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显然是不要有这样大张旗鼓的场面。里宾特洛甫的来访会很快宣扬出去,这是俄国人希望最好能避免的。他们宁愿“不声不响地做点实际工作”。
俄国人试图避免加快同德国人谈判的步伐,其动机也许与英国政府当初派遣代表团到莫斯科来时的动机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同两方面的谈判能够尽量地拖延下去的话,也许单靠这种办法就能阻止希特勒在天气变得不适宜打一场闪电战之前进攻波兰。但是这样的拖延时间正是里宾特洛甫决心要避免的。第二天(8月18日),他打电报给舒伦堡说,鉴于德波关系“正在日益恶化”,应催促对方不要拘泥于正常的外交程序,事情要加快进行。经济协定实际上已经完成(事实上是在8月19日深夜签署的)。互不侵犯公约的谈判也很简单,只要求两国在二十五年的期限内彼此不进行战争或以武力相对抗。舒伦堡还应向对方指出,里宾特洛甫特有权“签署一项特别议定书,以规定双方在对外政策问题方面的利益,……比如,决定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利益范围,波罗的海各国问题,等等”,不过这样的解决只有“通过口头讨论”才有可能。
为了执行这些最新的指示,舒伦堡在8月第一次的会晤中,莫洛托夫仍坚持他的意见,即里宾特洛甫的访问需要“充分的准备工作”,甚至要为来访规定一个大概的日期也是不可能的。互不侵犯公约并不象德国人似乎想象的那样简单。而特别议定书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苏联政府希望德国政府能够更具体地说明它应包括哪些内容。“苏联政府对待它签订的条约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它尊重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并盼望别人也同样地尊重达些条约。”
显然,等舒伦堡一走,莫洛托夫就立即去向斯大林报告。斯大林被一项能解决“波罗的海地区利益范围”的议定书所yin*而上了钩,这项议定书则只有里宾特洛甫来莫斯科才能签署。在他离去还不到半小时之后,舒伦堡又被重新请回到克里姆林宫来。在下午4时30分,莫洛托夫告诉他说,苏联政府同意里宾特洛甫在经济协定公布一星期之后,即8月26或27日来访问。
然而,德国人觉得所建议的这个日期还不够早。8月21日下午3时,舒伦堡向莫洛托夫转达了希特勒给斯大林的一个口信,表示同意俄国起草的一份互不侵犯公约草案(草案是在19日深夜发往柏林的),并要求让里宾特洛甫于星期二,即8月22日,或至迟于23日在莫斯科受到接待。莫洛托夫于下午5时把斯大林的答复交给了舒伦堡。其内容如下:
多谢你的来信。我希望德苏互不侵犯公约将给我们两国的政治关系带来一个决定性的好转。我们两国的人民需要相互之间的和平关系。德国政府同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就为消除我们两国之间政治上的紧张局势,并为建立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合作提供了基础。苏联政府要我通知阁下:它同意里宾特洛甫先生于8月23日到达莫斯科。
这样,战争的第一个大战斗回合就被德国在8月21日那天赢去了。当天深夜,德通社发表了如下的公报:“德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同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先生,为完成谈判工作将于8月2第二天早晨也在俄国报纸上发表了,但没有提里宾特洛甫来访的确定日期。按照舒伦堡的**,此事在莫斯科“引起了外交界极大的惊奇”,并“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里宾特洛甫已由希特勒授予全权来进行关于互不侵犯公约及“一切有关问题”的谈判和签署由谈判达成的任何协定。他从柏林乘飞机去莫斯科,于8月23日下午时到达。当天下午他在克里姆林宫见到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同他们进行了三个小时的讨论,内容涉及到苏德关系中的一切方面。双方同意应在一个完全新的基础上处理这些关系,并以一项互不侵犯公约和一项规定双方势力范围的秘密补充议定书来予以表达。双方同意,在万一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划出一条穿过波兰的分界线,并划定涉及到芬兰、波罗的海各国和比萨拉比亚的其他一些利益范围。晚上8时刚过,里宾特洛甫打电话给柏林说,刚才结束的第一次会议“正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进行”,不过俄国人认为举足轻重的一点还未解决,这就是他们要求把波罗的海的两个不冻港,利耶帕亚和温次匹尔斯,划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安排,于是为准备协定的最后文本扫清了道路。
互不侵犯公约并没有经过多少讨论。俄国人8月19日交给对方的草案全文,显然在柏林又重新起草过。里宾特洛甫自己在他的法律专家高斯所拟的序言中加上了“一个多少有点说过了头的关于建立德苏友好关系的短语”。斯大林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被纳粹政府用大粪浇头已经六年之后,苏联政府不能够突然又向大众讲保证德苏友好的话”。于是,这一成为问题的短语就被改掉了。不过除此之外,双方似乎都没有提出过什么实质性的改动。
8月23日夜间,里宾特洛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举行了第二次会谈,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德国对日本的影响这个问题上(苏联政府对此特别感兴趣),里宾特洛甫宣称他本人准备试试,来对苏日分歧进行调解。斯大林说,德国在这方面的帮助将是有用的;不过他不愿让日本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似乎是俄国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主动。对于日本的挑衅,俄国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日本想要战争,它可以打。……如果日本想要和平,那当然更好”里宾特洛甫向斯大林保证,一次新的发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不过是已进行了好几个月的会谈的继续罢了。
斯大林问起意大利的目的是不是还不只限于阿尔巴尼亚一地——他似乎认为吞并阿尔巴尼亚“对意大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意大利对希腊领土是否抱有野心?里宾特洛甫回答说,“为了战略上的原因,阿尔巴尼亚对意大利来说是重要的。而且,墨索里尼是一个强硬的人,不可能把他吓倒。”不过,他“十分欢迎德国同苏联恢复友好关系”。
里宾特洛甫在被问到他对土耳其如何看法时说,尽管他极力想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土耳其却还是首先参加反对德国的“包围阵线”的国家之一。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也说道,苏联“同土耳其人的摇摆政策也有过不幸的经历”。双方一致认为,英国“为了鼓励反德的宣传”,正在把大量金钱送进土耳其。
在议论英国时,这三位政治家似乎都表现了特殊的敌意。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诉说,英**事代表团“从来不告诉苏联政府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里宾特洛甫说,“英国是虚弱的,但却想让别人去为它的统治世界的狂妄要求打仗”;对此,斯大林“激动地表示同意”。他说,
英**队是脆弱的;英国海军也不象过去那样重要了。英国的空中力量有了增加,……但驾驶员不足。如果英国虽有此缺点而仍能统治世界,那也只是因为其他国家太愚蠢,总是让自己被人吓住了。举例来说,区区几百个英国人居然统治了印度,这真是可笑。
话虽如此,斯大林的意见是,“尽管英国有其弱点,但打起仗来还是很机智,很顽强”。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谈到法国时带有几分敬意。他认为法国的军队是“值得重视的”。里宾特洛甫在答话中指出,法**队在数量上劣于德国。而且,“德国的西部防线要比马其诺防线坚强五倍。如果法国想同德国交战,那它一定会被打败。”
在谈到**公约这一题目时,只轻轻一笔就带过了。里宾特洛甫说,这项公约“基本上不是针对苏联,而是针对西方民主国家的。他知道,……苏联政府完全认识到这一事实。”斯大林插话说,这项公约“主要是吓唬了伦敦城和英国的小店主们”。里宾特洛甫同意这一点,并且说了一个流传于柏林的笑话:“斯大林自己也会参加**公约的。”
最后,里宾特洛甫宣称,德苏谅解受到德国人民各阶层的“最热烈的欢迎”。他们“本能地觉得德苏之间并不存在有天然的利害冲突;良好关系的发展迄今只是受到外国的,特别是英国的阴谋诡计的干扰罢了”。斯大林说,这一点,他“完全可以相信”;不过,他说到“德国人希望和平”这句话时,却使里宾特洛甫又提到了他们“对波兰的愤怒”,这种愤怒“是如此之强烈,以致人人都准备要打”。
在这第二次会谈中,宾主频频举杯祝酒——为希特勒干杯,为里宾特洛甫干杯,甚至为舒伦堡也干了杯。“莫洛托夫先生向斯大林举杯说,是斯大林,通过他今年3月发表的、已被德国很好了解的演说,才引来了政治关系的彻底变化。”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一再为互不侵犯公约、为德苏关系的新阶段和为德国民族干杯。里宾特洛甫也为斯大林、为苏联政府和为德苏关系的顺利发展而干杯。在离去时,斯大林对里宾特洛甫讲了“大意是这样的话:苏联政府是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项新公约的。他可以用自己的名誉来保证,苏联决不会背叛它的伙伴。”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三章 翻脸无情
第三百三十三章 翻脸无情
午夜12时左右,在互不侵犯公约以及秘密议定书上都签了字。24日凌晨1时,里宾特洛甫用电话把签字的消息告诉了希特勒。
根据互不侵犯公约,每一方都不得对另一方采取侵略行动,不得支持与另一方交战的任何第三国,并且不得参加旨在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应经常保持联系,以便进行磋商;并通过“友好地交换意见”或在必要时以仲裁方式来解决任何争端。公约有效期限暂定为十年。
秘密议定书规定:如果发生“在波罗的海各国领域内的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的北面边界线将成为德苏两国利益范围的分界线”——维尔纽斯地区则应归还给立陶宛。至于波兰的领土,双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将大致接近“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这一条线”。关于保存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的问题,“只有在日后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才可能明确地加以决定”;但无论如何,应通过友好的协议来予以解决。关于东南欧,苏联明确声明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而德国政府则宣称“在这些领土上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利害关系”。
8月24日,在度过他全部经历中最重大的二十四小时之后,里宾特洛甫于下午1时30分离开莫斯料,飞返柏林。
在德国,希特勒兴高采烈到了如此程度,以致在25日早上他就打电话问他的新闻处要关于伦敦和巴黎发生内阁危机的消息。他确信经受这样一下打击之后,没有哪个政府还能站得住脚。同一天,他又给墨索里尼发了一个电报,声称公约的缔结是苏联政府对德国的态度改变的结果,而“这种改变在李维诺夫去职以后就变得很明显了”。这位元首向意大利领袖保证说,“在发生任何冲突时俄国将采取最善意的态度是完全靠得住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发生这样的冲突时罗马尼亚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也不复存在了……在世界政治中一个完全新的局面已经产生了,这必须被看作是轴心国家可能得到的最伟大的收获。”
在俄国,如果还有任何舆论的话,那么它也似乎被这样突然的一次政策大改变弄得有点混乱了。对于同英法的结盟已不抱有热情;但是因为报纸上从未透露过同德国谈判的缓慢而又秘密的经过,俄国公众一觉醒来,当发现已陷入同他们最害怕的敌人的这种不自然的拥抱时,当然要感到很突然。在莫洛托夫8月31日发表的建议批准这项公约的演说中有一段也表明,政府一定已觉察到,公众感到有点惊奇不解。但是没有一个人敢把斯大林可能是做错了这种严重的怀疑讲出来。纳粹现在是必须被当作朋友来看待了。作为这种友谊的报答,斯大林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不仅使俄国避免陷入战争,而且做到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不开一枪,他就为俄国收回了在它过去衰弱的年代中丧失的、被每一个俄国人认为是原来属于本民族的大量领土。
斯大林竟会相信互不侵犯公约能维持到十年期满,这是极不可能的。但是俄国还没有作好战争准备,所以为了赢得时间,他不能不演一场假戏。同纳粹签订的公约至少可以使他达到达个目的,而同西方签订这样一项公约则将使他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正如丘吉尔后来对此所作的评论:
只有两国的极权主义**制度才能坦然面对这样一个反常的行动所引起的公愤。究竟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最厌恶它,这还是一个疑问。双方都知道它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两个帝国和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是你死我活的。斯大林无疑是认为,希特勒同西方国家打过一年之后,对俄国来说,将会变成一个不再是那么可怕的敌人。希特勒则是采用了他的“一个时候对付一个”的办法。这样一项协定居然能搞成功,这件事本身就表明,几年来英法两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的失败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1941年7月3日,这时苏德协定签订已将近两周年,斯大林在他的政策看来似乎已经落空的时刻不得不出来为它进行辩护。他说,可能有人要问,苏联政府怎么能够同意与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的“奸诈魔鬼”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但是这并没有错。由于这样做了,就为俄国争取到了十八个月的和平和一个重整军备的机会,以防德国竟然不顾公约而对它发动进攻。这样也就证明了,对俄国是确实的获得利益,对德国则是不利。
英德两国外交政策文件的由官方系统地编辑出版,暴露了两国代表1939年夏季进行的秘密谈判的详细经过,这样就使得俄国历史学家尼科诺夫1955年写书时可以精心地发挥他的这样一个论点,即苏联政府1939年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是西方国家的“虚伪”逼出来的。他宣称,它们的真正目的一直是“同德国缔结一项牢固的协定,把德国的侵略‘引向’东方”。
尼科诺夫写道:
在国际舞台上已把苏联孤立起来之后,英法美三国现在又企图通过秘密协定和交易,诱使希特勒德国把敌对的矛头指向它。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所面临的选择是:
或者是为了自卫,接受德国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的建议,从而保证苏联得以维持一定时期的和平,并利用这段时间来改进苏联军队在一旦遭受侵略时进行抵抗的准备工作。
或者是拒绝德国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公约的建议,从而让西方国家阵营中的战争挑拨者(原文如此)立即把苏联拖进一场对德的武装冲突中,而这个时候的形势对苏联是极其不利的,它将完全被孤立起来。
由于西方国家的抱有敌意的政策,苏联被迫作出了它的选择,同德国签订了一项互不侵犯公约。
起初,西方政府希望这样也许就能使俄国人满意,即答应等政治协定签署后立即开始参谋部人员的对话,或稍迟之后即开始。这样内容的一个条款于是以西方政府准备予以接受的形式列入了一份条约草案的文本,这是在两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里拟订的,两位大使6月底时并建议应尽早在适当的时候把它交给莫洛托夫。在接到这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