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寡妇门前是非多-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闲暇的时候,李自强和杨平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聊着,聊他们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聊他们读过的小说故事,聊读书后的感受,聊他们上学时有趣的经历,也聊到了杨庄的山水和风土人情,聊到了年前的那起水难和水难后木匠一家的命案,也聊到了杨庄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支书杨进礼引起了李自强的特别关注……
此后,李自强老师与杨平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就好像亲哥俩一样……
第051章 饿其体肤
    在学校里,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杨平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泉浆,语文、数学等各科成绩都是第一名。
在杨平的心目中,能够重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可是,有谁知道,每天中午杨平都要经过一场难以承受的“炼狱”般的痛苦……
因为午休时间短,杨平离家的路程远,所以中午放学时他一般都不能回家吃饭。家里又没有什么干粮可带,没办法,也只好挨饿了。早上喝的那两碗糊粥根本不撑饿——未近晌午,肚子便饿得“咕咕”直叫了。
当那一阵饥饿来临的时候,杨平只觉得肠胃不停地向一起拧着搅着,仿佛有一把锥子在胃里不断地钻、钻……只疼得他虚汗只冒,头晕眼花,肚皮仿佛已经贴到脊梁骨上了……
城里人都说:乡下人肚子大,饭量惊人!是啊,不少城里人一两个小馒头、一碗汤就够了;甚至早点时只用一根油条、一小碗豆浆,就行了。农村人喝上三大碗稠稠的糊粥,吃上两三个地瓜干煎饼,才不过六七成饱,不上不下,到地里干上一阵子活儿,又饥肠辘辘了!
杨平十三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是开饭量的时候,中午不吃饭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一天中午,黄老师到教室查看,见杨平坐在座位上,右手正按着肚子,紧皱着眉头,小脸黄黄的,冷汗直冒。
“杨平,你怎么了?”黄老师问,“是不是不舒服?”
杨平摇摇头:“没事……”声音很微弱。
“你肚子疼吗?我那里有药,过去吃点吧?”
“不,不用了!”
“看看,你这孩子,又犟了不是?来,听话,一块来吧……”可是不管老师怎么说,杨平就是不起身。
“这孩子!真倔!”黄老师无奈地走出了教室。杨平的同桌跟了出来:“老师,杨平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吃过饭,我看他八成是饿的!”
“哦,是吗?”
“听说杨平娘天天要到队里上工,只能在出工之余烙点煎饼,可是一顿就吃光了!根本没有干粮可拿。所以他只能天天饿着肚子来上课!”
“哦,是这样?”黄老师说,“你一会叫杨平到我的宿舍里来一趟,就说我找他有事!”
杨平终于还是走进了黄老师的宿舍。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张床就占了一少半,其他就还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小耳朵锅”正放在泥砌的柴灶上“咕嘟嘟”地熬着什么。
“来啊,杨平!”黄老师仿佛很高兴,“听说你会做饭?来帮帮我,我连糊粥都熬不好呢!”
正说着,小“小耳朵锅”“咕嘟嘟’热气上涌,将盖子顶了起来,马上就要漾出来了。杨平手疾眼快,赶紧将盖子揭下来——一阵浓郁的米饭香味儿扑鼻而来,半小锅大米饭展现在他的眼前。
“我老家盛产大米,年后我带来了一些。”
“好香!”杨平赞叹着。他禁不住咽了一口口水,饥饿的感觉更浓了!这东西就是大米吗?从来没有见过呢!
“来,尝尝味道怎么样?”白白的大米饭盛了一大碗,端到了杨平面前。黄老师又从铝锅里拿出两个馒头,递过来。
“来!杨平,尝尝我的手艺怎么样?”
不,不能吃!黄老师的口粮也很少,我吃了黄老师吃什么?可是,杨平的那双手,还是不由自主地伸了出去。杨平怔怔地盯着这碗白白的大米饭,手颤抖起来,两股热泪夺眶而出……
“唉,孩子,真是难为你了!”黄老师说,“吃吧,吃吧!”
杨平用筷子夹了一小撮放进嘴里,咂了咂嘴唇,那白白的大米粒子仿佛一入口就融化了——它不像硬绷绷的瓜干煎饼,也不像经咬的瓜干糊粥,仿佛是喷香喷香的热乎乎的“雪”,别说是吃,即使是闻一闻也是人生中莫大的享受!吓,白白的米饭!白白的馒头!
“大米洋面”!对,这就是大米洋面!这本是在书中才能看到的东西,现在竟然摆在了杨平的面前,这不是梦吧?忽然,他的耳边仿佛响起了一个声音:杨平,大米洋面也是你吃的吗?你也有资格吃大米洋面吗?
“孩子,吃吧,锅里还有!”黄老师和蔼的声音响了起来。
“老师,我……我真的不饿!”杨平结结巴巴地说,“谢谢您,老师,我回教室了!”话儿未说完,一股豪情壮志已经从他的心中升起,刚才的饥饿和萎靡不振都飞到爪蛙国去了。
大米!洋面!大米洋面!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要吃上大米洋面!我要让全家人都能吃上大米洋面!我要让杨庄的人们都吃上大米洋面!我要让所有穷苦挨饿的人们都吃上大米洋面!……这个念头使他忘记了饥饿,忘记了一切私心杂念,他心里有的只是学习、学习,使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一会儿的功夫,刚才萎靡不振、倍受饥饿煎熬的杨平忽然精神抖擞起来。
“孩子,别走啊!别走!”黄老师一迭声地喊。
“黄老师,谢谢您!”杨平向黄老师鞠了一躬。
“不吃点东西怎么行!”黄老师说,“杨平,说什么你也要吃点东西,小心身体会垮下来的!”
“老师,谢谢您,我会小心的!”
杨平坐在教室里,大声地读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
黄老师暗暗地点了点头:“真是孺子可教也!”
下午,杨平一次又一次地扎紧腰带。他想:把胃束小了点,就不会感到饥饿了!可是,饥饿这个魔鬼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想到了它,它就会抓住你的心灵,让你不得安生!不过,一旦精力集中,心无旁骛,再可恶的魔鬼也无法近身了。
放学了。杨平跟在几个小伙伴的后面踉踉跄跄地向家里赶去。
五六里的路程竟是那么漫长!当杨平实在走不动的时候,便找个避风的地方——比如一个小坝子、一块挡风的山石——躺下来,好好休息一会,等体力稍微恢复了,他便站起来继续赶路。
是啊,他要尽快赶回家,他还要烧火做饭呢!
第052章 晚饭散曲
    杨平放学回到家,妹妹弟弟已经在门口等着他呢。还离得老远的时候,他们就唧唧喳喳地叫着:
“嗷,哥哥回来了,可以吃饭了!”
“哥。我饿了,快做饭吧!”
“哥,今天做什么好吃的?”
“哥,我想吃煎饼卷油盐!”
“好,好!”杨平强打着精神连声说,“小雪,看看还有煎饼吗?有煎饼先吃着,我这就做饭!我这就做饭!”
杨平强忍着饥饿,又开始忙碌着做晚饭了。晚饭还是煮瓜干糊粥,做饭的工序还是早饭的重复……
一把把柴草送进高高的锅灶,一股股火苗在大锅底下“呼呼”地燃烧着……杨平看着红红的火苗怔怔地出神。好疲乏,真想闭一闭眼睛好好地睡一觉,可是不行啊,谁来做饭呢?让小雪来?她正陪着弟弟玩呢。等娘回家?说不定到时候就要天黑了,再说妹妹、弟弟也都饿得慌啊!他还是强打着精神坚持做饭。
为了不使自己睡着,杨平有时在思考着数学题,有时在背诵着语文课文,有时干脆在自己的大腿上扭上一把……
杨平烧火做饭用的是柴草。那个时代,人们大都用晒干的柴草烧火做饭,很少有人舍得花钱买炭烧。
每到秋后,人们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扛着大大小小的耙子,背着粪箕子或者挑着担子,纷纷到野外拾柴草。各家各户都拾很多柴草垛在院子里,以备使用。如果柴草不够用,大人们往往指使着放学回到家的孩子们到野外去拾柴禾!可是,当年的土地贫瘠,没有多少肥料,连庄稼也长不高,田地里、山岭上的草也很少,老早就被人们梳理的光秃秃的了。
现在可不是以前了:农民烧煤炭、烧煤气的很多,烧柴草的极少了。最近更是用上了什么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之类的了。秋后,在偏僻的农村,也几乎已经没有人再拾柴草了。田野里各种肥料充盈,庄稼疯长,地边上、小沟里,野草长的人多高;可就是没有人收拾。深秋,一些调皮的毛孩子一把火,就可以把整个山沟里的柴草烧光。
天快要黑了,娘还没有放工。家里家外一阵乱腾。
小雪和小文在家里各处乱跑:小文捉迷藏钻到床底下,弄的一身的土;小雪爬到柜子上捞东西摔得哇哇地哭;小文玩刀子割了手;小雪找布给弟弟包扎弄得豆子满地都是……杨平一会喊喊这个,一会帮帮那个,一会再跑进饭棚里加点柴草……忙得他连轴儿转个不停。
娘终于回家来了。
香甜见杨平一边忙,一边狠狠地按着肚子,小脸蜡黄蜡黄的,心疼地问:“平子,好孩子,你怎么了?”
“娘,我……我……”
香甜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脸,终于明白过来:“平子,你是不是中午一直不吃饭?”
“恩。“
“是不是饿得慌!”
“不要紧,娘!”
“那可不行!”香甜说,“时间长了你会被饿坏的!以后你每天中午拿两个煎饼吃吧!”
“不用拿!”杨平说,“还是留下给娘吃吧,您天天干重活,身体还弱,更需要多吃点饭!再说,您夜晚烙一回煎饼也不容易,省着点也好给弟弟妹妹当零食!”
“都怪娘,”香甜自怨自艾地说,“煎饼烙得太少,竟然没了平子的午饭!一会娘再烙的时候多烙点好了!”
“没事,娘,我撑得住!”
“不行!以后你天天都要带点饭!不带煎饼带点糊粥也好!”煎饼,杨平是舍不得带的。但是娘的提示使杨平很高兴,他想:对啊,以后可以每天带一小瓷罐糊粥喝啊。杨平家有一个小瓷罐,是祖上传下来的容器,爹爹在时用它盛酒,现在一直闲着。那罐子,白底蓝花,大大的肚子,小小的口,用木塞塞着,洗刷干净,满满的一罐糊粥,肯定有两碗多!这主意真好!杨平兴奋地想,这下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了!
“开饭了!开饭了!”小雪吆喝着。
“哥哥!快来吃饭了!”“娘!快来吃饭了!”……两岁多的小文挺着个大肚子,高兴地吆喝着。
平子把饭桌子从墙根向外搬了搬,使里面留出空隙,能坐下人。接着就是在饭桌旁放好板凳,在饭桌上放好碗筷。
“这是我的位置,这是我的板凳!”小雪和小文都争抢着到上首去坐。上首的位置是皇帝,谁坐在那里吃饭谁就是皇帝了。当然是需要抢的,否则就让对方抢占了。
“去,让给你!可不要抢我的碗和筷子了!”小雪很大度的样子。小雪面前的碗是一个白底带红花的大瓷碗,筷子是一双绿色带花纹的塑料筷子。
“不,我要你那双筷子!我要你那个花碗!”小文上去就抢,两手抱住就是不放。
“别争,别争!”杨平说,“小雪,你都七岁了,开始上一年级了,应该让着弟弟。”
“嗷。”小雪撅着嘴答应了,可是心里还是不满,“我用什么样的都是好的,干嘛不自己用自己的?”
“就不!”小文说。
“那以后咱都在自己的筷子上做个记号,自己用自己的!”小雪撅着嘴提议。
“怎么做记号啊,姐?”
“随你自己的便!”
于是,小雪和小文在自己的筷子上做起记号来:小雪刻了两条线,意思是她是家里的老二,小文在筷子上刻了一条线就刻不下去了……
小雪终于找到了她最满意的筷子和碗,非常高兴,她一边用筷子敲着碗沿,一边哼哼唧唧地唱起来:“大娘大娘行行好,给碗糊粥喝个饱……”
“小雪,好不学!干嘛学要饭的?”娘一边说,一边端着糊粥盆走进了屋。娘一般不批评孩子,可是一句话说出来,小雪就吓得战战兢兢。
小雪的声音嘎然而止,舒展的小脸又撅起了嘴。娘用勺子向每人的饭碗里舀上糊粥,大家面前每人一碗,桌子中间还有一大碗炖好的白菜呢。
孩子们纷纷端起碗,碗筷你来我往,少不了你碰到了我,我碰到了你,你说我吃得菜多,我说你没有礼貌不给娘留一点……有时还会吵上一小架。
当孩子们为吃饭的的问题吵吵闹闹时,香甜就已经草草地吃过了饭,准备着烙煎饼了。
第053章 地瓜煎饼
    晚上,在生产队劳动了一天的香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但她还不能休息,她要忙里忙外,准备各种东西,以便饭后烙煎饼:泡糊子,准备鏊子、竹皮子、油抹布、干透了的柴草……
她拾掇完东西,等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风卷残云,糊粥、菜都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香甜才顾得上过来简单地吃上几口饭。
香甜喜欢依在门框上,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狼吞虎咽地吃饭。她的嘴角还会流露出欣慰的微笑,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思成啊,你走了,我也能使孩子们吃上饭的,你放心好了!”等香甜匆匆吃过晚饭的时候,那地瓜面粉也泡得差不多了。
晚饭后,香甜要烙煎饼了。
山东的煎饼闻名全国,但是外地的朋友真正吃过地瓜煎饼的恐怕就不多了。地瓜煎饼虽然不如别的干粮中吃,但制作工序却很麻烦。
在那个年代,鲁南山区大多数地方只种地瓜和花生两种作物。地瓜学名甘薯,原产于美洲,宋时传入中国福建地区,明朝时代引种到黄河流域。由于地瓜耐干旱,易成活,产量高,适应性强,因此在鲁南山区得到了普及,成为当地人民的主粮。地瓜的高产,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地瓜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立下了汗马功劳!
秋天,是地瓜的收获季节。红的、白的地瓜圆滚滚的,令人馋涎欲滴。地瓜可以煮着吃,但长年累月煮着吃是不行的,且不说吃多了会厌倦,单说那地瓜的保存也很不容易。
人们大多用礤床子把地瓜擦成片,晒干,这就是所谓的“地瓜干”了。只要天气晴朗,地瓜干晒得充分,保存起来就不是问题了。这些地瓜干就是人们翌年的口粮。
冬春季节,人们可以把地瓜干碾成小碎瓣,烧地瓜糊粥,也可以把瓜干洗净凉干后,送到面粉房粉碎成面粉,然后用瓜干面粉烙煎饼吃。
烙煎饼的鏊子一般是一个直径七八十公分的圆形厚铁板,中间略微隆起,周围有弯下的边际,边上还有稍稍突出一点的三条腿。有房间的可以用砖石垒个匡子,把鏊子支起来备用;但是很多家庭当年没有多余的房间,烙煎饼的时候,只好临时用几块砖头把鏊子支起来使用,这就是所谓的“地鏊子”了。
烙地瓜煎饼,首先把瓜干面粉倒进一个大盆,加进去适量的水,和均匀,不能留有疙瘩。然后,用一个布袋将面糊装起来,扎紧口,放到一个平坦的大石板上,再在布袋上加一些石块压紧,使面糊中多余的水分从布袋中流出来,流出的水甜甜的暗暗的浑浑的。等水流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把糊子从布袋中倒出来了。
倒出来的面糊,水分不多也不少,刚好可以把它团成团。妇女们把这成团的面两手捧起,在不热不凉的鏊子上挨着滚上一遍,鏊子上就留下了一层不厚不薄的煎饼。接着,用一个长长的竹皮子捻一捻,使煎饼平滑易熟。稍候片刻,鏊子上就发出一阵煎饼的香气。看看煎饼的四周要翘起来,用薄竹皮一起,伸手就可以把煎饼揭下来了。
煎饼烙得好不好,烧鏊子是关键。烧鏊子,不能用煤炭火,也不能用木柴火,那样火太旺,煎饼容易煳;当然,鏊子太凉了煎饼熟得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