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用全部精锐攻打宇文化及并打败了他。李密打败宇文化及之后,更加骄傲。越王派王世充攻打李密。
王世充袭击李密的时候,李密召集手下谋臣商讨计议。裴仁基说:“王世充现在带领全部精锐来攻打我们,洛阳一定很空虚,我们只要坚守要道,不让他向东进兵就行了。如果我们能派出三万精兵沿黄河西上,逼近洛阳,洛阳防守吃紧,王世充一定会援救,等他返回洛阳,我们再把军队退回来。这样下去的话,我们有余力,他们就会很疲劳。兵法上说:敌人出来我们就回去,敌人回去我们再去攻打,这样不仅能使敌人疲劳,还能使敌人判断失误。”李密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王世充的军队不可抵挡的原因有三:士兵精锐;决心很大;粮食被吃尽,寻求速战速决。我们只要坚持守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使敌人想拼命而得不到机会,想退走又没地方可去,用不了十天,军心涣散,内部叛乱,王世充的脑袋就会被送到我们的营帐中来。诸位认为怎么样?”单雄信说:“敌方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而我方的士兵又愿意参战,一定能打败敌人。”祖彦君说:“不行。军队理亏就弱,正义才坚强。王世充打着隋朝的名义出兵,不能算理亏;而我们被老百姓认为反叛,不能算正义。光禄大夫裴仁基的谋划,可以起短期的作用;主公你的谋划,是坚持打持久战的好策略;单雄信将军的计策,将直接导致失败和灭亡。况且事物的力量不可能永远强大,胜利的局面也不可能永远维持。人常说:祝贺你的人还没有走,吊唁你的人就来了。我实在是怕虽然能战胜宇文化及,却不一定能打败王世充。请你按兵不动,等待时机。王世充身体强壮,志向远大,不愿自我夸耀,一定心存异志,用不了几年就会有大事发生。到那时,我们再打着顺应天意民心的正义的旗号攻打他,凭借有利的地形地势,文臣武将一起努力,肯定能打败他。这与因一时意气用事而使已经初具规模的事业瞬间崩溃相比,哪个更好?想夺取他什么,一定要先给他点什么;想要削弱他的力量,一定先要使他强大。一味地想夺取却什么也舍不得,一定会受到上天的责罚;只顾削弱他却不想让它慢慢先发展一下,也一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希望你先给他点甜头让他强大一点,然后再抓住他的失误之处给以致命的打击。”李密说:“好计策!”准备不和王世充交战。王伯党、单雄信说:“天下太平,百姓安定的时候,需要文臣处理文墨,主持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而天下大乱,每个人都想图谋称王的时候,就需要武将出来铲除邪恶,安定局势。对于前者来说,武将不如文臣;而相对后者来说,文臣不如武将。文臣武将怎么用,要分清时机。越王昏庸无道,老天已经厌弃他很久了。况且上天不把大权交给一个人,谁有能力谁就可以讨伐他。哪里有什么曲直之类的说法。请你把统治百姓的任务交给文臣,而把稳定天下的使命交给武将。今天如果不战,以后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当初王伯党、单雄信、徐世勋在李密的军队中被称作“三杰”,深得李密信任,于是与王世充军队交战,结果被打得大败。向西逃往长安,投奔李渊。不久因背叛李渊被杀。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8)
唐朝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阳杀死越王杨侗,自立为皇帝,隋朝最终被消灭。
二、纷乱屡出,英雄待出
强国想吞并弱小之邦,于是起兵发难;奸臣当道,君主昏庸,政治腐败,于是激起民众反抗,纷乱屡起,国无宁日,家无定居,英雄人物呼之欲出。
例1:三十六国大乱
刘元海即刘渊,作为匈奴的人质,住在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和他谈话,很欣赏他。武帝对王浑说:“刘元海相貌威武,由余、金日弹这些人都赶不上他。”王浑回答说:“刘元海相貌风度确实像你说的那样,然而他的文武才干超过由余和金日弹甚远,陛下如果让他主持东南地区的政务,平定吴国不成问题。”司马炎认为王浑说得很对,孙恂、杨珧说:“我观察刘元海的才能,当今天下无人能比,你如果轻视他,不足以成大事;但如果给他大权,平定吴国之后,恐怕他就不会再还师,而是在东南割据称王了。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让他担任重要职务,我很为陛下担心。如果真的把一个险要的战略重地交给他,任其发展,恐怕不妥吧?”武帝沉默不语。不久秦、凉两地陷落,武帝向将帅们询问对策,李熹说:“陛下如果真能发动任用匈奴五部的兵马,让刘元海指挥,擂鼓向西进军,平定敌军指日可待。”孙恂说:“李公的话没有讲清楚平定祸患的道理。刘元海如果真能平定凉州,恐怕才真是大难临头了蛟龙得到云雨便会一飞冲天,不再是池中之物了。”武帝于是没有任用刘元海。后来,晋惠帝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天下寇贼蜂起。成都王司马颖主持邺地军政,上表请求封刘元海为宁朔将军并监管匈奴五部的军事。等到王浚等讨伐颖州的时候,刘元海对司马颖说:“如今王浚等两部人马气焰嚣张,手下兵十多万人,恐怕不是原来的守城士兵及周围的士兵所能抗拒得了的,请让我回去为殿下你劝说来五部人马,以解除当务之急。”司马颖听从了他。刘元海回到匈奴,左贤王刘宣等推戴刘元海以大单于的名号招募兵勇,二十天之内,招集到人马五万多。于是首先侵占平阳,进入蒲地,从此胡人五部开始祸乱中原了。
石勒是盘踞赵地的上党羯族人氏,幽州牧王浚模仿朝廷设置百官。石勒想吞并他,准备先派使者打探一下虚实。谋士都说:“应该像羊祜、陆抗旧事那样。以平等的礼节书信往来。”这时正赶上张宾生病,石勒亲自到张宾府上谋划这件事。张宾说:“王浚凭借三部的力量,图谋南面称王,虽然表面上是晋的领地蕃属,实际上怀着谋反的想法,一定想招募英雄,完成大业。将军你威振海内,举手投足可以左右天下形势。王浚希望结交将军,好比西楚渴望得到韩信。现在如果假意派遣使者,而没有真诚的态度,反使对方怀疑,图谋消灭他的心思败露之后,再去想对策,即使有奇计,也没有机会了。干大事必须先有谦卑的态度,奉表臣服,尚且怕不被信任,羊祜那样的做法,我认为不值得仿效。”石勒于是派他的舍人王子春带着珍宝和归顺的表册向王浚表示臣服。王浚对王子春说:“石公是当今天下的英雄,拥有赵地,成鼎立一方的形势,为什么要向我俯首称臣,这难道可信吗?”子春说:“石将军文武全才,兵强马壮,确实如你所说非同凡夫。但先生你是州郡望族,出来镇守一方,威名四处传播,胡地越地的人钦敬你的名声,都歌颂你的德行,难道区区小府敢不到你门下收敛前襟,跪拜称臣吗?过去陈婴和韩信难道是因为鄙视君王的位置而不做君王吗?是因为君王的位置不能凭借气力争夺啊。石将军和你相比,好比月亮和太阳、江河和大海相比。项羽和子阳失败的教训还没被人们遗忘,这是石将军明智的抉择啊,你为什么要怀疑呢?自古以来,胡人成为名臣的很多,但成为帝王的还没有。石将军不是不想做帝王而跟你推让,而是那样做不被天下人答应呀!希望你不要再怀疑了。”
王浚十分高兴,派人回报石勒,石勒又重新派人捧着归顺的表册给王浚,表示期待着亲自到幽州拜见王浚,以上尊号,然后又写信给枣嵩,请求并州牧、广平公的官职和封号,以表示自己的诚心。石勒悄悄做好战斗准备。以袭击王浚,而又怕刘琨以及鲜卑人乘虚袭击自己,所以按兵不动。张宾说;“袭取敌国应当出其不意,部队准备好了却这么多天不出发,难道是怕第三方作梗吗?”石勒问张宾可有什么办法?张宾说:“王浚盘踞在幽州,依靠三部的力量,如今都已和他离心离德,成为仇敌,这使他外面没有支持者以抗拒我们;幽州城内饥荒不堪,老百姓都以野菜为粮,人心涣散;士兵少而且身体素质差,这使他在内部没有强大的兵力来抵抗我们。如果我们的军队抵达城外,他一定会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现在三方没有安定,将军便可出奇兵袭击幽州,轻兵往返一次用不了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即使三方作出反应,形势也有回旋余地,应该乘机像闪电一样发兵,不要延误了时机。况且刘琨、王浚虽然名义上都是晋的藩属,其实互相仇视,如果写信给刘琨,送人质请求和平相处,刘琨一定因为结交了我们而感到高兴,同时窃喜于王浚的灭亡,最终不会救助王浚而袭击我们。”石勒同意了他的计策,于是派轻骑兵袭击幽州,石勒率部早晨到了蓟城北门,呼喊看守大门的人打开城门,石勒怕有伏兵,先赶进城里数千头牛羊,声称这是礼品,其实是为了用这些牛羊填塞街巷,使王浚的士兵不能行动。石勒进入城中,王浚才感到害怕,石勒进入到他的官署,命令带甲士兵逮捕王浚并押解到爱国,杀死了他,这就是三十六国的大概情况。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9)
例2:诛杀吕后,七国之乱
汉高祖一统天下十二年后驾崩,享年六十二岁,之后少主惠帝即位,吕后垂帘听政。
在吕后执政期间,陈平闲居经常暗自沉思。陆生问:“你想什么大问题?”陈平则反问道:“你猜猜我想什么问题?”陆生是个聪明人,他猜到了陈平的心思说:“你位居上相,俸禄三万户,可以说是富贵之极,没有什么欲望了。你的忧虑肯定是担心诸吕与少主争权。”陈平说:“是。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陆生说:“天下安定,在于丞相;天下危急,在于将帅。将相融和士人就诚心归附;士人心悦归附,天下即使发生变乱,权力也不会分散;权力不分散,那么国家就掌握在两个人的手里。你为什么不深结太尉,与他交好呢?”陈平采用陆生的计策,终于诛杀了诸吕。
吕后驾崩后,大臣们又共同诛杀了吕氏家族。吕禄担任北军统帅,太尉周勃不能进入北军行使军权。郦商的儿子郦寄当时与吕禄交好。于是陈平派人劫持郦商,让他的儿子去劝说吕禄。吕禄信了郦寄的话,与郦寄一起出游,太尉于是得以进入北军,诛杀吕氏。
当到汉景帝时,吴、楚两地相继谋反。景帝派兵先后平定了吴、楚。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向东攻打吴、楚,周亚夫问父亲的门客观都尉请教应如何应对时,邓都尉回答:“吴国军队精锐,士气旺盛,难与争锋;楚国的军队较弱,不能维持多久。现在如果您派兵向东,在昌邑修建工事,牺牲梁国,吴国攻打,吴兵必然全力攻打梁国,将军加强防御,派少量士兵掘开淮泅堤坝,断绝吴国粮道,让吴、梁两国相互攻击,等到粮食枯竭,再用全力攻打疲倦的吴军,一定会打败。”周亚夫听取了他的意见,把邓都尉的计策告诉了皇上,皇上同意了。周亚夫到荥阳,吴正急攻梁地,梁危急,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率兵奔荥阳东北的昌邑,加强防守。梁王使臣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坚持既定的作战方不去救援,也不出战,派弓高侯等人带兵驻扎在吴、楚军后面,断其粮道。吴、楚缺粮,士兵饥饿,想要撤军,多次挑战,周亚夫的军队始终不出战。吴、楚军中缺粮,于是引兵撤退。周亚夫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大败吴军。一切都像计谋预计的一样进行着。汉朝的江山又一次得到了巩固。
三、争夺不休,强者称王
为了称王称霸,让自己的事迹永留史册,天下能人雄士开始为君王之位而纷争不止,最后当然是强者为王而败者为寇了。
例1:刘邦、项羽争霸记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国丰邑人,做过泅水亭长。
秦二世元年,陈胜等人起义成功,陈胜自负封自己为楚王。张耳、陈余于是进谏道:“将军你冒着生命危险,为天下百姓除害,现在刚刚到阵地,就自立为王,这分明是在告诉人们你很自私。莫不如立六国的后代为王,让他们自树党羽,你则继续向西进军,不必短兵相接就会畅通无阻。诛戮残暴之秦,据守咸阳,传令诸侯,天下实际上还是掌握在你的手中。”陈胜不听,执意以王自封。
此时的天下一片大乱,各地纷争不断,这时,项梁驻军薛地。范增劝项梁说:“在被秦朝消灭的国家中,楚国最无辜,不应当灭,自从楚主作为人质入秦以来,天下百姓都没有忘记他。所以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现在,陈胜首先起事,不立楚国后代,其势力肯定不会长久。你从江东举事,楚地之人群起归附你,是因为你家世代为楚将,即将立项梁起兵楚国的后代为王。”项梁于是找入楚怀王的孙子心,立为怀王。约定:先攻打进咸阳的,就做关中王。沛地人杀掉他们的县令,立刘邦为沛公。刘邦前去跟随项梁,共立楚怀王孙子为义帝。
秦将章邯在定陶打败项梁。项梁战死疆场,章邯认为楚军不值得忧虑,于是北攻赵地。楚王派项羽等率军解赵地之围,派沛公为别将向西入关。沛公于楚攻打宛城。宛城投降。沛公攻打宛城的时候,南阳太守吕崎坚守城池,一时攻打不下。沛公于是想舍弃宛城继续向西进兵。此时张良进谏阻止说:“前有强大秦兵,后有宛兵追击,现在西进,很危险。”沛公因此决定围定宛城。宛城告急,吕太守想要自杀以示忠贞。在吕的身边有个舍人叫陈慷,出城面见沛公说:“宛城官吏怕投降后仍是死,于是坚守。如果你整天攻打,死伤的人必定很多。如果你率军撤退,宛兵必定从后追赶你的军队。这样,你一方面失掉先入咸阳为王的机会,又有强大的宛军为后患,不如招宛投降,封宛城的太守,然后带宛兵向西入关,其余未被攻下的各城,必定开门迎接你。”沛公采纳的他的意见,封吕崎为殷侯,共同带领众兵攻打武关,大获全胜。
赵高谋反杀了秦二世,子婴被他立为皇帝,派兵据守武关。张良对沛公说;“秦军现在还很强大,不可轻敌。应在各山上多插旗帜,来迷惑秦军。再派郦食其带贵重的礼物贿赂秦将。”沛公应允,秦将果然想联合沛公一同向西人咸阳。沛公正要答应他们联合之际,张良又建议说:“只是将帅想要背叛,士兵恐怕不听。士兵不听,联合必定会出现危险,倒不如乘着他们现在的懈怠来攻打秦军。”于是沛公派军向秦军发兵,果然大胜。沛公顺利攻入咸阳,与秦人约法三章。秦人送来牛肉、美酒,沛公都拒绝了。于是秦人认为沛公是有德行的人。沛公派兵把守武关,想要称王关中。此时,项羽在黄河北也战胜了秦军,正率领各诸侯士兵四十万到达鸿门,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幸亏得以项伯的相救,才逃过一死。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10)
项羽杀掉子婴后继续向东定都彭城。命沛公统治巴、蜀之地,并封其为汉王。
被封为汉王的刘邦并不肯去巴蜀,而是想要攻打项羽。萧何劝谏说:“大王虽然屈居汉王,但这不比死强多了吗?再说‘天汉’也是个很不错的称呼啊。能在一人之下,而高居万人之上,是汤武那的圣人。希望大王能就任汉中,安抚百姓,稳得巴蜀的土地,养兵蓄锐,然后再安定三秦,天下之事才可图谋。”
刘邦听取了萧何的意见,采用了韩信的计策,向东进攻,再次安定了三秦之地。
刘邦到巴蜀就任时,韩信不满项羽的为人逃了出来,跟从汉王入蜀,那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