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为出一口气,非得弄出点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那么保不齐把你的官位也弄丢了。往下读就热闹了,顾大嫂装病把孙立喊到家里来,把门关起来,饭桌上她把刀也亮出来了,一定逼着孙立去劫狱,还要杀毛太公一家。孙立只好答应了。
顾大嫂的胸中的窝囊气最后是出了,把毛太公一家也屠了门。事情的开端,不就是为一只老虎吗?寻思一下,那时候也没有珍贵动物保护法,再打一只不也就完了吗?何必弄到杀人放火这一步啊。一只老虎能值几个钱啊,孙立一年的薪水,值多少啊?这不是为逮只虱子烧了皮袄吗?顾大嫂的买卖一年下来挣多少钱啊?这一下全完了。
读到这一回时,很有些血热胆壮,很是感觉顾大嫂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这种女人有号召力。她能把孙立哄骗来,在酒桌上逼着孙立就范。然后就去劫牢,然后就拍板决定去杀毛太公一家,然后把县衙门也砸了,然后就上梁山了。这一步一步的计划安排,真是需要点胆识。自己的买卖也豁出去不要了,为致一口气,豁出去当土匪了。
有人读到这里,十分感慨,解珍解宝若是两个普通的猎户,跟顾大嫂也没有亲戚关系,这事还得重新说。摊上一门好亲戚,实在是福气啊。可也得是顾大嫂这样的亲戚。你要是遇到势利的亲戚,你也不如没有。人家不搭理你啊。凭什么让我为你去得罪毛太公啊。顾大嫂是真行,别看是表亲,我也得为这事儿出头。解珍解宝摊上这样一个表姐,应该算是福分大了去了。现实生活中,大都是富人不认穷亲戚。这顾大嫂富裕了不忘穷表亲,真是难得了。这是一种说法,其实还应该有另一种说法,或许顾大嫂跟毛太公一家早就有过节儿,一直摆不平。如果这样议论,话题就回到最初,这一场对抗性矛盾的实质是顾大嫂和毛太公历史矛盾的公开化,是两个富户在解家兄弟的问题上的斗气。顾大嫂不过是利用了解珍解宝被人冤枉的这一个突发事件向毛太公发难罢了。写到这里,手头有一张报纸,讲近日有两个富人在歌厅里因为点歌儿,闹开了矛盾,双方为了一个舞厅小姐大打出手。一方致死,一方进了班房。我相信,双方绝不是什么怜香惜玉,也绝不会同时对这位小姐产生了美好的爱情,而是两个富人斗气儿,拿这位小姐说事由儿。
顾大嫂算是出了口恶气。可想来想去,也就孙立实在有些不值。帮了兄弟媳妇一把,把官也丢了,前程也没有了,还成了官府通缉的要犯。昨天还抓别人呢,今天就让别人抓,真是白云苍狗。可谁让他摊上这么一个兄弟媳妇呢。认倒霉吧。在这里奉劝个别官员们,如果你们也有顾大嫂这样不大安分守己的亲戚,你们可得小心点,他们可是真敢给你们捅娄子啊。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你们这样的后台,他们也不至于为人太凶横了。试想,如果顾大嫂没有孙立这样一个当大官儿的大伯子,她能够有那样大的火气吗?说杀人就杀人?她也得掂量掂量啊。
梁山上的英雄们最后死了一大半,顾大嫂算是幸运,征方腊战役结束,她竟然和丈夫孙新全须全尾活着回来了,她还被朝廷封了一个某县的县君(类似县级巡视员的职务),不敢想象,顾大嫂怎么样当好这个县级巡视员。
2005年第四站冠军揭晓等
2005年第四站冠军揭晓
经过本刊读者E-mail、传真及电话、信函投票,《当代》文学拉力赛2005年第四站冠军评选结果:
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荣获2005年第四站“《当代》最佳”称号。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5年第四站读者来信选登
刘伟刚
推荐:《像天一样高》。
读《像天一样高》不知怎么就会想到宁肯的《蒙面之城》。宁肯把目光选择在西藏,姚鄂梅则把目光选择在新疆。为什么他(她)们都把目光投向广漠、荒凉的西部,而不是熙攘、繁华的东部呢?姚的副标题是把此篇献给80年代,那姚心中的80年代又是什么呢?成长于80年代的我执拗、任性、向往自由,总觉得像笼中的小鸟,希望拥有自己的天空,有着一股撞倒南墙的劲头。梦醒了,人还在。《像天一样高》勾起了旧日的许多梦,自由、爱情、美好的事业……感觉真好!不是说忘记过去就意味背叛吗!毕竟读《蒙面之城》是2001年的事了,一年一个大变化呀,时代发展太快了!提点意见吧!本书限于篇幅,从情节、广度、思想深度来看我个人觉得没有《蒙面之城》读着过瘾。
屠志荣
读完第四期《当代》,没能像以往那样总有一两部作品会在我脑子里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面对这期《当代》权衡了许久,我才决定给姚鄂梅的长篇小说《像天一样高》投上一票。因在读这部小说时,我想到了俄国文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怎么办》中的理想社会,因现实的冲击破灭了。《像天一样高》同样也没逃出破灭的厄运,只不过结局比《怎么办》好点。
作品中康赛的质变和小西的坚强的基础能厚实点更好。
王玉麟
《当代》第四期除姚鄂梅的长篇较为逊色外,其余的中短篇小说均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酷暑时节,读这样的佳作,确是很好的享受。这几篇精品虽风格各异,但水准大致相当,难分伯仲。若一定评出冠军,我将自己的一票投给张庆国的中篇《子弹》。关心低层人们的生存状况的作品永远是有生命力的。确如编者所提示的,作家的生活功底在于“把看似荒谬的命运写得合情合理”,并令人掩卷沉思。
吴斌通
发誓以后再不读《当代》了,但还是割不断与《当代》这份情份。我不是说《当代》不好看,我可以说很痴迷《当代》。我想问如果一个青年不读《当代》,能在哪一本书上看到真实丰富的历史知识?我发现我这些年所读的《当代》,很少真有一种心平气和的作品,很少给我安静和黑夜的宁静。我真的非常害怕,我会不会变得激动亢奋,精神错乱?或许我说严重了。但这种情绪一定是明显的。
昨夜,我读了姚鄂梅的《像天一样高》。读着就想起了我第一次读《当代》的第一篇小说——张炜的《能不忆蜀葵》。不过《像天一样高》的语言一直散发着一种暧昧调情的调子,让我很不喜欢,但我还是忍受着读完,因为故事中有一个康赛的人物,纯真美好正直。
我真的想读一些宁静的东西,虽然我才是一个年少的人。
陈玲
我推荐的冠军是谈歌的《武松不是情种》。
本期作品一路读下来,心里累积起如山的沉闷和压抑,直到在《武松不是情种》的文字中读出亮色来。文章从捕头“应该算是刑警队长”,可是看《水浒》“武松应该属于代理公安局长”,于是后来干脆直呼“武松是现任公安部局长”的层层递进,到理论武松在征方腊时丢的那支胳膊曾“被他嫂子潘金莲摸过”,无不透澈着逻辑的精彩和精彩的逻辑。读者爱武松和作家爱武松果然大不相同。
穆雷
对于第四期杂志,我比较喜欢韩少功的《报告政府》,看了感觉震撼,也很辛酸。以前也读过不少监狱生活的描写,但韩少功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对犯人的残忍,还是对管教的形象,都描写得有血有肉。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不为外人所知,也很难为外行所理解。警察也不都象影视作品所描写的那样风光,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包括对家人对子女的歉意。
另一个建议:建议编辑审稿时不仅仅看作品的构思立意,也要看语言表达是否规范,不要单纯追求“时髦”、“流行”。我自己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坚持阅读《十月》、《当代》、《译林》等杂志,印象中十多年前的许多作品语言非常优美,而现在的作品已经很少见此类语言优美的作品了。
苑志强
第四期我推荐《日本遗孤》和《像天一样高》。
本期的《日本遗孤》、《像天一样高》是两部让人感动的作品。《日本遗孤》在抗战文学题材的拓展上值得称赞。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善恶、道德的优劣、民族的大义似乎比直接描述战争的作品更具力度和震撼。中国太缺少《辛德勒名单》那样感动世界的文艺作品。关于那场战争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史实需要文学添补表现的空白?《日本遗孤》题材的新颖性是它的成功之处。但记事成份过多,文学表现力不足也是它的缺憾所在。读《像天一样高》我并不把它单纯看成一部青春浪漫主义作品,它表现的也是一个亘古的文学命题,那就是文学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实现将会让人付出怎样的代价?物质和精神、艺术和世俗是不是两个对立的矛盾体?康赛和小西的命运不仅仅是80年代人才具有的,一个被现实扼杀理想,一个依旧浪迹天涯,在悲剧性的结尾背后,充满现实人生和艺术本质的悖论。大段的心理叙述、琐事描写冲淡了对环境的表现。既然选择新疆这个地域神奇的地方,选择陶乐这个具有世外桃园品质的处所,为什么对那里的景色、风物不给予适当的更多的笔墨?情景交融下的意境营造不应忽视。
路永春
推荐《像天一样高》。
《像天一样高》写了几个激情澎湃的人在激情澎湃的年代所经历的一端激情澎湃的往事,这个"乌托邦"破灭的故事张力很强,耐人寻味。阅读的过程也使自己进行了一次富有激情的精神旅游,尽管这一旅游的结果是苦涩的,并对由此折射出的现实景况产生几分困惑和忧虑。本篇带给我的阅读愉悦和不同寻常的感觉就是我首推该篇的理由,同时也为这类题材能登上《当代》的舞台而欣喜。
《报告政府》把另一种生活写的非常感人,我在看的过程中眼热了几回。尽管故事本身颇为沉重和无奈,但却展现出美好的人性在任何角落均可以闪光。《席勒与冷氏姊妹》充满文学魅力,在为读者带来高品位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当代》的水平得以提升,可见作者才华横溢,希望今后多为《当代》贡献这样的佳作。《人间惟有杜司勋》、《柔软》、《未完成的夏天》也是本期的佳作。
另外,《当代》的封面设计有待改进,我相关知识不够,提不出确切和具体的理由,就是感觉没有《收获》、《十月》等封面的视觉效果好,建议把今后的封面设计得再精致一些、高贵一些、好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