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敌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的敌人-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57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5)         
明知道美国人对苏丹波利萨里奥阵线恨得牙痒痒,卡扎菲却偏偏与这个组织建立了友好关系,而且还与同样被美国深恶痛绝的摩洛哥结成了同盟。最重要的是,卡扎菲挡在了美国前往中非、中东的道路上,让美国对这些地区的渗透大打折扣,这才是卡扎菲受到惩罚的真正〃罪行〃。     
不得不承认,美国是个熟悉游戏规则,并在逐渐创造规则的国家,它的政治手段玩转得十分巧妙。在不顾一切展开袭击的同时,舆论本身就给美国营造了一种气势。在展开攻击之前,华盛顿已经全方位地进行了利益比较。得失是非常正常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美国可以在众多不利中扭转乾坤,不管舆论倒向哪里,美国都有所得,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手腕,这也是美国人的惯用政治伎俩。     
四 花钱买解禁 在美国创建的游戏规则内,只能有一个赢家,那就是美国。不管过程如何反复,结果都不能改变,这是美国的信条。卡扎菲一天不除,美国就无法终止与利比亚的游戏。于是,接连不断的矛盾和冲突在两国之间上演。     
被美国盯上了,就别指望能有什么好日子。利比亚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安静过,美国总统高兴地看着卡扎菲手忙脚乱,他们就是要让不安分的人看看,什么叫做老虎屁股摸不得。     
1988年,利比亚又被美国给缠上了,这次是因为一架美国客机在苏格兰小镇上的洛克比爆炸了,机上乘客无一幸免。这让华盛顿又恼又气,老布什声嘶力竭地表示,誓要让那些恐怖分子血债血偿,并悬赏60万美元缉捕凶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就有了肇事者的线索。利比亚,又是利比亚,这个让美国焦头烂额的国家不断挑战美国的耐心。相关证据表明,洛克比空难是两名利比亚情报人员制造的。显然,美国抓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准备拉卡扎菲下马。在美国看来,两个小小的情报人员是无论如何也没能力来制造如此惨烈的恐怖事件,必定有什么大人物在暗中撑腰。不用说,这个所谓的大人物肯定就是卡扎菲。     
于是,美国连同受到连累的英国一起将卡扎菲告上了国际法庭,罪名就是支持国家恐怖主义。这顶大帽子扣下来,卡扎菲就算能挣脱也得费番功夫。     
不久之后,法国也凑了进来,称先前发生的一起飞机爆炸事件也是利比亚人所为。卡扎菲这次麻烦大了,3个国家一起发难,即便是钢筋铁骨也难以应付。然而,卡扎菲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反正就一个原则,打死都不承认,你们爱咋地咋地。     
可美国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在美国看来,这场官司打赢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不过美国再次忽视了阿拉伯民族的凝聚力,在卡扎菲背后还有一个阿拉伯联盟,还有个阿拉伯世界。于是,当美、英、法拒绝了阿联盟关于将嫌疑人送到中立国家审判的决议后,阿联盟便彻底变成了美国的敌人。     
三国联合起来与整个阿拉伯世界对抗,终于吵到了联合国。联合国一看,这案子也棘手得很,相比之下,还是美国方面的势力大一些,安理会一咬牙决定站在美国方面要利比亚交人。卡扎菲算是看明白了,强权国家之所以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就是众人宠的,包括联合国。有了联合国的支持,美国更加肆无忌惮,直逼卡扎菲交人。安理会表示了,卡扎菲你要么交人,要么等着制裁。卡扎菲索性把心一横,不是丢掉国家尊严,就是受点苦,相比之下,还是国家尊严重要一点。于是,利比亚就成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眼中钉。     
这次爆炸事件同前几次一样,都是美国单方面的证词,而实际证据一个都没有,这让卡扎菲很难心服口服。很快,安理会就开始了对利比亚的制裁,尽力让卡扎菲变得孤立。从实施制裁起,利比亚将失去同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联系的权利,利比亚人只能在本国活动,人身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可是,阿拉伯世界并没有抛弃利比亚,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卡扎菲,纷纷拔刀相助。也就是说,安理会的制裁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实现。           

第58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6)         
卡扎菲一再表示,他也是个反恐主义者,为了表示诚意,他主动与联合国缓解关系。毕竟,利比亚除了阿联盟之外,还需要与更多国家实现互惠。然而,卡扎菲好不容易萌发的一点点缓解关系的念头,也在遭到美国的否定后烟消云散了。利比亚的让步换来的却是更深一步的制裁,这让卡扎菲十分气愤,与其这样,倒不如彻底做一回坏人。     
利比亚变〃坏〃对其他国家绝对没有好处,于是,在拖拉了十几年后,经过各方努力,利比亚终于愿意将嫌疑犯交出,在海牙接受审判。英美等特地为此在阿姆斯特丹东南65公里处修建了一个军事法庭,开庭之后按照苏格兰法律进行管理。     
从空难发生到正式审判,一共经历了12年的时间,期间利比亚一直硬着头皮抵抗了6年国际制裁。这6年来,卡扎菲殚精竭虑,虽然有那么一点是出于个人骄傲,但更多的是为了维护本国尊严。审判在2000年进行,12年前的惨痛景象又重新填满了人们的记忆。     
这次审判对于空难死难者的家属来说是段残酷的经历,他们苦心结好的伤疤被生生揭开,连皮带肉痛彻心扉。飞机残骸、烧焦的尸体、倒塌的房屋,像一把把尖刀刺痛了所有出庭者的心。     
根据调查人员在现场获得的证据,炸弹上的电子定时器是由一家名为麦伯的公司制造的。而这个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在空难发生之前曾经向利比亚售出过20个类似的定时器,不过跟现场发现的似乎又有所不同。不过这名负责人曾经亲眼见到利比亚军队试验这种定时器,而且还见过两名嫌疑人中的一名。尽管这二人大呼冤枉,但是证词对他们十分不利。     
审判结果一直到次年1月才出来,两名嫌疑人其中一名被判终身监禁,另一名则当庭无罪释放。不管怎么样,这场马拉松审判总算是该结束了,利比亚对审判结果无话可说。     
当大家认为从此风平浪静的时候,美国却耍起了无赖。利比亚要求解除对其的制裁,却遭到了美国的拒绝。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天赐良机,美国自然不会轻易放手。不过,这次利比亚的情形要相对乐观一点,毕竟这次理亏的是美国,国际舆论大多站在了利比亚一方。所有的口水又都喷向了美国,美国与利比亚的角色来了次彻底的转变。     
卡扎菲立即摆出一副受尽委屈的模样,楚楚可怜地在新闻发布会上大倒苦水。的确,若干年前,美国对利比亚的无情袭击至今还让利比亚人耿耿于怀,那些在硝烟中化为乌有的灵魂一直无法得到解脱。死难者家属同样有理由把美国送上法庭,来告慰无处可归的亡灵。无疑,卡扎菲就是想要所有人都认清美国的真面目,让所有人替利比亚觉得冤枉。     
在卡扎菲看来,法庭对其中一名嫌疑人的释放完全是美国为了在国际上留个好名声,不值得感激,更不值得歌颂。美国用十几年的时间来与利比亚较劲,这其中有多少谎言不得而知,但从它后来的拒绝取消对利比亚制裁当中也不难发现,这场官司,并没有达到美国的目的。也就是说,美国对利比亚的攻击,并不是单纯地为洛克比空难的死难者昭雪,而是用死亡者做一个平台,来实现政治目的。倘若那些盘旋在洛克比上空的灵魂得知他们被无情地利用时,恐怕也是怨气冲天。     
当然,判决对利比亚来说有失公平,那些证据根本不足以将任何一名嫌疑人送进监狱。这不是法律上的漏洞,在政治面前,一切都要为其让路。两国之间的较量,有赢有输,有生有死,十分平常,这就是政坛。利益是维系两国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在利益之外很少有什么情深意重的情谊。     
卡扎菲生气归生气,但不得不向时势低头,美国一天不对利比亚解禁,利比亚就会继续承受更大的痛苦。     
自从制裁以来,利比亚损失了数十亿美元。于是,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利比亚愿意出27亿美元为洛克比空难者负责,以此作为条件来换得美国的解禁令。卡扎菲花了大价钱买到了美国的解禁文书,恢复了与英美的贸易。           

第59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7)         
卡扎菲能收起骄傲,放下身架,向美国乞和,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对于联合国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利比亚能忍气吞声做出退让是最好不过了,连忙通过决议,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     
不过,美国不是那么好打发的,它要求利比亚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才肯对其取消经济制裁。面对美国的得寸进尺,卡扎菲只好表示,先对遇难者家属进行一部分赔偿,等到美国彻底解禁后进行第二步的赔偿,最后一笔赔偿金则要等美国把利比亚从黑名单上去除才能支付。     
洛克比空难到此应该算是个了结了,大家似乎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卡扎菲怎样与美国斗智斗勇上,至于到底真相如何,已经渐渐被人们忽视了,这正是美国外交手段的高明之处。不管结果是什么,利比亚这个敌人,美国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对付。     
五 核试验的落败:武力崛起梦的破灭 卡扎菲从军事政变到走上国际舞台,伴随着谩骂声和欢呼声一路前行,能在纷乱中依然自我,这需要很大的定力和勇气。他崇拜纳赛尔,效仿纳赛尔,最后成功成为与纳赛尔一样的国家象征的符号。没错,实现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就是卡扎菲动力的源泉,也是他敬仰纳赛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卡扎菲看来,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信仰和文化,只要能联合起来,将是国际上无可匹敌的一股力量。他学到了纳赛尔的执着和不懈,乐于为实现阿拉伯的联合而奋斗不息。在卡扎菲执政的时间里,曾经为实现阿拉伯联合而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历史行进到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阿拉伯国家将如何在大国林立的国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还有待阿拉伯领导人的自我觉醒。     
卡扎菲起初把大部分情感和精力投入在阿拉伯联合的计划之中。卡扎菲政变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自己的偶像纳赛尔,并且与纳赛尔达成了共识,与苏丹总统加法尔·尼迈里一同签订了《的黎波里宪章》,协定尽快成立一个革命同盟。     
可惜的是,革命同盟尚未建立,纳赛尔就溘然长逝。这个打击犹如泰山压顶般让卡扎菲无力招架,而实现联合计划也随着纳赛尔的离开变得如履薄冰。埃及新任总统萨达特虽然也有同样的激情,但是他与卡扎菲在很多理念上有着天壤之别,甚至是南辕北辙。这一点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体现得尚不明显,双方还能心平气和地商讨建立阿拉伯共和国联邦的细节。在卡扎菲看来,萨达特延续的是纳赛尔的政治生命,两人应该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对萨达特同样敬仰。可时间一久,卡扎菲发现,自己与萨达特之间有条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联合事宜看上去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卡扎菲激动地等着联邦共和国的诞生,犹如在等待一个新生命。然而,卡扎菲被急切蒙蔽了眼睛,埃及和利比亚的合并存在着种种不可能。     
埃及家徒四壁,利比亚却十分富有,利比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财富与别人共享,埃及人也不屑地对利比亚进行排斥。更要命的是,卡扎菲与萨达特从性格上就不适合合作,一个放荡不羁、个性直率,一个思维缜密、小心谨慎。两个人同样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也同样争强好胜。两人由于性格关系不止一两次拔剑相向,互相指责,互相讽刺。于是,合并计划最终流产。     
然而,最糟糕的是,埃及与利比亚从无法合作变成了势不两立。两国的利益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双方在外交关系上的亲疏远近会有所不同。     
卡扎菲需要苏联,而萨达特厌恶苏联;卡扎菲敌视以色列,萨达特则渴望与以色列缓和。这只是双方矛盾的一小部分,在中东问题上两国也经常吵得面红耳赤。     
领导人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埃及和利比亚从亲密无间的伙伴,变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到头来,阿拉伯共和国联邦没有建成,倒是多了几个分裂的理由。历史再次用事实证明,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固若金汤的情谊,合则聚不合则散。           

第60节:利比亚黑名单上的无赖(8)         
阿拉伯世界的统一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磨合,卡扎菲的很多理念都比较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他的主张带有浓重的自我保护色彩,例如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这本身就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卡扎菲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帮助阿拉伯国家脱离苦海,因此有种天然的优越感和领导欲,经常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他对其他国家尊严的漠视,让其终究一事无成。     
在对待以色列方面,卡扎菲坚定得令美国人生厌。在美国人看来,你卡扎菲在阿拉伯怎么折腾都好,就是别触及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可是,这个卡扎菲偏偏是不怕死,接二连三地给美国人难堪,特别是对以色列。卡扎菲的民族骄傲让他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上,表现出了无比固执的立场。他认为巴勒斯坦最大的毒瘤就是以色列,以色列一除,巴勒斯坦的疾患自然会痊愈。     
恐怕在整个中东地区,没人不知道卡扎菲是个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极端分子,只要是针对以色列的,卡扎菲都会拿出比常人高出百倍的热情。他曾经公开表示过,以色列存在一天,犹太人的安全就一天得不到保障。在卡扎菲眼里,中东之所以战火不断,完全是由于以色列的不识时务造成的。然而,事实是,以色列的强大足以将整个巴勒斯坦夷为平地。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卡扎菲不厌其烦地游走在的黎波里,为巴勒斯坦摇旗呐喊,指责以色列的反人道主义暴行。在2001年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上,他又提出了让以色列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耶路撒冷,否则利比亚将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起军事打击。     
谁都知道卡扎菲是个疯子,却没想到他会疯到如此程度。卡扎菲在会上毫不客气地表示,美国要么选择以色列,要么选择阿拉伯。这番言论把阿拉伯首脑们吓得够呛,谁都不敢想象,美国听了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卡扎菲就这样一路与美国叫板,让美国不得安宁。从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到科威特战争,利比亚都让美国人伤透了脑筋。卡扎菲就像是场噩梦,总无法让美国畅快淋漓地享受胜利。最让美国人接受不了的,就是卡扎菲的野心。为了能让利比亚变得强大,卡扎菲费尽心机研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的就是能在实力上追赶美国。然而,如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在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道路上利比亚举步维艰。     
在屡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后,卡扎菲突然转向了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立场,在《防止核扩散条约》上签了字,做起了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当然,卡扎菲不是个懂得放弃的人,他的变脸是在为准备进行核试验的事实做掩护。私下里,他依然通过各方努力完成自己武力崛起的梦想。于是,卡扎菲一边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地讲述他有多讨厌核武器,一边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核研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