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心理学家曾对美国各监狱的16万名成年犯人作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非常惊人:这些不幸的男女犯人,之所以沦落到监狱中,90%的人都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最终触犯了法律。
只要一个人拥有了自制能力,就是一个极为“平衡”的人。他身上的热忱和自制必须要相对平衡。缺乏必要的自制是一种很可怕的行为,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行为会像病毒一样很快地传播开来,并迅速地在别人身上感染,最后大家都失去了这种自制力,世界就会乱成一锅粥。
当然这种自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社会经验的,因此我们不能强求一个人在一夜之间从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变成像绵羊一样温顺。不过在我们培养出完美的自制习惯之前,我们可以看看“报复”的法则。
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报复”并不是想人们心中所想的那种“复仇”,甚至是寻求“报复”。而是相反的“回报”,或者是“对方给我什么,我就报答什么”。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两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起了冲突,一个小男孩伸手打了另一个小男孩一巴掌。当然另一个小男孩也不是吃素的,也会伸手还那个小男孩一巴掌,甚至比自己受的还要重。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一个人在别人面前说了第三者的坏话,一不小心这个坏话就传到了第三者的耳朵里,那么第三者就会以同样的坏话来回应,甚至说的比第一个人说的还要难听十倍。
还有一种是真正的回报,比如说某个人在某个时候帮了你的一个小忙,所以在这个人也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就会义无返顾地去回报这个人,甚至你回报的要比他给你的要多的多。这就是一种“义气”形式的东西。
而如果大家都能控制住那些“冤冤相报”的“义气”,发扬那些“知恩图报”的“义气”,那这个世界是不是会更加的美好?
俗话说和一个疯子生气的人自己也是个疯子,如果你对一个疯子都没有自制能力,那就说明这个人的情商太低。他的情绪完全地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别人要你生气你就得生气,而别人要你快乐你就得快乐,那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因此自制对一个想要不被别人控制了情绪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都得拥有这种技能。这将在你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给暴怒降温的第三个方法就是学会情绪转移。
一个人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从一开始生成就保持一种状态不变的,而是可以转移甚至是可以消失的。它就像一股水流,水沟的方向和形状就决定了水流的方向和水体的形状,因此人们要想控制的情绪,就要有一个好的“情绪沟”,把情绪引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而不是相反。
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个看起来很不懂礼貌的人狠狠地踩了你的脚一下。并在你雪白的球鞋上留下了难看的痕迹。更为可恶的是,这个人连最基本的“对不起”都没有说就匆匆下车。这个时候,你一定很生气,不过你不能动怒。而要这么想“可能那个人确实有急事,只不过是不小心踩了我的脚一下。再说,我并没有什么损失,鞋子脏了洗洗不就完了吗”。
这么想的话,心里是不是会好受一些。相反,如果你在那个时候就破口大骂,不仅没人理会你,还严重的影响了你的个人形象。
因此学会情绪转向是必要的,特别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心情浮躁”的年代,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转向自己的情绪,那每个人都会是心平气和的,也就真正做到了社会的和谐和温馨。
第四个方法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说到控制情绪人们都会萌发一个这样的疑问,到底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答案很简单:
在你悲观时,你可以大声地唱歌,用歌唱的声音来驱赶你的这种悲观。
在你痛苦时,你可以无缘无故地张口大笑,即便不是你真地想笑,那也会让你的心情顿时好起来很多。
在你恐惧时,你可以让自己运动起来,就像要打倒一切地那样运动,身体部位的伸展以及收缩会让你慢慢地忘记你曾经的恐惧。
在你自卑时,你可以给自己梳理头发,换上一件比较鲜艳的衣服,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自己已经是容光焕发了,也就根本没有理由再自卑了。
在你感到不安时,你可以提高说话的嗓音,或者就是起来走两圈,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你可以起来倒杯水,这样你就能很快恢复平静。
记住:一个弱者只能任他的思维来控制他的行动,而一个强者能让行动来控制思维。当你出现某种情绪太强烈时,用相反的情绪来抵抗它。
四个步骤控制急躁情绪
1。加强耐性和韧劲的训练。急躁往往是一种个性的副产品。要消除急躁,就得从稍微改变自己的个性开始。比如说多参加一些需要耐性和韧劲的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个性有了进一步的改变。
2。增强自己做事的计划性。急躁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做事没有计划性,上来就是一阵乱搞,到最后弄得不好收场。因此,这类人在做事前要多花点时间来做一个比较完美的计划,在行事时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来,不快也不慢,以免乱中出错。
3。做事时多做自我暗示。这类人可以在做事的时候多多地提醒自己要冷静,要沉着,特别是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再去解决问题。
4。善始善终。这类人做事情会经常性的虎头蛇尾,轰轰烈烈地开始,草草地收场,特别是一些需要耐心的事情,做到一半,这类人往往就会撒手不做。因此这类人要时时记住千万不要前功尽弃,要善始善终。
换个角度试试看(1)
从前,有一个老太太,整天哭哭啼啼。有一位先生看到后问她:“老人家为何整天哭泣
啊?”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都靠做小买卖为生,大女儿卖布鞋,小女儿卖雨伞。因为雨天无人买鞋,晴天无人买伞,这老天非晴即雨,怎不叫我无时不担忧,无日不落泪啊?”
那位先生闻之大笑,说:“哈哈,老人家错矣!雨天无人买鞋,有人正好买伞,晴天无人买伞,有人正好买鞋呀,换个角度看,你老人家每天都有一个女儿生意兴隆,何不天天高兴啊?”
老太太听后,破涕为笑。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包含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同样的一件事情换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会有不同的收获。
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一个是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不要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来看问题,而要跳出这个问题的核心,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理解并纵观这个事件的发生始末。然后以冷静的心态来分析为什么事情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或者是说事情在何种情况下获得了成功,然后是这个结果会不会持续很久,如果不能的话,它将要向哪个方向发展。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这个旁观者并不一定是对方或者是局外人,也可以是自己,也更应该是自己,是这个当局者。
一个农夫家境贫寒,唯一有的东西就是一副碗筷,一张桌子一张床。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是非常快乐,一个忧郁的富人来到他的门口,看到这个贫穷的农夫竟然活得很开心,非常不解,就问农夫:“你家里一无所有,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啊?”
农夫笑着答道:“一无所有也就意味着一无所失!”
富人顿悟:自己正是因为拥有了太多而整天害怕失去,因此生活过得并不快乐。即便是再富有,心里仍然是一片空虚,心里的空虚迫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搜罗财产。这个富人受到启发以后变卖了家里所有的财产,把它分给穷人,自己则在乡下买了一块地,过起了“一无所有”的生活,欢乐也从那时起充满了他的生活。
还有一则故事:美国一个皮鞋公司派了两个推销员去同一个国家推销自己的产品,到了目的地以后,两个推销员同时发现,这个国家的人根本就不穿鞋。于是他们同时向公司汇报情况。
第一个推销员对老总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根本就不穿鞋,我们的产品在这里根本就打不开市场。老总听完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
另一个推销员也向老总汇报了这个事情,不过他是这么说的:这个国家的人民都不穿鞋,看来我们的产品在这里大有市场,应该在这个国家迅速建立分公司。
后来第二个推销员成了这个国家分公司的老总。
面对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答案就截然不同。事情过后看看这两个推销员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就是看问题的角度。
其次是心理换位思考。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之所以经常发生冲突,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的自私。我们往往在争论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并因此有可能导致过激的言行而使人际关系恶化。而我们都知道人际关系恶化不仅有害于心理健康,更不利于个人的生存环境,根本就无快乐可言。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需要心理换位,也就是说试着站到对方立场上去思考。以对方的身份来思考自己提出的要求,这时你就会发现其实对方的观点也不无道理,而自己的要求却似乎有点过分。
比如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或者说我们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事情:父母总是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过高要求,比如说学习上不仅要努力,还要冲刺考第一;好不容易上了专科却发现,上面还有本科,于是专科学完了还要拿本科;好不容易本科毕业工作了,却发现在工作上还得要出色,生活上要俭朴勤快,最好所有家务都能干……
有时候心里真的有一肚子的火想要发泄,可是我们不能。这时候,我们就得换位思考了。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他们也是为我们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所共有的通病,假如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做了父母,那么毫无疑问,我们肯定也会成为他们的翻版,也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过高要求。想到这些,你的心里是不是好受了许多了,是不是开始变得珍惜起父母的这些唠叨了呢。
还有一个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故事是说安徽桐城人张英在京做相国,老家府第邻居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而张家仗着张英的官职死活不让,问题一时陷入了僵局。这时张家人写信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张英,张英得知后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在看到张英的回信后,马上让给了吴家三尺地,而吴家听说了这件事后,被张英的豁达和宽容所感动,也退让三尺。
这个小故事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懂得豁达和宽容,而且教育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张英正是替吴家人思考了以后,才发现吴家人的要求也很简单,不仅合理也确实可行。而自己家人的要求却有点过分,凭什么不让吴家人盖房子呢,仅仅因为自己是相国?
反过来,吴家最后在盖房的时候也退让了三尺,说明他们也替张家思考过了。一个堂堂的大相国能做出让步,着实不容易,如果自己还霸占着六尺地,确实有点过分,于是主动退让了三分。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个换位思考,后果将会是什么样?
人与人的感情都是相似的,正是因为这个相似我们才会争地面红耳赤。为的仅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问题发生后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这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巧用“想像”
人生无常,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你被烦恼、忧伤、不安、紧张等不良情绪包围时,不妨用“想像”化解。
想像天。想像蔚蓝的天空,使人宁静爽朗;想像蓝天与草原,令人心旷神怡,舒适豪放;想像蓝天中飘浮着的朵朵白云,有轻松安逸之感。
想像地。想像青山幽谷,使人神清气爽;想像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使人心平气和;想像桃红柳绿,令人心悦神驰。
想像海。想像一望无际的大海,令人心胸开阔;想像大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令人舒展飘逸;想像在海滨漫步,令人轻松自如。
想像事。想像经历过的喜事,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想像已取得的成就,令人信心百倍。
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1)
国外有句经典谚语:“上帝想要让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冲动就像决堤的洪水那样淹没人的理智,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蠢事,也像疯狂的猛兽一样,让人失去应有的节制。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某大公司老板在巡视仓库,猛然间发现一个工人正坐在地上看连环画。而这个老板最痛恨工人在工作时间偷懒,于是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怒不可遏地问那工人:“你一个月挣多少?”“一千元。”工人漫不经心地回答道。那个老板立刻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千元给他,并大叫道:“拿了钱就给我滚!”
事后,老板责问他的后勤主管:“那个工人是谁介绍来的,怎么能偷懒,难道他们不知道我的脾气吗?”主管说:“那人其实不是我们公司的员工啊,是其他公司派来送货的。”
公司老板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白白的损失了一千块钱,还惹得自己很不高兴,难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吗?当然不是!所以说冲动再一次被证明了是魔鬼,在冲动状态下的人经常会很快失去理智,而一时的冲动就很有可能会轻易地断送自己大好前程,造成不可计量的损失。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冲动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比全世界烧掉的煤炭还要多出好几百倍。因此说冲动是世界上破坏力最大的能量之一。
其实,世界上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冲动,只要你稍微忍一忍,我稍微让一让,或者互相冷静一下,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复杂,等各自情绪都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处理,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
曾经有一个智者问他的弟子:为什么很多人在生气的时候,说话是用力喊的,而不是小声地说呢?
弟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堆原因,可是没有一个原因是让智者满意的,最后智者解释说:当两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非常远的,而为了掩盖他们的距离,能使对方听见自己的声音,所以必须用力喊,而人在喊的同时就会变得更生气,更生气,心的距离也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喊更大声……
智者继续说:当两个人在相恋的时候,说话声音都很小,这种情况为什么正好相反呢?那是因为他们彼此的心离得很近!最后智者开导弟子们说:当你与他人争吵时,不要让你心的距离和对方心的距离变远,也不要说一些让心的距离更远的话。等到过了几天,各自的心的距离已经没有那么远的时候,再重新来解决问题吧!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也能很生动的反映出冲动的弊端。
有一个头脑非常简单、也很爱生气发怒的人,人们都叫他二愣子,他的脾气很大在听到别人家的狗叫之后,都能跺脚骂上半天。他其实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好,可就改不了,或者说是不知道怎么去改,他也经常为自己脑袋少根筋而痛苦不已。
有一天,他无意间去了城郊的一个寺庙,在那里他虔诚地请教一个高僧:“我要如何才能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呢?”高僧笑呵呵地回答说:“其实很简单啊,十个字:‘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只要你按照我的话去做,就可以了。”高僧如此简单的回答,让二愣子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也只得心有不甘地回家了。
当他赶到家里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老婆正跟另外一个人并头睡在一起!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