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酒店大腕
杨科萌生做酒店的想法据说是因为看了十多位世界商业巨子的传记,他发现这些商业巨子大都拥有自己的酒店。
从2000年起,杨科开始做市场调查。调查显示,重庆这座西部惟一直辖市的酒店远未饱和,但同时也有一个很令人奇怪的现象——重庆大多数酒店的日子并不好过。在这种情况下,从小受传统文化熏染、酷爱书画艺术的杨科决定另辟蹊径,打一张前人从未用过的复古文化牌,他说:“当一大群鱼都往同一个方向游的时候,作为后来者,我没有任何优势,但如果我往相反的方向游,我就是第一名。”
酒店开始装修了,杨科头脑里总是不时跳出一些“歪点子”,以致有时令其聘请的策划班子(这个策划班子的成员“无一不是国内酒店业的大腕级人物”)都“害怕”。一天,他又在现场若有所思地转来转去,一名大腕见状赶忙叮嘱说:“你千万不要打客房的主意,把客房也改了哟。”没想到,大腕的话恰恰触动了杨科,他觉得灵光一闪:这些资深业内人士说不能改的地方,可能正是商机之所在,也正是可以出彩的地方,因为资深在某些时候也意味着思维僵化。
于是,杨科按自己的想法在部分套房里开辟了棋牌室,而依行业习惯酒店都不允许客人在房间内进行棋牌娱乐,要么就只能到专门的棋牌室去,结果这种套房一推出即供不应求;还有家庭套房,推出不久即被摩托罗拉等几家外企长期包用……市场上最不好销的套房在他手里却成了畅销货。
2002年底,投资2.5亿元的和府饭店正式开业。这家四星级酒店以其另类的姿态赢得了市场的注意,但它的成功显然不止于此——做另类往往以破坏操作流程、增加成本为代价,但和府的目标成本、成本控制均实现了最优化,其开业当年即实现赢利,创造了当地酒店史上的一次奇迹,令不少前来参观的国外同行都惊叹不已。
杨科俨然已是酒店行业的大腕,目前,他经营酒店的另类思维已经引起国航的注意,国航在全国有十余家酒店,投资达26亿元,但普遍经营状况不佳,国航高层已有意向杨科借脑。杨科说,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在玩,但在骨子里,自己真正想玩的还是开一家玻璃吧,他准备在下半生去实现这个梦想。
张辛
点评:
●●●●●●●●●认真思考,果断行动
杨科无疑是个非常出色的企业家,因为在他涉足的不同领域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仔细看看杨先生从事过的领域,从金融到汽车销售再到酒店经营,这些领域的差别非常大,而且都是很传统的行业,似乎没有更多能够创新的余地,面对的竞争对手更是个个久经沙场、身手不凡。但杨先生为什么在这些行业之中都能够脱颖而出呢?杨先生说玩出来的,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杨先生的自谦之词,杨先生的成功其实在于他能够认真地进行思考,在于他相信任何行业都存在机会、都存在可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正因为此,杨先生才能把汽车销售的资金周转周期提高三倍;杨先生才能推出棋牌室套房和家庭套房……
或许有人会说,杨科先生是个商业神童。当然,杨先生一定是个聪明人,但聪明人不一定会有商业上的成功。我见过许许多多的聪明人,他们对于商业机会的研究和判断不一定会输给杨先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因为他们往往不能果断地付诸于行动,而是坐等别人成功之后才感慨道:“其实我早就想到了。”
企业家不仅要勤于思考,更要果断行动。
(知名管理咨询专家 丁维)
杨科是个另类。
从表面上,他更像艺术家,而不像一个商人。一间明清风格的宽大书房,是他的办公室,里面挂着他自己得意的书画作品。他的穿着,是绝对艺术绝对休闲的那种类型,对襟上衣,千层底布鞋,脸上一副无框眼镜,气定神闲地坐在一张八仙桌后面,你真的会怀疑自己走错了门、找错了人。
在骨子里,他希望自己是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商人。他从小学习书画,至今不辍,尽管拥有一家酒店身家不菲,他的最大理想仍然是到威尼斯开间小小的玻璃店。
就算他是商人,也是一个另类的商人。有谁能像他那样,玩着玩着就把事业做大了呢?
邵亦波:网络改变人们的生活
从科学到商界
邵亦波1973年9月生于上海,在少年时代即表现出数学方面的极高天赋。11岁时,他获得全国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金牌奖;初高中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连获特等奖与一等奖,被誉为“数学神童”;高二那年,邵获得哈佛大学本科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与电子工程双学士。
“可以说到大学毕业之前,我一直深信自己会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并矢志要做一项发明,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那时候我的目标很明确,在学校选什么课、暑期去哪里打工、毕业后找一个怎样的高校、进怎样的研究所等等,所有的安排都围绕着科学发明的梦想进行”,邵亦波说道。
大学毕业后的邵亦波走进了美国最好的咨询公司之一 波士顿公司,全无商业基础的他,两年后以公司“最优秀雇员”身份,获准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继续攻读MBA。
两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哈佛商学院的传授已使他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他头脑中渐渐隐去了科学发明的念头,创办一个优秀的企业,同样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生活的目标始终如一,通达目标的途径却做出了根本的调整。
1999年,在美国呆了8年之久的邵亦波背负着亏欠波士顿公司的9万美元债务,回到上海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一年他才26岁。
“我决定回国做一个网络平台,沟通中小企业与个人。这个想法产生于我在美国的网上交易经历。一台500美元买来的电视机,用过两年之后,我通过网络以550美元出手,而不是设想中的折扣出让。个人对个人交易的魅力吸引了我,通过网络这一沟通供需的平台,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从中得到启发,这正是我的机会所在”,易趣在后来的运营中始终坚持做C2C,源于邵亦波的坚持。
“中学生到我们这里来了?”这是工商局留学生就业中心一位主任在见到邵亦波时的第一感觉。
26岁的他,平生第一次创业。第一次创业的人,往往怀着满腔的激情,非常自信,但也可以说是盲目的。要做什么心里无比清晰,怎样去做却还没有想清楚。
“开始我在龙华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作为自己的创业根据地。首先遭遇的是招聘人员的问题,当时公司还没有注册,有谁愿意放弃稳定的工作,放弃对家庭老小的责任跟着一个毛头小伙子冒险?我中学时候的同学庞立帮了我大忙,他在别的公司从事IT工作,晚上5∶00钟下班以后来我这里帮忙,一直到深夜,两个月天天如此,时间进入到8月份的时候,公司的架子终于初步搭建起来。8月18日,我的生意正式起步”,他回忆说。
度过互联网的寒冬
初始阶段的艰辛一度模糊了他的自信,《申江服务导报》上一则广告使得仅有一个服务器的易趣网站渐渐为人所知,到1999年底的时候,易趣已经拥有了十几个服务器,发展前景良好,加上当时大环境的良好发展势头,易趣于当年11月份融到第一笔650万美元的资金。
创业型的企业必须借道融资来迅速做大。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当时也确实是这么想的,烧钱举动越来越常见。当2000年纳斯达克喋喋不休,互联网的冬天到来之时,业界共同感受到了冬天的萧飒。这是他们经历过的一次严重教训。
经历过互联网非理性的繁荣和萧飒冬季的邵亦波,挫折之后仍旧延续着资本扩张的道路。不过他们现在投钱越来越有目标,用多少成本可以吸引、争夺一个客户过来,该客户将会以怎样的方式给易趣的先期投入带来回报,每一笔资金进出,都有严格的成本控制概念。
2000年10月,易趣筹集到了第二笔大的资金2 050万美元;2002年3月,e-Bay注资3 000万美元入美国易趣,掌握33%的股权;其余67%的股份又于2003年6月以1.5亿美元溢价成交,表现出投资者对易趣赢利能力的强劲信心。
易趣在网络交易中的角色始终都只是平台,做卖家固然也不错,很多人在网上开书店、服装店、饰品店,包括最大的亚马逊书店,做得都很成功。但他们始终坚持做中小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桥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众多中小企业出产的商品找不到买家,更多的消费者渴望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网络,只有网络,具有这种优势,把近在咫尺和远在千里的供需双方联系起来,这是他们的定位。
大企业一般有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对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的成本非常高,他们也缺乏相应的技术与人才,借助他人的网络平台是成本最低廉的方式。易趣网的原则是卖一点收一点钱,没有设备空置的费用。
“每次周年庆,回想起一年里我们的进步和努力,简直是难以想像的。这就是我的创业乐趣”,邵亦波说道。
对后来的创业者,邵亦波有几点提醒:第一,资源。很多人以为,没有相关的资源就不可以经商,其实不是这样的。他的父母都是教师,可以说没有任何商业的人脉资源。1999年在美国8年之后重回上海,他所认识的人已经不多了。第二,初次创业的人都充满激情,这是好事,希望他们能对未来的困难多估计一些,多做一些准备。第三,要注意留人。虽然新经济企业通常都是铁打的磨盘流水的兵,保持公司关键人员的稳定对一家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非常重要。易趣网创办至今,一直都有很好的文化维系员工对易趣的忠诚,公司创办4年,总监以上的高管平均工龄是3年,这也是令人比较放心的地方。
王其明 李旭芳
点评:
●●●●●●●●●出售故事的高手
看一个企业的运营基本上都是从其赢利模式来看的,这也是行业内通用的评价企业的基本方法。易趣作为一个企业,其规模不断扩大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这篇故事中,我们基本可以抓住一个主要的脉络,那就是不断地融资,不断地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不断地给资本投机者以诱惑,从而不断获得扩张的资金,也不断在改写企业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好看的财务报表。
企业可以通过在市场上为潜在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来赢得利润,同样也可以将拥有资本的人作为他们的潜在客户,不过要销售的产品是不同的。面对在广大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的产品要尽量多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而面对资本家,你只要有效地勾勒一个资本快速扩张的故事就可以了。前者需要真正的产品,有销售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要求有足够的忠诚的客户群体来支持。而后者不过是需要一定的产品来构建故事的框架,这个产品并不一定要立刻可以看到收益,如果可以看到收益,其实资本家反而不感兴趣了。在一般人看不到收益的时候,将这个产品的市场前景通过美好的文字,有逻辑的推理,以及完善的经过专业MBA训练的包装流程来一个整合,结果就是资本家的投资和投机。易趣的诞生有着强烈的、浓厚的风险色彩,至于他们用来融资的故事中具体的产品到底可以为市场中的客户带来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具体收益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关键就是整合的基本功,而一个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的,了解美国投资者喜好,熟悉美国投机原理的邵亦波当然可以如愿成功地来演练其逻辑推理能力,描绘未来色彩的想像力,以及对贴近美国资本本性的准确性的恰当把握和控制,所以,他才会有感慨地说,人际关系并不重要,因为向有限的几个潜在的投资商销售不需要人海战术。他还说,要有激情。没错,赢得资本的信赖的确要有火热的激情。他还说要可以留住人,毕竟美国投资商一般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两个人的篮子里,他们通常在投资前要严格考察说故事的人周围的团队,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有效地学习一些向资本家销售故事的技巧。
(圣路可商务顾问公司首席顾问 孙路弘)
陈秀枢:做“双栖”总经理
2002年的春节刚过,中国微生物和微生态专家陈秀枢教授即匆匆离别浙江老家,只身飞往昆明。在那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昆明一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以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他在公司中占有20%的股份。
与其他一些以专家身份下海的企业家一样,陈秀枢也喜欢下属叫自己“陈教授”而非“陈总”,但比较专家和企业家这两个角色,陈却更钟情企业家,他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专家型企业家。”
从卫生员起步的微生物专家1996年下海前,陈秀枢埋头做了22年的学问。但他的学问是从做部队卫生员开始的。
1974年,陈秀枢高中毕业,当时高考尚未恢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军人父亲给儿子指了一条路:“你去参军吧。”联想到自己当年舞文弄墨,在部队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但离开部队后什么也不是的“前车之鉴”,父亲还给了儿子一条忠告:在部队一定要学技术,哪怕是当个汽车兵,今后会开开车、修修车也好。就这样,陈秀枢穿上军装当了一名卫生员。
参军后不久,陈秀枢被派到浙江丽水医院学习医学检验。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显微镜,看到显微镜下面的微生世界。此后的十一二年,陈秀枢说自己都处于入门打基础阶段。
1977年恢复高考,陈秀枢一心想圆大学梦,却被团政委“卡住”了,政委说:“考啥,上了大学回来也就52元工资,明年我就给你提干。”
大学没考成,陈秀枢难免有些伤心,但现在回过头去,却极可能是避免了人生航向的一次偏差——1978年,陈秀枢果然被提了干,第二年又赶上在职干部培训,被送到南京军区军医学校接受3年的正规教育,1982年毕业后,进入浙江最大的医院117医院工作。
在这所医院,陈秀枢的“学问生涯”开始真正打开大门。让他念念不忘的是在这里的两大收获:一是跟一批解放前的老专家结了缘,耳濡目染,学到不少“真经”;二是自学完了几十门大学本科课程。近3年的时间,他和女朋友一个星期才见一次面,电影几乎没看过,做的读书笔记却堆起一人多高,把前来检查在职干部自学情况的助理员都看呆了。1985年,陈在上海接受了一年的英语脱产培训,紧接着又是半年的研究生课程培训。
命运是如此的环环相扣,将陈秀枢送入医学殿堂。1986年下半年,他一鸣惊人,研究出一种可替代进口专用仪器的血液试剂,荣获全军科技成果三等奖,令他直到现在也感到自豪的是,这项成果的各项指标、参数一直沿用至今。
这以后,陈秀枢潜心微生物和微生态领域研究,先后出成果20项,发表论文40多篇。
1997年,40岁出头的他已是国内颇负盛名的中青年专家,但也就是这一年,他做出了辞职下海的决定。
下海三年三次败走资本,靠卖专利淘到第一桶金
陈秀枢说:“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以后,我一年至少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全国飞来飞去,到处讲课做报告,我自己都感觉到有点飘了,找不到自我了。我觉得,自己再这样下去,国家只会多一个坐而论道的老专家而已。”
除了这种令人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