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微微一笑:“不知韩将军说哪位?好像有人也很无礼吗?居然直呼本将军的名姓,是不是也应该把嘴堵起来?或者干脆封门呢?”
韩遂气的一扭脸,招呼部下回城了。
这时候一个小校突然跑过来回秉:“大人,徐将军晕过去了。”
我们赶紧收整队伍,开始扎营立寨。我的手下现在已经对扎营寨非常熟悉了,哪怕是在这非常坚硬的冻土层上也非常迅速。不到两个时辰,整个大寨就已经初具规模了,这个时候徐荣也醒了,当他裹着伤走进大帐的第一句话就把我们都逗乐了:“真他妈的疼啊,我是不是又疯了?”
第一百九十章 毒士
这场仗打的可不怎么样,虽然大家看起来还算高兴,没什么太多意见,但是我也不能就这样算了:“今天这场仗打得不好,我有责任,我没想到咱们的骑兵跟这些西凉兵居然有这么大的差距,要不是咱们的将领明显强过对方,可能我们就要吃大亏了。”
吕布和赵云齐声说:“末将有罪。”
我肯定不能责怪他们了:“不要过分自责了,你们的错误没有我大,真正有罪的应该是我。”
吕布和赵云刚想分辩什么,我一摆手:“当初你们的训练方法是得到了我的认同的,而且我确实觉得很不错,就算是鲜卑人和羌人也不见得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骑兵训练得这么好。在整个对黄巾起义的战争中,这支部队确实也显示了非同寻常地战力,尤其是对卜己一战,骑兵的作战实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没有让一个敌人跑掉。但是他们正面对抗敌人骑兵的经验确实太少了,几乎都是对付敌人的步兵,或者追击敌人,没有太大的难度。这个原因在我,我喜欢用计策打击敌人,创造绝对的机会,这对队伍的锻炼并不是很有利。所以今天这场仗打成这样,我应当负主要责任。”
贾诩笑了笑说:“我倒不觉得这场仗打得不好。主公的战术看来是有点过于执着保存兵力了,这样虽然对整个队伍的实力保存有好处,却也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实力,真正强悍的队伍是要在真杀实砍中直面强敌才能锻炼出来的。您应该听过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吕氏春秋·;尽数》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一个部队也只有不断更替成员,加入新鲜血液,随时都有危机感,才能像流水一样达到不腐。您现在的做法就像是在不断地往一潭死水里加入更多的水,看着好像是多了,但是水多了,不等于水活了,那只能是越来越臭。”
贾诩顿了一下接着说:“从来就没有听说打仗可以不死人的,‘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不仅要胜,还要有一定的人员损失才行,否则就会像死水一样慢慢变臭了。这些人会因为老打胜仗却不死人,或者基本上没什么损失而有所懈怠,终有一天会吃大亏的,就像今天一样。但是死多少却也很有讲究,打了仗要总结得失,尽量避免下一次在出现类似问题,加强军队的训练和战前分析。所以我们要做到尽量少死人但绝对不能不死人,随时让这支队伍紧张起来,充满活力,这样才能锻炼出真正的好队伍来。”
贾诩的论调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种观点,嘴巴不知不觉张的老大。郭嘉好像也不是很赞同贾诩的观点,这次不仅没有帮他,还提出了反对意见:“打仗死人是正常的,但是能不死人还是不死人得好,我觉得主公这么做并没有错,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其次才是伐兵呢。不管是伐谋还是伐交,都是不死人,或少死人的办法。难道《孙子兵法·;谋攻篇》上说的是错的吗?”
戏志才也帮腔道:“不仅如此,死太多人对士气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对作战绝对不利,所以《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少死人,甚至不死人才是最好的。”
贾诩嘿嘿一乐:“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你们认为我会不知道吗?可以说你们说的这些话全都对,但是也都不对。”我真没想到贾诩的口才居然也这么好,一句话就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又全都吸引了过去。
贾诩微微起身:“作为兵法来讲,你们说的都是对的,陈大人的用兵方略也几乎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兵法不是指导你怎么样锻炼队伍的,而是指导你的战略战术,跟队伍强弱有关系,却也可以说没关系,因为它不是在兵法中指导你练兵。所以你们跑题了,我指的是主公的作战方法对我们军队的成长有影响,现在的情况就是伐谋和伐交基本上都已经不可能了,那么就只有伐兵了。而打仗除了获得胜利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锻炼队伍。你们认为用非常好的计策来作战,甚至在一个人都不死的情况下锻炼出的队伍会非常有战斗力吗?能达到锻炼队伍的作用吗?这样做,只能让队伍产生自满情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切,就算在战场上也紧张不起来。这样是不行的,骄兵必败的道理难道你们就不懂吗?”
贾诩喝了口酒,继续说:“看看我上次用计,用不到二百人换了韩遂一万人,然后陈大人干了什么,他把当时参与此战的士兵待遇和抚恤一下子提高了很多。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不断的拿人跟韩遂拼,利用这个机会锻炼队伍,但是抚恤和待遇可以提高,调动他们的作战欲望,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锻炼队伍的目的。而我们用现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队伍几乎全是骄兵,就算还没变成骄兵也离此不远了,所以我认为,是到了让他们死一些人的时候了。”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些人管他叫‘毒士’了,他是真毒啊,绝对没把那些人的性命当回事。
第一百九十一章 弩战
看到我有些发愣,贾诩幽了我一默:“慈不掌兵啊,我的车骑大将军。现在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死,实际上是为了将来更多人能够好好的活下去。这个道理我想您应该懂,就像今年年初的那场瘟疫一样,死的人是在给活着的人腾地方。他们留下了很多的东西,这有助于这些活下来的人更好的活下去,不是吗?”
我看着贾诩,这家伙还真是个活宝,居然把我利用瘟疫坑跑当地世族的事情办了出来。不过他说得确实有道理,优胜劣汰吗,死去的往往是生存能力比较差的,活下来的人能够更好的利用手中的资源。
不过这个家伙确实太危险了,他也就是在我手里,要是他现在在董卓的手下,估计这天下早就大乱了。
贾诩的意见虽然有些异类,但是确实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所以我们已经在开始制定一系列的计划了,而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锻炼队伍,当然同时一定要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否则朝廷一定不会放过我们的。
死人最多的战争一般都是攻城战,我们当然是以攻城战为主要方式开始锻炼队伍。为此郭嘉他们做了一个非常完备的攻城计划,我觉得也非常不错,毕竟这样的作战方案可以少死不少人,而且对队伍的锻炼也绝对是非常有好处的。
但是韩遂并不知道我们打算怎么干,他只能按照惯性思维去分析我可能要干什么,当他听说我的部队又在准备攻城的时候,立即决定不能让我们轻轻松松的接近他的城池。所以又派了两万骑兵出城来打野战,不过这回的效果并不好,因为我们的排头兵已经换成了刀盾兵,而且仅仅有两层,在他们后面的是连续三排的弩兵,这些人可是骑兵的克星。要知道麴义就是靠着强大的弩兵,在界桥一战轻松的战胜了公孙瓒不可一世的白马义从,这才使的公孙瓒彻底退出了三国诸侯的角逐,要不然历史还指不定怎么发展呢?现在我们的弩兵如此强大,韩遂可有难了。而我们的骑兵现在的主要任务变成了保护两翼,从此韩遂将完全失去他在野战中的优势。
ps:大黄弩:
汉代的弩强度按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约引满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强又被称为黄肩弩,大黄力弩。只有十分强壮的人才能使用,据后世的考证估算,它的射程能达到四百米左右。
我的那位丈人皇帝给的这一万张弩全是大黄弩,当然,不都是十石的,以六石的弩为主。但是这也足够了,二百多步的射程要比弓箭七十多步的射程多了两倍还多。但是韩遂今天带队的将领并不知道这些,他只看到一排盔明甲亮的步兵整排成方阵向他走来。
他立即采取了韩遂昨天采用的作战方案,不过略有改动,离着还有很远就让这些骑兵开始冲锋,而且这些骑兵们是直接奔着中路杀过来的。他以为利用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应该很好吃掉我们,但是我们的弓弩手会让他这么干吗?所以韩遂手下的这些羌兵,他们的冲锋完全是在自杀。当刀盾兵蹲下以后,第一排弓弩手就开始发射,他们发射完了就是第二排,然后是第三排,然后又是第一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韩遂手下冲锋的这些人已经全部都倒在战场上了,巨大的落差让今天带队的将领大吃一惊。战术没错误啊,昨天韩帅就是这么打的,怎么只过了一天差别就这么大呢?这个将领倒是不傻,想不明白就跑,骑兵再怎么样也比步兵跑得快,官军根本没有追击的可能。所以他以最快的速度下令撤退,因为他已经看到我们的队伍开始向前推进了,我们一步步的逼进让他不敢多想,算了,顶多是挨顿骂,至于以后该怎么打这个仗还是让韩帅去废这个脑筋吧。
野战的失利,让韩遂有点儿郁闷,但是他听那员将领一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完全是射程的问题。骑兵是不可能拿着弩箭上战场的,要知道现在的马还没有马镫,借不上力,弩小了,跟弓箭在射程上没什么区别,弩大了,又挂不上弓弦,所以克制弩兵的只能是刀盾兵。骑兵一旦碰上比他们射程更远,射速更快的弩兵就只有移动速度着一个优势了。横向移动,或者采取之字形路线还是有可能接近敌人的,但是正面冲锋那就是找死。
韩遂听完了那员将领的描述并没有怪责他,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行了,你退下吧,这件事情不赖你。”
韩遂还在考虑以后的仗怎么打,我们的队伍已经到了城下。刀盾兵在前,护住弩手,一排排的弩箭从城下往城头射了上去。巨大的射程差别让韩遂十分郁闷,城头上的弓箭手由于有高度优势,射程从七十步直接提升到了一百步,甚至有的人可以射到一百二十步,但是这完全是不够的,刀盾兵掩护下的弓弩手在使用大黄弩的时候,最少也能射到一百五十步。所以我们等于在安全距离向韩遂发起进攻,而韩遂只能干看着,挨打还不上手这种感觉太郁闷了。
随着弓箭手的大量伤亡,韩遂十分的恼火,不过韩遂也有其他的招数来对付我们,他准备得并不比我们差。弩确实太贵了,韩遂装备不起,但是投诚的凉州军里有一部分弩兵,韩遂很快地把他们调了上来,跟我们对射。虽然他们的弩略微小点儿,但是有城墙的优势,所以在射程上他们并不吃亏。
这下我们的伤亡就增大了,除了游弋在外围的骑兵,其他部队的伤亡数字都直线上升。而且韩遂又动用了另外两个守城利器,巨大的守城弩和石炮。这对我们的攻城部队来讲简直是雪上加霜,我们的士卒开始一批批的倒下,当伤亡数字上升到三千的时候,太史慈一声令下,全军撤退。
第一百九十二章 霹雳
我们的士卒撤退的有条不紊,所以韩遂果断的下令不要追击。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占到一点儿便宜,官军的损失根本就不大,这次撤退完全是战术撤退。
韩遂还是有一定战术素养的,要是这时候他出来追我们的话,肯定会败得很惨。
我笑着看了看太史慈:“子义兄,损失怎么样啊?”
太史慈一抱拳:“总共伤亡三千零五人,其中阵亡四百二十一人,重伤四百五十三人,其他的不过是受了两三处轻伤。”
我非常高兴:“比预计的要好啊,重伤和死亡的人数加起来不到一千。韩遂的情况怎么样?”
太史慈笑着说:“韩遂这次肯定是倒了血霉了,骑兵连死带伤扔下了八千,攻城战最开始的那几轮弩箭,至少能干掉他两三千人。他的弓弩手本来就不多,而且还多是小弩,在对拼的情况下应该还能够干掉他五六百。所以他的损失绝对比咱们大得多,而咱们损失的大部分都是刀盾兵。”
戏志才在边上听了一会儿,忍不住插了一句嘴:“弩手的损失没什么,弩本身就比弓箭好操作,损失几个弩手对韩遂来讲没什么伤害,最关键的是能够把他们的弩都破坏掉,这才是真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打击到韩遂。”
“那倒是,不过一般来讲兵器的损耗是非常大的,一场仗下来,能够接着使用的武器一般都不到四成。咱们损坏了多少弓弩?”我问太史慈。
“弩不是近战武器,所以只要不是被直接命中,损坏的都不是很严重。而且咱们的弩又比较结实,因此问题基本上都是出在弓弦和望山上,损坏率应该不到两成。以咱们的后勤装备能力应该没问题。而且咱们还有百工营跟着呢,这点小毛病只要有材料肯定很快就能修好。”太史慈轻松的回答。
郭嘉问:“那韩遂的弩怎么样?”
太史慈喝了口水:“他们从城上射下来的箭跟咱们射到城头上去的力量差不了太多,所以肯定不是大黄弩。应该是普通的作战弩,甚至是小弩,而且质量还不怎么样,损坏率肯定要比咱们高得多,我想至少得有三成。”
我非常高兴:“看来比预想的要好,最好他们的百工跟不上,这样用不了五天,韩遂就只能干看着我们进攻了。”
太史慈这时候不知道从谁那里弄了只羊腿过来,啃了一口,然后说:“不是那么简单的,真像贾参军说的那样,他们是有守城武器的,而且还很猛。咱们的刀盾兵实际上表现得很不错,看来云长大哥没少下功夫,漏网的箭支很少,所以他们的弩箭对咱们的弩手威胁并不大。”
太史慈又吃了一口:“真他妈的香。”
“但是他们有三台守城弩,还有两架石炮(石包),这个东西对咱们的威胁太大,至少有八成的士卒是伤亡在这些东西身上的。尤其是那几台守城弩,太嚣张了,发的弩箭简直就是小树干,只要打上了,整整一排人全都得完蛋。要不是按贾参军说的,让我们一竖排只能站五个人,不知道还得多死多少。”
郭嘉看了一眼贾诩:“文和兄果然机智。”
戏志才也一抱拳:“佩服,佩服。”
贾诩微微一笑:“过奖啦,我没那么聪明,韩遂想要守这个城,这些东西都是必备的,我不过是对这个东西知道得比较清楚,专门考虑过怎么应对而已,并非机智。现在的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守城器械才是我们最大的威胁。而且守城器械粗大笨重,不易损坏,不知道将军大人的设计的那个新玩意儿能不能搞定它们了。”
于是大家的目光都转向我,我被他们看得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你们别光看着我,看着我也没用,那东西虽然是我设计的,但是我也没试验过,不知道成不成。”
我又看了一眼太史慈,坏坏的笑了笑:“一定不会多死人的,我给你的命令是死伤超过三千人就撤退。如果要是死的多了,就是你抗令不遵。”
实际上我设计的就是霹雳车,历史上刘晔设计的那玩意儿,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威力可不小,是专门对付攻城利器的,不过拿来对付守城的器械应该一样管用。设计原理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把石炮(石包)斜躺下来放,底下安了个能行动的小车而已。真正比较高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