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异时空-中华帝国-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高是一品,相对于职务主要是政府总理、三公、最高法院院长等几人,然后是从一品,即各部大臣,依此类推,军官是没有品的,只有军衔。品级由功绩和年资来升,品级主要是一种荣誉,另外可以获得一部分薪金,就象后世的级别工资一样。
行政制度大致沿袭宋朝,对于宋代的文官政治,分权李志远是相当佩服的,几乎可以说是现代政府结构的始祖。李志远只是取消阶官与职事官之分,如“知、权、直”等差遣,担任何职即以职名,正常情况下相差太远的职务一律禁止兼职。
李志远只是作了一些变动,另外在各地都分设许多垂直的机构,分走一部份职能,比如法院,这个法院并不仅是后世的定义,它的权力大得多,包含申诉审判等权。此外还有税务局,统计局、廉政局以及情报机构等。除此之外,李志远还大力在各地加强监督机构,比如议政院等。
至于官员任期,仍然沿用宋代的三年一任的制度,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即便在李志远的时代仍然成为标准,完全没有改动的必要。
至于中央机构调整,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宋遗留下来的部门调整一番,将门下省、中书省撤销,尚书省的职能基本上由政务院接手。
兵部:大部分军事权力都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军训部负责。主要负责后备役管理、民兵、兵工厂、要塞等以及和平时期的一些杂务。虽然看起来不多,但相比宋代来说,算是增加了一些了,在宋代军事是由枢密院和三衙等操办,跟兵部没多大关系。
礼部:几乎完全架空,名义上礼部掌管礼乐、祭祀、宴享、朝会等,但作为皇帝的李志远根本没兴趣按什么古礼作事,手下大部份培养出来的官员也上行下效,因此所谓礼乐,只是让礼部官员自个儿研究而已。一言以蔽之,礼部只是用来安置宋朝降官的地方。
户部:权力基本被瓜分给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只剩下掌管户籍、战略储备粮等。也是个安置降官的地方,没多少权力。
工部撤销,原来职责分给工商部、交通建设部以及兵部等。
吏部是李志远原设过的部门,职责基本不变,仍然是选拔考核官员,只是事务分得更细。李志远引进了很多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枢密院被撤销,它原是宋朝掌管军事的部门,是最高军事部门,它的职权大致由总参谋部接管。三衙(殿前司、侍卫步军司、侍卫马军司)也被撤销,它原是直接管理军队的,其职权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军训部、兵部分走。
三司使也大变样,其中原盐铁司被分成盐业司和钢铁管理司。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收入,李志远打算等财政正常以后,就撤销盐业,不再有盐业专卖一说,尽可能降低老百姓的生活费用。至于钢铁管制那是担心被卖到敌国,提高敌军作战力,还有就是现在钢的产量非常低,自用还嫌不足,哪能出口,辽夏两国对于中华军的钢制兵器如此普及艳羡不已。度支使的职能划归财政部。
第十九章 官制2
    御史台不但全面保留,而且还扩大职权,从中央下派到各地,即将宋代通判的部分权力转到御史,在中央供职称为御使大夫,地方称为监察御史,人员不减反而大量增加,这几乎是所有宋朝旧设官制中的唯一大量增加的一例,御使台的工作是监督弹劾各部官员的。
虽然有法院、廉政总署等机构,考虑到监督越广越好,而且古代确实也出过很多强项令之类的好官,说明这些宋代官吏虽然能力不足,但许多人的操守还是可信的。虽然李志远对能力的要求有了变化,因此让这些人再担任职官有些不妥,但用他们来监督还有可以的。
不过这一部门只有监察谏议之权,没有处置权,也就是只能打小报告而已。为了提高积极性,也为了加强他们的权力,因此将吏部的一些考核交给这个部门。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太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除鸿胪寺外全部撤销,当然了名字也改成外事司。
鸿胪寺,是宋代负责外事的,职责保留,但官员改变极大。因为以前的朝代如宋朝包括更早以前,鸿胪寺虽然负责外事但却居然没人到过外国,对世界地理更是一窍不通,对于贸易等也不了解,这样的人怎么能留用呢。只能换上一批从事过海外贸易的手下人,然后再将原来的小官们选自愿的派到国外去学习生活一段时间,详细了解各种的相关情况。
五监,即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五监,全部撤销,职能分划给教育部、工商、交通、兵部、农业等部。
至于各地的机构也根据中央的变化做了调整。
至于选拔人才方面,李志远对科举制度毫无兴趣,不过不需要他出面做恶人废掉科举了,因为宋徽宗已经停掉科举好多年了,在宋徽宗当皇帝后就已经改为王安石的三舍法,因此,李志远就根本不用为此挨骂了。
现在的任务是建好更多的学校,配好足够的老师,然后等着毕业考试即可。看起来很简单,但不幸的是,教师严重不足,由于李志远要求要懂得“现代”的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以及一些粗浅的经济学等知识,因此只能从李志远的学生中选人,可是现在一下子并吞全国,连当官的人都不够,哪里去找老师啊,李志远非常郁闷,一面从学生中想法抽出一部份人,开办师范学院,先教一部份老师出来。另一方面将课本尽量简化,增加说明,希望大家自学。
而且在学校,比如为培养官员的行政管理学校,学生所需的知识并不多,基本上都可以通过,成绩只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差四等,前三种均可毕业授予一官职,对于升迁,更重要的是看在职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对于旧时代遗留的制度,李志远还是下了狠心,做了不少改变,最有影响的就是革除了臭名昭著的恩荫制度,在古代时,祖父、父亲立了功,子孙有时也可以凭此直接当官。而李志远下令凡中华帝国之官职,皆唯才是举!这个决心还是不容易的,几千年来,中国人都觉得父母有了功劳,子孙就可凭此获得官职,一向对此习以为常,而李志远这一招,确实也令许多人大失所望。但是基本还好,并没有太多强烈的反对,毕竟中华帝国刚建没多久,官员们还没有哪个享受到恩荫,因此也没有哪个人的利益被明显剥夺。而中国人的习惯一向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因此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为了作出表率,李志远也规定,皇帝的儿子不得封王,只能封为公爵。与此同时,按中华帝国爵位继承法规定,只有公爵和候爵可以世袭,而且爵位继承每一代减一等。而且反复申明无论什么爵位都一样要照常交税,连李志远自己都纳入交税的范畴。
作者注:在宋代时,在各路司法机构也是基本独立的,名为提点刑狱使。俗称宪司。
第二十章 官制3
    改革官制的目标说起来非常宏大,其实只是两个不便说出口的目标,一为了更好的把权力集到到自己人的手里,二是减少“新派”和“旧派”冲突的可能性。第一个理由容易理解,所有的人都心中有数。只是第二条理由很多人就不明白了。那是因为如果继续以往的官制,虽然没人敢反对李志远,虽然“新派”的官员都会当上主管等要职,但是由于“新派”的官员人数并不多,尤其在中下级别里,旧宋朝的官员仍然占大多数,再加上两派人的工作方式思想理念相差非常大,容易产生误会,那么那些“旧派”官员很有可能会抱成团,从而架空“新派”的主管,轻导致工作不力,重则动摇国本。
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可能性,李志远便借改革官制的名义,大量调整官职,把“旧派”的官员拆散了安置。这样一来,在一个全新的机构里,无论是“新派”的官员,还是“旧派”的官员都有机会互相接触了解配合,而旧派官员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到了新岗位也会先适应一下,也不存在些陈规陋俗,更不能倚“老”卖老。
初夏的万岁山青翠一片,处处可以看到绿树成荫,各种美丽的小鸟自由地在林间飞舞,暖阳阳的阳光晒得浑身发软,轻风拂面,几乎使人有羽化登仙之感。
李志远和王倩等人躺在草坪上的凉椅上,享受着这难得的闲遐。这段时间以来,为了新的官制,官员们争吵成一团,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最好的位置,经常争到不可开交,要李志远才能决断,搞得李志远累得不轻,好不容易才休息一天。
王倩看李志远心情非常好,微微一笑,问道:“皇上,臣妾记得皇上说过,稳定是最重要的,可是为什么皇上还要改革官制呢?变化这么大,臣妾觉得其时只要调整一下各部的权责,不是一样可以吗?也不会害得皇上这么辛苦。”
李志远想了想,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娘子说得非常对,这种做法确实搞得我自己也很累,但是我之所以没有采取沿用旧的部门设置仅调整权责的方法,这是有另外的原因的。”
“哦,是什么原因呢?”
“先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机构里,原来的负责人被撤,换了一个新来的,你设想一下,这个新的负责人容易开展工作吗?”
王倩也是跟随李志远很久了,也常常接触李志远的管理学思考方式,而且她身为大妇,现在又贵为皇后,管的事可不少,这个小问题可难不倒她,略一思考,便说道:“确实不太容易,第一,原来的机构里总有几个能力强、姿历长的人觊觎着负责人这个位置,如今换了个新人来,眼看升职无望,肯定有些不满。第二,这个机构里的人是长期合作过的,互相之间有相当的关系,如今原负责人被撤,其它人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对新负责人会有介蒂。”
“说得好。”李志远夸道。“我再来补充几句,咱们的新人都是受我教育培训的,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语言习惯都与这个机构原有的人相差甚远,更簧论新人的做事方式啦。因此,双方发生误会冲突的可能性是有的,虽然这种冲突只是做事方式的,也不太可能会引起大的风波,但可以肯定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部门内扯皮现象增多,严重的更会引起部门瘫痪。”
“皇上说得对,不过。”王倩反驳道。“这难道不是新负责人范围内的事吗,如果连自己的下属都管理不了,又怎么谈得上什么能力呢?”
“哈哈”李志远笑起来。“娘子,你的要求蛮高的嘛,一时之间提拔那么多新的官员,哪里可能每个人都是精通管理的高手呢?何况身为上位者,也不应该求全责备啊。再说了,一个两个机构,一个两个部门发生这样的事,是个别现象,由他们自已解决。但是大多数机构部门都发生这样的事,那就是我作为最上位者考虑欠周安排不当了。我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过错。”
“皇上~”王倩撒起娇来。
李志远伸出指头在王倩的可爱的小鼻子刮了一下,“娘子可能有些不太服,这样吧,我再来举个例子。”
咳几声清清嗓子,李志远开始长篇大论:
比如某国与敌国开战,不懂的人就以为,决胜是将领的事,胜也将领,负也将领,好象国君就只是站在一旁观战。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在战场上将领确实是最重要的,他直接控制战争的开始进行完成,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君就可以偷懒,事实上,决胜之机往往在战场之外的,比如敌国同盟甚多,很有可能会出兵或出钱出力协助,那么国君就要想法设法用外交来破坏敌国的盟友关系,使之孤立得不到帮助。或者反过来,增加自己的盟国,威胁敌国,迫使敌国不得不分兵防范。再比如,国君还要想方设法挑拔敌国国君与敌国将领的关系,使敌国互相猜忌,将领难以发挥全力,甚至于冤杀自己的大将等等。除了这些对外的计谋之外。国君还要搞好国家内政,增加人口增加钱粮,比如没有足够的钱粮如何能发军饷呢,没有军饷军队又怎么打仗?再比如,国君还要努力发展工匠技术,制造出优良的武器装备,一件好的武器能使我军战斗力倍增,获胜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此等等,这些都对战场至关重要的因素都是国君要做的工作。
简单来说,将领是负责做好具体的工作,而国君是为将领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好不容易把美人儿说服了,李志远口也渴了,看着王倩红艳的小嘴,色心大起,说道:“宝贝儿,老公现在口渴了,怎么办?”
王倩没反应过来,想叫宫女侍候李志远喝水,李志远摇头道:“荼水怎么行,当然是娘子的香甜的口水才行。”
王倩楞住了,李志远一把将她搂住,吻住娇嫩的小嘴,尽情品尝起来。受到突然袭击的美丽皇后浑身酸软;任由某色狼摆布。
第二十一章 儒学1
    在改革官制的同时,远在西北的陆富贵已经初步完成了部队的整编,经过几个月的训练骑兵二师和第一快速步兵师基本达到了要求,为了在实战中磨练,陆富贵也开始了小规模的各种战斗,效果不错,部队的作战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而且参谋部也根据他们的特点重新制作新的战术。至于李新负责的北方防御,现在也基本完成,就算是辽国进攻也能应付了。
但是,李志远并不打算现在就开战统一全中国版图,毕竟宋朝灭亡不久,政权更替时期不宜大动作。更何况,首先发展国力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发展国力,那就要大力提倡工业、农业、商业,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嘛。
可是有一个大问题一直很头痛,那就是工商业者的地位极低,不但被人轻贱,士大夫都以与商人为邻为耻。这是由于中国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夺取了思想文化的控制权,其它的知识,尤其是工、商业都被视为贱业,尤其是商人,更被儒家形容为不事生产、巧取豪夺的邪恶代名词。因此工商业者有了点钱,纷纷捐个功名然后买地以农耕自居,而不是继续投资再生产。
但是事实上李志远知道,如果没有商业的繁荣,那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工业革命,也不会有科技大发展。总之要想出现资本主义,没有一个商业社会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志远对那些鼓吹北宋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牙,如果不是金元的凶残,说不定。。。的话嗤之以鼻,没有真正的商业社会,再多的萌牙也只能死翘翘。
如果光靠自己带来的知识、科技,中国是领先不了多久的。这个道理就象河流如果没有源头的话,要不了多久就会干涸了。
因此提高工商业的地位势在必行,但是拦路虎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儒学,首先就要搞定它。
关于儒学,李志远可是费尽了心思,李志远一向觉得中国基本是被儒学所误,他认为“文革”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批斗孔老二。儒家讲究“仁义、礼”,说起来很玄,似乎很有道理,然后又配合上一大堆什么君子、孝梯之类的漂亮外衣,一般人非常容易上当受骗。儒学其实非常阴险,所谓的仁义的核心就是每个人象奴隶一样固守自己的地位,永远逆来顺受不能改变,。
记得以前课书有一篇《孟子-梁惠王-王何必曰利》,孟子在那一章中自我剖析了仁义的本质,只可惜那上面的话李志远一直没看懂,过了好几年无意中翻起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仁义其实就是每个人都安分守已,也就是统治者可以永远统治别人,而被统治者永远不能反抗!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这就是儒家的本质!
难怪得听到孟子的解释以后,梁惠王大喜,连忙把仁义奉为圭臬,觉得这玩意真好啊,可以让自己和子孙永远成为人上人!永远可以统治别人,永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