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下令,“弘妖言惑从,诛之”。
五年之后,虫食文却应验了。
孝昭帝元平元年,“昭帝崩,无嗣”,没有儿子。权臣霍光等议立昌邑王刘贺。但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所以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让霍光他们给废了。再立之人,果名“病已”!
这个“病已”,确实出自故废立之家。是武帝汉废太子刘据之孙。刘据被人陷害,其“三男一女,及诸妻妾皆遇害”。独此孙系于长安狱中。大臣丙吉“哀皇孙无辜”,所以想尽一切办法,保全皇孙。
眭弘所言“当有匹夫为天子”。也算是应在病已身上了。病已虽出自故太子之家,但到他时,皇家的所有资源,都已清零。丙吉救出他后,送给他外婆扶养。成年后,掖庭令张贺是故太子旧臣,思太子之恩,想以孙女妻之。张贺的弟弟张安世说:“曾孙虽为太子之后,但现在是庶人,能足衣足食地活下去,就不错了。又何必让孙女去跟他受苦啊?”
张贺乃止。连一小小的掖庭令的弟弟,都不把他当回事,病已这个匹夫,也确实匹夫到家了。
后因孝昭无嗣,昌邑荒诞,历史的偶然,给了刘病已机会。只不过,病已不是眭弘所说的姓公孙氏,他也姓刘。眭弘错解了虫食文“公孙”之意,“公”是指皇家。虫食文“公孙病已立”,按后来应验的结果看,就是“公(皇家)孙病已立”。
这一谶言,正史里也做了记载。病已被立为帝时十八岁,“泰山石自起立”、上林出现“虫食文”时,他是十三左右少年,没有可能是他让秦山大石“自起立”,他也没有胆量,跑到皇家上林园里,却伪造虫食文。以当时刘病已的处境,首先知道太子还有一个孙子病已的人,少而又少;或有知道者,如掖庭令张贺弟张安世,都不愿自已侄孙女许配给病已这件事上看,也不会有人,敢冒着砍脑袋的危险,跑到上林园里去伪造什么“病已当立”的虫食文。
再者,或许能伪造虫食文,但想让枯柳复起,却也不是容易做到,所以这事有点怪蹊跷; 病已当立,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神秘谶言。
靠谶言起家的皇帝——王莽。
一
汉代以前,“谶言”只是零零碎碎地出现。如在西周王朝,周历王时期,出现过一个神秘的谶言: “桑弧萁服,实亡周国”。而西周王朝; 最后真的亡于“桑弧萁服”者抱养的女儿——褒姒。
春秋时期,鲁国也流传了一个谶言:“季氏亡,鲁不昌。”鲁国是春秋时期一小国,是传说中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周公的封地,被人称之为诗书礼仪之邦。
季氏是鲁国的一个大家族,屡主鲁国国政。当时的鲁国,国家所有权属于国王,但经营权却是属于季氏家族。这是一种“卧榻之侧,容许了他人酣睡”的行为。鲁国王室对于执政权落入季氏家族之手,心怀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因为鲁国的司法权、执法权、军队都掌控在季氏家族成员手里。
季氏家族也明白自己与鲁国王室之间,是主卜关系,可季氏执政鲁国,已经是一个形成“政治传统”,想把国王的还给国王,必然牵扯到许多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得利益。为了保卫季氏家族的既得利益,季氏家族也必然会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季氏家族执鲁国的合理性,合法性。“季氏亡,鲁不昌”这一谶言,没有意外情况,应是季氏集团成员杰作。
二
到了汉朝,特别是西汉王朝末期,由于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谶”从一家之言、某人或某些人之言,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谶学,或谶纬之学。
这一时期,所谓的封建社会社会体制,才刚刚成熟。还没有哪个皇帝、帝王敢向天下人宣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点。
所以有人提出“异姓(可以)受命”之说。这一理论是对汉高祖刘邦提出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观点的挑战。由于其时汉家皇室的衰落,这一影响了汉王朝稳定的理论,不但没有受到打压,居然还得到许多人的吹捧。因为,这一理论喑合王莽的政治需要。
西汉末年,汉王朝的国家大权,实际由王莽撑控,他治理国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刘姓的皇帝,也不是如他自己所说:要作汉王朝的周公。他日思夜想的是:撰汉而代之。
所有的政治理论,都是为政权服务。异姓受命的理论,正是王莽所需要的,所以这一理论,迅速地被王莽的大臣们“树”了起来,宣传起来,成为当代一门最热的学科。
可异姓受命,是不是什么姓都可以受命?
什么人都可以受命?
什么时候受命?
由谁来宣告异姓受命?
三
这个时候,谶言出场了。
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写了字。《资治通鉴》记载:“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这块有字石头,特有文物价值,是汉代谶学兴起与发展的奠基石,东汉王朝的国家谶学,就是从这块有字的石头开始。但没有证据表明,王莽参与了丹书石的造假。有司向王莽报告了,武功长孟通获得祥瑞之石。王莽相当高兴,确切地说应是兴奋!他马上带领群臣,向他的姑姑王政君,当时的太皇太后报告。“莽使群臣白太后。”
太后王政君,汉元帝皇后。她老人家还没有太糊涂,所以泼了王莽一盆冷水;她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可施行天下!”
可王莽的弟弟王舜却说:”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沮也!更况且王莽非是作真皇帝,他只是想“称摄”以重其权,为国家镇服天下!
王舜是把王老太后当孩子哄,“太后心以为不可,然力不能制!”无可奈何地下诏; 令王莽为“假皇帝”。
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假皇帝”,就是被一块谶言石,装神弄鬼地推了出来。
四
公元6 年,王莽开始做起了假皇帝。他这个假皇帝,其实就是少一顶真皇帝的帽子,其它与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天下明眼人都看得肚知心明,但迫于王莽的权势,敢努而不敢言者众。 王莽居摄二年,东郡太守翟义等人起兵造反,移檄天下曰:“莽鸩弑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一时郡国震动。从者如云,有数十万人”。
这说明群众的眼睛还是亮的。王莽得知翟义等人选造反消息后、及造反的口号之后,“惶惧不能食”。
太后也看到了起义部队檄文后,说:“人心相近,换成我,被天下人如此猜忌,也会惶恐不安啊。”
王莽此时已经准备卖“汉”了,王太后却在帮他数钱。
起义部队没有能做大、做强,没多长时间,就让王莽的手下人给摆平了。王莽认为起义部队所以没能成其功,是因为他“威德日盛,大获天人之助”,遂与部众“谋即真之事。”把做真皇帝的事儿,摆上了议事日程。
五
有一些聪明人,看出了王莽的心思。其中一人是汉广饶候刘京,他上书曰:”始初元年七月,齐郡兴亭亭长梦见天使对他说,摄皇帝当为真!如不信我,昌兴亭当有新井!亭长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入地百余尺。”
刘京为汉王朝宗室,他出面上奏王莽,说天使下凡向他传旨了:“摄皇帝当为真”。其中的政治意义不同凡响!
作为报答,王莽称帝之后,按新王朝规定,汉室所有的王候都要“除爵位,收玺印”,但他对刘京网开一面,让他保住了自已的候位。这刘京到也是一识时务之“俊杰”。
始初元年,十一月,巴郡太守也来凑热闹,他报说巴州某山上出现了石牛,石牛上也刻了字。当地人文化素质不高,不知文字代表何意。王莽下令,不措一切代价,把石牛运至未央宫。据前去看石牛的人回奏,见到石牛时,天突刮起大风,沙尘冥天闭日,风止以后,居然发现上天降下了铜符帛书。书上说:“天告帝符,献者封候。”又云: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云云。
天使们都出来替王莽说话了。“假皇帝“这个“假”,要成真了。是所谓“假到真时假亦真”!
大臣们向太皇太后请愿,要求让王莽诏令天下时,“毋言摄皇帝”。另外王莽本人对天使事件,铜符事件,相当重视,他指示各部大臣们,要对此事件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每人还要写出自已的学习心得,上奏给王莽。《资治通鉴》上说王莽“指意群臣博议别奏”。
六
一切如“秃子头上的跳蚤… 明摆”。王莽要做真皇帝了!
当时,长安城里有一个叫哀章的文痞,游学于长安。司马光说此人“素无行,好为大言。”道德水平差,不是一般的差,没有多少人能待见他。哀章却没有自知之明,他喜欢到处吹牛,而且是吹大牛。
他听说王莽称“假皇帝”之后,花了血本,先到集市里购买了当时相当昂贵的铜,用了几个月时间,制作铜匮。铜匮正面书曰:天帝行玺匮图。一面书:赤帝刘邦传黄帝金策书。书云:“王莽当为真天子,皇帝当如天命。”
另外书写了王莽现有的八位大臣的名讳。同时又在铜匮书里,也给自已封了“国将”的大官,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子虚乌有地加上了两个陌生人名:王兴,王盛。他在金策书里说,这十一人会辅助王莽至天下太平。
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哀章没有立即行动,他先把铜匮深埋到地里,象现代的一些伪造文物不良商贩们,伪造古董一样。几个月之后,“齐井”、“石牛、”天书“祥瑞事出迭起。哀章在一个日薄西山的黄昏后,装神弄鬼地穿上黄色的长衣,持铜匮跑到高祖神庙,把铜匮交给仆射(守庙的官员)。
黄昏。
飘飘若仙的黄衣人。
金光闪闪的册书。
哀章到是一烘托气氛的高手。铜匮交给仆射后,即飘然而去。哀章导演的这出戏,让看守祖庙仆射震服了,他赶紧上报。第二天一早,王莽立即到高祖庙里拜受金匮,接受神和天旨。
其时的王莽,正在于寻找一个理由,哀章想王莽所想,急王莽所急。弄出的高皇帝传位策书来,给了王莽一个最后的作真皇帝的、最好的理由。
刘邦是何许人也?
他是汉王朝的第一创建者,连他“天上有灵”,都说“王莽应为真天子”了。世人还有什么话说?
所以王莽赶紧把高庙出现金策书的事儿,报告给王太后。还没等到王太皇下令,他自已就颁诏天下:“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今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以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天下兆民。另赤帝汉高皇帝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收。予甚畏惧,敢不受命?!”所以“以戊辰真定,即真天子之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自此,王莽作了真皇帝。
七
王莽称帝之后; “按金匮书拜辅臣。”哀章如他所愿; 被拜为“国将”; “美新公”; 为新朝四大辅臣之一。对于哀章在铜匮书中,杜撰出的两人物:王兴、王盛。王莽下令左右全力查找,居然还真找到这两个人:王兴,原为“故城门令史”。守都城的卫士。王盛,是长安大街上卖烧饼小伙计。都被王莽按金匮书兆示,王兴被封为卫将军,奉新公;王盛封为前将军,崇新公。
大封辅臣之后,王莽又令五威将军王奇召集了十二人,把全国出现的、有重大影响的四十二件符命、祥瑞的物证,整理成图片资料,到全国各地办展览。让全国人民学习。他是想对全国人民说:新朝受汉,乃天命所至。
元始四年,王莽就下令召集天下异能之士数千余人,特别是通“图谶”,《月令》之方士、术士。组成了谶学编辑委员会,收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谶言”。并且与时俱进地与传统的儒学结合起来。发展成新朝一门新学科… 新儒学,这门学科成为王莽朝,有当代特色的哲学理论… 谶纬之学。
赤伏符之迷(汉)
一
公元23年; 更始皇帝刘玄破长安。王莽兵败; 被商人杜吴所杀。
与历史上许多的皇帝相比; 王莽这位一代奸雄; 死得太惨了。 《资治通鉴》记载,先有数十余人“分莽身,节解脔分。”后又被更始帝“传首天下,县于市。”老百姓对于王莽这位,他们昔日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恨之入骨。所以许多人“提击之”。有人还是不能解恨,就“切食其舌”!把王莽巧于伪装,诡辩如簧之舌,给切食了!
不懂天道,对于这位靠谶言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如此死法,算不算死得其所?!
王莽一死,他一手主创的、中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新”王朝,转眼之前,土崩瓦解。这个时期的国家与民族,又回到了汉王朝初期,将创未创的乱世,是“莽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
先,绿林军推刘玄为帝,即为汉更始皇帝。后,有赤眉军以抽签的方式,推刘盆子为帝。而远在蜀郡的蜀郡太守公孙述,亦自称帝号。原本大一统的汉王朝,立即四分五裂,出现了几个皇帝。
二
建武元年,有一儒生强华,自关中来到刘秀割剧的洛阳,献给刘秀一神奇的谶书《赤伏符》。
《赤伏符》是当时流传十分广泛的谶言书。据说是在天上的汉高祖刘邦传到人间的“天旨”。其间刘邦虽然去世了两百多年时间,但他在大汉王朝的声望,还是无人可比的,如王莽称帝,就是假借受了赤帝(刘邦)的赤帝金策书而称帝。
儒生强华献给刘秀的《赤伏符》太神奇了,在赤伏符里,居然是指姓道名地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中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天下大乱,只有刘秀才能施行天道,平定天下!
刘秀得到强华所献《赤伏符》后,立即传示左右。群臣坚定了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决心,大伙都奏请刘秀顺天意,从人心。《资治通鉴》云,“众臣多奏请,刘秀称帝”。
当年六月,刘秀于稿南称帝。改元建武,并且大赦天下。
刘秀称帝后,虽然也象太平时期的皇帝们一样,给自已创建年号,大赦天下,作得象有那么回事,但其时刘秀的天下,也只是洛阳附近较小的一块地儿。向西有长安的更始集团,西南有蜀郡公孙述集团,还有刘盆子集团,他们谁都没有把刘秀太当回事儿。
三
强华送来的谶书《赤伏符》,让刘秀坚定了,舍我其谁的信念。但这《赤伏符》到底是乍回事?
是不是儒生强华,为求富贵,象王莽的国将哀章一样,假借天命,实际是自已伪造出来的符瑞?
《资治通鉴》说,好象不是这么回事儿。在刘秀得到《赤伏符》之前,也发生了一件受《赤伏符》影响政变事件。在王莽的新朝,有一人,是王莽的国师。也叫刘秀。不过他这个刘秀的名儿,不是父母取的,而是听到了关于《赤伏符》的传言之后,自已给自个儿改的。这位刘秀原名叫刘子俊。
刘子俊是汉室宗亲,王莽称帝之前,他就听说过《赤伏符》的内容。其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一句,让他动心,所以他把自已的名儿改成了“刘秀”,以求应谶。
王莽称帝之后,这位刘秀先生被王莽封为国师。论级别也是不小的官儿了。应算是王莽新朝集团的既得利益者。可到王莽的新朝末期,天下大乱,什么赤眉军,什么绿林军都起来造王莽的反。这位刘秀先生埋藏了许多年的野心,蹦蹦跳得利害。天下无道之时,按《赤伏符》的预示,是“刘秀”的发兵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