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一句,既然是军事博物馆,讲解员就应该有男有女,有深有浅。受众不同,自然感官不同。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柳条沟地下兵工厂
更新时间2010…4…20 12:36:25 字数:726
作为一直研究抗战军工历史的学者,我一直有个这样的疑问?在日寇横扫大半个中国时。柳条沟,这个坐落在晋冀交界的大山深处的小山沟,是如何突破日军的层层封锁,建立起一个能支撑大半个八路军军火供应的兵工生产体系的。
根据官方的公开的资料显示,早在115师开赴山东时,随军的兵工厂就留在了这里,同时从兼并了东北军遗留在这里的一部分生产设备。后来延安方面组织青训班的青年学生进驻柳条沟,这样柳条沟的生产规模才逐渐扩大。
不过,我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敌后地下兵工厂,为什么黄崖洞兵工厂没有坚持在原址生产。而柳条沟从建立之初,到抗战胜利后,一直存在了8年。
这不是日军不去扫荡的结果。根据官方记载,日军在柳条沟进行的大规模扫荡就有5次,小规模扫荡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有一年的扫荡,已经把柳条沟村夷平。
这也是我心中的疑问,因为我数次去柳条沟参观,都十分惊叹于柳条沟村防御设施的完备。不仅是柳条沟村,沿沟附近几个村都这样要塞化村落,至今在村外的护墙上还能看到当年留下的弹痕。
我时常抚墙自问,当年的八路军是通过什么途径把这些钢筋水泥运到柳条沟的?根据我一个干工程的朋友估算,如果让一个六百人施工队,在那个没有起重机的年代干这些工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且我那朋友说,柳条沟里的几个村的施工量,绝对不是那个有敌人频繁扫荡的年代能干出来的。
不过事实就摆在眼前,我还特意寻找了几位参加建设过柳条沟的老兵,他们听完我朋友的叙述,都大笑而过。其中为叫王进财的老战士的回答让我深省。
“你们永远也赶不上我们那时候干活的速度,因为你们是为钱而干活,我们是为命而干活。”
不过我还有疑问,当时生产武器用的材料都是从哪里运进的。这一点所有的老兵都缄默再三。这可能是柳条沟最大的疑点。这只有等待官方的解密。
我对于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一点思考
更新时间2010…4…22 22:49:47 字数:1816
今日我购买了一本轻兵器杂志,是2010年第5期上,其中有文章介绍日军《步兵操典》的。我仔细地看了一遍。
发现文章作者沈可尼,讲述自己对照数套不同版本的日军《步兵操典》后,并没有发现《步兵操典》中有明文规定,要求肉搏时必须退子弹。倒是有1923年和1937年两个版本提到在肉搏时,要关上步枪的保险。
更有趣的是1896年的版本,还强调了火力而非刺刀的使用。到后来日本人开始师从德国,同时大力加强、培养军队中的武士道精神,这种火力至上的理念就被理所应当地抹去了。
但是我听说有不少和鬼子打过仗的老八路及国民党老兵,都说过日军有肉搏战时,退子弹的习惯。这又是为什么呢?甚至萨苏撰写的博文中,也提过关于在肉搏战中,如何“铁炮子的给”的问题。
后来我想来想去,突然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苏联电影,具体是什么名字忘了,内容是讲述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边界驻守,看守边界,同时和日本关东军对峙的故事。那里有一段镜头,就是日军在边界的前沿阵地发动精神战的情景。
我想既然日军十分强调精神的作用,那么在拼刺刀时,退子弹,会不会也是精神战的一种形式?
“既然知道你肯定要被我杀死,那我就用最血腥的方式解决你!”正所谓杀鸡给猴看,我估计在日军肉搏战时退子弹,很有可能是打算发动这种精神战,把对方的气势压下去。
要知道,在美援大量进入中国前,当时国民政府的绝大多数军队的综合素质十分差。虽然他们努力用血肉去填平物质上的鸿沟,但还是让只装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器的侵华日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影响战争的其他因素就不谈了)。
同时作为敌后抗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很难让侵华日军正眼相看。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比国民政府的军备还要差劲。所以当时的侵华日军根本不把八路军当正规军看待,而是当做一群治安破坏分子。说难听点就是破坏社会稳定的流窜乞丐。
想想在敌后,大多数敌后游击队,不管哪一方的,共产党的,国民党的(或许武器能好些),民众自发的,用秃枪(没有刺刀步枪)、红缨枪去对付有刺刀步枪,用极少的子弹(3到5发,甚至没有)去面对一百二十发子弹(一个日军战斗兵的弹药基数),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估计现代人是想不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
2010年4月23日书友“22世纪风云人物”给了我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由于没有实际操作过,所以不知道其真实性,希望有条件的军迷可以验证一下。
以下是转述内容:
我看到的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解释: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
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续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
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
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
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
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练习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
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熟悉。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预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
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假如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
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假如作射击预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
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
力距也长,假如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
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写给《新军事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的建议信
更新时间2010…4…23 23:20:55 字数:581
早在看完2009年第6期《新军事坦克装甲车辆》后就想写,但一直没有动笔。现在写出来也是自己憋不住想写了。在这期杂志中有一篇小珂著:《不一样的军绿色——亲历南京军区某装甲团训练现场》。在这篇文章我注意
到笔者写道“在训练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两个班组换班时,从坦克里出来的乘员们(一共三个)先穿上自己鞋,然后归队。上车的班组也是先把鞋脱掉,放在坦克炮塔上,然后只穿着袜子钻进了坦克。小李说这是为了保持驾驶舱的和炮塔里干净的一种要求,也是战士们爱装护装的一个细节体现。”
这里我要说的是,作为爱装护装的一种体现,不能以降低对人的保护为代价。虽然我不是一个军人,但作为一个工业产品设计员,也经常接触到大量一线装配工人。我想这些操作坦克的战士,就像我们工厂的装配工一样,需要大量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如防砸鞋,安全帽、手套、安全带等等。如果是坦克乘员,我想坦克帽、坦克服、坦克靴是少不了的。但我在这篇文章中的图片都没看见,不知是没有配发,还因为其他原因。回头再说说不穿鞋进坦克。虽然我没有操作过坦克,但坦克我钻过,那里空间狭小,稍不注意就容易磕碰划伤。这时各种防护用品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最后我建议,如果真的需要干干净净进去,干干净净出来很容易,一双布鞋套就能解决。何必用战士的身体做代价,去换取不应该换取的东西。希望南京军区某装甲团能改变这种做法,以保护我们的战士。
书中2000块大洋的来历
更新时间2010…5…29 14:53:53 字数:633
话说林家三口被折腾回34年的当天,林家就召开了家庭会议,主要是讨论日后如何在这个年代生活下去。
“怎么办?”在家庭会议上,林宪天和许红莲看着一家之主的林玉山。
“我和儿子先把现在的时间确定下来,对照简明历史书把历史进程搞明白,再看看我们现在哪里。最后红莲你看看我们还有什么吃的,到现在咱们还没吃饭呢。”林玉山一脸轻松地说道。
实际林玉山心里并不像脸上表现的那样轻松,毕竟林家三口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家庭,对于战争年代的了解,只是通过老辈人和各种书籍资料的介绍,这真正参与进去……
就在确认自己所处年代的时候,林宪天突然问道:“爸,如果咱们真的在这个年代生活下去的话,那日常的生活来源如何解决?”
这句话,让本以紧锁眉头的林玉山,更加感到日后的生活问题是更加棘手。
因为林家三口都是大工业体系下的螺丝钉,一不会经商做买卖,二自身的手艺,必须有相关的平台才能展示出来。想在这个环境下,讨口饭吃是很难的。
就在许红莲努力为爷俩筹办晚饭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在运输艇里存放有大量的衣物、钱币和证件,通过和主脑的沟通,才得知这些东西都是星系考察船为了掩护在地球上的考察活动,而专门收集的。
饭后,林家开始清点这些东西,除了大量衣物和证件外,各种钱币就装了满满一抽屉,最后挑出能在这个时代使用的银元就有两千块。
随着林家的生活走上正轨,这两千块银元并没有用完。尤其在月球的大修基地兴建完成后,作为制造银元主料——白银,更是变成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于是林玉山又仿制了两千块新银元,放回到运输艇里以备他用。
43式半自动的故事
更新时间2010…6…3 21:32:02 字数:2137
冷战即将结束的时代。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使用的半自动步枪,美国的M1加兰德步枪,德国G43半自动步枪,苏联的SVT-38/40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半自动步枪”主持人一边介绍着,一边走向堆满武器的舞台。
“乔纳森先生是德州有名的武器收藏家,我们征得他的同意,展示了他收藏的一部分二战时期的步兵武器。”主场人示意镜头对准,坐在桌前的乔纳森先生。
“大家好,我是乔纳森,现在将由我来讲解一下,在二战时期出现的主要半自动步枪。”一身迷彩的乔纳森先生,双手掐腰说道:“首先我要介绍我家的传家宝,一支由我父亲从韩国战场上带回来的中国产43式半自动步枪。”说着乔纳森先生横向端起桌前的一支43式半自动步枪。
“这支枪的大部分附件已经丢失,甚至步枪通条也不是原件,而是我从中古步枪市场买回来配上的。但是你必须承认这支枪的做工和用料还是很好的,从我父亲带回到现在,共发射一万余发子弹,精度仍然没有太大的下降迹象。现在我要讲述这支枪的历史,根据我的考证,这种步枪的前身是苏联SVT-40半自动步枪,因为两种步枪的内部结构极为相似,只是发射弹药不同,和外观有所不同。”作为对比乔纳森先生又端出一支苏联SVT-40半自动步枪。
“从外形上看,43式半自动步枪很像SVT-38/40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根据我找到的资料显示,当时中国在制造这种半自动步枪时,很有可能接受了苏联人的援助,就像中国版的T-34坦克一样。但是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看,红色中国在当时没有接受到苏联的援助,就向他们不承认中国版的T-34坦克一样。”乔纳森先生侃侃而谈。
“能具体介绍这种步枪和SVT-38/40半自动步枪的区别吗?”主持人问道:
“如果说两者的区别,就是在于他们的外观和使用的子弹不同,SVT-38/40半自动步枪。”乔纳森先生端着一只SVT-40半自动步枪说道:“使用苏制7。62凸缘弹,无小握把,是枪托和握把是一体的,这种形制在二战中的各国步枪中都能看到。而43式半自动使用德制7。92毛瑟弹,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支枪更像是一支突击步枪,前提是士兵能灵活操纵,并换装20发、30发弹夹的步枪”说着乔纳森先生放下SVT-40半自动步枪,拿起一支43式半自动步枪,卸下原有10发弹匣,又拿起事先放在桌子上的30发弯弹匣,上好。
“根据我父亲的描述,当时中国士兵使用的捷克造机枪和这种步枪的弹匣是通用的,也就是说,在战斗期间,两者可以交换弹匣使用。由于二战期间SVT-38/40半自动步枪的产量相对不大,所以我们可以把43式半自动步枪看成是SVT-38/40半自动步枪后续产品。”说完,乔纳森先生把两支步枪拆解后,并排放好,演播厅里的观众很容易看清两种步枪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
“好,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不光请来武器收藏家,还请到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请台湾的陈先生上台。”在主持人示意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矫健地登上舞台。
“请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陈先生,陈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国的燕京大学,后来在史迪威将军领导下的中国远征军中供职,后来二战结束后,一直担任政府官员,直到几年前退休,来到美国。现在请陈先生讲解一下这件43式半自动步枪的来历。”主持人简要地介绍了这位陈先生的经历。
“这支43式半自动步枪就像它的名称一样,最初在1943年研制并装备部队,当时只有极少量的中共精锐部队能装备此枪,而这些精锐在多年后,也就是韩战,让我们的盟友吃足苦头。”陈先生对乔纳森先生歉意地笑道:
乔纳森先生也点头表示同意陈先生的说法。
“根据我在军队中的战友讲,这种枪极为娇贵,只要三天不擦油就容易卡壳,当时中共只有班长以上的士兵,才有权利配用这种武器,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班长才知道经常去擦拭武器。”陈先生得意地笑道:
“那为什么到韩国战场遍地都是这种武器?”乔纳森先生有些疑惑地问道:
“那是因为中共把东北占领后,全力生产这种武器,同时苏联人派遣大量的军事教官教授中共士兵使用这种武器,毕竟这种武器跟苏制半自动步枪的结构差不多。不仅如此在其他方面,如中共在韩战中使用的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