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列出行动方案
既然有了目标,也有了决心,缺少的就是详细的行动方案了。因此,下一步就是尽快列出行动方案,好使自己能跟最新的人生角色相吻合。在列行动方案的时候,你一定要紧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之后根据目标来确定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有的朋友能强化你的自我认定,而有的朋友却只能让你打退堂鼓。看见一个人能拓展他的自我认定,这实在是件愉快不过的事。
(4)让你自己知道你的自我认定
既然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最后一步就是你得把新的自我认定尽可能让周围人知道。这有两点好处,第一点就是借助周围人的力量来帮你监督,使你能更加努力地向最后目标前进。第二点就是以众多人的眼光来评价你新的自我认定。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随时改正,以便最终有一个比较完美的自我。
当然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明白,这样你就可以用这个新标签来好好地提醒自己。
适应和被适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在适应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努力地适应你,也只有双方的相互适应,这个世界才会少很多的麻烦和纠葛,也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微笑。
适应不等于改变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自己,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自我,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改变自己。
社会也是一个世界,而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主体部分。社会的力量是很大的,大到我们根本就不能让它有丝毫的让步,因此我们并不需要任何理由去适应这个社会。
适应不等于改变。
改变却是一种最好的适应。
犹如千万年前的动物,因为适应改变,最终存活了下来。
自我适应事半功倍(1)
在个人与庞大的社会体系发生冲突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适应复杂的社会,也就是自我适应,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去改变这个社会,那无异于螳臂挡车,蚍蜉撼树。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这么做的话,最终将会事倍功半,甚至被碰得头破血流。
因此,很多专家就提出,要善于自我适应。包括适应这个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要怎样才能达到自我适应的境界呢?这得分几个步骤:
首先是要认识自我,问清楚我是谁,或者说谁是我。
在人类的各种看法中,其中有一项看法是比较重要的,就是你对你自己的看法。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能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要想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毕竟是“当局者迷”,当然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自己。
第一个就是首先要认识自己的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并且这种优点是一个人在潜意识中形成的,如果不仔细的梳理很难被发现。比如说在生活上是不是能体贴别人,是不是能做到善于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工作上,是不是能挑起重担;在失败后是不是能负起责任来,在对待上司,对待同事上面,能不能给他们留下很好的印象等等。
第二个就是要认清楚自己的缺点。一个人的缺点自己并不很清楚,因此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就需要别人的帮忙。比如说,让朋友来帮你挑刺,或者是借助于你对手的力量来帮你找出你的不足之处。这样就会对自己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为适应自我做了一个铺垫,从根本上也为适应自我做好了准备。
适应自我不仅要完全地适应自己的长处,更要完全地适应自己的短处。最好就是能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之间做到游刃有余,既能得到自己长处的帮助,又不受自己短处的制约。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对自己有深刻地认识。
其次,要达到自我适应的境界,就必须得对自己有信心。
挫折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感觉,并不是真正的客观存在。信心则是一个人提高挫折忍受力的最佳途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失败,并不是由别人说了算的,更不是由自己的运气说了算的,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说了算的。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发现我们的长处,也就不能完全建立起一系列的自信心。
如何才能真正建立起自信心呢?
很简单,并不是单单的从心灵深处去告诫自己要有自信心,而应该在行动上有所改变。比如说在聚会的时候,故意挑前面的位子坐,而不是躲在没人看到的角落。并且最好能当众发言,让别人真正地知道你的内心。还有就是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要善于与对方目光会合,说到开心事情的时候,最好能开怀大笑。在走路的时候,试着把速度加快25%,再配合抬头挺胸的动作,你就会发现你的自信心在慢慢地滋长。
还有一点就是要确保自己的行为是端正的,这样才能从心理上保持自信心。因为很多犯人被捕,并不是因为他留下了什么线索,而是他们表现出有罪的样子,沉重的罪恶感把他们列入了罪犯的名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世界上最棒的人,任何人都不能让你屈服。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地从形体上和心理上建立起一道自信网,抵御一些不良情绪的入侵。
要适应自我的第三个步骤就是接受自我,完全地接受自我。
接受自我,就如同深刻地爱着一个人一样,并不去计较他(她)有什么缺点,也不去计较他(她)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只是完整地接受一切,完整地容纳一切。因为这样才能全情地投入,忘我地奉献。因此很多人都会把这种现象描述为“爱到深处人孤独”。
接受自我,也就是意味着对自己诚实,正视自己的客观存在。并能完全地信任自我;这种的接受自我是意味着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意味着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意味着让自己真正的适应这种生活,并完全投入到生活当中。而不是和从前一样徘徊不前。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投身于这种人生的赛场;就意味着作为人类的一个分子来敬畏自己的本质和无限潜力;也意味着允许自己向所能设想的最高境地进发,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到那个时候,完全不必向他人夸口,他们都能自然地发现你是一部精致的杰作。
接受自我是一种出自内心的自爱,而不是自私、自恋。自爱就意味着接纳自我的同时要去珍爱这个世界。而自私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一种不顾他人利益的选择,自恋则是自我的极度膨胀,根本就不把周围人放在眼里。
有人为了真正了解自己的缺陷,就会站在一面镜子面前,注意观察他自己的面孔和全身。在这过程中他们还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因为,他们可能会更喜欢看到某些部位,而不喜欢另外的一部分。他们会发现其实有些地方是不怎么耐看的,比如说脸上有一些你所不想看到的痛苦表情,或者是时光在你脸上留下的痕迹,这种随之而来的想法和情感就让我们想逃避、不承认甚至是否认自己的容貌……
自我适应并不是这样拒绝自己,这样拒绝自己也终究得不到任何好处,更不用说事半功倍了。自我接受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这样。它是我们获取进步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自我接受,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也才能更自信地评价自己。
同时,在接受自我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学会自我解嘲。正如心理学家波希霍汀所说:“不要对自己太过严肃,对自己的一些愚蠢的念头,不妨‘开怀一笑’一定能将它们笑得不见踪影。”当一个人能够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嘲笑自己的不足时,那就说明他已经能够获得超然的心境,做事情也就基本上能事半功倍了。
有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基础,自我适应就是势在必得,也就能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挫折后该怎么办
1。倾诉。在很多时候也叫发泄,即把自己的心理情绪痛苦统统地向他人倾诉。倾诉完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情已经没有刚才那么沉重了。
2。优势比较。也就是说去想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并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加以强化,从而让自己的心理得到一种趋于平和的状态。也就是说让自己明白自己并不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从而扩张挫折承受力,增强自信心。
3。目标。挫折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在你挫折后一蹶不振。因此我们必须在经过一番分析思考后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并重新开始新的奋斗历程。
学会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1)
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完整的,而这些很多的不完整也就促成了人间的烦恼甚至是悲剧。比如说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几年就是几年,并不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专门有一个阎王把持的,只要你有本事,就能让自己多活几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并不甘心,总是在想法设法改变这些事实。比如说很多古代皇帝就曾经干过这样的傻事,可到最后,还是该死的死,不该死的也死。
这就是事实,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接受。因此要想自己的生活过得开心一点,就得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现实。在接受这个事实的情况下再作另外的打算。
曾经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名叫《放手》:
有一个樵夫到山上砍柴,由于不慎而跌下山崖,在即将被摔得粉碎的情况下,情急之中他拉住了半山腰上一根横出的树干,幸好这根树干比较结实,樵夫并没有掉下山崖,而是被吊在半空中,命暂时是保住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悬崖光秃秃的,并没有可以抓手的地方,况且还很高,人根本就爬不上去,而下面就是崖谷,跳下去似乎也不是那么合适。
无奈的樵夫只好在那里等待救援,可谁又知道他被吊在半空了呢?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恰巧有一老僧路过,他给了樵夫一个指点,说:“放手!”
“放,那我不就掉下去了吗”?
既然不能上,那么唯一活命的途径已经被证实是不可能的了。如果一天这么吊着也肯定只能等死,那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往下跳了——虽然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说不定还可以顺着山势来缓和一点掉下去的冲力。或者在掉下去的半途中能够有另一棵树挡你一下,那么就可以再减掉一次冲力,生还的机会还是很大。也许还可以抓到石头,也许没有,也许可能真的会死,但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也许不会死。
现代社会的生活很多就犹如这个可怜的樵夫所遇到的情况一样,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争取也不是,放弃也不是。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时候与其夹在中间难受,倒不如放弃支撑的精力,痛痛快快地放手,将全部精力付诸一搏。毕竟事实已经证明根本就爬不上悬崖了,而跌下去也许会死,但也许还有生还的可能,即便是搏个万分之一的希望,总比在这里等死要好。
特别是在商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情况很可能随时都会发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一种办法就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不可改变的现实,并从这个现实出发,再作另行考虑。
而不是相反地在那里想着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现实,或者是心有不甘而想着要如何才能回到过去。这其实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这样既不能如你所愿真的回到过去,又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与其这样,还不如接受这个失败的现实,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这在心理上需要一定的承受能力,或者说是一个人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很坦然地接受现实。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心理素质好的人更容易成功,而这种素质里面包含了两种智慧。
首先是一种理解放弃的智慧。
放弃在很多时候都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即便是煮熟了的鸭子都有可能飞掉,就更不用说是其他的了。
这就是一种放弃的智慧。正如前文提到的那个破碎的圆真正了解了完整的现实以后,发现其实不完整的日子似乎更美丽。于是就很干脆地放弃了苦苦追寻的另一半,过起了并不完整的生活。它之所以这么做,也就是接受了这个“完整其实并不美丽”的现实,并在这个现实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抛弃完整,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人生中要经历无数次的选择与放弃,不懂得适时地放弃就不会看到人生更美的风景。
另外还有一个智慧就是要懂得不要一味追求完美。
完美在很多时候都是做人做事的最高理想、最高境界,可等你真的向那个目标进发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现实并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样美好。“完美本身其实就是一种不完美”,因为过多地苛求自己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使得自己过于劳累,心灵过于疲惫。同时在追求的过程中也会让周围的人身体跟着同样地劳累,心灵同样地疲惫。
因此,在生活上,我们要一直抵御这种“完美主义”的侵袭。因为符合这种“完美主义”条件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
曾经有一个很不错的科学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需要,她必须得写一篇关于她专业方面的论文。她为了能使自己的论文表现得更好,就像往常一样首先尝试了几种,几十种,甚至是几百种的方案,然后才真正动手去写。
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更有价值,这种想法绝对是好的,但是这也是有缺陷的,因为在她真正开始动笔的时候才发现,她原先从几百种方案中挑出来的唯一方案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的冲突。而这个科学工作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必须要挑出一种“绝对完美”的方案。于是她就又将初步方案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所谓的“绝对完美”的方案之后,这位不错的科学工作者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在工作上并没有得到理应得到的晋升,而理由恰恰是因为她发表的论文实在是太少了。几乎都没有人能了解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如此,在生活上,她一味地追求完美,对身边的朋友都比较苛刻,因此,实际上她的人缘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同事认为她是一个很难共事的人,因为当大家都在为专业刊物集体撰稿的时候,而她却迟迟不见行动。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完美主义”的束缚,她所写的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思考推敲,甚至一天还不能写出一句话。因此,她的报告始终停留在最初的方案状态。
完美主义是一种枷锁,扣在完美的身上作威作福。不要奢望“鱼和熊掌兼得”的完美,有时候完美并不等同于美丽,却恰恰是缺憾的验证。让我们不能接受事实,也不能满足于现状,以至于减少了很多成功的机会。因此我们要解除这种枷锁给我们的武装,把一个真实的自我给释放出来,这样才是真正改变了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
需要与欲望人类的追求仅仅是一种需要并不是一种欲望因为需要很容易就能满足而欲望则是一个无底洞
改变心情,就能改变结果
心态决定方向(1)
拿破仑·希尔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先认识自己的隐形护身符。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护身符,而这个护身符有两面,一面就是积极的心态,被称为PMA,而另一面就是消极的心态,被称为NMA。
如果说一个人能真正摆脱自己心态的影响,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人已经死了。因此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