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的起源
后来A终于被好心的实验人员拉出了苦海。
新来了猴子F
C觉得有必要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B、D、E则生怕自己顶了A的缸……
在各种复杂心情的作用下,B、D、E在C的带领下爆扁了F一顿,然后强令
F做拿香蕉阶级。
F开始不乐意,后来慢慢在B等的劝说下等“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一宿
命。
慢慢的老资格的B、D、E猴子渐渐被淘汰,C发现自己在体力上不再占有
优势,很难再通过武力让这一游戏规则继续下去,觉得十分苦恼。
这时,一只最有希望升级为吃香蕉阶级(暨C的理所当然接班人)也是C谋
臣的H向C进言。于是君臣定计。
H开始依靠自己多懂几种猴语而在其他若干猴面前树立的权威形象向其他猴
鼓吹:“每一只新来笼子的猴子都是有罪的,这种罪责来自血统。……只有
摘香蕉的猴子才能被(实验人员)送到天堂。”
事实上,因为被水冲很容易得肺炎病倒而被实验人员淘汰掉,猴子们不知道
反而以为被淘汰的猴子真的进了天堂。
渐渐,猴子都相信了这套理论,并且讲给每一只新猴子听。
然后就这么流传下去越传越神奇。以至于后来摘香蕉阶级的猴子都为了能摘
香蕉而大打出手。……
这些都是C没有想到,H没有看到的,那时他们都已经死了。
然而迷信就这么诞生了。
伟人的婚姻
有许多兄弟指摘李志远同志是种马、播种机等,好象非得在古代推行一夫一妻制不可,让我们来学习一下伟人们是怎么面对这一问题的。
孙中山
二十岁娶元配卢慕贞,卢氏是旧式妇女,生一男一女。
其后他奔走革命,与志同道合的陈粹芬同居十年,长期持夫妻名份。
四十九岁时,又在日本与年仅二十二岁、出身名门的女秘书宋庆龄结婚。
蒋介石
十五岁娶元配毛福梅,生长子蒋经国。
二十六岁纳江苏吴县姚怡诚为侧室,并把她带回了老家。
三十四岁那年,由张静江证婚与陈洁如结为连理。
一九二七年,他将陈洁如送到美国留学,登报声明与毛氏姚氏脱离夫妻关系,
在上海举行豪华婚礼,与心仪已久的宋美龄结婚。
毛泽东
十四岁娶元配罗氏,三年后罗氏去世,毛离开故乡求学。
二十七岁,与已故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在长沙结为夫妻。
三十五岁,与红军女战士贺子珍在江西茅坪八角楼同居,其时杨开慧带着他的三个儿子在湖南乡下从事革命活动,两年后被捕,不愿申明与毛脱离关系,受尽酷刑,从容就义。
贺子珍生三子三女(仅存三女李敏),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只身赴苏联治病。
第二年,四十五岁的毛泽东又在延安与来自上海的电影明星蓝萍同居。蓝萍后改名江青,在文化大革命中权倾一时。(毛泽东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作于1957年,也就是在杨死后的十七年,深情还是)
刘少奇
少时在老家湖南宁乡娶发妻杨氏,一九三零年病势。
第二任妻子何宝珍是中共最早的女党员,一九三四年在南京雨花台遭国民党处决。
第三任妻子谢飞,结婚三年后分手。
第四任妻子王前,十六岁与刘结婚,离婚后嫁给了文革“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聂元梓的哥哥聂真。
第五任妻子王健患有轻微精神病,在一起生活了半年即分手。
第六任妻子王光美。
朱德
二十六岁娶发妻萧菊芳,她是部队里的一个朋友的妹妹,师范学校学生,四年后患热病去世。
第二个妻子陈玉贞,也是部队里一位朋友的妹妹。一九二二年,他抛妻别子,去上海和德国寻找gcd,据记载,同时被他抛在家的还有五个小老婆。
一九二八年初,与朱德在一起在汀南生活和参加革命的女作家伍若兰被国军俘虏,砍下头颅,悬街示众。不久,朱德在江西苏区娶第四任妻子康克清,她不足二十岁,出身农民,不识字,跟随红军长征,官至全国妇联主席。
邓小平
发妻张锡媛,结婚四年因难产去世。
第二任妻子金维映,在邓政治上遭受打击时背他而去,嫁给了相貌堂堂的中央苏区组织部长李维汉。
第三任妻子卓琳,是云南宣威火腿大王浦在迁的女儿,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生,抗战爆发投奔延安。
鲁迅,始终没有和原配朱安离婚,包着许广平,直到他去世。
当世人不断地讴歌着伟人们的伟大爱情,原来这就是伟大啊,俺可明白了。
这还只是公开的关系,至于情妇嘛,边坐轮椅的罗斯福总统都有,其它人就不好说了。
也谈学习和知识传播
很多网上的兄弟总是以为,敌方的优点每个人都能看到,因此也会马上学习应用,因此知识的传播是非常快的。他们的出发点我非常理解,可是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理想的情况并不多,往往只出现在古代人所称的“天才”如成吉思汗,查理大帝等身上,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用我们自己来看一下吧,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竞争失利的情况,请大家扪心自问,我们会反省自己吗,检讨自己的过失吗?会向胜利者学习他们的长处吗?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在我自己身上好象很少有,因为我总会把失败归诸于自己不小心,自己发挥不好,运气不好,对方有人帮忙甚至怀着恶意想对方是不是有裙带关系等等。承认自己的不足,学习敌人的优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段历史吧,这是英法百年战争,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战争时间足够长,长达一百年之久,双方肯定有多次机会接触对方,不存在不了解的可能。而且是最血腥的战争,没有人愿意打败仗,学习的动力应该有了。
在这场战争中,英格兰长弓兵是最辉煌的兵种,取得了最大的战果,如1345年布列塔尼战役,1346年克雷西战役,1356年普瓦提埃战役,1415年阿金库尔战役。长弓兵几乎赢得死神的称号,应该说就算最傻的人也能看到长弓兵的优点,也会去学习了吧。
可是,历史告诉我们,法军根本没有想过去学习,也根本没打算缔造一支“法兰西长弓兵”。不但如此,法军甚至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过自己的不足,也没有认真想过如何才能克制长弓兵,在近一百年后的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军仍然使用愚蠢的方式正面冲击英军布有大量弓箭兵的防线,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看完这段历史,很吃惊,这些法军宁愿战死也不愿意学习的精神实在太令人惊叹了,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法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骑士都是贵族,而弓箭兵则是由农民和猎人等贱民组成,因此,勇敢的骑士怎么能畏惧贱民呢?
看到这,也许有人说了,英军并不都是长弓兵,也有其它兵种,而且敌人也不都是长弓兵杀的。怎么说呢,这是一种狡辨,任何一种优点,它仅仅只代表了敌方的百分之几的优势而已,难道一定要稳赢的才叫优点?
孔子说:知耻者近乎勇!他对知耻者的评价如此之高,确实是有原因的,想想看,这世上有几个人能真心的反省自身的不足呢,有几个人能低下头来学习敌人的长处呢?
张巡-资治通鉴
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子奇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馀人,杀士卒二万馀。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馀人,杀士卒三千馀人,逐之数十里。明日,贼又合军至城下,巡出战,昼夜数十合,屡摧其
锋,而贼攻围不辍。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馀人,杀士卒五千馀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是时,许步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霁云出城,贼众数万遮之,霁云直冲其众,左右驰射,贼众披靡,止亡两骑。既至临淮,见进明,进明曰:“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霁云曰:“睢阳若陷,霁云请以死谢大夫。且睢阳既拔,即及临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进明爱霁云勇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去坐。霁云慷慨,泣且语曰:“霁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矣!霁云虽欲独食,且不下咽,大夫坐拥强兵,观睢阳陷没,曾无分灾救患之意,岂忠臣义士之所为乎!”因啮落一指以示进明,曰:“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一指以示信归报。”座中往往为泣下。 霁云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去。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闰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入城。城中将吏知无救,皆恸哭,贼知援绝,围之益急。
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
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馀才四百人。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馀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
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馀,杀贼卒十二万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镐召晓,杖杀之。
风信子语:张巡绝对是能比得上岳飞的名将,不但是个优秀的军事家,而且忠义无双,在粮食快要吃光的时候,都不肯突围,心中只考虑国家利益,忘记了自身的安全。唉,可惜啊,在那个黑暗的独裁社会制度下,似乎越忠义的人死得越快啊。
论帝制
非常奇怪,网上有许多兄弟非常具有牺牲精神,宁死不当皇帝,真的很不明白。
比如《命运的抉择》等,(这都是偶收藏的好书,很喜欢看),主角孙露辛苦拉起一帮势力,眼看着越来越强,有当皇帝的实力了,但她却去为
即将灭亡的明却做嫁衣,搞不懂,一来明是从内灭亡的,是亡于农民起义军,说明这个朝代已经被人民抛
弃,是历史的垃圾,只会是负担,不会得到人心的支持。二来所谓的南明,既无粮又无兵,支持它能得到
什么呢?牺牲自己的子弟兵,却为那些终日吸老百姓血的家伙,值得吗?
就算不谈这些大道理,仅仅从自身利益来看,都是不可理解的,自己当皇帝多好啊,起吗没人能用皇帝诏
书这种正统来杀害自己,要知道在古代正统思想还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出个小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抄家灭族
的后果,那时所有跟孙露有点关系的人恐怕都难逃一死。难道害怕女人皇帝?胡扯淡了,武则天皇帝的时
候也没见有多少人绝食抗议啊?至于造反的,除了几个失势的李家皇子皇孙,真没看到有其它人的。更何
况,武则天的势力是李唐来的,属于篡夺皇权,就这样都没几个人反对,更何况孙露的势力都是自己一手
拉起来的呢。退一万步说吧,就算怕女人当皇帝不好,那扶持孙露的老公总可以了吧,什么毛病都没了吧
?
再看看国家利益,如果孙露自己或老公做皇帝,那么就算有遭一日,儿子或孙子争权(象武则天一样)
,那起码政策不会变啊,要知道,如果没当皇帝,朱氏一旦夺权成功,由于中国固有的株连制,所有的改
革派都会人头落地,更糟的是,孙露所有的政策也会当成异端彻底打倒。而腐朽的闭关锁国政策会重新抬
头,中国的资本主义革命就会完全失败,重新回到鸦片战争的旧轨上来。
这些同志们总以来带着先进的民主思想回到过去就能建立一个民主国家来,唉,真是太天真了,让我
们来看看历史吧,所谓的民主思想其实并不先进,至少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那么这么“
先进”的思想为什么反而会被落后的封建帝制打败呢。其实太简单了,在《异人傲世录》中科恩在接收奴
隶军团时问副官“奴隶最想要什么?”“自由”副官脱口而出。“不,不,想要自由那是高级的奴隶,绝
大多数只是想吃饱穿好而已”,民主更是如此,生产关系还不够发达,不能保证所有人的吃饱穿暖、不能
保证教育需求,不能保证卫生需求等方面时,民主只能放在第二位甚至第三位了,这正是因为只有当人类
前进了资本主义社会时,经济相当发达,冻饿而死这种事极少发生,有时物资甚至超出需求时,人们才会
进一步的要求权益---也就是民主。
即便是当了皇帝,李志远也不会马上完全推行民主,原因非常简单,没有人需要的东西,就算推行一
时,最终还是要灭亡的,所以李志远只会做那些能促使人民需要民主的事。
通过这些分析,《中华帝国》的主角李志远同志深刻认识到当皇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坚决要走以皇帝为
核心的发展道路。:-)
回到过去是件不容易的事
现在网上架空历史的书越来越多,大多都写得非常好(比俺强),不过,对于在古代生存多数略过不提,俺一时没事,跟大伙倒点苦水,在古代生存可不容易啊。
第一,语言不通,没写错,就是语言,诸位看官要是不信,自己去上海,浙江,广东试试看,几天之内是肯定学不懂当地语言的。而在古代,没有标准普通话。所以一开始都是连比带划的,要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