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成也孙峻
吴神凤元年; 吴帝孙权老了; 太子孙亮幼弱; 孙权想找一个托孤大臣。
吴中书令孙峻; 向吴大帝极力推荐诸葛恪。对于诸葛恪的能力; 孙权很是认同; 但吴大帝孙权也深知诸葛恪刚愎自用; 不能团结群众,所以不敢把辅佐太子重任; 托付给诸葛恪。
孙峻却是铁了心地,向吴大帝推荐诸葛恪; 他对孙权说: “我朝众臣之中; 谁能与诸葛恪相比?!”
诸葛恪在孙权心中; 是一个能臣; 举吴国一朝; 在能力上与诸葛恪有一比的人; 至少孙权没有发现; 所以在孙峻的一再举荐下; 吴大帝下召; 召诸葛恪入朝。
诸葛恪此时屯兵于武昌,上大将军刘岱是他的的顶头上司; 也是他的长辈。在诸葛恪为饯行时; 对诸葛恪说: “国事艰难; 你行事当十思而后行! ”
这吕岱说得比较夸张; 古人说临事三思而后行可也; 吕岱却要让诸葛恪十思而后行。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话对诸葛恪的病症; 但不合诸葛恪的胃口,所以他回敬吕岱云: “古圣人说三思而后行; 夫子说再思可也; 今将军要恪十思而后行;说明我与古人相比差得太多; 恪当心记之! ”
诸葛恪一话; 说得吕岱无言以对。 数月之后; 吴帝孙权崩,诸葛恪拜为太傅;“有司诸事皆一统于恪。”吴国大大小小权力; 都集中到诸葛恪手里。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恪上台后; 做了几件让百姓称道的好事,如“罢视听;(唱戏; 歌舞) 息校官。”( 不必需的兵役) “除关税; 崇恩泽”等。而且新政策执行力度大; 让许多人听得到、看得到、也感受到。一时间; “众莫不悦服。”
当时没有民调这个东西; 如果有; 我们会看到诸葛恪执政半年之后; 诸葛恪与吴国君臣的政治密月期间; 老百姓对诸葛恪的支持度; 是大幅度升高。
诸葛恪这颗政治明星; 在吴国大地上; 闪闪发光。许多吴国人崇拜诸葛恪; 把诸葛恪当做明星来追。一些人在诸葛恪经常路过的地方等,目的就是想看诸葛恪一眼。“恪常出入; 百姓延颈思睹其状。”
三。败也孙峻
对于诸葛恪这类人来说; 治理国家也许是小菜一碟。只数个月时间; 诸葛恪把不算太小的吴国; 治理的紧紧有条。
吴神凤元年十二月,魏国人却以为“孙权年老; 内无贤嗣; 中无谋主。”所以决定南下讨吴。
在魏国决心伐吴时; 当时孙权已经71岁; 确实太老了。等到魏国的大兵; 到达长江以北时; 孙权已经死了。这个消息让魏国的将士高兴得发狂。
而继位的皇帝吴国小皇帝孙亮才11岁,贤与不贤; 还算不得数。至少按当时的标准; 国家多事; 又无长君; 实非国家之福!
这个时候; 诸葛恪勇敢地站出来; 成为吴国的主心骨。他迅速调集吴国能作战的部队;(仅四万余人) 主动北上; 迎战魏国军队。
由于诸葛恪调度有方; 用人得当; 吴军将士用命; 最后居然以少胜多,以四万军队; 击溃魏军七万余人。“获车剩; 牛马; 骡驴千数; 资器山积。 振旅而归。”
诸葛恪此时在吴国的威信; 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所谓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魏国人; 却预测; 诸葛恪的好日子不长了。
此人是魏国光禄大夫张缉; 他对魏国当时的重臣司马师说: “恪虽立大功于吴,但见诛不久!”
司马师问:“何也!”
诸葛恪是吴国栋梁,这样的柱国之臣,吴人应把他象菩萨一样供奉; 为什么会杀死他? 张缉说: “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速死,何得乎?”
司马师不太相信张缉之分析,但诸葛恪日后的遭遇; 却应验了张缉的话。这个张缉分析诸葛恪可能的命运时; 不是对诸葛恪的性格上有多大的了解;他是对历史上、一些与诸葛恪有一样经历的历史人物的经历有所了解; 如韩信。所以他说诸葛恪会“见诛”,更多可能是基于“史识”。( 张缉的历史见识) 因为抵抗魏人侵略的胜利,诸葛恪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吴国应趁热打铁,进行北伐,一举扫定中原,一统中国。
对于吴国的北伐战争,从战争角度,只要准备充分,有足够的力量,魏人可以南下,吴国为什么不能北伐?
诸葛恪的叔叔诸葛亮,进行过数次、在当时及后人看来,颇有争议的北伐。但因为每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亮都有深思熟虑的计划;然后进行战争动员,至少保证在蜀国朝臣中,能思想统一。一但战争开始,诸葛亮运筹帷幄; 调兵布阵; 步步为营; 且体恤士情; 所以纵不能收大功; 但多可以全身而退。
诸葛恪比他叔叔差多了,在吴国国内还没有统一好思想时; 他就独断地下令,二十万大军大举北伐。
进军途中; 诸葛恪对部下盛气凌人; 不顾将士死活。大部队进攻扬州新城;(一个仅千余人守卫的小城) 部队久攻不下。此时正好碰上夏天; 又发生了流行病; 士卒“病者太半,死者涂地。”
诸葛亮在一次北伐中,也碰到过一次; 数万人攻不下,魏国仅千余守卫的一个小城的窝囊事儿。但诸葛亮以他的谦虚谨慎和体恤,化解了将士们的怨气。
而诸葛恪自知失计,却委过于他人。因无法组织起新的进攻,诸葛恪以受到皇帝诏书为名,下令退兵回国。
回到健业,诸葛恪召来中书令孙峻,历声对他说:“卿等何敢妄发召书?!”诸葛恪一话,问得孙峻嘿然不敢回答。
对于吴国小皇帝的这个所谓的退兵召书。可能是诸葛恪的左右,请小皇帝出面,给诸葛恪一个台阶下。所以给他下了一个退兵召书。诸葛恪如果真聪明,回到吴国后,就当没有这么会子事。则他武断地下令伐魏,并且受到严重的失败这事儿,在吴国,可能会当作是国家特级机密秘密,保存一二十年。
可诸葛恪太骄傲了,他是不能承认自己伐魏失败。所以委责于中书令擅发召书。并且发了狠话,要对孙峻等人,治以重罪!
诸葛恪骄横,已经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已经危机四伏了,他却浑然不知!到是健业大街小巷里的一些儿童,他们先意识到什么。不知道那日开始,他们学会了唱一首歌:
诸葛恪,何弱弱;
芦单衣,蔑钩络;
何处寻,石子冈。
这首歌说诸葛恪会穿了芦苇做的衣服,以竹丝束着腰身; 到城外的山冈上。当时许多人不明白这首歌是什么意思。
最初大力举荐诸葛恪的中书令孙峻; 对诸葛格的支持开始动摇; 他没有想到诸葛恪连他的帐都不买了!而且自己很可能会成为,诸葛恪北伐失败的替罪羊。他向吴国皇帝孙亮进言:“太傅恪可能发动政变,拥立吴大帝故太子和。”
此时的吴国皇帝孙亮; 已经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说太傅恪将拥立故太子和,他十分相信。故太子和,此时虽然被废; 却被孙权改封为南阳王。更而且,故太子和与太傅恪是亲戚关系。孙峻说太傅恪会谋反; 小皇帝特相信。 所以他和孙峻商定; 伺机诛杀诸葛恪。
“冬十日。 孙峻与吴主谋宴酒请恪。”孙峻与吴国小皇帝; 摆下了鸿门宴,准备在宴全上解决诸葛恪。
诸葛恪对于孙峻的喑杀行动; 也不是没有感觉。《资治通鉴》记载:“将入夜,恪精神振动,不能入寐; 且家数有妖怪! ”
不光是现代人有感应之说; 古人也早有感应案例。赴宴前一天晚上; 诸葛恪兴奋得睡不着; 而且家里还闹妖怪。不知道司马光这个老先生所说的妖怪是什么。他当年记下来; 今天我们再读; 也是够吓人的。
第二天; 诸葛恪出门时; 有人对他说: “国家近来没有什么重大的值得庆祝事儿,皇帝突然设宴。应不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吧?”
“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事!”
诸葛恪却非常自信地说:“儿辈何能为?”
可就是宴会举行到一半时,孙峻这个儿辈,亲手格杀了诸葛恪!
诸葛恪尸体被人抬出去时; 就是芦席包裹; 用一根竹蔑束住了腰身; 扔到了城外的石子冈上。吴国人眼中昔日的大英雄; 象狗一样被人喑杀了。而杀他的人; 就是昔日大力举荐人中书令孙峻! “诸葛格,何弱弱”的谶言; 也就这样给应验了。
诸葛恪与孙峻之间的故事; 如韩信与萧何之间的故事一样; 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葛恪是成也孙峻,败也孙峻!
青盖入洛
一。末帝出世。
吴景元三年十月,公元263 年,魏军兵临成都。蜀汉最后一个皇帝刘禅不战而降。由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幸苦创建起来蜀汉政权,历时四十三年,宣告终结。蜀国“户二十八万,口九十余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归于魏。
中国历史上,公元220 一280 年这一时期,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是:魏国占据中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 以人口计、以国土面积计,三分中国,魏得其二。国家如此强势,所以不管谁作了魏国的皇帝,一统中原,就是他们的最大的政治梦想!
另中国三分之一地区,孙权创建的吴国; 占了中国东南大半; 刘备创建的蜀汉; 占了中国西南小半。从国力上比较; 只有孙刘两家联合,才能勉强与魏国抗衡。所以吴蜀之间,不仅仅是牙齿与嘴巴的关系; 更是一根线上两蚂蚱的关系。现在蜀国已亡,吴国的国旗还能打多久?
蜀国皇帝刘禅举国投降的消息; 传到吴国首都健康。吴国人大震!
此时的吴国,也正遭受着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内乱外患; 所谓天灾与人祸一起作祟; 快让吴国君臣吃不消了。 一; 内乱。 皇帝孙休生命垂危。在专制体制里,国家、民族、臣民幸福、安定,都维系在皇帝或独裁者一个人的身上。他要是好了,大家都能跟着过几天太平日子; 他要是坏了,大伙都要跟着倒大霉。吴国的领导核心出了问题,吴国人民日子很不好过! 二; 外患。 吴国交趾洲扯起独立的大旗。三国时期,吴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广东一带。一直以来,是吴国比较稳定的后方。但在吴景帝时期,交趾人开始公然向吴国中央政府叫板,谋求独立。
老天已经抛弃了蜀汉政权,吴国外在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谁能保证,已经得陇望蜀的魏国君臣,会不会剩吴国内乱之机,进攻吴国?
吴国的许多有识之士; 都在为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而这个时候,生命垂危吴国皇帝孙休; 第一担心的却是,如何让他八岁的太子顺利继承皇位!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国家、或民族的政权交接,多是在两种人之间交接:一; 精子传人。国家或民族政权的撑控者,如皇帝、国王、部落酋长等; 与他们的继位传人之间,在肉体上有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由政权撑控者的生理上精子控制。这种传承关系; 称之为精子传人关系。 二,精神传人。国家或民族政权的撑控者,与继位传人之间,在精神上有血缘关系。他们彼此之间,多是同事,或者信奉同一理论的同志。前者视后者如自己的衣钵传人,后者视前者如师长,如前辈,比自已的父母还父母。
吴皇帝孙休的时代,是“精子传人”规律起作用的时代,他选择自己七八岁的儿子,作皇位继承人,符合传统的中国特色。可当时的吴国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悲的孙休皇帝,却没有能与时俱进地注意到这种变化!
吴景元三年年末,皇帝终于支撑不下去了,他把太子托付给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希望他们能好好扶助太子。此时的吴国,是一个有数百万人口,物产丰富的渔米之乡,一个几岁的孩子,能不能当看好这个国家?
只有天晓得!
右典军万彧也是吴国众多的有识之士之一。他主动拜访丞相濮阳兴,及左将军张布。开诚公布地向他们表明了自己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他对丞相濮阳兴说:“国家内忧外患,当今圣上病重,如国无长君,非社稷之福!”
所以,右典军万彧强力向丞相推荐乌程候孙皓作皇帝。按当时的“精子传人”规律,孙皓是吴国开国皇帝孙权的嫡长孙。他的父亲孙和曾被吴王孙权立为太子。吴赤乌十三年,孙权因听信谗言,废孙和太子之位,另封其为南阳王。立他的小老婆的儿子孙亮为太子。
大将军诸葛恪被杀,废太子孙和是诸葛恪外孙女张氏夫婿。孙和遭池鱼之殃,被赐死。临死前,孙和与张氏等人作临终决别。张氏是一贞烈女子,她对孙和说:“妾当与夫君同生共死!”说完自杀。
孙和另一待妾何氏失声痛哭,她说:“人生在世,死亦何难?若皆从死,谁来扶育遗孤?!”
何氏咬着牙关,选择坚强地活下来,把孙皓等兄弟三人扶养长大。 《资治通鉴》“何氏曰:若皆从死,谁当扶育遗孤?皓三兄弟皆赖获全。”
孙休称帝后,给诸葛恪、孙和等人平了反。封他的侄儿孙皓乌程候。
孙皓作了“候”后,是夹着尾巴做“候”。吴人对他的口碑不错。右典军万彧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他对吴丞相濮阳兴说:“皓之为人,才识明继,好学,尊守法度,有人君风度!丞相如能顺应民意,推皓为帝,相国实为保全我吴国第一大功臣也!”
右典军万彧对皓的好感,是好到家了。他不只一次地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进言,每一次都把孙皓夸得象一枝花一样。说得濮阳兴等人心有所动。吴帝孙休死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一起向当时吴景帝的皇后朱太后进言。他们向朱皇后汇报、分析了吴国当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向她“灌输”右典军万彧所说的“如国无长君,非社稷之福”的观点。
朱太后说:“我只是一女人,文不能帮你们出谋划策,武不能帮你们冲杀沙场,各位的建议只要能保全国家,保全宗庙,我坚决支持!”
应该说朱太后是一位识大体的女人。以当时的吴国政治形势,如果没有朱太后的支持。万彧、濮阳兴等人的建议再合理,也不可能实行。只是可惜,没有多长时间,历史就向他们每一个人十分残酷地表明了,他们都看错了人!
在右典军万彧强力建议下,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努力推动下,朱太后以大局为重的同意后,孙皓,成为当年吴国政坛,最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一匹黑马,他一步登天,从小小的乌程候,跃升为万万人之上的吴国皇帝。
这位对于吴国来说,绝对是祸国殃民吴国末代皇帝,终于艰难地出世了。
二。一张翻得太快的脸。
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孙皓贫贱之时; “有人君风度”、且“才识明继”、“尊守法度”; 这些用在他身上的好词好句如果属实。这孙皓在自己人生的低谷时期,表现不错。
与当时的许多人相比,孙皓的人生如同坐着过山车。先是父亲孙和; 从吴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太子; 一夜之间,被废拙为南阳王。
所谓的王,也只是说起来好听,实质是吴国被流放的政治犯。后来,舅老爷诸葛恪出事儿,父亲孙和被当时的吴国皇帝孙亮赐死。年幼的孙皓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就很不错了。有人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孙皓这只小凤凰,是一只随时都可能被人捏死的麻雀。因为父亲废太子的身份,儿时的孙皓,受尽了他人白眼与讥讽!许多人怕受瓜田李下之赚,对孙皓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孙皓的童年,除了承受太多多风雨之外,还承受太多的与生俱来的血腥!
公元258 年十月,吴大帝孙权第六子,时琅琊王孙休称帝。即为吴景帝。他上台后,给他的大哥孙和平了反,恢复了孙和南阳王的身份,封侄子孙皓乌程候。
从一庶人,跃升为国家王候,孙皓的命运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好运再次降临孙皓,公元263 年,蜀国的灭亡,让孙皓一步登天,成为吴国皇帝。
即位之初; 孙皓对于帮助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