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天下创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天下创世-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池田胜入成为城代。小牧之战时,此城又成为秀吉的前线补给基地。
秀吉取得天下后,天正十八年(1590),将此城封给信长的嫡孙秀信。
关原之战时,岐阜城位于交战双方的最前线,在福岛正则和池田辉政的猛攻下落城。庆长六年(1601),受封此地的奥平氏另筑加纳城,此城废弃。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http://wt。xycq。/forum/uploads/post…22…1087378378。jpg
清州城(清须)
    尾张清洲城(清须)应永十二年(1426),尾张守护斯波义重筑。文明十年(1478),成为尾张守护所。
弘治元年,守护斯波义统被织田信友所杀,信长笼络义统之子义银,夺得清州城。
桶狭间之战时,信长就是从此城出兵,迈出了步武天下的重要一步。
不久,信长又在此与东海的德川家康结成“清州同盟”。
“本能寺兵变”后,秀吉等织田家重臣在此城召开“清州会议”,决定领土分配问题。
“清州会议”后,信长二子信雄得此城,开始大规模修筑。
此后,经福岛正则、松平忠吉、德川义直变换城主。
江户时期“一国一城”令时,曾遭到拆毁,后重建成。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http://wt。xycq。/forum/uploads/post…22…1087378401。jpg
关于日本人的姓氏
    在古代日本,一般百姓是没有姓氏的。公家、武士的姓氏往往是从地名演变而来。追溯这些姓氏,可以发现有些是同源的。皇族子孙中不能继承皇位的庶流(支流),就被任为京职或下放到地方;若累代皆为庶流,极可能就失去了公家身份而成为地方领主(再发展为武士集团)。其间可能即以所在地方名为姓氏;这一姓氏的庶流再分,也会出现另立门户的情况。足利氏源自清和源氏,祖上因继承下野国足利庄等地而改姓足利;吉良、今川、斯波、一色等,都是通过类似方法再从足利氏分出的支系大名。这些大势力后经过转封大都离开了原先的发迹地,而从大量较小的地方势力上还是能看到这种以地名为姓的情况,如祝映堑氖邮稀⑼磷舭惨粘堑陌惨帐稀⑸憬蛞恋こ堑囊恋な稀⒖ズ痈鹕匠堑母鹕绞稀⑾伦芙岢浅堑慕岢鞘希鹊取8莸孛男盏睦铀淙欢嗍⑸诹质贝郧埃焦贝院笕杂谐鱿帧=翊ㄊ险娣缪磐龉詈笠揽康麓铱刀ň佑诮反ǎ浯巫痈呔眉锤囊云反ㄎ铡!
大量的是因过继而改姓。有的家族在绝嗣时只得将养子或女婿(婿养子)改姓纳入本家以存家脉。弘治年间(1555~1558),飞驒国司姊小路家无后,即由飞驒国内的豪族三木良赖(姊小路良赖)继嗣;而上杉谦信不近女色,继嗣的只有养子。然而,战国乱世,过继更多地带上了谋略与外交的色彩。游戏中,不少大家族的“一门”存在着异姓,除少数为同族的庶流(一般出现于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中,如大友家的立花、户次、高桥,今川家的堀越、小鹿、濑名,南部家的北、九户、石川)外,其余像毛利家的吉川、小早川、穗井田、天野,三好家的安宅、十河,长宗我部家的吉良、香宗我部,织田家的北畠、神户,武田家的一条、仁科、葛山、松尾,伊达家的亘理、留守,都是以非嫡长子过继一些弱小家族的结果。这实质是一种和平兼并的手段,那些弱小家族大都并非绝嗣,但不得不将家督之位让给养子。两国同盟时较弱的一国还会将自己的亲子送去作养子,实质上类似于人质。例如上杉家的上杉景虎(北条氏秀)、上条政繁(畠山政繁)。有时候,亲族之间也互相过继养子。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好家的养子关系,三好长庆的嫡子义兴二十二岁就去世了,即由四弟十河一存之子重存(三好义继)过继,又把二弟三好义贤之子给十河一存作了养子(十河存保);小早川秀包是毛利元就七十一岁时得的末子,与元就的三子小早川隆景虽为兄弟,年龄相差三十四岁之多,于是就作了隆景的养子。 
养子关系也可以解除。宇都宫广纲与结城、佐竹两家同盟,就将次子(结城朝胜)送给结城晴朝作养子,可是结城晴朝没有其它子嗣,丰臣秀吉想让德川家康的次子秀康入嗣结城家,最后又硬行将结城朝胜退回了本家。结城秀康则因反复入嗣,先后有德川、羽柴、结城、松平四个姓。 
另有一些少见的改姓情况。松平氏据传为出自新田氏的德川(得川)义季的后裔,所以家康恢复了旧姓德川,也许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但除家康的嫡流以及第九子义直、第十子赖宣、第十一子赖房三家(即后来江户时代的“御三家”)可用德川姓外,其余仍姓松平氏。至于木下藤吉郎改姓羽柴、丰臣的经历则更已为玩家所熟知。丰臣、德川政权还分别以羽柴、丰臣和松平姓赐予亲信或有力大名。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得到赐姓的有五大老及细川忠兴、筒井定次、丹羽长重、堀秀政、长谷川秀一、蒲生氏乡、池田辉政、稻叶贞通、稻叶典通、蜂屋赖隆、佐佐成政、里见义康、京极高次、长宗我部元亲、岛津义弘、立花宗茂、福岛正则、小早川秀秋等数十人,然而关原会战之后,随着德川家康的霸权确立和西军方诸大名被减知转封甚至除封,这些赐姓大都被废止了。赐姓的一个特例是龙造寺四天王之一的百武贤兼,因武勇力敌百人而被龙造寺隆信赐予“百武”之姓。 
僧侣是舍弃了俗姓的人,在游戏中往往被冠以寺号,如本愿寺、安国寺、曼殊院等,不能视之为姓氏。但公家常以菩提寺(作为一族永久的墓所而建的寺庙)的寺号为姓(西园寺、劝修寺等),寺院领地内的住人也会以所在寺号为姓(乐岩寺、大宝寺等),同样与寺庙有关,却都是货真价实的姓氏。总之,僧侣和商人的情况比较特殊,名称前加缀的可以是道号(太原雪斋)、商号(茶屋四郎次郎)、地名(山上宗二)等,不一而足;其中有的世代沿用,已经相当于姓氏了。
名古屋
    名古屋城又称金鯱城、逢左城。在今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中区。此城属于平城,其最大的特徽是天守阁顶2边各有一只金鯱。2金鯱雌雄各一只,各高约2米6,重约1200公斤,并混铸一定量的黄金,显得互相对应,金光闪闪。 
——古时战国,本无此城,它的前身就是那古野城,室町时代足利家族赐斯波家尾张为其领地。1467年,日本暴发应仁之乱,斯波氏势力迅速衰败。最初今川氏为了制霸尾张,在侵入尾张领地后,建一小城(柳丸)作为尾张进攻立足点,一门众今川氏丰为其城主。1532年,胜幡城主织田信秀帅军夺取此城,后来信秀把此城赐予了长子织田信长,取名“那古野”。一直以来,信长都以那古野城作为居城,直到1553年移居清州城。随着信长霸业逐步完成,那古野城也退出历史使命,慢慢地被废弃了。1600年关原合战以德川家康全面胜利告终,为备战大坂,德川四男松平忠吉入主清州城。1607年忠吉死去,九男义直成为尾张领主。由于清州城地势低而狭小,易遭受水攻,不能作为一个万全的军事要塞,所以新筑居城迫在眉睫。为此德川家康亲自来到尾张国考察,决定在那古野城废址偏西,建筑新城。新城由藤堂高虎、小堀远州与力设计,于1610年开始动工兴建。由于日本当时德川氏虽然握有天下大权,然太阁之子丰臣秀赖尚存。所以为了试探地方大名的忠心,德川家康命令西国加藤清正、福岛正则、池田辉政、黑田长政、浅野幸长等近20位大名帮助幕府修建新城。地方大名们不敢怠慢,纷纷出资、出工修建新城。由于参加修建的人数众多,财力也得到保障,新城进展很顺利,于1614年完成,正式命名:名古屋城。 
名古屋城巨大而且坚固,分正门、庭院、天守等。我找了一副图,很详细。大家自己看看就明白了,我就不必多讲了。 
——为了进一步发展,德川命令原战国织田时代清州城百姓迁移名古屋城,在新城下重建城下町。在德川一国一城的作用下,名古屋城可谓当时少数繁荣的城池。1615年又新增建了本丸御殿,并请京都二条城官家代表画院为其装饰内室门、窗、屏风,尽显高贵、奢侈。后来当初义直居住、办理政务的场所也被改建,改建成幕府将军的宿舍,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曾经住宿于此。德川幕府250年来,德川御三家の笔头尾张领主都以名古屋城为居城而感到自豪。 
——1930年,当时日本明确指定了名古屋城天守、本丸御殿、门、橹具为国宝。 
1945年,太平洋战争中,名古屋受到空袭。城池某些部分遭到损坏。1959年日本重新修建了名古屋,特别是天守。这样,日本历史名城“名古屋”基本恢复了原貌。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http://wt。xycq。/forum/uploads/post…22…1087378349。jpg
冈崎
三河冈崎城別名撫養城
所在地德島縣鳴門市撫養町岡崎
築城年代永祿年間
築城者小笠原氏
城郭樣式平山城
阿波岡崎城的歷史:
傳說中岡崎城的創建時間,是在室町時代的大永年間(1521~28),當蜂須賀氏入封後,岡崎城成為阿波九城之一,用來鎮守阿波北枺粠В瑧c長九年(1604)益田豊正成為岡崎城主,之後到了慶長十四年時,岡崎城變為飛彈守正長的居城,元和元年(1615)在一國一城令的限制下,岡崎城被廢城。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http://wt。xycq。/forum/uploads/post…22…1087378246。jpg
骏府
    骏府馆今川范氏(1316…1365)修建。
◎第四代家督今川范政(1364…1433),将居城从花仓迁到了骏府。
◎今川义元在这里称霸东海,成为东海的霸者。
◎“桶狭间一役”之后,义元之子氏真继任家督,成为骏府城主。
◎永禄十一年(1568),武田信玄连结家康两路进攻骏河、远江。氏真在武田军攻击骏府之前,逃离居城前往远江挂川城朝比奈泰朝处,不久骏府失陷。武田信玄在这里建立武田家第一支水军。
◎武田家衰落后,德川家康夺得此城。
◎丰臣秀吉得到天下以后把德川转封到关东后,天正十八(1590)年封中村一氏(?~1600)骏河十七万五千石,居骏府城。其子中村一忠(1590~1609)在关原会战中属东军,战后被加增转封于伯耆米子。德川才重新支配此城。 
◎1615年,灭了丰臣家的家康在此隐居,次年没于此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骏河骏府馆
关于日本茶道
    茶,在中国品茶首先出现于佛教的寺院內,而品茶的普及恐怕最早可追朔到后汉时期。 
1、公元一世纪,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方法。奈良初期(729年以前),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绿茶的茶种带回日本,植于肥前平户、筑前背振山,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中国的饮茶习惯传到日本后,日本室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吸收的,但尽管如此,最初的品茶还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2、唐代陆羽著《茶经》之后,日本的品茶便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其中尤为流行的是“团茶”。“团茶” 的制作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3、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時候往茶粉內注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公元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前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对延年益寿的帮助作用,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4、宋代开创了“门茶”。“门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的。“门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楼“台阁”门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內的屏风上挂着名家的书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织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內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门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賽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5、从南北朝(公元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门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门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与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间,风靡天下,将茶道的发展推上頂峰:千利休因此而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威。
千利休在民间的威望威协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后来,将军丰臣秀吉借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创立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演变到今天,尚存“表千家”、“江户千家”、“远州千家”、“石州千家”、“千宗室”等十几个流派。 
6、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公元十六世纪后半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这种茶道又可细分为煎茶、玉露、茎茶、番茶等几种。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弄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们把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內,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日本茶道虽然流派各异,在细节上互为不同,但基本做法却没有本质差别。他们都讲究典雅与礼仪,使用的工具也俱为精挑细选之佳品,品茶时更都配以甜品,是为茶食,或称茶点。 
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法。对于日本的妇女而言,更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必修课。日本的女子学校专门设有茶道课程;另外,通过各类茶会,也可以学习茶道。 
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即使是中国人想要一睹中国茶道的芳彩,恐怕也非去日本不可了。这真是国家的悲哀。(哭) 
对于日本人来说,喝茶则要备上点心。这似乎已成为习惯。相反如果诱人人的点心摆在眼前的话;则想沏上一杯浓茶。茶道的规矩是先品茶然后在吃点心。这是为了使劣带甜味的茶不被点心的味道遮盖。也正因此茶道用的点心比一般的点心稍小一点。有时也使用干果。 
山药豆沙点心 :山药也叫山芋。这种点心是把山药擦了以后;与面和在一起作皮。传说; 点心传自中国。在元朝林净因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