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同样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所以甲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而如果他的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交代了,那么,甲犯反正也得服刑。
所以如果简单的从利害来分析,背叛是最好的选择,但其结果就是,这两个囚犯按照背叛的逻辑得到了最糟糕的报应:坐牢。”
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诚信合作与背叛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根本没有任何别的办法,也不受其它状况的影响,这个案例可以称作囚徒困境。
听完这一段之后,大臣们嗡嗡的议论起来,立刻就有许多人跳出来声称,要是自己绝对不会背叛同伙,边上人马上笑着说,哇,你原来是贼啊,就算你再讲义气,我也不会与你为伍啦。会场上顿时笑声不断。
也有许多大臣提出许多无关的建议,比如买通狱卒私消息,事先讲好啦,甚至把话题引到刑讯等等方面,李志远不得不紧急叫停。
会场上渐渐安静下来,李志远接着说道:
“大家已经看到了,在这一个案例中,背叛的结果其实是两败具伤,而诚信更有机会生存。但是注意,这只是一个例子,为了更有准确性,这个案例有必要有不同的方式多执行很多次,结果才会比较可靠,为此我亲自做过了试验。
先在宫中收集了不少应对方法,主要是根据以往结果做出信任或背叛的选择,大家提出的方法千奇百怪,甚至有的提议卜卦来决定,或者分单双等,大多数都是以以往对方的诚信或背叛的记录来做决定。
一共收集了十四种应对方法,于是便找了十四个人来使用这一方法,按照案例所示的那样,看最后获胜的是谁。不过,为了更精确,也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得到一个普通性的规律,所以反复试验一百次,最后结果最佳的应对策略是:
第一次时信任对方,以后则根据自己上次受到的应对来决定诚信还是背叛,如上次对方是诚信,那这次自己也诚信,如上次对方是背叛,那这次自己也背叛。
不仅如此,在测试过程中,所有善意的方法胜过了恶意的方法。所有的恶意的方法都很快淘汰出局。”
“啊”大臣们听到后,齐刷刷的惊讶起来,真的会这样吗。许多人开始思考起来,交头接耳地交流着各自的心里想法,甚至于有几个性急的已经开始试验了。
李志远慢悠悠地喝了喝茶,他知道得给大家一点时间消化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结果。
听了一会,李志远觉得有必要把研讨会延长一下,给大臣们一些自己做试验的时间,让他们回家验证一下效果会更好,于是把这个实验留了下来,便宣布研讨会下期继续。
作者注:囚徒困境这是个经典的社会学的案例,研究的是合作与对抗的关系,是博奕论的最重要的案例之一。在现实世界里,信任与合作很少达到如此两难的境地。谈判、人际关系、强制性和其他许多因素左右了当事人的决定。但囚徒的两难境地确实抓住了不信任和需要相互防范背叛这种真实的一面。把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成一个个小的问题,来研究,这正是科学进步的原因。另外,顺便说一句,很多架空历史总喜欢声称主角不是学工的、不会炼钢造炮等等,然后什么都不干,其实我们平时接触的平常知识都是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肯定比古代人能干得太多了,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
第十四章 善良的力量2
几天后,参加会议的大臣们纷纷做完了实验,与皇帝陛下的几乎完全相同。看到时机成熟,李志远便召开了研讨会,分析大臣们得到的结果。
提交上来的应对方法远比李志远在宫中收集到的多得多,超过了一百种,思考的方向也是花样百出,可是在实验中,仍然是简单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取得了胜利。
对于这次的研讨,大臣们充满了兴趣,一来是因为研究的东西是很贴近人们的生活,而且结论也是非常的有趣,所以所有的大臣都做过了试验,现在一个个争着向皇帝陛下发问,期待着皇帝陛下的解释说明。
李志远对于大臣们的这种踊跃参与非常高兴,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人才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那些背背四书五经,从此固步自封的人才是最不能要的。
“各位爱卿,看到大家都回去做了试验,非常高兴。从试验结果来看,仍然体现了两个相同点,一报还一报策略获得了胜利,而且在试验中,善意的策略明显胜过了恶意的策略。”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自私自利的行为其实就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这一行为会使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获得利益。但是当面临合作才能获得利益时,自私的行为就无法与同伴共处。而善良的行为其实就是放弃或者说少量放弃自己的利益,争取其它人的好感,当需要合作时,这一善良的行为就能使获得同伴的好感,从而建立起互相合作的关系,从而互惠互利。”
“举个例子,假如大家要做一件有风险的事,如上阵杀敌,大家想想,自己是希望一个善良、正直、可靠的人站在你身边呢,还是愿意和一个背信弃义、两面三刀的人并肩作战?我相信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希望与一个善良可信的人并肩作战,毕竟谁都害怕被人出卖,哪怕自己本身是个坏蛋,也同样希望和一个好人搭伙。”
“所以,坏人因为其自私的行为,所以没人愿意和他合作,这样在面临需要合作才能得利的情况时,坏人就会失去机会,最终失败。这就是善良的意义!”
“可是大家又要问了,既然善良能胜过邪恶,为什么最终获胜的策略,一报还一报,虽然采用善良的方式开始,但仍然采取惩罚的方式来回应对方的背叛?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仅仅只是善良,那么,虽然善良的一方也有机会获利,但坏人永远不会受到惩罚,所以坏人会一直获利,而坏人的获利却是以损害好人的利益得到的,因此过于善良,不但是一种对坏人的纵容,而且也会最终伤害好人自己的利益。因此,善良是根本出发点,但对于背叛的坏人,是一定要惩罚的。”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却直接面对我们生活的最深入的核心。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仅仅简单的对抗与合作,情况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要复杂得多,但是只要用心去研究,总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出其本质。”
一众大臣听得如痴如醉,想不到善良这种天经地义的行为,居然也有这么深奥的道理,包含这么复杂的知识,最终还是对已有利的,真是想不到啊。
有几个年轻的官员,看着皇帝陛下的眼光充满了渴望,恨不得再掏些东西出来。
李志远顿时有些飘飘然起来,继续说道:“结合这一条案例,可以指导我们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少数民族?什么意思?大臣们马上当机了,面对询问,李志远赶紧解释,这是由于那些民族人数比汉族少得多,所以称为少数民族,按这个理论,帝国境内除汉族以外都可以称作少数民族。
哦,一众大臣们纷纷点头,又学了一个新名词。
“所以对于少数民族,我们要先给予一定的好处,表示我们的善良意,然后对于服从我们统治的要继续拉拢,而对于抗拒的,要坚决镇压。总之,以给好处拉拢为主要手段,以强硬的武力为辅助手段,人都是趋利而行,只要有只够的好处诱惑,又有强大的武力恐吓,这些少数民族不可能不投降,最终将他们完全融入帝国,成为帝国的一份子。这种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下面又是一阵嗡嗡声,大臣们忍不住道:“陛下,什么是胡萝卜?”
李志远昏倒,又多说了一个新东西,好在这玩意儿已经从美洲引进了,只是数量太少,还仅限在皇家生产局(原大内生产局,后来发现太监们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金钱作动力,所以李志远特许部份产品对外销售,正是为了对外销售产品,所以取了个新名字。)和农业部才有,于是李志远便解释了一番。
一下子听了这么多新知识,大臣们都非常兴奋,讨论得热火朝天,可惜,前线的战报打断了大家的瑕想。
刚上网,看到沉默的小明兄的留言,太感谢了。老兄太抬举俺了,文章写得确实不好,不够吸引人,只是简单的叙事而已,唯一的优点就是俺加入了一些俺自己的思想。至于老兄的问题,俺有点不好意思回答,目前每周更新一次,偶尔会两次。
第十五章 初战
公元1114年,永乐四年八月,辽帝耶律延禧终于亲率大军南下,连续攻占了胡谷寨,大石寨等据点。李新指挥的中华帝国军则采取有效杀伤敌军后,主动后撤的方法,打算诱敌深入,任由辽军进抵代州。
天气方面,相当糟糕,今年整个华北,气候极其闷热,一般人都吃不消,路上的行人们如非紧急一般都纷纷改为昼伏夜出,以避开正午的酷暑。
而无论是辽军还是中华帝国军队,士兵们都是全副武装,光行走就是一身的汗,一天下来,衣服都湿透了,作起事来都有气无力的,更不要说作战了。
双方的士兵体力消耗过于巨大,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双方都没有急着大打出手,一直到逼近代州,战事才逐渐激烈起来。
代州古称雁门,地势险峻,城池经过前宋的建设,绝对称得了是亚洲,对了,那时的欧洲还是穷且落后的不毛之地,完全可以说是世界有数的坚城。
辽军以前也曾多次在代州吃过苦头,(传说中的杨家将还是略有些史实的)。因此还是比较谨慎的,在试探性的进攻后,辽帝在发现当面的中华帝国军队数量较多,实力雄厚,每次都是轻易便击退了正面的辽军。
经过数次试探及军方讨论,辽军认识到代州是块极难啃的硬骨头,正在犹豫之时,参军萧勇便提议分兵,绕过代州,进逼代州后方,迫使代州敌军在军或分兵援助,或撤军后退。
辽帝大喜,便命令左军分出五万人,由萧勇率领,向繁畸(今山西繁崎)进攻,打算迂回于代州之后。
辽军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好,但是他没想到,李新在繁畸一带仍然布下重兵,驻守繁畸的是第十三师,虽然是初次上战场,但军官士兵都训练有素,又是发挥火器的长处据险而守,因此相当轻松。辽军多次拼死攻城,但毫无建树,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放弃,向后方求援。
看到面前的敌人如此坚强,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心里颇为后悔,早知代州如此难打,不如顺当年萧太后南下故道,从析律府南下好了,当年辽圣宗与萧太后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黄河边上的澶州(即今河南濮阳,唐称澶州,宋改称开德府),吓得宋真宗之流差点迁都到南方,要不是寇淮一力主张反击,现在辽国早已将边境推至黄河边了。
在另一面,李新看到参谋送上的作战消息,虽然表现得很平静,没有任何一点打算反击的意思,但在心里他也同样很郁闷,辽帝虽然无能,但是居然没有恼羞成怒,大举进攻,让李新的御敌于坚城之下的设想落了空。
想了想,便召开前敌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在会上,参谋陈乐提出继续等待,我军固守坚城,粮秣堆集如山,以逸待劳,乃是上策,同时可令特种作战旅以小股的形式,破坏敌人粮道,扰袭敌军,使之不得安宁,等待敌军锐气已失,军心不稳之时,再大举进攻。
第十三师师长袁锋则持反对意见,他是曲型的军校生,一向都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坚持认为应该主动进攻,辽军虽多,但都是冷兵器,而我军火器锐利无比,所向披麾,敌军虽多,但不可能抵挡得住,完全没有必要过多等待,万一辽军后撤,或修筑工事长期坚守,使我军与敌军决战并歼灭其主力的目的就无法达成。
双方都各有道理,前者稳妥,后者略为激进,但能可靠完成歼敌任务。
李新听着大家争执,心里琢磨,目前由于辽军主力并未受到重大损失,而附近山势险峻,大部队难以展开,很难对辽军进行围歼。因此袁锋的意见虽然看上去不错,但恐怕难以做到最佳的战果,唯一的担心就是辽帝是否会后撤,从而丧失这一聚歼敌军于坚城之下的机会。但想来作为一国皇帝,御驾亲征不太可能无声无息地撤退,只要适当示之以弱,应该不会虎头蛇尾撤走。
最后李新决定:继续等待,等辽军忍不住冲上来,用血肉之躯尝尝子弹的厉害,或者等辽军师老兵疲,粮草难继之时再行反攻。为了不过份刺激辽军,因此特种作战旅以侦察为主,尽量不要做太大的军事行动,如截断粮道等。
作者注: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入侵,宋廷上下畏敌如虎,纷纷要求迁都,差一点就提前出现了南宋这种偏安的小朝廷。要寇淮等人坚持下,宋真宗总算亲临前线,抵抗了一把,辽国见没有大胜的可能,便要求割地赔款。也是寇淮等人坚持,最终达成只赔款不割地的条件,即史称的澶渊之盟,宋廷从此每年向辽国进贡,换取辽国不南侵。前些天看文章,某人坚称,这不是进贡,这是胜利者给的赏赐。真是不知如何说是好,这老兄知道这是耻辱,这是好事,但老兄不是去发奋图强,而是要玩文字游戏,换个名字似乎咱们就能得到心理满足了,真无聊。建议这位仁兄没事看看清史,里面的先贤是他的榜样,清朝所有的割地赔款的丢人无不写着赏赐这样的字样,好象这就能让咱们扬眉吐气了,从此不怕洋人了!
第十六章 胜利来得如此容易
在李新给皇帝陛下的奏章中,他说明了他的想法,并认为,有必要维持现状到十月份,那时,经过近两个月的战斗,辽军一无所获,而且死伤累累,虽然数量并不至于失去战斗力,但军队上下士气肯定沮丧无比。
然后,再由陆富贵和尹东在两侧先发起进攻,获得几次胜利,使辽军上层的最后一点获胜的希望破灭,哪怕最顽固的份子也失去信心,在辽军准备要撤军时。然后李新便大举进攻,只要连胜几场,那辽军的最后一点勇气信心就会完全失去,辽军就会由败退便成全面溃退,我军就可以趁胜追击,全歼敌军。
对这一计划,总参谋部分析过之后,认为成功机会非常大。把相关情况通报皇帝陛下和另外两位指挥官。
李志远一向很少干涉前线的指挥,自己坐镇千里之外,对前线了解极少,瞎指挥只会误事。李志远看完意见,又开始琢磨,这无线电是不敢指望了,但是电话这东东,研究院怎么还没有搞出来啊,要是现在有了的话,那就可以立即了解前线情况,安排计划,就不用这么麻烦了。这东东作用太大了,无论对于军事、政治、经济都有巨大的用处,看来还得想办法,或者多成立几个研究所,来个竞争机制?增加悬赏,加强激励机制?想来想去,没个好方法,真是太费心思了!
炎热的夏天很快过去了,在凉爽的天气里,辽军继续发动着进攻,可是除了在城墙下丢下更多的尸体以外,没有多少成果,而且这还是中华军没有动用大炮的结果。为了避免把辽军吓跑,李新早在一开始就严令禁止使用大炮,因此辽军一直不知道还有这么强大的武器存在,虽然辽军中也有些人听闻过中华军有种武器叫大炮,威力巨大,可以崩山裂石,所击之处,有如雷霆一般,一声轰响,上百人粉身碎骨。但人们都是相信习惯的,对于没见过的东西大多抱以怀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