂、伊达宗城和岛津久光六人,组成“参预会议”,以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至此,“公武合体”算是正式成形,岛津的手算是真正伸进了朝廷中枢。

    大久保利通对岛津家居功至伟,在萨摩藩,算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意见,岛津久光不能不重视。

    岛津久光稍作透露,大久保利通便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幕府的“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之策,信不过的!幕府不过是为了暂时拢住萨摩藩,待打垮了长州藩之后,必会翻脸不认人,回过头来对付萨摩藩。

    这并非大久保利通的真实想法。大久保之所以激烈反对,是因为他无法容忍日本分裂成两块。

    大久保利通此人,年青的时候,就以“勤王改革”为己任,他为岛津家服务,根本目的还是“勤王倒幕”,富强日本,他绝对不是岛津的家奴。岛津久光想“裂土为王”,和大久保的志向是背道而驰的,他怎么可能赞成?

    萨摩藩内部有人反对,幕府内部也有不同意见。

    德川庆喜暗地里咨询重臣,反对最力的是胜海舟。

    胜海舟以讲“兰学”起家,思想开明,虽为幕府重臣,对幕府也算忠心耿耿,可因为头脑清晰,看得清楚局面,所以主张“大政奉还”。客观上来说,简直是倒幕派在幕府里的“带路党”。他的弟子,有不少是最坚定的倒幕派,比如坂本龙马。

    这种人,是不可能支持德川庆喜对萨摩藩的主张的。

    有意思的是,反对的声音还来自“大奥”——幕府的后宫。

    幕府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的遗孀、封号“天璋院”的笃姬,表示反对。

    这位在中国,就是“太后”了。

    这个实在出乎德川家茂和德川庆喜的意料。

    因为笃姬出身萨摩藩岛津家,本名岛津敬子。她和德川家定的婚姻,本来就是一桩政治婚姻,是德川家和岛津家的政治联盟的需要。

    她身为岛津家的女儿,德川家的媳妇,却反对夫家和娘家的交易,算怎么回事?

    “大奥”里面,还有一个女人,也不赞成萨摩藩的“封建”。

    这位是德川家茂的“御台所”——正室,和宫亲子。

    “媳妇”的来头比“婆婆”笃姬的还大。因为她是前任仁孝天皇的亲生女儿,是现任孝明天皇的异母妹妹。

    “和宫”是封号,“亲子”是下嫁的时候才御赐的名字,爵位呢,是“内亲王”。她的衔头念全了,就是“和宫亲子内亲王”。

    她和德川家茂的婚姻,更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一定程度上,还是为幕府所迫,皇室不得不“和宫下嫁”。

    和宫和家茂,两个人原先都有婚约,为了这桩政治婚姻,只好都不管不顾了。

    和宫反对德川家和岛津家的这桩交易,倒是很好理解,这是挖她的娘家的肉嘛。

    媳妇和宫同婆婆笃姬一向不睦,和宫看笃姬的“武家”做派不顺眼,笃姬对和宫的“公家”气息着实厌恶。

    德川家茂曾经向德川庆喜抱怨:“什么‘公武合体’,在她们俩那里,就是水和油。”

    这一次,德川家茂是这么和德川庆喜说的:“反对‘萨藩封建’,是她们俩取得一致意见的唯一一件事情。”

    幕府内部的反对声,还不是最麻烦的。

    最头痛的是,“萨藩封建”必须由天皇发布敕诰,怎么才能搞掂天皇陛下呢?

    幕府虽然掌握政权,但天皇并非百分百的傀儡;而且,还有一堆“雄藩”在一边虎视眈眈。

    毕竟,天皇不是汉献帝;而德川家的哥俩,既没有董卓的狠劲,也没有曹操的手段。

    孝明天皇并不支持“倒幕”,他是支持“公武合体”的;可如果“封建萨摩”,岂非“公武分体”?

    孝明天皇的脸色很难看。

    德川庆喜正在想着怎样才能“打动”天皇陛下的圣心,幕府和萨藩勾结、“裂土封建”的消息泄露出去了。

    不知道是谁干的——谁都有可能:皇室里边的,幕府里边的,萨摩藩里边的。

    舆论大哗。

    倒幕派抓到口实,“长州志士”群情激昂,痛斥幕府为“国贼”。

    自然,“国贼”的帽子,也不可避免地戴到了岛津久光父子的头上。

    不过,长州内部,也有一种声音,要给萨摩藩“迷途知返”的机会。

    这种主张的代表,是桂小五郎。

    原时空,桂小五郎后来易名为后世更广为人知的“木户孝允”;在本时空,这个时候的他,尚未更名,还是叫桂小五郎。

    这个时代的日本,新旧交替,人才鼎盛。在一大堆牛人里边,如果排名,桂小五郎一定能够位列三甲。

    桂小五郎小时候体弱,曾经被认为无法成人,日后却成为当世最著名的剑士之一。他和版本龙马在桃井道场的一场比武,时人传颂,堪称“世纪之战”。

    桂小五郎是日本最早触犯幕府“锁国令”的人士之一,并因此得咎。他研兰学,习英语、炮术、造船术以及枪炮制造,钻研军队的后勤供应,犹如一块吸水力惊人的海绵,吸取能够接触到的一切现代强国之道。

    桂小五郎算是真正的政治家。他善于妥协,调和鼎鼐,能够审时度势,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不是那种什么都一味蛮干的人物。

    在长州藩的尊攘派中,桂小五郎算是“亲萨派”,主张长、萨联合,共同倒幕;桂小五郎并为此做过不少努力。可是萨摩藩尊王可以,攘夷不干,桂小五郎的主张不敌“公武合体”,暂时效果不彰。

    “八一八”政变后,桂小五郎在京都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池田屋之变”,桂小五郎几乎命丧新选组之手;不久发生“禁门之变”,长州军惨败,桂小五郎血战得脱,潜往但马出石避难。

    “萨藩封建”的消息传出后,桂小五郎突然出现在鹿儿岛,要见岛津久光。

    岛津久光很吃了一惊。此时的桂小五郎,还算是朝廷的通缉犯;而且,半年前的“禁门之变”,长州军和萨摩军殊死相搏,桂小五郎还是当事者之一,现在居然大模大样的跑到我家里来了?

    不由佩服他的胆气,于是吩咐请桂君进来。

    岛津久光和桂小五郎是见过面的。桂小五郎曾经力促长州藩世子毛利元德和岛津久光会面,以期长、萨两家可以结盟。那一次的谈判虽然无果而终,但岛津久光对于桂小五郎的印象,却是很好。

    两个人一见面,桂小五郎就问岛津久光:“萨藩封建”,可有其事?

    岛津久光大为不悦,说此乃谣传,是有人要害我萨摩岛津的名声,贼子居心,何其险恶!

    桂小五郎说道,大人可否立誓,实无此事?

    岛津久光火了,说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立哪门子誓?

    桂小五郎高声说道:“大人既不肯立誓,小五郎替大人立誓!”

    话音未落,纵身而起,随身的小太刀已拔在手中,向岛津久光猛扑而去。

    *(未完待续。)

第四十七章 得动手了() 
变生不测,岛津家的武士大骇,从两旁扑上。桂小五郎数刃加身,居然不闪不躲,手中小太刀挥出,正中岛津久光。

    徐四霖说道:“岛津久光受了重伤,但似乎没有性命之忧;至于伤在身上那个部位,众说纷纭。桂小五郎生死不明,只是听说岛津家找了最好的英国医生,在藩邸里呆了好几天,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抢救桂小五郎。”

    关卓凡眉头微皱,而内心的波澜,远比脸上的表情强烈。他现在的感受,和之前徐四霖说的一样,“真正想不到”。

    徐四霖说道:“桂小五郎一向是以‘亲萨’著名的,为人做事也比较‘中庸’,岛津久光万万想不到他会行刺自己。因此会面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防范,叫桂小五郎几乎得逞。”

    “消息传了出去,整个日本都轰动了,都说桂小五郎是‘义士’。长州那边,正和藩军开仗的‘诸队’,更是士气大振。”

    徐四霖讲得口干舌燥,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萨藩内部,当然有许多人十分恼火,主张讨伐长州。但看情形,这场仗,恐怕打不起来。”

    他顿了一顿,又说道:“事情出来之后,岛津家的调子很低,萨摩藩境内的场面上,是禁止谈论这件事情的。”

    还有,徐四霖了解到,英国人在日本很是活跃。先前,鹿儿岛战役后,和萨摩藩“不打不相识”,交往密切;现在,又搭上了长州藩。一个叫古拉伯的英国军火商,和高杉晋作互动频繁,不仅暗地里为“诸队”采购西洋军火,还顾问诸多事体。

    徐四霖说道:“这一次桂小五郎刺杀岛津久光,英国公使亲自出面,在长州、萨摩两藩之间奔走,为两家讲和。”

    至此,徐四霖已讲了足足一个时辰,日本的事体,大致禀报完了。

    这个过程中,关卓凡大多数时间都在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句两句。

    他的脑子一直在飞速地转动着,徐四霖讲完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也做出来了。

    沉默片刻,关卓凡开口了:“子绥。”

    “子绥”是徐四霖的字,徐四霖精神一振,应道:“卑职在。”

    关卓凡说道:“过了年,你要立即返回日本。”他微微停了一下,以郑重的口气说道:“我估计,来年年内就要对日本用兵。”

    徐四霖睁大了眼睛,直起了背,双手抚膝,身子微微前倾,全神贯注地听着。

    关卓凡说道:“你说的对,长州藩军,决计不是‘诸队’的对手,年前估计就能分出胜负。以后长州的藩政,一定是‘正义派’把持了。”

    所谓“正义派”,就是原来的“尊攘派”。英、法、美、荷合攻下关,长州藩不能支持,被迫和四国联合舰队签署《下关条约》,长州从此只尊王,不攘夷。既不能再叫“尊攘”,于是就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字。

    关卓凡说道:“我会给德川家茂、德川庆喜两位,写一封扎扎实实的信。大致是这么个意思:长州藩即将沦于逆党,一两年后,必然尾大不掉,不复可制。到时候,你不去打人家,人家也会来打你。”

    他看着徐四霖,说道:“有些话,顾及幕府的面子,我在信里不好明说,你要想法子叫德川家的人明白——长逆会愈来愈强,幕府会愈来愈弱。此消彼长,到时候不消萨藩插手,单是长州一家,幕府便未必吃得消!”

    徐四霖点头道:“是,贝子爷的吩咐,我一定办到。”

    关卓凡说道:“因此,来年是幕府最后的机会,总要趁长州羽翼未曾丰满,‘扼杀于摇篮之中’!”

    “扼杀于摇篮之中”,这句话杀气腾腾,可比喻新奇,令人印象深刻,徐四霖第一次听到,连连点头。

    关卓凡说道:“只要幕府正式行文——当然得以天皇的名义,向朝廷请求助兵剿逆,我自然一力促成。”

    他看着徐四霖,目光中满是激励之意:“子绥,此事关乎中国的国运,你要放出手段,实实在在地把它办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