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色的玉米似乎特别垂青于这位农民育种家。
继掖单2号之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李登海又相继培育出了掖单6号、7号……12号、13号等,亩产超吨粮的紧凑大穗型新一代玉米良种,其中李登海精心育成的新自交系“478”为母本,同李登海培育的另一个自交系“515”组配而成的“掖单13号”既可增加密植程度,又具有明显抗病、抗倒伏性,而且品质超群。被玉米育种界一致认为是个难得的“骄子”,是目前中国玉米单产创1500——2000斤的高产最有希望的玉米自交系。
1989年10月,中国杂交玉米专家顾问组的专家和中国农科院,以及山东省有名望的玉米专家们齐集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对李登海培育的玉米新品种高产栽培试验进行验收。
专家们手持电子计算器,一丝不苟。掖单13号平均单产1003。6公斤,最高单产1046。29公斤。这个数字,在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中也是罕见的。
掖单13号被全国16个省(市、区)审(认)定,创下全国年种植近5000万亩的纪录,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八五”、“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的主推品种。继“掖单”系列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又育成了抗病耐密、优势更强的登海1号、3号、9号等“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在省级和国家级区试中表现突出,通过审定后快速推向全国,成为跨世纪的主推品种。
一时间,后邓村成了四面八方玉米科技工作者、各级农业领导干部参观的热点。
1989年,又一声惊雷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传来。
李登海的掖单系列杂交玉米在日本首次试种,后经“中国种子贸易技术考察团”去日本考察报告,掖单13号、12号、6号、7号分列举向日本提供的81个玉米种的前茅。其中掖单13号在某农场基地试验,产量、抗倒性都被评为第一,生物产量平均亩产4599。3公斤,鲜籽产量1240公斤,优于世界最负盛名的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优秀品种“P3352”。日方明确提出要求供种,以进一步扩大区域种植。
在不断开创玉米育种高峰的同时,李登海也赢得了党和政府授予的崇高荣誉。
1981年,他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82年,荣获全国“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
1984年,荣获“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1987年,荣获“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
1988年,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
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0年,荣获首届“中国十大杰青年”。
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荣获“全国青年科技先锋”。
1990年2月,李登海作为特邀代表在全国农村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表彰会上发言后,国家科委的一位负责人又把他召去,让他专门汇报了40分钟。
开会之便,李登海拜见他的老师的老师,“中单1号”玉米的培育者、三十年代留美博士、国家一级研究员李克雄。李老听了李登海的事迹后,连连发出感叹:“好,好啊!”
三、青年楷模
1981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后,全国的各大报纸相继刊登了关于“向农业战线的新长征突击手学习”的评论。有的报纸是这样说的:
向农业战线的新长征突击手学习
共青团中央最近隆重召开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先进团支部代表会,一批农业战线上的新长征突击手、完了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这个盛会。今天,本报介绍了一些农业战绩上的新长征突击手的先进事迹。他们是农业战线上千千万万个突击手的优秀代表,是新长征锤炼的新一代,是一亿三千万农村青年学习的榜样。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搞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三个任务,需要领先全国人民、尤其是八亿农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大批打头阵、当先锋的模范人物。我们的突击手,具有这种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激流勇进、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他们所创造的无数业绩,为四化建设增添了光彩,使美好的青春更加绚丽;他们的模范行动和高尚品德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
我们要学习他们志在农村、建设家乡的献身精神。“让自己的家乡尽快富起来,使生我养我的土地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突击手们最可宝贵的思想特征,也是他们之所以在农村这个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惊人业绩的力量源泉。生活在农村的青年,没有这种献身精神,就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没有澎湃的革命激情。我们一定要象新长征突击手那样,热爱自己的家乡,安于平凡的劳动,把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成生活的第一需要;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毫不保留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我们要学习他们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四化的美好图景,需要一笔一划地描绘;社会主义的高楼大厦,需要一砖一瓦地垒彻。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需要我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我们要象突击手那样,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崇高理想落实到生产一斤粮棉,栽植一棵树木,养好一头牲畜,办好一个工副业的具体行动上,落实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既要有冲天的干劲,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既当实干家,又当行家、能手。
我们要学习他们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精神。在新长征突击手身上,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贡献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美好的思想情操。他们以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克已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重担抢着挑,方便争着让,互相帮助,发扬风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富于牺牲精神,做“五讲四美”的模范。突击手们这些模范行为,为我们广大农村青年树立了榜样。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们这些优秀品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为共产主义首先风尚的大发扬而奋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长征突击手为我们提供的精神榜样,必将在各条战线上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我们战斗在各条战绩的广大青年,都不得要以新长征突击手为榜样,虚心向他们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优异的成绩。
1991年5月3日、7月20日,《大众日报》连续两次报道了李登海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接着又刊登了省委对团省委、省青联《关于开展向李登海学习的报告》的批复,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农业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和振兴,必须依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李登海所走过的科技兴农之路,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凝心聚力、英才辈出的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为了共同的美好事业——社会主义的“四化”大业,执着追求,顽强拚搏,奋力攀登,无私奉献。李登海就是这样一个20年来,为了金色事业,不懈追求,勇攀科技高峰的时代英才,是一代“四有”新人的代表。他的那种“为了国家增产粮食,为了农民多增效益,为了祖国的富强和荣誉,为了使我们国家落后的科学技术早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而激发起来的“执着追求、顽强拚搏、奋力攀登、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们以激励、以推动、以促进,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振兴农业需要科技,关键是人才、希望在青年。实践证明,培养和尊重人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培养造就更多的科技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特别是当代青年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程度。广大青年要充分认清自己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武装自己,向实践学习,与工农相结合,象李登海那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青春。可以断言,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砥砺进取、顽强拚搏之日,就是中华民族科技以发展、事业腾飞之时,我们的青年一代大有希望。
报告会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李登海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激励山东省人民贯彻科教兴鲁方针,抵御和战胜自然灾害,促进全省农业的振兴,这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产生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已达到相当的高度,随着全国科技实力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经深入人心。为了激发更多有为青年从事科学事业,培养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激励全国青年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抵御和战胜自然灾害,促进全国农业的振兴,1992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作出了授予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同志
“全国青年科技先锋”称号的决定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亿万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促进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涌现出一大批青年科技典型,青年科学家陈章良、青年农民育种栽培专家李登海、青年工作发明家关广生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陈章良同志是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他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学的研究。在赴美留学的4年间,取得几项开创性的成果。1987年提前一年半获得博士学位,并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创建国家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又先后研究出多项重要成果,有的已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受到国内外生物学界的重视,1991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贾乌德&;#8226;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
李登海同志是山东省莱州市玉米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他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高产栽培研究,培育出“掖单系列”高产玉米良种,其中“掖单13”突破亩产2000斤大关,创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他的高产玉米良种和栽培技术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种植树1亿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200斤以上,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
关广生同志是辽宁省本溪市半导体器件厂汽车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师。他原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经过10多年的刻苦自学和研究,共取得革新发明成果100余项,在有关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7项主要成果中,有3项获国家专利,2项居国内领先水平并替代进口,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被列为省“七五”科技新产品重点开发项目,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专家。
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和崭新风貌,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道路,是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为了表彰和弘扬他们热爱科技、献身科技的可贵精神,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投身“中国青年科技行动”,向新科技革命进军,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同志“全国青年科技先锋”的光荣称号(并命名他们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号召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学习他们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象他们那样具有强烈的科技意识,把爱党爱国的满腔热忱化为推进科技进步的实际行动;学习他们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拚搏精神,象他们那样在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奋力攀登科学高峰;学习他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象他们那样立足本岗,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勇于赶超国内外科技先进水平;学习他们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象他们那样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忘我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青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发展科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广大团员青年要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站在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前列,积极投身“中国青年科技行动”,增强科技意识、学习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实践,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促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作为农业科技战绩上的领头羊,青年科技先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登海始终保持了一个中国农民勤劳的本色。从青年到中年,世事变迁,并非所有的“先进”、“英模”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昙花一现的有之,甚至腐败堕落的也并非个别,而李登海却始终让人放心。为全农民和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第三章 海南岁月
    第三章海南岁月
一、入驻引河村
1978年秋收后的一天,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骑着一辆“大金鹿”牌自行车急匆匆的往莱州市赶,他满头大汗,脸膛被太阳晒成了紫红色。
这个人就是李登海。这天清晨,他骑上自行车,去镇上找党委书记汇报去海南岛育种的事,不巧书记进城了,他又骑车走了四十多里路追到市里。书记看着这个执着的年青人,禁不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1978年,正是李登海培育的掖单2号杂交玉米良种诞生的前夜。由于在家乡后邓村试验田一年只能繁育一季玉米,李登海心里特别着急。正在这时,有人说,海南岛在中国的最南端,一年四季树木长青,何不到那里去种玉米去。
说者也许无意,但听者却有心了。
李登海记住了海南岛这个地方,他查看地图上海南岛的位置,并悄悄地准备各种育种材料,准备时机一旦成熟就立即到海南岛去进行玉米育种。
不知是谁透露了李登海要到海南岛加代繁育玉米的消息。村民们都觉得好奇和兴奋。后邓村要出大事了,有人要到海南岛去种玉米了。
后邓村自古以来只有人闯关东,还没有听说有到遥远的南海岛寻求发展的呢?
善良的乡亲们不仅为李登海捏了一把汗,这人生地不熟的,背井离乡走那么远,能行吗?
李登海是个说了就干的人,他才没有考虑那么多的问题。他最关心的就是一年能多繁殖几代玉米,好尽快实现他的宿愿。
收完莱州的玉米,已是9月份,李登海怀揣刚刚收获的玉米种,与四个从未出过远门,但却是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他们从西由坐上短途汽车到了莱州,然后又从莱州坐汽车到了潍坊,再从潍坊上了火车,途经郑州、武汉一路南下,直到堪江,从海安乘船到海口,再换乘汽车到三亚荔枝沟。
一行四人,乘车换船,整整8天8夜,才来到黎族人聚集区——三亚市。
三亚市地处中国海南省(海南岛)最南端,全市面积1919。6平方公里,境内海岸线209。1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