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弹的暴风雨中,非洲猎骑兵连的速度愈来愈快——开始冲刺了!”
“终于,屈肘立持在胸前的马刀平平的伸了出去,一片惊天动地的怒吼声响了起来,‘杀!——’”
“我的双手攥紧了拳头:奇迹出现了!”
*
第二六三章 今日且洒高卢血()
“此时,非洲猎骑兵们距中国人的防线尚有三百多米的距离,对于正常的冲刺来说,这个距离,还是嫌远了些,但我看得出来,中国人的炮击,效果并不算好非洲猎骑兵连的阵型虽已略见散乱,但大致依旧是齐整的,小伙子们有极大的可能成功达阵!”
“本来,到了这个距离,炮击,基本上就不必计算射距、仰角什么的了,直瞄即可不过,那是对于实心弹和开花弹而言的;霰弹,不是触地爆炸,而是凌空爆炸,不能不计算射距和仰角。”
“可是,目下,中国人的目标是极速冲刺状态中的骑兵,而他们又缺乏足够的经验如我之前所述,中国人的炮兵没有打击快速移动目标的经验;或者目下,这班炮兵根本已慌了手脚?反正,目标移动的速度太快,炮弹的炸点亦如我之前所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结果,爆炸虽威势猛烈,却杀伤有限。”
“当然了,此时换回榴弹,瞄准的难度虽然降低,但杀伤范围大大减小,打击效果也未必就更好。”
“非洲猎骑兵连距敌愈来愈近经已可以确定,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的勇士们成功达阵了!”
“我在心中大吼:杀!杀!杀!”
“乌森河东岸,热血沸腾者,可不止吾一人!”
“最后一个骑兵连骠骑兵连,已上马、列队、拔刀,严阵以待;居伊上校的布置是:非洲猎骑兵连一经达阵,骠骑兵连立即催马驰出,杀向敌阵,以保持冲击的连续性。”
“阿尔诺将军紧急传令:骠骑兵连达阵之后,主力部队亦即步兵立即开始进攻!”
“本来,阿尔诺将军接受热雷米上校的建议祖阿夫营绕后奇袭、骑兵团正面冲锋的时候,尚未决定,若祖阿夫营真的得手,主力步兵是攻?是守?是退?毕竟,彼时,几乎没有人敢奢望骑兵真的可以成功达阵;我们都认为,骑兵的冲锋或曰牺牲,最主要的价值,只是替祖阿夫营打掩护罢了。”
“现在不同了!”
“目下,不晓得祖阿夫营已到了哪里?不过,应该尚未接敌罢?我们没有听到中国人防线的侧后方传来枪声;不过,不管祖阿夫营目下在何位置,都没有所谓了!两个骑兵连的连续达阵,足以彻底瘫痪中国人的炮兵了!”
“而且,不止于此!”
“中国人的防线拉的很长由北而南,足足有六、七公里之长;这是一个临时的变化昨天,中国人还不是这样一个阵势。可是,他们拢共才五千人,因此,对于他们来说,‘长’和‘单薄’,其实是同义词两个骑兵连一先一后的冲击,将轻而易举的把这条单薄的防线截为南北不能相顾的两段!”
“同时,我们还有祖阿夫营从其侧后方进行呼应这不正正是最好的进攻的时机吗?!”
“所以,阿尔诺将军当机立断进攻!大举进攻!一举摧毁中国人的防御!”
“我们不晓得中国人何以做出如此蹩脚的布置大幅度拉长战线?嗯,其原因,大约是他们本就没有解宣光之围的信心、意愿和能力,唯一想做的,其实就是拦住我军进军太原的脚步罢了?”
“而如莫雷尔将军所言,中国人缺乏现代野战的经验,他们想到的‘拦住我军进军太原的脚步’的唯一办法,就是一味拉长战线将所有的去路都给堵上?”
“好吧,无论如何,这是中国人送给远东第一军的一份厚礼!虽受之有愧,但却之不恭,不能不收下了!哈哈哈!”
“阿尔诺将军的布置是:混合步兵团先发猎兵营攻敌翼,土尔科营攻敌翼;第一师继之第五十一团继猎兵营之后,第四十七团继土尔科营之后。”
“混合步兵团的外籍军团营作为预备队。”
“之所以叫猎兵营和土尔科营先发,是因为猎兵和土尔科兵都擅长以散兵线进攻,而属于基干步兵的第五十一团和第四十七团就不大有这个本事,野战之时,进攻尤其是前半段,必须排成较严整、密集的队形,而在敌我距离超过两公里的情形下,排成这种队形,一来会导致较大的伤亡,二来,达阵之费时亦较长进一步增大了伤亡率,降低了成功的概率,因此,还是叫混合步兵团打头阵吧!”
“这些话,说来甚多,但因为之前已有预案,阿尔诺将军交代下来,不过几句话的事情,几个参谋领命而去其中,我负责将命令传达给混合步兵团。”
“我刚刚迈开脚步,便听到自中国人防线方向亦即非洲猎骑兵连正面冲击之方向,传来了异响。”
“那是……枪声?”
“可是,太密集、太……连贯了吧?更像是……鞭炮声?”
“就像是……几十串鞭炮一齐炸响?”
“我莫名的趔趄了一下,停下脚步,伸长了脖子,呃,看不清楚啊……哦,望远镜、望远镜!”
“望远镜中的景象,叫我猛的瞪大了眼睛:非洲猎骑兵连好像闯进了一个巨大的、隐形的蜂群中,骑手们剧烈的痉挛着,争先恐后的摔下马来。”
“换一个譬喻,那个景象,就像是……深秋时节,平静的树林中狂风乍起,枯黄的落叶纷纷坠落。”
“怎么回事?!”
“‘鞭炮’……疯狂的、无休止的咆哮着。”
“只剩下最后一百米了!然而,就是这最后一百米啊!我们英勇的、可怜的战士啊!他们再也闯不出那个恐怖的蜂群!再也就像飘落的树叶,再也不能回到树枝上了!”
“还是有‘达阵’的十几骑最终冲进了中国人的防线,可是,每一匹战马的背上,皆空空如也它们的主人,都在最后的一百米内摔下马来。”
“最后,整支非洲猎骑兵连,只有孤零零的七骑回归本阵。”
“还有……传达相关命令的必要了吗?”
“我扭转头,看向阿尔诺将军。”
“将军脸上的表情,叫我终身难忘。”
“那个表情,我无法准确描述……不仅仅是震惊、愤怒、焦虑、悲痛,更多的是……茫然。”
“对,茫然……身经百战的将军,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也许是年轻的关系,我的反应要快一些我想到了‘云雀号’描述过的那种对‘巴斯瓦尔号’造成重大杀伤的‘速射武器’。”
“那种‘速射武器’是安装在舰船上的那么,中国人把它们搬到了陆地上来了?”
“不管中国人使用了哪种武器,事已至此,所有的人都明白了:骑兵冲锋不可能奏效了!到此为止了!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祈祷和等待祈祷和等待祖阿夫营的奇袭能够奏效吧!”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骑兵冲锋并未‘到此为止’。”
“居伊上校发动了最后一波冲锋最后一个骠骑兵连,亦是最后一个骑兵连。”
“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次冲锋,由居伊上校本人亲自带队。”
“阿尔诺将军大吼:‘他疯了吗?叫他回来!’”
“可是,叫不回来。”
“骑兵冲锋,一旦发动,就不能半途中止对于骑兵冲锋来说,并没有‘鸣金收兵’一说。”
“事实上,我想,就算‘鸣金收兵’,居伊上校也是不会回来的既然亲自带队,此一去,他就没打算回来吧!”
“是次冲锋,没有任何意外的失败了。”
“是次冲锋,是四次冲锋中伤亡率最低的一次小伙子们已失去了最基本的信心,还未进入‘大步’阶段,便早早的崩溃了最后,超过一半的骑兵回归本阵。”
“这,也真是……挺反讽的。”
“然而,幸存者中不包括居伊上校他同他的光荣和骄傲,一齐长眠在越南的土地上了。”
*
第二六四章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安南战纪》,讲述人,雅克欧仁,服役于远东第一军混合步兵团祖阿夫营,军衔上士。
“祖阿夫营的运气……较之骑兵团,还是好点儿吧!”
“开阔带的南缘即三岛山北麓,沼泽密布,是走不得的,我们走的是北缘即三池山南麓;这一带,地势崎岖,山石破碎,林木葱茏,草深藤密其间,还有不少树木倒伏在地,藤木纠葛,分外难行。”
“这都罢了,关键是,目下是雨季,地面不仅泥泞,而且,溪流奔突,沟壑纵横。”
“还有沼泽。”
“三池山南麓沼泽的数量,其实并不算少所谓少,只是相对于三岛山北麓而言的;走起来,一样要非常小心。”
“还有蛇虫出没也要非常小心。”
“直线距离两公里的路,我们走了整整一个小时。”
“祖阿夫素以翻山越岭、长途奔袭著名,而我是一个祖阿夫老兵了,可实话实说我还从未走过这么累的两公里、这么累的一小时呢!”
“不过,难走归难走,好处还是有的林木茂密,利于隐蔽。”
“我们听到了密集的马蹄声,听到了炮弹的爆炸声转移到了开阔地的中央,听到了战马的嘶鸣骑兵团正在发动冲锋!”
“士兵们嘴里小声咒骂着,脚下却一步不停,拼命向前赶去。”
“终于,我们成功的绕到了中国人防线的侧后方。”
“除了设置在防线中央的炮兵阵地之外,防线的其他部位,一片安静。”
“对于我们的到来,中国人一无所觉!”
“我们由北而南,悄悄的切了过去。”
“中国人的这条防线,拉的很长,由北至南,足有六、七公里之长,基本上封住了乌森河东岸的整个开阔带,我们虽已摸到了其侧后方,但距其炮兵阵地,还有好一段路要走,当然要‘悄悄的’。”
“然后您晓得我们遇到了什么?”
“中国人防线的后头……还另有一条防线!”
“乌森河东岸的地势,开阔平缓,两公里之外,始有起伏地面微微隆起为一条狭长的、坡度平缓的高坎,南北走向,时断时续,大约……四、五公里长、五、六米高的样子,中国人的第一条防线,就设置在这条高坎之上;而这条高坎之后即其东边,另有一条形状非常相似的高坎,与之平行。”
“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地理,最大的可能,这两条高坎,其实是一条涸废的河流的东、西两岸即其东堤、西堤。”
“越南河流众多,改道非常频繁,这种地理,虽然奇特,但并不鲜见譬如,山西城东南的地理,也大致是这个样子。”
“好了,该说重点了中国人的另一条防线,就设置在这条‘东堤’上。”
“而重点之重点”
“对此,我们一无所知!”
“据我估计根据后来发生之种种中国人布置在‘东堤’上的兵力,较之‘西堤’,只多不少,即是说,至少也有五千人。”
“也即是说,中国人投入山阳战役之兵力,至少有一万人。”
“而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坚定的认为,他们拢共只有五千人。”
“我……靠!”
“我们的侦骑和情报部门,真的都是吃白饭的吗?!”
“既不晓得中国人拥有数量可观的大炮,又足足替他们少算了至少一半的兵力?!”
“彼时,我们正处在两条高坎之间的洼地中若这两条高坎确实是某条涸废的河流的岸堤的话,那我们就正在河道中‘悄悄的’的行进;而起初,我们并没有发现左手边东边的那条高坎上‘埋伏’了大批的敌人,直到子弹狂风骤雨般的射了过来。”
“彼时,我们已在河道里‘悄悄的’走了二、三百米了。”
“枪声一响,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好,有埋伏’!”
“事实上,这算不得埋伏,中国人应该没想到我们会绕这样大的一个圈子对其进行‘奇袭’;若真是埋伏的话,中国人应该把我们继续往里边即南边放,如是,整个祖阿夫营,极有可能全军尽墨,一个也逃不出去中国人的开火,其实嫌早了些。”
“‘东堤’上的这条防线,并不是专门为祖阿夫营准备的。’”
“不管是不是埋伏,从弹雨的密集程度可判断出,东边的敌人的数目,较祖阿夫营只多不少还没算上西边的敌人呢!而彼时我们所处之位置,距敌炮兵阵地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毋庸置疑,所谓‘奇袭’,已成泡影!”
“热雷米上校大吼,‘撤!撤!’”
“身边的战友,一个接着一个中弹倒下,但我们并未乱作一团,一边次第撤离,一边开枪还击,我猫着腰,一边奔跑,一边射击,一边转着念头:‘他娘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变起仓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当然不可能就想明白,不过,有一点大致可以肯定确实不是埋伏;因为,狙击虽然猛烈,但并没有人从防线后跳出来追击我们,中国人的意思,似乎是将我们赶跑了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终于撤出了‘河道’。”
“‘河道’里,留下了几十具祖阿夫兵的尸体。”
“伤亡虽然惨重,不过,就整个祖阿夫营来说,元气仍在;考虑到我们跌进了那样大的一个陷阱里,最终还是挣扎着爬了出来,虽然皮开肉绽,骨断筋折,但手脚毕竟皆在,这个结果,亦算差强人意了。”
“我们争分夺秒,以原路返回;路上,我还在想:‘他娘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个问题,直到整个北圻战事行将结束之时,方才有了答案。”
“我们的情报工作,确实出了重大的纰漏。”
“法兰西帝国对中国和越南的远征,是在一个很仓促的情形下做的决定远东第一军和‘北京东京’舰队成军之前,法兰西帝国在越南的北圻并没有直接的存在彼时,归化于法兰西帝国没多久的南圻,尚未真正消化掉呢。”
“因此,我们的北圻的情报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中国人兵力之数量、部署主要来源于两股势力:一,春水社;二,吴鲲。”
“春水社主要在北圻的南半部活动,其势力范围,以升龙、山西为中心,向南,及于红河口,向北,及于宣光、太原;太原以北、以东,就力不能及了。”
“就是说,对于春水社来说,太原经已比较勉强了,太原以东的谅山,更为其鞭长莫及。”
“北圻北半部的情报,我们本是依靠吴鲲提供的,可是,中国‘桂军’冯子材部入越,同‘轩军’一起,将吴鲲部由北圻的东北一路赶到了西北,而谅山,在北圻的东路。”
“结果就是:太原的情报,模糊不清;谅山的情报,完全断绝。”
“而山阳战役中‘多’出来的那五、六千中国人,就是从谅山调往太原的。”
“春水社的情报,本来并没有错太原的‘轩军’,本来确实只有二千五百人;但我们不晓得,山阳战役之前,太原已经获得了援军,其总兵力,早已经超过一万人了!”
“本来,即便我们没有获得中国人增兵太原的准确情报,也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了我们的侦骑已经发现,太原西援宣光的军力,大约五千上下,较之原先的二千五百,可是足足多了一倍呀!”
“但中国人成功的麻痹了我们这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