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丞相司直是武帝时期建立起来的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监察系统互相监督,大大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和地方官吏的控制,从而保证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尊经兴学秦汉之际,儒家多难。秦始皇焚书坑儒,汉高祖对儒生溺冠辱骂,这个学派遭到各种贬绌。儒学的复兴,始于文景时期,完成于武帝时代,其间有两大举措:
置五经博士。在文景时期,儒学共立了《诗》、《书》、《春秋》三经博士。建元五年(前136),汉武帝趁窦太皇太后病重之机,正式置“五经”博士。
兴办太学,推广郡学。由政府面向广大国民办教育,始于汉武帝。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元朔五年(前124)兴办了太学。太学完全用儒家五经为课程,教师聘请儒学博士担任。办学事宜全由丞相公孙弘主持。太学的设置首开了我国历史上“学而优则仕”的正规途径,适应了国家培养官吏的需要,所以发展很快,武帝时,太学的五经博士弟子员50人,西汉末年则达到一万人。
武帝还推广文翁的经验,“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我国古代帝王中,办教育热情之高,成绩之大,汉武帝当数第一人。他的一系列兴教举措,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皆属划时代的大事,具有深远的影响。
建立年号和太初改历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将此前之年追改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均为6年。
汉武帝还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度下颁布历法的皇帝。太初元年(前104)宣布,改订礼制和历法,其主要内容是:改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太初”的意义是宇宙的开端,武帝以此命名这部历法,象征太初年间的“改元更化”。
上述制度变革都是汉武帝提倡儒术的具体表现,并且通过这些措施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政治、法律、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去,以巩固其统治。
第二部分军事上:反击匈奴
武帝一生的业绩中,武功占有极大的比例。由他领导抗御匈奴的战争,竟持续了43年,大小战役达15次之多,关键性的最大战役有3次。
马邑之谋元光二年(前133),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五将军,率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又派聂壹出塞与匈奴交易、诱敌。匈奴军臣单于发现这是诱兵之计,便立即引兵撤退。汉朝30万大军无功而返。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武帝全面反击匈奴的决心已经不可动摇。汉武帝全面改革了军事体制,设大将军加“侍中”的统兵制度,取代太尉,提拔皇后卫子夫之弟、奴隶出身的卫青任大将军;改革兵役制度,调整军队各兵种的构成及训练方式。经过一番改革,汉军的素质和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准备完成了。
卫青像
收复“河南地”之战元朔二年(前127),匈奴两万骑兵侵入边境,由渔阳进入雁门,首都长安直接受到威胁。汉武帝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对“河南地”(河套地区)的匈奴各部进行大规模迂回包围作战。匈奴诸部无备,大败,秦末以来长久沦陷于匈奴的河套地区被汉收复。
河套地区离长安千余里,匈奴骑兵南下不过二三日路程。汉初数十年间,常以匈奴为忧,河南地在匈奴控制下是重要原因。汉朝收复河套地区,利用河套这一有利的天然屏障,把朔方和五原建成抗击匈奴的基地,既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又可以减省军需粮饷的转输,为汉朝最后击败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
河西争夺战元朔六年(前123),武帝又派卫青率10万骑兵出塞追歼匈奴。在这次战役中,18岁的年轻将领霍去病脱霍去病墓马踏匈奴像
颖而出。霍去病是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出身于奴隶。由于他“善骑射”,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提拔为侍中。在汉匈激烈交与霍去病有因缘的焉支山军马牧场战的时候,汉武帝任命他做剽姚校尉。校尉是地位较高的军官,仅次于将军;“剽姚”是形容行动勇健轻捷的样子。大将军卫青还挑选800名精锐骑兵归霍去病指挥。汉军出塞后,霍去病率800骑兵冲杀在前,离开汉军主力,一直奔袭数百里。这支骑兵小部队,找到匈奴部队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突然袭击,打得敌兵措手不及,溃不成军。汉军以少胜多,斩敌2000多人,杀死匈奴单于的叔祖父籍若侯产,生俘单于叔父罗姑比,大胜而归。汉武帝发布命令,称赞霍去病勇冠全军,封他为“冠军侯”。霍去病初上战场,就表现出了超群的军事才能。
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位同大将军),率领骑兵万人,从陇西出塞,转战6天,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千余里,杀敌8000余,俘虏浑邪王子等,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军河西首战告捷。
同年夏天,霍去病又与公孙敖率数万骑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深入2000多里,越过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攻至祁连山(今甘肃张掖县西北),击败匈奴军主力,俘获匈奴酋涂王和单于阏氏、王子等百余人,歼敌3万多人。这是西汉对匈奴开战以来所取得的一次空前大捷。这次战役后,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截断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打开了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
汉军占领河西之地后,汉武帝置武威(郡治在今甘肃勤县东北)、张掖(郡治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酒泉(郡治在今甘肃酒泉)、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西)四郡,称为河西四郡。河西走廊又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孔道,扫清了匈奴之后,就为“通西域”,将西域诸国同内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重要条件。
漠北之战匈奴伊稚斜单于因屡遭重创,心有余悸,将单于廷暂时移于漠北,便于引诱汉军深入,然后乘其兵疲而袭击。司马迁像(清代版画)元狩四年(前119)春,武帝将计就计,乘匈奴疏于防范之时,决定攻其不备,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及转运夫10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
卫青指挥汉军以左右翼将匈奴单于包围。伊稚斜单于率数百骑突围逃走。汉军乘胜追击,杀敌近两万人。
在此次战役中,李广进军的东路,路途遥远,又没有向导,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错过了会合的时间。李广因误期而自杀。
《漠北之战图》
根据汉武帝的作战计划,霍去病的东路是主力军,汉武帝给他配备的力量最强,汉军“敢力战深入之士”,都交给他指挥。霍去病深入漠北2000多里,与匈奴左贤王相遇,展开一场激战。左贤王的骑兵几乎全部被歼。霍去病乘机追击,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直到瀚海(今俄罗斯西佰利亚贝加尔湖),才奏凯而还。
第二部分霍去病墓
经过这次漠北大战,匈奴人马伤亡很大,逐渐衰弱下去。“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在抗匈战争中建立了大功,多次得到汉武帝的奖赏。汉武帝前后赐封他食邑17万户,并加官大司马。霍去病24岁那年不幸得病死了。汉武帝十分悲痛,为他修建了一座仿照祁连山模样的宏伟坟墓,来纪念这位建立了赫赫战功的青年英雄。
经济上:调整政策
汉武帝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业,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军政费用开支浩大,再加上汉武帝个人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如何解决这一危机?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一方面坚持“以农为本”的既定国策;一方面又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控制,发展国有工商矿业以繁荣经济。
代田轮耕,兴修水利汉武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战略调整与准备。
大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耕作方式、技术。武帝时期,广泛使用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牛耕。另外,注重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如试行代田法和发明播种工具。代田法是一种保护地力的先进的耕作方法,使垄沟和垄台的位置每年相互调换,以便恢复地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新的播种农具应用于生产,称作耧车或耧犁。用耧车播种不但速度快,而且下种均匀,对于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兴修水利,大力发展灌溉事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汉武帝指挥修筑的水利工程有漕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洛水渠、龙首渠等诸多工程。
设置田官,移民屯垦,发展屯田制度。武帝采纳主父偃移民塞下的建议,在边地设置了“屯田官”。元朔二年(前127),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边10万户;元狩四年(前119),徙关东贫民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诸边郡共725万人。屯田制度是武帝朝的一大发明,此后历代统治者颇有人仿效。
抑制豪强,稳定编户。汉武帝初期,土地兼并加剧,巧取豪夺的手段也变本加厉,因此,抑制豪强地主的发展,扶持小农的经济地位,稳定在籍编户之民的人口数,无论是保证汉廷赋役来源,还是巩固统治秩序,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汉武帝在不改变赋役制度的条件下,利用zhuanzhi皇权的政治力量,对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加以打击和抑制。主要措施如下:
迁徙豪富。元朔二年(前127),下令将郡国豪杰及资产在300万以上者,通通迁徙茂陵。在迁徙豪族问题上,武帝与高祖不同:高祖是为了从政治上打击六国旧贵族;武帝则主要是以皇室之兼并对付豪强之兼并,从经济上打击大搞土地兼并的新兴暴发户,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
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对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的豪强,汉武帝选任一些酷吏,予以严厉镇压。
经济限制。这是指对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等豪富占田数量的限制。元狩四年(前119),颁布了《名田令》,规定:“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如田僮。”
经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应用,汉代的农业在汉武帝时代达到了鼎盛阶段。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采用“轻重”理论,国家干预经济要解决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包括从制度上进行必要的改革。武帝先是用酷吏张汤,采取酷法手段,结果因违背了货币经济的规律,滥改币制而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元狩四年(前119)开始起用精通“轻重之术”的经济专家。
第二部分汉“半两”铜钱
“轻重”理论揭示了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具有“轻重”变化的特性:同一种商品,稀缺时价格就提高,此为“重”;过剩时价格就下降,此为“轻”。轻与重围绕市场需求的涨落变化而变化。孔仅、东郭咸阳、桑弘羊等人管理财政,号称“理财三杰”,他们都出身于大工商业主之家。汉武帝重用理财三杰,采用“轻重”理论,进一步把财权收归中央,从四个方面进行财政改革:
统一货币。汉初,允许郡国铸造货币,民间私自铸币也不禁止,货币制度十分混乱。为彻底解决币制问题,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禁止郡国铸钱,铜送中央,指定由“上林三宝”铸钱,即由掌上林苑的水衡都尉所属均输、钟官、辨铜三官统一铸造,称为“三官钱”或“上林钱”,因重量为五铢,故又称为五铢钱。这是继秦统一六国货币后,汉朝著名的“铜本位”第二次货币统一政策。币制的稳定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至武帝中叶以后至隋朝止的六七百年间,五铢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使用的标准货币。
盐铁官营。盐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汉初,盐铁是由私人经营的,国家仅设官收税,不问其余。特别是文帝时期,对盐铁经营完全放任自流。
元狩五年(前118),桑弘羊等三人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专卖计划。这个计划提出后,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是汉武帝态度十分坚决,不理睬反对意见,于元狩六年(前117),下令在全国实行盐铁官营。
置均输,行平准。为了增加汉廷的财政收入,打击商贾随意哄抬物价,元鼎二年(前115),任大农丞的桑弘羊试行均输法。所谓均输,是国家通过税收、征购、调集粮食、布帛等基本生活资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商品流通的体制。原来汉法规定,各郡国每年要向汉廷进奉一定的贡物,称之为贡献。这些贡物往来运输烦杂,因此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将所需贡物及时运往京师,储于大司农供官需;将不需要的物品运到价格较贵的地区出售,所得钱财上缴大司农,既减省郡国运输贡物的负担,又可以增加汉廷财政收入,还调节了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是很合算的。
桑弘羊还奏请在京师设置平准官,实行“平准”制度。“平准”是与“均输”配套并行的制度,它是国家控制各种商品的销售,平抑物价的制度。“平准”制度是国家实行全面的商业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储存起来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物价变化:当某种商品涨价时,就抛售;当某种商品跌价时,就大量购入,以此平抑和稳定物价,调控市场,打击牟取暴利的富商大贾。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三大政策,都是汉武帝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一方面,打击了商贾的投机,而且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给人民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官办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产品往往质量低劣;均输平准也不一定达到制止物价“腾跃”的目的,“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这正是官商必然出现的弊病。
征收算缗,鼓励告缗。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又下令征收算缗钱。这是对工商业者征收的资产税。“缗”,指用绳子串起来的铜钱,1000钱1串,称为1缗。算缗令的颁行,对商人的打击和限制最重,大大增加了商人的负担。许多商人、豪富匿财不报。元狩六年(前117),武帝又下达告缗令,以告发隐瞒资产不报,或者呈报不实者。汉武帝使杨可主持告缗,被告发者一经查实即没收其财物。元鼎三年(前114),汉廷加紧推行告缗令,规定凡能告发隐匿资产及呈报资产不实的,将分给所没收资产的半数以资奖励,一时“杨可告缗遍天下”。中等以上的商贾,大多数都被告发。于是,汉廷分派官员到各郡国收缴缗钱,没收数以亿计的财物、成千上万的奴婢,以及大量的田宅。告缗令前后实行四年,至元封元年(前110)停止。这是自汉初实行“抑商”政策以来,在经济领域对商人打击最重的一次,使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压抑。
上述经济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限制和打击诸侯王、富商大贾的效果,使濒于崩溃的西汉政府的经济得以恢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