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时空-中华帝国-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行啦,想得头昏,李志远揉揉太阳穴,喝着参茶润了润嗓子,心想怎么老是参茶啊,不能换点别的,比如燕窝汤之类的,嘴里正嘟哝着,突然间一下子站起来――燕窝,这不正是南洋产的吗?咦,为什么到了宋朝这些年都没喝过呢?难道还没有?找来管尚膳监的太监一问,果然没听说过这东东。李志远乐了,好啊,俺来发现吧。
马上提笔写了关于燕窝的情况说明,要求贸易部等相关部门组织采购专供皇宫使用,不过特别地把血燕列为不祥之物,食之不吉。心想只要大家知道连皇帝都喜欢吃,那么其它人肯定会紧跟潮流。燕窝肯定会流行起来,从穷人都不屑于吃的东西变成价比黄金的高档营养品。
这个燕窝不过是贸易发展的一个小小故事,后来,被许多文人改编成动人的故事,主题当然是歌颂伟大的皇帝陛下担心南洋土著太穷,所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的事迹,此是后话不提。
为了获得更多的贸易收入,也为了遏制其它国家的发展,发展海上霸权。李志远借口打击海盗,下令清扫远洋航线,消灭一切其它国家的大型船只,无论是军用的还是民用的,因此由中华帝国海军在各条重要远洋航线上巡逻,凡是非中华帝国船只一律以海盗之名消灭。
由于在目前的海洋上,中华帝国是唯一的强者,即便是阿拉伯人也不过正在学习中国的造船技术比如船尾舵之类,因此,其它国家根本无力阻止。经过几次“不对称”战争,中华帝国的海军毫不费力地迅速清扫了东亚以及东南亚诸国的弱不禁风的水师,而自己仅仅有几条船受了些轻伤。很快,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万里海面上,只有悬挂着中华帝国金龙旗的船只才能自由通行。
虽然李志远脸皮够厚心够黑,也想顺手把别人的商船给灭了,但是他毕竟不能跟日本鬼子那种禽兽相比,面对手无寸铁的商船实在下不了手。因此,最后采取折中办法,对于航线上的商船,帝国海军没有采取消灭这种方式,只是很客气而又坚决地将船带回港口――打击海盗人人有责,让你们协助调查海盗,谁敢说不字!再说了又不会抢你的货物。
只不过到了港口限制区,吃的住的都贵得惊人,然后经过N个月的调查之后才考虑放人。到那时商人往往都不得不低价变卖货物,而且那些船只据说都由于“长期”不使用,都出现故障报废不能出海了,商人们只能改乘中华帝国的商船。经过几次这样的折腾,其它国家的商人纷纷选择帝国的商船为唯一的交通工具。
不但如此,海军还四处出兵抢占重要的岛屿,在当时很少有国家注意岛屿的价值,因此中华帝国的海军几乎没有遇到阻拦。
永乐二年底,海军在马六甲南端登陆,设立海军基地,宣布该岛为中华帝国所有,正式命名为新加坡,成为中华帝国最南端的领土,也将是南海舰队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由于新加坡舰队的存在,整个南海以及孟加拉湾都在打击范围内。
事实上,新加坡早已成为中华帝国海上贸易航线的一个补给站,只是考虑到先中国后海外的原因,所以没有建设城市,也没有移民。而现在国内大局已定,开发海外就成了当务之急,这新加坡可是中国通往西方的最重要的通道,怎么可能让别人占据呢。
在新加坡的建设并没有招来太大的抵抗,当时,在中南半岛最强大的国家是吴哥王朝,地跨现今的柬埔寨、越南、泰国诸国,而当时吴哥王朝的国王苏利亚拔摩二世正在忙于修建吴哥窟,这个巨大的工程历时37年才完成,耗费了王朝的大量人力物力,对于帝国海军的扩张几乎视若无睹。
目前在马来半岛上只有一些较小的国邦和势力,他们对强大的中华帝国毫无反抗之能,在建设新加坡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一些小冲突,打死几十人,但帝国海军只有一个受伤。
不过海军申请占据江华岛(今韩国济州岛)的报告却被皇帝陛下驳了回来,虽然该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紧邻高丽和日本,便于将来的征服。但由于该岛距离高丽极近,且上有高丽王的行宫,估计高丽国反应会非常强烈,不但会引发长时间的战争,而且会影响目前的贸易,所以先暂时放过。反正没有炮台的港口随时都可以轻易拿下的。
新加坡岛的建设获得了从帝国海军到帝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前宋有大量的犯人,并无大罪,但是前朝的遗留下来的。直接免罪又不太合适。因此李志远直接将他们的罪行改为劳改,一律发配到各处参与建设海军基地,到期就地释放,由海军协助安排工作。这一来,劳动力有了,而且有很多犯人抓住机会利用良好优势开展海上贸易,结果成了富商。
新加坡建成后,通往西方(指阿拉伯)的贸易更加容易安全,促进了帝国贸易的飞跃,以往宋朝时,华人一般只到到中南半岛或者印度就交货,再由阿拉伯人运向西方,现在华人直接把货运到巴格达的越来越多。
帝国从海外贸易上不但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培养了强大的海军,要不了多久,这支海军就会将帝国的武力扩展到全世界。
注:燕窝,东南亚一种燕子(金丝燕属)的唾液富含胶质蛋白等营养物质,用唾液做成的巢,称为燕窝,大约是明末此物被我国一极具眼光的商人发现并大力推广,后来便成为高档营养品。血燕,燕窝的一种,由于被人采去燕窝后,燕子再次筑巢,如此反复几次,燕子唾液不足,只得吐鲜血混杂其中,惨乎哉!某些变态富人居然还以吃血燕为荣,真是冷酷心肠!跟那个虐杀小猫的贱人有得一拼!
第二十七章 货币
    如果说永乐元年建立了中华帝国的话,那么永乐四年就是为中华帝国发展打下基础的一年,这是沸腾的一年,无数的新政策出台,工业、商业大发展。这一年影响深远!
在贸易发展的同时,李志远也开始考虑发行货币了,毕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才能称为商业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而目前在中华帝国,工业商业虽然有巨大的发展,但并未真正形成产业,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工业不是靠某个人,某句话、某些投资就能产生的,它是由整个社会经济催生的,它的发展首先要取决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则需要国家的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金融体系,包括货币、税收政策等。只要有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当工业获利能力超过其它行业时,经济自然会向工业倾斜,大量金钱流向工业,工业当然就能发展起来了。
因此首先要把银行货币等金融体系建立起来。而银行,目前发展还是令人满意的。李志远在台湾时就开设了银行,虽然规模很小,但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在开始造反后,银行更成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在协助管理没收财产等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但那时仍然是以低收高贷的经营方式,再辅以一定的政府职能。在消灭北宋夺取国家政权后,李志远将原来的银行分拆成中央银行和两家商业银行――四海银行和工商银行,除了这几家银行之外,各地也出现了小型的银行。
货币是国家金融的基础,目前中华帝国仍然沿用银子作为主要货币、铜钱为辅,缺点非常明显,太重不便携带,价值不确定(指每次要称重,交易不便)。中国银矿很少,产银量低,主要靠海外输入。因此李志远早就想过印纸币,先前由于不懂防伪技术,再加上政府信用不足,因此一直没有推出。现在由于已经取得国家大权,防伪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因此是时候了。先把这事交给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分析,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讨论,两处送上来的意见仍然不是非常肯定这种办法――大家对由政府信用支持的纸质货币信心仍然不足。
在最后的御前金融会议上,李志远考虑再三,虽然纸币是先进,但如此太超前,得不到支持的话那可是大麻烦,尤其是经济方面最怕折腾,与其冒险,还不如先顺应民心为好。
于是,决定由中央银行发行硬币和银票。银票面额为2两、5两、10两、20两、50两、100两几种。硬币分为银元和铜币,银元仅有一两面额。目前的铜钱全部回收兑换成银票,而银票可以直接到中央银行各处分支机构兑换现银。
李志远是打算让大家习惯于纸质后再发行纸币。银票全称为中华帝国中央银行银票,至于其它所有银行,均不准发行银票,只准发行自己的本票一类的票据。
永乐四年春,经过好几个月的准备,银票在大规模宣传后终于上市了,为确保流通制定严格的法规:任何人不得拒收银票,违者罚三倍金额,其中一份奖给投诉人,一份由当地执法队充公,一份收归国有。考虑到一开始肯定有许多人会立即兑换成现银,为了确保各地兑换处不会排长龙,中央银行征招了大量人手。
首先使用的当然是政府机关和军队等,虽然很多人一拿到手就去中央银行换现银,各处兑换点挤得不亦乐乎,也在许多地方出现拒收现象,但大多很快就得以解决,相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平静的。
在银票发行几个月以后,商人们对银票的信心大大增加,由观望变成支持,毕竟每次背着那么重的银子满世界跑确实太累了,一开始商人们还采取有限度的使用,即在本地用银子去换银票,到达目的地们再换成银子,慢慢地,随着信心的增强,商人们将流通的银子几乎都兑换成银票,不再换来换去,每个人心里都有算盘:这东东交易方便,保管方便,携带方便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更何况,为了安全,银行会登记进出的大额银票(50两)的持有人和票号,这样的话防盗功能相当强,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在纸质货币,以及各种汇兑、担保、保管、信用等业务的支持下,金钱的流通非常便捷,在大量的资金的支持下,中华帝国的工业、商业象吃了枪药一样的迅速膨胀,全国各地都是兴奋的人群,看到手中的红利,无数人纷纷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游资注入又导致更大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之后,帝国的工业商业又带动了农业、蓄牧、渔业等各行各业大发展,整个国家仿佛象一头苏醒过来的巨龙一般强大。
作者注:在当时普通人一家的年收入约为20…30贯,也就是十几两银子,50两银票相当于他们三…五年的收入,因此银行登记这种大额银票的机会不多,并不会占用人手。就象现在如果用十万面值的钞票,银行登记起来也不会太难。史料:在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前后在民间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由政府发行,此种“交子”铜板彩印,上面印有鸟兽、花纹、图案或故事等,异常精美。公元1024年宋政府开始印刷可以划账的票据。此种票据有如公债,每种都有其兑现日期,收兑后作废。其施用愈来愈广泛。票据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宋政府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负责纸币发行的官方机构“益州交子务”,第二年世界上第一张纸币正式面世,分界发行。交子最初是以两年为一界,发行新交子的同时废止并回收旧交子,自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起,虽仍然是每两年发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为自一贯文至十贯文的固定面值,以铁钱为本,备有发行准备金,已经基本具备了近代本位货币的特征要素。
第二十八章 发展
    作者注:想把诸位兄弟的书评保存下来,然后粘成一章,可是操作不了,不知如何保存,问起点,也没人回复。总不能让俺一个个字的打吧,哪位兄弟知道,提示一下,谢了!
为了催进工商业的发展,除了货币的流通之外,物资、信息的流通也是不可缺少的。
早在李志远造反后不久,便将驿站改造成遍布全国的邮政系统,为普通政府文件以及一般国民收发信件、汇款及包裹,一开始主要还是驿卒步行送信,后来随着西北作战的顺利,帝国马匹供应日趋缓和,邮政系统也鸟枪换炮,过渡到马车为主的交通方式,不但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节省了大量费用。
目前邮政网络已经覆盖全国,除西南部份地区以及西北新边疆外,邮政马车已经确保每天都到达每一个县城。在部份繁华的区域,邮政局必须每天发两三车的邮件才满足需要。至于首都邮政中枢那更是日以继夜的发送着各种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信件,不但有力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而且取得了巨大的利润,邮政总局的毛利几乎达到帝国财政收入的5%了。
马车的速度是有限的,要想提高邮政系统的效率,那就得发展电报技术。李志远一直想搞有线电报的,可惜他对电子并不了解,因此带出来的徒弟也不在行,而且电这东西一开始用处不大,没有实用性,所以培养的学生几乎没有对此感兴趣的,因此有线电报到现在还没有造出来,不过,随着科研人员的迅速增加,帝国科学院已经设立了一个电报研究室,正在全力研究,相信要不了几年就能成功。毕竟凡尔纳在神秘岛上都能制造出来的东西,没理由自己造不出来。
运输系统也是李志远花大力气整顿的,“要想富,先修路”这可是后世里耳熟能详的名言。良好的交通不但对经济至关重要,对于其它如军事也是无比重要的,哪怕在政治上来说也是如此,更多的交流才会使国民更容易团结在一起,更容易视为一家人,而不会产生陌生感。这是制约一个庞大帝国的扩展地理边疆的重要因素。
经过两年多的修建,国内的交通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不仅是新修翻新了不少重要交通干线,更主要是在各地都设立了常年的养路队确保道路长期运行保养,而且规定了车辆右行等提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设立交通警察在重要交通路口执勤。这一系列措施极大的提高了运行效率,减少了纠纷。
由于蒸汽机的功率越来越大,根据李志远的安排,交通部还在开封城郊新建了一小段铁路――到万岁山行宫共计12公里,进行火车的试制,虽然没有橡胶做密封,但运行效果基本达到要求,本想修通陇海线(从开封到徐州),但由于考虑欠周,桥梁工程方面研究力度不够,知识积累不足,铁路桥还难以符合要求,架起来是可以,但没有力学的数据,因此事先难是准确定下承载力,使用寿命等资料,因此暂时作罢。
至于海洋上,主要仍然集中在亚洲之间,远洋航线目前已经开通了到美洲和到欧洲的航线,大量的丝绸、棉布、瓷器、染料、酒、香料等产品源源不断运送到世界各地,换回了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在大量黄金的支持下,国内经济越发活跃。
由于经济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促进发展,也为了体现经济对地方的影响。中华帝国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国税地税两税制,只是步伐比较小,仍然仅设一个税务局,其中分为国税和地税两部份,地税是大部分留给地方财政使用。而国税则仅留很小给地方财政。
之所以又是试行,又是部分划拨的,为什么不大刀阔斧地革新呢?那是因为国家政策是不能随便改变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啊,不知道什么叫小鲜?昏,就是小鱼啦,烹制小鱼,无论是油炸还是红烧,都切忌翻动,要不然起锅的时候就烂成一堆,看不出鱼的样子来。这句话被称为管理学经典,意思就是治理大国最忌朝令夕改,大国不怕出点小错,但最怕折腾。李志远虽然没管过国家,但是道理还是懂的,对于一些容易出现大麻烦的操作一向都是小心翼翼的,宁可拖延,也不愿轻易冒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