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惑-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喂,林黎,你好吗?”赵一帆抢先问候道。 
“市长阁下,没想到你反应这么快。我还担心你在开会或是和什么人谈事情,生怕不是时候打扰了你呢。我还好。怎么样,你忙坏了吧?”听到他激昂的声音我还是有些受传染,声调也轻快起来。 
“忙。不过,我上次跟你提到的事也同时在做着。这不,刚才还在谈第一轮拿出的推荐书目,我打算近期再请北京的几位专家把把关,然后与教育部联系。我希望这事能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其后我还打算借助媒体把我们的主张和理念推广出去。上次你提到,这么大工程应该借助外力的支持,回来后想想,我觉得有道理。前几天我联系了几个海外侨商,谈及此事时他们都颇有兴趣,我想,达成确切意向后,做起事来压力就会小多了。”他直切主题一口气说了我最关心的事,随后转而问道:“你那边情况怎么样?最近不少家出版社听到消息,通过各种渠道找我,都想介入进来呢。” 
我也开诚布公,说了汇报的事,说在等局里对报告的批示。 
赵一帆说:“林黎,我也劝你一句,我知道你做事很执著,不到最后决不轻言放弃。但是,这事恐怕没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一个事情的问题。不管怎样,你放心,我会把一个机会留给你。但若真做不了,我希望你也能坦然接受,别太别扭。” 
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赵一帆这番朋友般的劝慰,心里其实有着说不出的郁闷。但是,却还在想着,要做最大限度的一次争取。 
撂了电话后,令我掉转了情绪的,是小韩打来的电话,她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局会议室的事落实了,而且申请补贴的报告也有了下文。 
小韩说:“只是有点遗憾,批的钱数不足。” 
我说:“总算是好消息。”于是,立即安排小韩、陈名晖筹备编辑竞赛的事,同时通知张成会同版协去落实中国编辑学会研讨会的相关会务问题。我知道下面自己要做的,是想办法化缘以弥补经费不足的缺口。 
晚上,我给老局长闻汉声打了电话,他听后没有二话,说:“你不求援我也得请那些老朋友吃顿饭,特别是有的老领导曾经帮过我们苇城不少的忙。不就几千块钱吗?我来赞助吧。林黎,别发愁了。” 
老局长的贴心,让我生出不少感慨。了却了心头“无米之炊”的愁难事后,我不禁自言自语:“这年月,人情味真是太难得了!”   
惑 22(1)   
2003…3…18 换个角度看问题 
上班之后,没多久,财务送来了期刊的月报表。详细看过收支及回款情况后,我感到回款是个急需抓抓的问题。 
原就是小本经营,势造不了,突破性进展难以取得,“钱”力不足更攻不下官商掌控的系统渠道,能杯水车薪地维系着,全凭了杂志的内容优势获得的邮局订数和零售市场份额。可是,几户较大的零售商竟有几个月拖欠回款了,这使得账面的负效益显得格外扎眼。究竟又出了什么问题呢?我把做发行的小谭与兼管主任张智一起找了来,打算听听情况。 
小谭见我就叹气摇头:“林总,库房没人给清点退货,开不出清单我没法向人家追缴回款。” 
我纳闷:“前段时间我和陆局不是协调过此事吗?” 
“没,没落实……”小谭含含糊糊地不往深说。 
我转向张智,这才弄清原来是胡威明应暗顶,根本就没做此项安排。小谭虽说专事杂志的发行工作,但人隶属营销部,所以不敢得罪主管领导,又不敢直接对我说明,就只等着我追问。 
我有些不悦,不过,还不完全是因为具体办事的人没能及时把情况反映给我,而是班子的格局状况实在太缺乏合作的基础了。 
“真叫莫名其妙!”我不加掩饰地扔出了一句平日很少在下属面前发泄情绪的话。 
想着自己一再“示弱”的忍耐也换不来一种基本的工作配合,心里莫名地憋气。难道工作掣肘、制造难堪就真那么快乐吗?这似已远远超出了性格、水平等个体差异的人共事可彼此容忍的范围! 
三个人都不说话了,我在想着自己的一再让步是不是对。 
那次民主生活会后,形势让我看到,要想恢复秩序,班子内必须有人做出姿态。权衡再三,我清楚那个让步的人只能是自己,于是,“委曲求全”。说到底,班子之间一团混战,内耗必然很大,且不说当下执掌大局的陆成杰会丧失掉对所有人的信心,他的戒备也会加重事态向不利转化。既然不希望风华社的事最终没了章法,不希望自己折戟沉沙、无谓地牺牲,那么就必须给陆成杰时间,让他在事实面前有机会慢慢品出味道来。 
如此考虑,当然也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自己私下里以为,这样的选择能在客观上形成对陆成杰本人的一种策应。所谓怀揣恻隐之心吧。 
想想他的处境,日子也不是那么没有压力的。作为公开招聘的年轻副局长,当前的几重身份虽说表面看来重任在肩、深得信赖,但是外来、年轻这些因素,也都是他必须夹着尾巴做人的潜在压力。出版局在解决了非“自己人”执掌牛耳的种种“麻烦”后,对他的考验也随之而来。说到底,风华社的班子是一个杂色拼盘,有足够的茬头可以借力打力,调理在位的每一个人,这当然也包括陆成杰在内。 
最不可说的一层意味是,现在是苇城人事变迁的微妙时期。局一把手钱唯强虽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他精于谋划,在之前就给自己配了个经验不足的傀儡班子。老一些的副手们都渐渐被他运筹帷幄到核心层之外了,这样就给自己顺理成章地找到了一个“扶上马,送一程”的理由。经过了两年来的“传帮带”,各方对此的意见日渐多起来,他心里清楚,自己在这个位置恐来日无多了。但是,他并不想就那么轻易地放手,所以,一直在处心积虑地谋划,如何在退身后仍能保住风光依旧的老太爷威势。这些年来,他是看准了出版局的,自然也就想一劳永逸地吃住这块肥肉,盘算着如何退而不休以及日后的“垂帘听政”。就是为着这个,他适时地把陆成杰招进出版局,顺便给身边那个表面听话但实际上有着心高气盛苗头的局长以小小警示。 
局长周济运何尝不知这步棋的深层意味。他也非等闲之辈,自是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了。想着自己过去蛰伏多年,对谁都没什么威胁,所以才能顺利地被钱唯强选中出任了局长。原以为,钱老板到点就会走人,自己也毕恭毕敬伺候着,不成想他过了岁数依然能如沐春风,而独断气势竟胜似当初了。眼见着没两年自己就奔50了,未来“一把手”的名衔能否加戴于身,说到底还是个不定的事。他心里清楚,能干并不一定准能当官,可一直毫无建树下去,这又无疑会妨碍自己想更进一步的仕途之梦。出版局已是一潭死水,他并不期望自己如钱唯强般终老于此处,因此一味地耗就总不是事。不得已的心痒,让周济运小试了几回牛刀,可钱唯强马上还以了颜色。于是他担心自己未来能否顺利实现过渡?若是超了年龄的杠,恐怕以后就难有再向上走的机会了。所以,无论进退,他都是小心防备着。   
惑 22(2)   
在周济运的心里,他明镜似的知道,陆成杰将是自己的一个威胁。因为,论学历陆成杰比自己高,论年龄、阅历又比自己有优势,不像自己始终在出版圈子这一亩三分地里转。陆成杰为人活分,社会关系若得雨水滋润,不长苗才怪呢。为了避免大意失荆州,他深信在不明对方潜力可测深度时,远放要比留在近前妨碍小得多。官场这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机遇与命运转合谁说得清楚?所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游离状态总是要安全一些的。为这,外派陆成杰,他也是乐得就坡下驴,也可谓叫将计就计吧。 
说到底,最高明的玩家还要说是钱唯强。他像一个调兵遣将的高手,把一盘棋下得丝丝入扣,表面上看各方进退都各得其所,事实上每个人又都脱离不了他的控制。 
陆成杰自不是窝里窝囊的类型,他接手风华社后不久,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有人问他“屁股坐到哪边了”时,他便清楚,肥肉不是那么好消化的,事情也不能光按道理进行决断,特别是此次外派,绝没那么简单。于是,考虑自己的身份———新来乍到也不足以表现出一种个性或与副职不符的“叛逆性”,便不可为而不为。不过,让他感到麻烦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出版局对风华社的巨大经济期许,这也是他不能轻视的。再三思量,没别的选择,他认为,只能从上方认可的“现成饭”上去做文章了,毕竟这是当前最便捷的路径。这样,他转而强力支持起把定了教材教辅的刘世荣和胡威,就是在辙的明智之举了。 
我的判断就是基于这些因素而形成的。选择示弱,也因心知比女人还女人的小男人们绝不会肯体恤他的苦楚。那么,既然陆成杰不想落下“管不了这帮人”的无能话把,又不能让风华社在他当职期大跌效益水准,现实也就必会让他看清,周围人的勾心斗角将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副作用。我选择“低调”,或说以守为攻吧,不管陆成杰能否理解了这番心意,但从大局计,顾念风华社多舛的命运,我也不想太斤斤计较。 
然而,这么做就真的有用吗…… 
“林总,”张智打断了我的沉思,问:“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 
我慢慢回过神来,略整理了心情,最终还是决绝地说:“款还是要催回来。小谭,你近日先做这样一件事,用电话与对方核实退货数额。张智你派一个人与小谭一起负责核定,一人为私两人为公,按此数字制作一个表,然后我来签字。在现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只能采取特别的办法,先把款催回。否则时间拖得太长、零售商的变化又比较不好把握,有可能会造成更多不必要的损失,那就麻烦了。这件事我回头再与陆局通个气,有问题的话我来承担。” 
在出版社干了十五六年,我还是第一次做这种不合规则的决定。张智看看我,“林总……” 
我摆摆手,打断他后面想要劝阻的话:“就这么办吧!” 
晚上回到家后,坐在书案前我不禁检点起近来自己日复一日地为琐事周旋的经过,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可是,也只能咬着牙忍住。心力、体力的消耗,在一个本该作为的时代偏偏煎熬于琐琐碎碎的是非中,这也算是一种特殊国情吧。鱼龙混杂在多变的大时代中,通常都是各种价值观交锋的胶着期,“清者自清”有时真不像文人玩高雅那般可轻易玩的了的,但这也是像我这样一种人的做人底线。那天聚会时,彤非曾批评我“做人不够灵活”,其实想想她说的没错,可我太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天性这东西是改不了,更不要说我认准什么就是什么的冥顽个性了。 
睡前想到简志峰头天午夜答复我“意见”的邮件,虽说他“要去外面评两天职称”,但想想还是坐下来回了。对他讲述的理由或“隐情”,与白天受到的刺激,对比着想,觉得自己该抱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我知道自己有时不免苛刻,但“水至清则无鱼”,总不能把自己的弱点变成朋友们共通的弱点吧。我对自己说,人有时需要随和点,也该接受一种见解的差异。这样,便回了他下面的内容———   
惑 22(3)   
关于稿子,你的顾虑是对的。我所谈看法,多是出于一种单纯的思考,没有站在你所处的位置上想,所以不免有些书生气。就现实而言,自己其实也曾有过类似的经验,事后才知道,效果不好,甚至在一些人眼里是相当“不理智”。目前,虽说局势与两年前是有所不同了,但类似的情形会依然存在。所以,你的理由我表示理解。 
我第一次没有对他使用“简局长”这个称谓,而是改用了名字。其后,我谈起了最近在读的书。其中一本是王蒙的《我的人生哲学》,说到朋友评价该书“收放自如”,有种大家风范,我自己很赞同,阅读也很有收获;二是在交叉着看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该书讲现代社会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认为未来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在于是否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并且提出了克服组织智障的办法,即系统思考。认为它有强化组织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使其获得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力。我说,两本书对我启发都很大,受益良多。我还说这是自己近期的一次补课,趁空当恶补近年来因忙而被束之高阁的精神营养,重现另一类的生活,由此心情不错,等等。 
夜已经深了,发出邮件后,我感到心情确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我意识到,思想的交流在生活中真是不可或缺的,它使人恢复活力,富有弹性。而从工作这一层面上说,简志峰的出现,那种刺激思考也疏导精神能量释放的交流管道,对我而言,显然有比其他人更不可取代的平抑郁结情绪的奇妙作用。   
惑 23(1)   
白天,彤非和搭档陈子凯一道被派了趟公差,去郊区一个乡镇采访近日发生的一件事。事情的起因其实并不复杂,但是非断定却不那么简单,特别是结果如何定性,就更有着一种难于把握的悬念。两个号称是一直跟踪大事报道的名记者,了解了情况后,有一种说不出的为难。因为若单纯照理论意义上的道理或从国家改革的大势来讲,他俩不乏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但难就难在现实绝不是理论,也不如政策的规定本身那么清清楚楚、不容置辩。 
事情的原委是,几年前那个乡的农民由乡政府担保向银行贷了一笔款,干起了一家企业。这几年企业干大了,乡政府要收回,说原始资本是政府提供的,所以不能让国有资产流失。当事人不服,跟乡政府理论,说他们承认最初的钱是由政府担保获得的,但这几年若不是一帮人苦挣苦熬,钱能自己增值吗?他们要讨个说法。乡政府不跟老百姓论这个理,当事人也不服乡政府的“判决”,于是决定要找个更大的地儿去评评是非。报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派他俩前去采访。 
陈子凯他们了解了情况后,觉得乡政府的说法无异于强盗逻辑。他对彤非私下说:“这些乡官还真叫蛮横无理,见钱眼都绿了。” 
彤非认同,“他们除了关心自己的政绩,哪管国家政策和大是大非!要知道主宰一方,这些人早习惯了强取豪夺。”这让她想到了上次一行人陪林黎去远水涧散心,其间就曾谈到过这类的话题。 
那次,林黎提前返回,剩下了他们几个。两天中连休息带玩,其间也说了不少话。“两会”带出的活跃空气,让他们话里话外都少不了谈到一些理论和观念上的问题和思考。 
陈子凯当时说:“看来企业改革后面会越来越触及到产权问题了。现在虽谈的不少,尝试也不少,可是产权一直是个剥离不清的含混概念。” 
顾卓若有所思,沉吟了片刻,说:“其实从简单意义上明晰产权还不是最难的。我不知道你们这些当记者的,是否注意到了一个当前更不敢触碰的理论问题。” 
顾卓大学念的是国际政治,对一些问题自然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敏感。他当年从部队复员后,曾在工厂干了几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了人民大学,再后来才进了政府部门的。 
彤非问:“大哥,你指的是什么?别那么深沉,说出来听听。” 
顾卓讲:“那就是价值理论问题。马克思最核心的经济理论之一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当时他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认为资本的增值是来源于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使资本家变得富有,所以马克思说资本的每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