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那些破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代的那些破事-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友谦又死了,又是一个曾受免死铁券的人死了,又是一个冤案。但这时还有一个功劳可比两人,威望高于两人的人。他就是李存勖的干大哥李嗣源。(也就是后来的明宗)李嗣源本名邈佶烈,以征战成名,成为李克用的养子。曾率五百骑兵独自断后,扭转了李克用的败局,时人称李嗣源为“李横冲”。在跟从李克用与李存勖的过程中功劳特别大,后来在灭粱与征契丹上也是曾立大功。李存勖还曾对他说:“天下将与兄共有之。”但这时李存勖却对他非常的猜疑,李嗣源也因此被受召到了后唐都城洛阳。李嗣源当时是成德节度使,军中威望也已经是高过了李存勖,所以他的处境也就十分的危险。
如果不出意外,他很可能与郭崇韬和朱友谦落得一样的下场,不过这时魏博传来了对李存勖不好的消息,不过对于李嗣源而言,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魏州发生兵变了,(这地方发生兵变还真是家常便饭)只是发动兵变的原因就有点让人不解了。原因是因为魏博指挥使杨仁晸将所部兵马守备瓦桥,逾年代归,至贝州,以鄴都空虚,恐兵至为变,敕留屯贝州。不过杨仁晸纯属徒劳。因为郭崇韬被杀一事,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流言四起,人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有人说:“是因为郭崇韬杀了皇子继岌,想自立为王,所以才被杀的。”更有人传出这样的话:“皇后因为皇子被杀,而怪罪皇帝,所以皇后已经因此杀掉了皇帝。”
杨仁晸的部将皇甫晖就带上一帮人来劫持了杨仁晸说:“主上所以有天下者,吾魏军力也;魏军甲不去体,马不解鞍者十馀年,今天下已定,天子不念旧劳,更加猜忌。远戍逾年,方喜代归,去家咫尺,不使相见。今闻皇后弑逆,京师已乱,将士愿与公俱归,仍表闻朝廷。若天子万福,兴兵致讨,以吾魏博兵力足以拒之,安知不更为富贵之资乎?”杨仁晸不同意,就被皇甫晖给杀了。然后又劫持了一个人,让他带着自己干,不答应,又杀了。最后找到了赵在礼,让他来当大帅。(这让我想起了武昌起义,革命者拿着枪逼黎元洪上任)史彦琼想去平息兵变结果被打回来了。
派谁去平乱呢?刘皇后推荐了一个人李绍荣(就是元行钦,间接抢了李存勖爱姬的那位)前去平乱。李存勖答应了,不过这个李绍荣却是拿乱兵没有一点办法,反而被顶了回来。怎么办,再派谁去。难道要我李存勖亲自去吗?如果不亲自去,就只能让李嗣源去,但是李嗣源可靠吗?但是朝臣们不断地来说劝说,连那位活宝级人物张全义也来力劝派李嗣源去平乱。李存勖终于答应了。再派李嗣源去平定叛乱。
不过李嗣源似乎也没有能力平定叛乱,也被乱兵给“劫持”了。而且乱兵认为赵在礼威望太低,李嗣源才是他们要的正主,所以愿意奉李嗣源为主,并且说:“我们可以奉您为河北帝,与河南帝对抗。”可是李嗣源还有几分犹疑,想要回洛阳去向李存勖解释这一切。因为李存勖如果真的能重新拿起军刀,励精图治,自己能对付得了吗?还有做了这么多年的兄弟,多少年共同出生入死,生死与共。他太了解李存勖的实力,这个人一旦振作起来,又是一个极其难对付的角色了。而自己一旦失败,那等待自己的一定是被灭族。就在李嗣源犹豫的时候,一个人站出来了,他就是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他出来说:“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且犹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夷门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而且重臣安重诲等人也是这样的意见。于是李嗣源决定采取好女婿石敬瑭的建议行事,先占领了汴粱再说。然后带上大军准备去和李存勖来“解释”一番,这简直就是更早的陈桥兵变。
不过李存勖可不是柴宗训,他也是在刀口上过来的人。对于外面的叛乱得派人去平定才行,派谁呢?李存勖实在找不出能对付干哥哥李嗣源的人选,主将只能是我李存勖亲自出马了。如果这时他的部下能真正的为他拼命,那么这时他还是很有机会平定叛乱的。当他带上二万五千人马出征之时,大臣为了劝他拿出钱财来犒军,不惜说这是算卦的结果,这是天意。李存勖并不糊涂,他也是认为应该这样做的。不过国库的钱不够用,国家的钱全在刘皇后那里放着呢,刘皇后爱财如命,那里舍得让拿自己的钱来犒军。结果她带着几个小皇子,扔了二个银碗,妆奁,并扔下了一句话说:“多的没有了,我全部家当都在这里了。”李存勖看到这个样子,也没的办法,谁叫摊上这样一个女人。也许李存勖还是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多的对手,他都能打赢,就算没有赏钱发给军士,自己也是能打胜仗的,毕竟“天命”在我嘛。可是李存勖想错了,这帮军士拼死拼活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过得更好。没钱,谁替你卖命,所以李存勖带上这二万五千兵向魏州进发,一路上不断有逃兵,最后竟然只剩下一万多了,而李嗣源的大军正在向洛阳逼进。
李存勖没办法,只好又带兵回去了。只得对军士们说,等魏王继岌回来就有钱赏你们了,但是军士们不干,说:“我父母妻儿已经饿死了,为什么不早把钱拿出来,现在太晚了,我们要了钱也没用,不会领情的。”李存勖这时在士兵眼中再也不是当年的李亚子了。可以说刘皇后最后这次贪财使李存勖彻底走向了绝路。不过李存勖到底是李存勖,他不是一个会屈服的人,他开始在洛阳组织战力进行最后一战,也许还有机会,毕竟儿子继岌就要带着得胜之兵回来,凭他李存勖的能力,他从来没怕过谁。可是等他出兵准备再次东征之时,洛阳城里出大事了。一位叫郭从谦的伶人造反了,郭从谦是李存勖的从马直指挥使,也就是亲兵队长。他曾经拜郭崇韬为干叔叔,干叔叔死了,而且郭从谦还被李存勖吓唬过。现在看到李嗣源大军要来了,李存勖要走背运了,他便开始煽动士兵说:“皇帝信不过咱们,早晚要把我们活埋了。现在李嗣源大军西进,不久就要攻克洛阳了,难道还要为昏君买命吗?”于是那帮“军爷们”开始跟着郭从谦一块反了。李存勖一看,竟然在内部敢给我反了。还是我亲自去解决他吧,不过由于乱兵太多,李存勖最后也中了流矢。(如果李存勖胜了,他真应该反思反思了,可惜他没这个机会了)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皇后,这位皇后可能知道要败了,正收拾细软了,所以只是派人送去了一碗肉汤给李存勖。正是患难见“真情”啊!
而李存勖也许是因为不能忍受中箭的痛楚,也许是不能忍受那个有“真情”的刘皇后,也许是不服气当前的失败,也许是不愿甘气竟然只是折在一个戏子的手里,不久之后李存勖因重伤不治死了。旁边有几个还有点良心的人,把他和心爱的乐器一起给火化了。李存勖的时代彻底结束了。而结束这个时代的人竟然只是一个伶人。对于李存勖,史官的评价是这样的: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我认为这个评价还是很准确的,李存勖的性格有些单纯,单纯得有点糊涂,这种人必须得有一个有才能来管着他,否则他就会被一个没才没能又没德的人管着。李存勖最大的败笔,我还是认为并不是因为重视伶人,而他有了刘氏这位败家媳妇,也许你会觉得我这样评价,对刘氏不公,但是我确实这样认为的。当然李存勖的责任更大,正是他的纵容,刘氏才敢那么的明目张胆的捞钱,败坏了朝廷的尊严,使李存勖失掉了百姓的民心,失掉了军队的拥戴。最后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至于王夫之说他有智无量当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存勖死了,李嗣源很快便顺利的进入了洛阳,李嗣源便在“乱兵”面前哭了哭李存勖这位干弟弟,是否真心我就不知道了。而且对大家说:“现在大局已经稳定下来了,你们大家还是要好好做好本职工作,等到魏王回京继位。至于我本人,安葬好大行皇帝后,我就回到成德了。”当然这不过是演一下戏罢了,接下来就是群臣们开始来表演了。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位李嗣源那里有再回去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靠山。于是在一番劝进之下,(劝进的话太老套了,我就不多说了,差不多都是您才是天下的共主之类的话)当然李嗣源也不好拂了众意,就开始登基为帝了。
这时便有一些自认为聪明的人,跑过来提议说:“唐之运数已衰,不如自创新号。”哼,我李嗣源可是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存勖的干哥哥,改那门子国号,于是说:“武皇(李克用)功业即予功业,先帝(李存勖)天下即予天下也。兄亡弟绍,于义何嫌。且同宗异号,出何典礼?”还是用唐为国号吧,并给了李存勖一个庄宗的名号。公元927年,李源嗣称帝于洛阳,仍以唐为国号,后唐开始过上几年相对比较安稳的日子。
而那位魏王李继岌在长安听说父亲死了,竟然也上吊自杀了。而那位刘皇后可没有那样做,卷了钱财和李存勖的弟弟李存渥一同逃回老家太原,一路上刘皇后为了自保,又和李存渥搭伙做起了临时夫妻。不过辛苦回到太原,太原守将竟不放她进去,而那位临时老公李存渥也被乱兵杀了。于是刘氏赞助了一家尼姑庵,准备在这里打发下半辈子。不过李嗣源没有因此放过她这个红颜祸水,而是派人把她杀了。(这女人早该死了,只是可惜了李亚子)
朱友贞因为魏州兵变而输给了李存勖,而李存勖因为魏州兵变输给了李嗣源,虽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却反映了五代的一个实际状况,那就是军队领导一切,宁失民心,万不可失军心。(当然民心也是不能失的)而李存勖身死之后,那几个幼子也是不知所终,这个家族彻底的离开了历史舞台。下一个登上前台的人将是李嗣源。
六、暂时的安宁
    李嗣源在李存勖死后登基了。国号仍为唐,年号为天成。而征蜀大军在李继岌死后,任圜也带上军队投靠了李嗣源。大局总算是稳定下了。就看李嗣源如何治理国家了。李嗣源这个人虽然文化不高,大概要算是属于被扫盲的对象。不过这个人还算是一个大好人。他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对百姓也是采取休生养息的态度。
虽然李嗣源是从刀锋上走过来的,在军中威信颇高,军中人称他为李令公。但他却是个积极自学的人,他也知道治理国家,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所以他也经常地充充电。在他登基之后,如何处理政事呢,当然首先是抓治典型,谁是典型,当然是那位当年众官学习的榜样,善于发明新税种的“天才级”人物租庸使孔谦,这种人早该换到地里下去工作了,激起了众怒,只有死路一条。李嗣源杀了孔谦之后,对了,还有那帮宦官、伶人们,这帮人大多不是什么好鸟,把那些激起众怒的太监、戏子也一并给铲除了。什么,不想死,躲到庙里当和尚,庙跑不了的,和尚也是跑不了的,现在知道避祸了,早干吗了,像这种毒瘤就得割掉。而在宫中也只是留下了一些做杂役的人,多余没被杀的宫女们,也各自遣送回乡,让她们择婿而嫁。后唐的宫中算是清明了。对了,还有那个兼职的伶官郭从谦,虽然被李嗣源放了一任刺史,不过很快就被李嗣源杀了。
而且因为李嗣源出身很低,只有名而没有姓,这个姓名还是李克用给的。(虽然李克用的名字也是别人给的)他也知道老百姓的苦楚,为了不让地方官对百姓横征暴敛。他还下令说,各地方封疆大吏不得利用朝廷的名义向百姓征税,除了春节之外,只要把正常的税收交了就可以了。还有商人们,这本在古代是要被挤压的“四民之末”,李嗣源也是积极鼓励,对他们征一些必要的税外,就不允许再指派其它的税种了。后唐的民从总算是取得暂时的安宁,对李嗣源也是大呼万岁。而且在李嗣源的八年里,他还下令要减税,于是中原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在五代像李嗣源这种还能为百姓考虑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在解决了孔谦一类的贪官与景进一类的宦官、伶人之后,在改革之中,偏偏有个老家伙豆卢革不冷不热,还不怎么听话。这个可是李存勖时的丞相,可以说李存勖的失败,他也是不能说就没有责任的。李嗣源本来就看他有些不爽,所以就找了个机会说他贪了钱财,让他去一个偏远的地方养老了,不久又为他准备了一副棺材。
那帮被李存勖赐名也是纷纷跑过来,说我们还是用原来的名字吧,变得还真快。李嗣源同意,毕竟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李嗣源的大问题还是觉得文化不够高,于是让冯道等人来为自己补课。这个冯道可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可是侍奉过十几个政权而不倒,真是个奇人。关于这个人,以后再说吧。
因为这时后唐开始了一场党争,党争的双方是安重诲(劝李嗣源称帝的那位)和任圜(将征蜀大军交于李嗣源的那位),当时丞相豆卢革罢免之后,这个大位就有了空缺,于是李嗣源开始来问安重诲与任圜。安重诲说太子宾客郑钰和太常卿崔协不错,是人才,任圜说御史大夫李淇是人才。而李嗣源却认为每天给他补课的冯道是人才,于是经过妥协,各自有人进入了最高领导班子。而安任两人也斗得更厉害了,还是安重诲技高一筹,而任圜却没事还来得罪皇帝李嗣源,使自己处于了下风,本来想自己称病免了职,就安全了。但安重诲却没有因此放过他,不久就借皇帝的名义把这个政敌杀了。安重诲斗倒了任圜,他所信任的军师级人物孔循又跳过来跟他对着干了。孔循这个在朱温称帝时就很吃得开,后来李存勖灭粱之后,他也没事,而安重诲却把他当成了心腹,把他当军师看,斗倒任圜就有孔循的功劳。不过孔循也是忽悠了安重诲一把,安重诲想与皇帝结亲,孔循就出来说:“公为机密之臣,不宜与皇子婚。”安重诲一听,认为有理,就放弃了结亲计划,而孔循却主动跑去和皇帝结亲了。写这些党争挺乏味的,还写战争吧。
战争马上就来了,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月,李嗣源准备视察汴州,这毕竟是粱朝旧都,而当时的汴州朱守殷却认为李嗣源要来收拾他了,于是吓得不知要怎么办,干脆老子先反了吧,不过他的实力毕竟不够,很快就被李嗣源给打败了。朱守殷没办法,就只好让手下把自己杀了。不过死了这还没结束,然后又被鞭尸,暴尸七日,唉,谁叫你败了。
半年之后,又一个麻烦事来了,义武节度使王都在定州反了,这个王都就是杀了“义父”王处直的那位,他同时还是李存勖的儿女亲家,所以当然就不服李嗣源了。
李嗣源知道这可是个大麻烦,本来这个王都就不是省油的灯,而且定州那地方,离契丹也太近了,契丹阿保机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子耶律德光也不是好对付的人,整天都想着如何能把自己的场子向南推进。
说到契丹,我又要啰嗦几句了。在耶律阿保机死后,契丹人为了争夺汗位,也着实是经过一次大的争斗。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是主张立耶律德光为继承人的,不过耶律德光并不是长子,这是个十分不利的条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