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时空-中华帝国- 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共死,现在女真人已经失败,他也要自谋出路了。
他向李新献计,一,缴灭完颜部,毫不留情,但要公开宣示这一决定,并把完颜部忘恩负义的事张扬出来,使自己师出有名。二,把完颜部与女真区分开来,杀鸡给猴看之后,对于那些首鼠两端的部落,要加以安抚,这个安抚的人吗,最合适的就是杨朴了。
李新打的也是这个主意,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他也是知道的,而且皇帝陛下在下达命令时也曾给他很大的自由度,既可以用安抚将女真人融入帝国,也允许他在不利的情况下对女真进行种族灭绝。李新决心执行前一条,但他对女真人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很多事决定起来不容易,而且执行起来也难,因此杨朴的加入,使得他迅速开展行动,完颜部被接连打击,女真人的精锐已失,一些老弱根本阻挡不了帝国强大的军队,为了彻底地分裂女真人,杨朴开出了大笔的悬尝,又威胁利诱女真的其它部落对完颜部落井下石。
然后,李新再利用帝国的威势,强逼将行政体制推行开来――实际上完颜阿骨打已经用这一行政制度取代原始部落制,而李新只不过把这个制度完善一些。
其实这根本不是大问题,女真人被辽人征服上百年,而在帝国的强势下,再加上巨大的利益――女真人可以自行买卖猎物,可以参军,可以做官,这样的话,女真人迟早会融入帝国这个大家庭里。
随着帝国四周敌对势力的消失,李志远也开始静下心来考虑,下一步如何打算,在地图上,除了吐蕃(西藏)和大理(云南)之外,现在帝国的版图已经远超后世,而这两处,正处于内乱中,消灭它们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所以,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战略发展,军事行动,或者叫扩张行动,是肯定要继续的,但是不应该再成为主流,而是以国家建设发展为主,以发展资本主义来带动军事的扩张。
与此同时,海军的发展也要加大投入,陆地上,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危险的对手,只不过是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海上,海军在没有铁甲战舰之前,都可以说是脆弱的,一次飓风,一次火灾,都能让一支舰队毁灭。而海军的扩张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就是要让扩张给帝国带来直接的利益,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在庆祝活动结束后,中华帝国开始大的政策调整,对于新占的领地,采取安抚与剿灭同行的策略,同时一些不太激烈的抵抗采取不同的偏重,对于穷人主要采取安抚的方式,对于地方豪强,只要有反意,立即铲除。为了减少敌对,李志远也“勉为其难”又纳了几名妃子。所有的一切都要保证,一定把帝国的统治制度完全侵入到每一个角落,将这片新的土地融入帝国。
在军事方面,由李新率四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组成东北方面军,作为东北的机动战略力量,随时准备进攻朝鲜和日本,海军组建北海舰队,并建设旅顺港,作为基地,配合东北方面军的行动。南面,由张铁锁,原湖北守备师师长,由于在山地战中表现出色,率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组成西南方面军,伺机进攻大理。吐蕃方面,由陈飞率三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组成吐蕃方面军,准备进攻吐蕃。至于尹之丹,奉命在上京道,组建西北方面军,由两个骑兵师和一个步兵师组成,并新组建三个蒙古骑兵师,准备向西北方面进攻,这支部队,在组建之时,李志远直接指示,该部的任务将是一路向西征服,要打到欧洲与海军远征军汇合。
由于国内刚并吞了大量土地,而且帝国又不允许掠夺新领地的物资,反而还要救济穷人,因此帝国的经济也相当吃紧,再加上李志远决定把国内发展提升为第一优先,因此用于军事行动的资金就非常少,各个方面军虽然领到的任务,但是帝国在同一时间,只能在一个方向开展进攻,所以,三个方面军只能根据任务要求,反复侦察演练,等待帝国中央的决定。
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法规。但这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不好的法规对经济的破坏是致命的,因此,李志远在发布各种相关规定时,还是非常小心的,宁可放慢些。
其次就是大量的基础建设,由于两年多以来,帝国处于不断的战争当中,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军工有关的企业获得很大的发展,但是,国内的大型建设项目完全停止,很多物资采用配给制,对很多物品及产业采取了高税,这些措施虽然是必要的,但其对很多民用的企业造成很大的伤害,也对帝国的经济秩序产生不良影响。但战争结束了,为了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开展基础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志远决定修建更宽更平整的国家主干公路,从开封到北平到沈州(今沈阳),从开封到徐州到连云港,从开封到武汉(李志远改的新名,即前文的鄂州,以后为了方便,将逐渐使用现代地名,省得读者看得累),武汉到长沙到广州等几条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干道。除了这些以后,还修建大量的各路的高级公路。李志远还要求,各地都要制订修路计划,确保道路畅通,使物产流通更加容易,减少商业运输的成本,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
由于蒸汽机在有了橡胶密封后,效率得到相当大的提升,而且经过近几年的教育及实践,工程技术也得到相当大的进步,因此,李志远拍板决定试建一条开封到徐州的铁路。
第三十二章 水利
    (风信子语:不好意思,上章写得太急,忘了把水利工程加上去,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流畅些,所以改了一点,把政治制度的东西拖到后面来。)
李志远更做了一个重要的工程决定:修建襄汉渠。这条渠引白河水北上直达开封,使长江中游能直通黄淮中游。
以往黄河与长江航道完全独立,因此只能通过陆路运输,效率低,费用高,非常不便。在隋炀帝时期,修建了大运河,贯穿了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使得南北的物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大运河,长江下游江浙地区恐怕就不会象后世那么发达了,因为有了运河,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物资生产、交易非常方便,江南的经济才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大运河是位于下游,而在上中游地区,要想互通的话,还是得走陆路,因此非常不便,所以修通襄汉漕渠,那么长江与黄河中游就可以直接联通,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这条运河最主要的地方是在于穿过河南方城,进入淮河流域。方城是地质学上的“地堑”,指两个同性质断层间的下降断块,其形成与地壳的水平拉伸作用有关,如“莱茵地堑”“汾渭地堑”等。方城垭口们于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位于方城东北部,形状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状。是最完美的通道,经此水道,由于汉江水位高,只需挖深20米,完全是自流形式。
在李志远原来的时代里,这实际上就等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就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陶岔引水经河南南阳,方城进入淮河流域,北上穿过黄河而成。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历史上北宋宋太宗在公元978年和988年两次下旨试图修建“襄汉漕渠”,动用数万民夫,修了一百多华里,后由于工程技术不足,(可能是洪水冲垮),后停建。认为“地势悬绝,非人力所能达”。
但现在经过李志远多年来在教育科学方面的投入,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上,农林水利部经过研究,认为凭现在技术完全可以完成。
修建这条运河,既可以煅练工程技术,一旦建成,仅仅在经济上,估计就能让国家财政收入增加4%!要知道水利运输不仅运载量巨大,而且费用低廉,对经济的拉动效果非常明显。再加上这个大工程其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工,对经济的帮助相当大,所以李志远最终痛下决心,干了!
其实相比李志远同时决定的另外一个工程来说,襄汉渠并不算什么,这个工程就是治黄!只是,这个治理黄河是个非常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已经超越了工程的范畴,所以并不单独算成工程。
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象乳汁一样抚养着中华民族。可是,由于人类的滥砍滥伐、无节制地对环境的破坏,最终使得这条“母亲河”完全失去了活力,中上游水士大量流失,昔日清流澈见底的水流变成黄砂混杂的泥河,在汉唐时代时,虽然黄河已经浑浊,但整个河段都还能盛产鱼虾,到了明清时代时,黄河鲤鱼已经基本绝迹,到了21世纪,黄河已经寸草不生,完全成为一条死河。不但如此,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所以黄河河床不断上升,为了防止黄河泛滥,河堤也被迫随之越筑越高,黄河的水面远远高于外面的高度,成为一条悬河,正因为这样,黄河一旦决堤,它的危险就更大,造成的损失就更厉害!治理黄河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河清不可俟”成了中国人的悲哀。
李志远并不懂得水利,但幸好以前多少听过一些道理,因此他的治理方案也不算瞎指挥。他做的最主要的事并不是搞单纯的大工程,而是移民!没错,就是移民。看起来,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可是,李志远认为黄河之所以会这样,正是由于人们向黄河索取过多,而黄河已经无力承受的缘故,因此,减少人类的破坏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办法。
需要迁移的人包括两个大群体,一是,生活在黄河中游黄砂大量流失的区域的人口,在当地实行退耕还林,人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另外一个就是减少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口,主要是农业人口,正是因为这些人与黄河争夺土地,试图把黄河限制在一个小小的水道内,以便挤出更多的耕地来,所以,黄河才会如此危险。如果把黄河河道放宽,在更远的地方修建河堤,人为地留出足够宽的地方给黄河,平时成为湖泊沼泽等湿地,而泛滥时成为河道的一部份,那这样,黄河的危险就大大降低了。虽然看起来损失不少耕地,但长期看来,为这些危险的耕地付的出并不比得到的少,更何况湿地的经济价值在将来会比单纯的农业多得多。
除了这些以外,其它辅助的工程肯定要进行的,比如在中下游建设许多分水渠,分流汛期的水量,在重要的地方加强堤坝的高度和强度等等。
至于移民的去向,李志远早就想好了,那就是东北。目前东北人口稀少,女真人是以游牧和狩猎为主,因此移民过去不会发生直接冲突,还可以尽快稳固在当地的统治。
在李志远的时代,这种方法几乎行不通就是在于移民的人数太多了,涉及大量的工矿企业,搬迁安置他们几乎要花天文数字的金钱,而且在当时由于中国失去太多土地,也找不到足够多的地方来安置。
而在中华帝国,这一切都不是大问题,那个年代,移民费用极低,东北有大片土地可供农民使用。至于耕地的损失,赔偿也不多,因为李志远规定,每户农民,按当时地价补偿100亩,超出的每200亩减二分之一的价格。也就是说,遭受了巨大损失是很多地主,而不是农民。当然了,为了防止骗取国家补偿款,在宣布这一条例时,便以宣布时的土地所有权进行补偿,并暂时冻结土地转让。
至于新的可耕地够不够分配?那更不用担心,用一句后世的话,中华帝国的剑是用来为中华帝国的犁服务的。除了东北,还有朝鲜,还有中南半岛在等着征服开发呢。别以为这些国家小,安置不了多少人,事实上,由于地势平坦,河流密布,雨水充沛,所以可耕地非常多,以柬埔寨为例,该国面积不过十八万平方公里,可耕地达650万公顷。而中国呢,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却只有大约七千万公顷。
为了这项工作,也为了防止出现将来中国沙漠化的可怕后果,李志远也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及农业林业的法规,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和国家公园管理局,并向大众宣传环境的价值以及破坏之后对人的影响,这些道理虽然太先进,太超前,难以理解,但在皇帝陛下的推动下,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风信子语:俺对黄万里先生的思想了解不多,水利的书也看不懂,就连猜带蒙编上几招吧,就算不能根治,起码也有点作用,也不存在多少坏处。至于移民,现代中国确实人口太多,无处可移,当年修三门峡大坝时,把富饶的关中平原的农村强行迁移到干旱缺水的甘肃宁夏等地,那些迁去的人真苦啊。
至于襄汉漕渠的作用,绝对不是胡吹,大家都知道四川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从理论上比起江南的鱼米之乡并不差。可是,提起来的时候大家只会说江南富有,而不提四川,是为什么呢?这个功劳就要归功于大运河,由于有了它,江南的物资可以以很低的费用运往北方,可以变现,所以江南能不富吗。而四川,虽然物产丰富,可惜难以运输,所以卖不出去,却只能自产自销,导致四川的物价很低,没法变成经济实力,所以富饶的四川仍然只是穷人。
第三十三章 改革
    不提那些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为了提高官僚制度的效率,也为了李志远能更好的掌握地理位置,(还为了读者看着方便),李志远要求开展撤路建省的讨论,将全国划分为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域,取消原来的路。省下设州或府,两者同级,州下设县。
省作为行政区,要比以前的路要大得多,北方的很多路必须合并成一个省,但南方的几个路从面积上来说却是完全足够了(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江南西路、福建路,这些名字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后世的哪儿,地理位置也相差无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时北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南方地广人稀,所以才出现南方一个路的面积相当于六七个北方的路。这个道理就跟后代的西北省份比东南的大多了,但在中央的地位还不如后者一样。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扩大海外贸易,制订了《保险法》,成立保险公司,增加中小企业投资的安全性,降低风险,保护小投资人的利益,并且李志远按后世的方法限制保险公司进行七年以上的中长期限的贷款业务(银行通常只进行七年以内的贷款)。修改了《专利法》,原来的法规比较死板,而且严格限制在完整成套的新型工业产品上,而新法柘展了范围,将知识产权,新的工艺,外观设计等包含在内,极大地鼓励了创造发明。为了规范商业道德,提高企业的信用,增加了《广告法》,以防止虚假欺诈广告。制订了《消费者权利法》对于企业的恶意或明知不改的缺陷导致消费者的损失做了巨大的惩罚,规定,企业必须支付消费者损失以外的惩罚性赔偿,其数额超出其可能的得利的一倍以上,而且第一个控诉该企业的消费者将有权获得该企业从此所获全部利润的20%,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极大的鼓励消费对劣质产品的打击。设立企业信用评议制度,将历年来企业的合同完成情况(自愿登记),以及投诉受处罚情况予以记录并公开。
制订《股票交易法》,建设股票交易所,吸纳更多的社会零散资金。为了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制订了《会计法》,规定了会计是一种特殊职业,并由国家考核认证,在企业中会计的权利由国家予以支持。
除了这些经济政策以外,李志远也开始考虑进行政治上的革新,以配合经济发展。
李志远从来没有指望自己的臣下公而忘私,一心一意忠于自己!那是白痴才会有的想法,作为人都是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