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懿娜作品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董懿娜作品集-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来的。那时候,我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我对这方面的兴趣确
实也较常人甚一些。我的一位老师要策划一套普及美学丛书,涉及到电影、
电视、小说、散文、诗歌等,共有约十本,蒙他的信任,让我写一本《诗歌
美学》的书。这在当时,对我而言是个极大的考验,我从未系统地写过理论
文章。虽然这是本普及美学的书,对理论性的要求比较低,可对我而言是一
次挑战也是一次新的开始。当别的同学为我感到幸运的时候,我所付出的是
将近一年的辛勤劳作。

也正是从写这本书开始,我真切地体味到了写作的辛苦。以前无论写
散文还是写诗,都是随感而发的,而评论则是没有那么随意任性,在本质上
它需要冷静、客观、明智。这一些都是我原本的气质中不存在的。必须将原
本那种自在散漫的写作习惯改过来,纳入一种严谨的写作风格中去。这种调
整在当时对我而言或多或少有些痛苦,但实质上是有着很大好处的。因为要
写书,所以我必须先阅读大量的诗歌,很多并不很盛名的诗人写的一些充满
睿智的,优美的诗句,常常在那些寂静的夜晚给我莫大的感动,伴我度过了
很多个孤单的日子,至于名人佳句则更是让人难以忘记。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软,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叶芝《当你老了》

我曾经喝过赛人的眼泪的毒汤-

象内心地狱里蒸馏出来的污汁,

使我把希望当恐惧,恐惧当希望,

自以为得益,其实在不断地损失!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语言,音乐,都只能

在时间中行进,但是唯有生者

才能死灭。语言,一旦说过,就归于

静寂。只有通过形式,模式,

语言或音乐才能达到

静止,正如一只中国的瓷瓶

静止不动而仍然在时间中不断前进。

艾略特《焚毁的诺顿》

你再不用想我说话,

我的心早沉在海水底下;

我再不用向我叫唤:

因为我--我再不能回答!

除非你--除非你也来

在这珊瑚骨环绕的又一世界:

等海风定时的一刻清静,

你我来交互你我的幽叹。

徐志摩《珊瑚》

我开始做各类卡片,把一些需要用的诗歌作为资料记录在卡片上然后
归类。久了,这就会变成一项枯燥的工作。可我的老师总是给我勇气并且给
我莫大的信任,还帮我借了很多诗歌评论的专著,让我能看到别人是怎么写
的。整个准备工作大约有四个多月,然后再着手写的。写作的过程也不太顺
利,在这种迂回的日日夜夜里,我与诗歌纠缠了很久。后来,这本书被送到
出版社,其余的八九本书也一并完成了,然而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它们都
那样搁置着,一方面表示一定要给予出版,一方面又迟迟不得以兑现。起初
还有些焦虑,久了就搁浅下来,不再去想了。再后来,我后写的书都要出版
了,这本书真的就成了封存的记忆了。现在想想,如果说写这本书给予我最
大的收获就是有一个强迫的环境让我从对诗歌的喜爱到比较全面的了解。很
可惜,那部书稿不在我身边,否则我真的很想摘一些自己写的诗评在这里。
那是一个女孩子主观和客观兼有的一些稚嫩的想法。我写过的诗有几百首,
摘几首曾经获奖的和我比较心仪的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引起女孩们的
共鸣。

秋的素描


(一)
晨露在晶莹中映射着凉意的凄艳
暮色的余晖里蕴着惨淡的华贵
风的柔和成为挽不住的浓情
阳光的妩媚一日日褪尽铅华
严寒的讯息过早地淹没秋意
浪漫才是涨潮却又退去
一切都变得简单而又没有意义

(二)
满是浓郁的芬芳和绝伦的华丽
阳光透过枝杆斑斓而至
透着残弱生命的最后一丝呼息
是比生死更为壮丽
尽管我爱意无限怜惜伤感
你还是日愈枯瘦直至竭尽
满目的惊叹和不舍送你远行
我的-
落叶
心灵无涯
秋的温柔如渐涨的潮
我寂寞的心只涤荡着曾有的微笑
阳光明媚亦成为逝去的骄傲
在空茫的日子里面对
爱和永恒
心的边缘开始扩展
当爱如潮般涌来我惶恐无依
当爱如夕阳我会再度哭泣
心的边缘无限扩展
期冀爱如磐石不飘离
你只在我的梦中没有别离
我是无限苍白而无力
晶莹滑落在无涯心灵
无踪无影
起风的日子
感觉到血液的变速
不曾悲凉的往事如梧桐叶纷纷扬扬撒落
街头
徘徊在长廊的尽头畏缩外面的风
将不曾丰厚的情感在起风的日子吹散
希冀灵魂深处的烙印呈现出
摆脱落寞的不再是虚幻的你
我不再疯狂奢望
怎奈得起风的日子重抖落
飘散很久幽远的梦




无尽头

三毛和她的书

每每看到现在那些为各类流行事物而疯狂的中学生,我就会努力回忆,
我在那个时候为什么而“发烧”过?记忆中倒好像还是平淡如水的样子。那
个时候,流行歌曲还未曾象现在这般满山遍野开遍,也没有这个星那个星的。
那个时候,好像人和文字和关系还是比较密切,迷恋作家(对于中学生而言,
迷恋一个通俗作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的事倒还时有发生。我还记得那时候
有人在报上写文章,说是琼瑶的书,金庸的书,三毛的书害了很多的学生废
寝忘食的样子,甚至害得学生荒芜了学业。甚至是很有些威望的评论家也站
出来写批评文章,将这些作家的作品骂得体无全肤,一副愤愤然的样子。我
常想,到了九十年代,很多的学生在他们的业余时间几乎是非常彻底地抛弃
了文字,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占据了。本来,那些评论家许是出于一种忧心忡
忡,担心那些学生以叶蔽目,希望他们接近更优秀的文学作品,可是倘若他
们看到现在好多人连文字都抛弃了,真不知他们还会怎么想?

我很遗憾,在我该有少年人疯狂崇拜的年代,我没有产生过那样的热
望。对于一个少年人而言有一些偶像崇拜是件可爱的事,不管这样的偶像从
事哪一类的艺术活动,只要他(她)不是坏人,那么,偶像崇拜这件事本身
是正常的,而且还带着些许纯美的色彩。我那时的个性过于内向,生活也是
比较封闭式的,我错过了一道年少风景是因为我的气质使然。

我念中学的时候,琼瑶的书,金庸等人写的武打书,再后来是三毛的
书开始盛行。那时候我不晓得为何有那么多同学的家长都不允许他们的孩子
看此类的书,我是幸运的,好像父母没有这方面的禁令,反正是一天到晚除
了上课就在家里,那时候市面上出的琼瑶的书和三毛的书我的书架上都有,
而且是我的父母帮我买来的。武打小说除了《射雕英雄传》之外,旁的我是
看得很少的。那时,我的同学都跑到家里来问我借书,事实上,一旦得了父
母的支持,孩子对某一事物的热望反而就不那么高了,如果得了极大的限制,
倒会生出更大的好奇和一些逆反心理的。

琼瑶的书是非常适合那个时代的少女的,她为枯燥平凡的生活提供了
很多美好的故事和想象。那时候我也看她的书,看过好几本,故事性都很强,
文笔也是极为哀婉优美的。看过了,也就搁一边,后来都给人借走了,也不
见还,也就这般云淡风清地飘走了。倒是三毛的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所
留的一些印记至今都很难抹去,关于她的人,她的经历和种种故事,更重要
的是她的书,在当时十五、六岁的我和我的同学们中间象一个传奇。

我想,三毛给了那个年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一个在学校
表现平平,甚至是功课比较差,在家里,曾是父母非常忧烦的问题孩子,性
格怪异,甚而被认为是逆子的人,居然凭藉着自己的执著和坚强的个性一路
走来,直至走向成功。她不拘泥于日常生活,喜欢去流浪,喜欢反叛一切常
规的个性,都使得年青人感到是那么亲切。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
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
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
不出时光的力量。对三毛来说,她并不只是睡在床上看着时光在床边大江东
去。十年来,数不尽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白


地虚度她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
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一个聪
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著,拼命
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
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平凡地长大,做过一
般年轻人都做过的傻事。而今,我在生活上仍然没有稳定下来,但我在人生
观和心境上已经再上了一层楼,我成长了,这不表示我已老化,更不代表我
已不再努力我的前程。但是,我的心境,已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
安祥,淡泊。对人处事我并不天真,但我依旧看不起油滑;我不偏激,我甚
而对每一个人心存感激,因为生活是人群共同建立的,没有他人,也不可能
有我。”2

她的坦率以及对生命本身爆发出来的爱,让人不得不对她如此孱弱多
病的身体所产生的旺盛的斗志感到佩服。灵性和天赋恐怕已不够来解释她的
作品和她的人生。在三毛而言,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爱的赠送既是刹那也
是永恒。《温柔的夜》、《雨季不再来》、《倾城》、《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
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本都是记录了她
幸福复痛苦,澄明复迷惘,深爱复失爱的心迹,三毛好象从未老去,她不象
别的作家那样会渐渐成熟,既而远离青春告别年少,这本来也是正常的。三
毛好象有着本性中的天真,这些都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改变的。这种率
真与青春总还是血脉相连的。诚如她自己所说的,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
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
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
了。

在那个年代,我是非常仔细地读她的书,随着她的浪迹天涯而神游四
方,读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我是忍不住地哭,有一次竟然伤心得不
能自已。多年以后,传出三毛自杀的消息,我又翻出她的这本书,她曾写道:
我要守住我的家,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在这世上有三个
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
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每
念至此,心中总是充满了悲戚。

三毛是很多人年少时代的一个梦,她的人走了,梦也会越藏越深,却
是不会碎的。那些不厌其烦读三毛的书的日子在我而言还是印象深刻的。想
能够象她那样走很多的路,去很多的地方,全身心地投入去爱,以真诚善良
宽厚对朋友,以温暖孝顺对父母,是我少年时的梦想。

后来,在三毛去世以后,我看到很多的纪念文章和评论她作品的书;
再后来,我又在报上读到有人来写所谓的“考据文章”,尽诉三毛一生的许
多谎言,甚至有人说连荷西这个人是否存在也要存疑。。我只记得当时读了
那样的文章后心情很压抑,真不知三毛若是泉下有知,她会怎么想。我只知
道一个纯真善良,对人生充满着偏执狂热的爱与怨恨的与文字相伴了一生的
人走了,她曾经给很多年轻的朋友以共鸣和理解,她用坦率的情义写尽了她
的生活--带着一个女子内心的孤独、脆弱和失爱的苦痛。我时常还会想起
她,想起好多能以前,我倚在窗边读她的那些日子。。

点滴成河

小的时候我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以至于我的父母担心我会养成孤僻


的性格,费了很大的心思鼓励我走出家门去和其他小朋友嬉戏。那时候,弄
堂里的巷子里经常有小朋友放了学在那里跳橡皮筋,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巷子
里总会有父母呼唤意犹未尽的孩子回家的声音,而我的父母是从来不需要费
这份心的。

童年的我其实并非是寂寞的,我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
有很多的连环画册还有小人书,此外就是收听儿童广播剧,再就是每周两次
被爷爷带着去听说书和京昆两戏。

入了小学以后我懂事的程度略略超出一些同龄人,那时好像已经识了
不少字,会了不少算术,算得上是学有余力的孩子了,所以父母考虑让我再
去学一样艺术课程。那时候培养孩子学习艺术门类的课程的气氛还是比较稀
疏,远没有象现在的父母送孩子去学钢琴、绘画这般蔚然成风。我还算是比
较幸运的,父母有一些朋友都在从事艺术工作,酝酿了很久推荐我去学吹长
笛,终因我不太有兴趣,未学多久就放弃了。倒是楼下客堂里住了一对老人
都喜欢书画给了我父亲一点启示,没费多大的周折我就成了那位徐老先生的
小学生,跟着他学习书法和水墨画。

徐老学生是个待人极和蔼且非常有耐心的老人,他给我定下的课程是
每天放学后到他那里练字一个半小时,等到父母下班回来,再被父亲带上楼
去吃晚饭。练字其实是件挺辛苦的事,从坐姿、手势、用笔到用心、用神、
意会等都颇有一套讲究,徐老先生虽然和气,但在这些方面却是不含糊的。
好在我也比较听话,一般都尽力照着他的嘱咐去做。从描红开始练,我在最
初的记忆里开始铭记上什么叫艰苦和重复。一切都进展得顺顺当当,父母不
仅放心而且也安心,遂将我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徐老先生和徐老太太。

在我和这对老人共处的那些日子里学到的一些为人的道理却是悄无声
息地印在脑海里,直至我长大了以后也时常记起。

那时候,年幼的我并不知道徐老先生(那时我只称徐爷爷)是位颇有
成就的书法家,他的墨宝在海外展出且被人收藏,怪不得有很多的人经常上
门来求字。对于那些谙于书法,或者对此有着非常纯美执著爱好的人,徐老
先生总是非常耐心地指导,兴致好的时候也会遂人的心愿送上一幅字,对于
那些附庸风雅,或是仅仅为了求一幅字以示炫耀而本人却胸无点墨的人一概
是人和礼物一起拒之门外,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孩提时代的我毕竟没有那份持久的耐心和克制力,有时候练得烦了就
偷懒,外表虽然文静内向,可骨子里却依旧有着倔强的个性,而且还经常闯
祸,打碎过老人的一个砚台还有一些盛颜料的器皿,那些他视若珍宝的书画
集上也染上过我沾着墨汁的小指印。然而这一切从来也没惹过这位老人生
气,倒是为了我的马虎和偷懒我挨过他非常严厉的训斥,以至于我掉下了泪
才让徐老太太将我搂在怀里哄走了事。老人常说,他最不能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