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乱世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乱世风流-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恕埂L煜蟮墓鄄觳坏┦怯糜诠艺危乇鹗且斐L煜蟆R蛭鹿亍柑烀埂8潜甘苤厥印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哲学思想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春秋各国一览
    春秋战国诸侯国简介一览
楚国地理环境:
东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
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韩、
宋、郑接壤,东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百越。楚国国都是郢。之后楚国攻
灭了越族的扬越,即南越,夺取了今广东、广西以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一带。
在公元前447年,灭亡了蔡(今安徽省寿县)。公元前445年,灭亡了杞(今山东
安邱东北),并且后来还吞并了越国,宋国,成为战国最大的诸侯国。
在楚国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长城,东半部建于春秋时期,从鲁关(今河南鲁山西
南鲁阳关)起,向东经过今鲁山东南,到亲水,在折向东南,到达沘阳,形成矩
形,这是一道利用山脉高地连接亲水和沘水的堤防筑成的。到战国楚顷襄王时
期,又开始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南向到达穰县,又形成一
个矩形,所以称为楚方城。
另外,在楚国北部边境设有冥阨、大隧、直辕三座要塞,东部设有昭关,西面设
有扞关,东北部设有符离塞,南方设有无假关,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此外还在
郢都以南靠近长江地带设有木关。
*地方郡县:
宛郡:楚悼王时期设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东南到息县。
汉中郡:楚怀王时期设置,丹阳之战被秦国夺取,因汉水得名,辖有今陕西东
南、南到湖北西北。
新城郡:原为韩国地区,后为楚国夺得,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地名新城得名,
辖有今河南伊川一带。
江东郡:楚怀王灭越后设置,因地区名江东而得名,辖有今安徽东南部、江苏
南部以及浙江北部。
黔中郡:楚威王时期设置,因黔山得名,辖有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
巫郡: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北部。
赵国地理环境:
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
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东北和
东胡、燕相接,东面和中山、齐相接,南和卫、魏、韩交错相接,北和林胡、
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
元前424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
迁都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国的有南北两条:
赵的南长城,于公元前333年所筑,是由漳水、滏水的堤防扩建的。从当时的战
争形势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河北武安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
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南。
赵北长城,建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从留存的遗迹来看,北长城大体上
有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
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北,沿乌拉山向东,沿着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北、卓资和集
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
为了防御的完善,赵国在东北设有无穷之门、句注塞和鸿上塞,在西北设有高阙
塞和挺关,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地名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和顺、榆社等县以南,南面与韩的上党郡相
接。
雁门郡:因雁门山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等县以北到内蒙古
一带。
云中郡:因地名而得名,管辖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
代郡:因代国得名,管辖着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一带。
安平郡:因城邑安平为名,管辖着今河北安平周围。
齐国地理环境:
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东边靠海,南和越、
莒、杞、鲁等国相接,北和燕接界,西和卫、赵交接。国都在临淄(今山东临
博西临淄北)。
齐较早的修建了自己的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公
元前350年,齐又曾“筑防以为长城。”齐长城西端起于防门,防门早在春秋时
期就扩建为防御工程。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历泰沂山区,
一直到小朱山入海。
秦国地理环境:
自今甘肃省的东南部,沿渭河两岸而有今陕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到达黄河沿
岸。有一小部分土地由今陕西省的东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的灵宝。全境东和魏、
韩以及大荔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绵诸、乌氏等戎国相接,北和义
渠、朐衍等戎国交界。国都原在雍(今陕西凤翔东),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
西泾阳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了公元前
350年卫鞅第二次变法时,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沟到柏家咀一带)。
秦长城建立于昭王破义渠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的北边修建的。西端起于临
洮,沿洮水北上,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又北到今皋兰,沿黄河,
经今兰州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秦统一全国后,把秦、赵、燕的北边长城
连结起来。
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北边有焉氏塞;后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
东边设有函谷关,还利用自己原有的淆塞,在东南面设有武关。函谷关和武关
是秦防御东方六国重要的关口。在黄河沿岸还有临晋关,在函谷关西设有湖关。
*地方郡县:
上郡,河东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南郡,南阳郡,陶郡
(后被魏夺走,以后未设),上党郡,黔中郡,太原郡,三川郡,东郡,雁门
郡,云中郡,颖川郡,邯郸郡,巨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辽西郡,砀郡,楚郡,泗水郡,薛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稽郡,代郡,辽东
郡,齐郡,琅琊郡,闽中郡,郯郡,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内使区(京都地
区)
燕国地理环境:
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全境东北和东胡
相接,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
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南)。
燕国的长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称为“易水长城”。这条长城
从长城门起,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沿着南易水和滱水
而走向东南。另有一条燕国北长城,建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在今内蒙古赤峰
一带,全长约30里。
燕国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设有令疵塞和居庸塞。
*地方郡县:
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辖有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
延庆以西以及北京昌平以北。
渔阳郡:因在渔水之阳而得名。管辖着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县、怀柔
以东及天津以北地区。
辽东郡:因在辽水以东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
辽西郡:因在辽河以西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迁
西以东地区。
右北平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管辖着今河北承德、蓟县以东,辽宁大凌
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
魏国地理环境:
在今陕西境内,沿黄河仅有今韩城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
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
南的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
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及
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国
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
区后,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长城依靠洛水的堤防建立的,南端起于郑,越渭水和洛水,经历今大荔、澄
城、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在中原一带,为了防备秦国,还建立
了魏中原长城,从黄河边的卷开始,东向到阳武,折往西南行,到达密。这是
公元前358年魏国建设的。
*地方郡县:
河西郡:因在黄河之西得名。管辖着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
黄河以西。
上郡:因方位得名,管辖着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
一带。
河东郡:因在黄河之东得名,管辖着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方与郡:因地方名方于得名,管辖着今山东嘉祥以南金乡等地,还包括今江苏
丰县一带。
大宋郡:因宋国得名,管辖着今河南商丘和江苏砀山等地。
韩国地理环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
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
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了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
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在上党地区得名,管辖今山西沁河以东一带。
三川郡: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辖着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
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上蔡郡:因地名上蔡得名。管辖今河南上蔡一带。
越国地理环境:
自今山东的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
地区、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
北面和齐、鲁及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国接界,东边靠海,南和百
越相接。在越王勾践灭吴后,国都曾迁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琊台),公元
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
其余部分小国:
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
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战国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迁都彭城。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
5,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
东莒县)。
6,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之间,国都在邹(金山东莒
县南)。
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
今温县一带。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
8,杞国:在今山东省安邱东北地。
9,蔡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北部地。
10,郯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
11,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2,滕国:约在今安徽省滕县西南地。
13,薛国:约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地。
14,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
15,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
16,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
西南)。
17,缯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
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
18,邳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
春秋简介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後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战争历史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东迁以後,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犟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於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
春秋时期,见於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於今天山东的齐、鲁,位於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於今天山西的晋,位於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於今天陕西的秦,位於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於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於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藉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於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後,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於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