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为谋臣,张良始终在尽谋臣的职责。与韩信等人不同,他不割据,手无实权,不会威胁刘邦的政权。刘邦屠功臣不会威胁到张良。


大风歌28…军功封侯
十六国时汉开创者刘渊说过,“吾常耻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而兴庠序之教,岂不惜哉?”提到四个人,一是随陆叫没有武功,二是绛灌没有文。随陆竟然没封侯可惜了。刘渊有过这种经典评价。随是随何,陆是陆贾。随何是策反黥布。陆贾在这段历史中,我们讲过两次。一是张良曾劝刘邦不要拿两万人硬拼,派两人议和,正是有陆贾和郦食其,议和灭秦,刘邦派兵打败了。第二次在鸿沟议和时,劝项羽放人质,派陆贾去的。没成功。三是刘邦称帝后,遇到大事件。统一了中原,陈婴把江西浙江收复了。江西南出现南越国。国君是赵佗。这与秦始皇有关。统一南国后,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打南越,平定了,建立三个郡——南海、桂林、象郡。当时副统帅就是赵佗,后来做了南海龙川县的县令。郡尉有谋略,但身体不好。召赵佗来番禺,整个南海郡,只有你可以商谈大事,我死之后,你做郡尉。要尽快把这儿建成独立的国家。任命了赵佗为南海郡郡尉。当时几个关口卡住,找秦始皇的官员杀掉,掌握了南海。秦帝国灭亡,赵佗吞并了另二个,自称南越王。南越国建立。刘邦统一中国后发现这个南越国,不想打,派人去说客。派的是陆贾。说客只有两个,一是郦食其,一是陆贾。郦死了,只好派陆贾。
陆贾口才也好。讲了三条:一是不要忘了你是中原人。拿小小的南越国与中央对抗,肯定完蛋。二是要借助天意镇住他。陆贾说,知道现在掌握中原的是刘邦吗?几年为了天子,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这是天意。中原是整个中国最富的地方,人口最多。现在都要来灭,皇帝没有这样做。所以,劝你归顺。否则,挖了你的祖坟。然后整个宗族灭了。派一员偏将十万人来,你肯定完。百姓杀你也是易如反掌。赵佗本是躺着听,一激灵起来道歉。不懂得礼仪,不要介意。赵佗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你看我这个南越王与韩信萧何曹参相比,怎么样?“王似贤”,好像贤明一点。这话有分寸,实际上,骨子认为你哪能比得上?二是你觉得我跟刘邦比怎么样?这话大了,陆贾说,皇帝起自沛县,三年灭了秦,最后灭了西楚霸王,所以皇帝岂是你可以相比的人?赵佗一听大笑。对陆贾非常佩服。赵佗正是因此喜欢陆贾。整个南越找不到一个可以对话的人,我天天能听到新的知识。一留留了几个月,送千金。还给了一大批礼物。陆贾收获极大。
陆贾还有一大功,是提出了西汉初的治国理念。刘邦手下人的弱点是文化底蕴不足。像周勃是第三功臣,本是编织工。不懂得治国理念。解决治理问题,从理论上探讨的是陆贾。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里程碑。今天仍值得研究。陆贾常在刘邦面前说到《诗》与《书》,刘邦蒙了。刘邦火了。乃公马上而得之,安识诗书?骑着马打下的天下,别一张嘴就是诗书。问刘邦,能马上治天下吗?这是治国理念之争。陆贾说历史有三个人只靠马上的,夫差,智伯,秦。这三个是只靠马上,都被灭了。得马下治天下。刘邦更说不清楚了。让他总结秦亡的原因。写了十二篇。刘邦一看就叫好,合成了《新语》。这部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西汉初年真正的功臣是陆贾。陆贾分析的是“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其实刘邦应当总结两点,但他只总结了一条。三杰是灭项羽的方面。他思考过打败项羽的。他没有思考过怎么夺了秦的天下,陆贾指出了,一是逆取顺守;二是恃力而亡。只凭暴力一定要亡国。提出要与民休息,反秦之弊;要以农为本;要无为而治。这是相通的。陆贾的观点奠定了西汉初年的治国理念。但是他没有得到封侯。
像曹参,军功大,像灌婴军功也记载详细。每个人都记录得清楚。说明封侯是以军功为功,像陆贾这样的,没军功不算。也说明《史记》是根据军功档案写的,有根据。这种制度是对陆贾一个人还是对所有人?像萧何做后勤部长,刘邦说他是首功。结果大臣们集体抗议。“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打仗太多了,萧何有什么功?这是刘邦遇到的集体对抗。刘邦讲过一番话,在中国词汇史上用过“功狗、功人”。这两个概念只用一次。只有萧何是功人。你们这些人是功狗。当然现在我们表彰任何人,肯定不能接受这样的功狗概念。这个例子说明,西汉初年的封侯,其实是按军功在封,是所有大臣的共识。像陆贾也默认了这一共识。普通士兵也得到了许多爵位。这是西汉统治的基础。
这个方案的利与弊?军功受益阶层的利,在于他们是西汉政权的受益者。会坚决支持中央政权。这些列侯,在刘邦杀异姓诸侯王过程中正是靠他们。吕后集团覆灭正是庞大的功臣集团支持刘邦的结果。功臣派的力量大,坚决不允许出现外戚派。二是弊端,像萧何张良问题不大,靠刘邦站出来说话。陆贾就不行了。贾谊也不行。军功阶层到一定时候成了压制后起之秀的一股势力。像贾谊做到太傅,他受到排斥的正是绛灌。军功阶层固然能巩固中央政权,但也压制了后起的功臣。


大风歌29…第一功臣
(刘邦在七年反秦的战争中,他的身边出现了一大批功臣,比如:张良、曹参、萧何、周勃等,在这些人在刘邦的眼中地位都不低,但是排在第一位的却是萧何,并且刘邦曾为萧何说话,并说别的大臣是工狗,而萧何是功人,并且给了萧何很多特权,就连萧何的父母兄弟都倍受恩惠。)
高帝六年连续封列侯后,刘邦还要为他们排座次。要把他们排出一二三四。面临问题是,二十九人中谁会排第一。这人就是第一功臣,有希望的有张良理由有:一、刘邦提过理论三杰说,张良是三杰之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然有希望是第一。二、刘邦分封列侯时,都有食邑,其他人户数是刘邦指定地点户数,只有张良是“自择齐三万户”。其他人比不上。有希望的还有曹参,一、他的食邑最多,10600户,二、军功最多。意味着他可能入选。周勃也可能:一是食邑排名第二;二是临终时交代相国人选曾说过安刘氏者必勃也,可见刘邦非常看重周勃。第四个可能入选的是萧何两个理由:一分封列侯时刘邦为萧何说话,还说了功狗功人之概念。二萧何所受的重用。特别是楚汉战争的四年中,萧何是留守后方的。全权处理后方。这四个都有希望。
刘邦对四个人感情是:对张良是敬重;对曹参是感激;对周勃是信任;对萧何是倚重。这四个人在刘邦眼中地位不同。谁会成第一取决于功臣怎么看,刘邦怎么定。功臣们意见是集中明确,集中到曹参身上,都认为他功第一。刘邦不会给,心里想给萧何。刘邦却不好说出口。封食邑时,大臣们都不同意。现在封完了,排座次,又不一致了,刘邦要第二次站出来,不好了。关键时刻,鄂千秋,说曹参这些功劳叫一旦之功,萧何的功劳是作战最艰难时保证军粮,是万世之功。这番话把两人功劳分开。讲完,刘邦跟着就说,好。立即下诏书,剑履上殿,可以带剑上殿。入朝不趋。所以刘邦觉得萧何第一。三条特权。刘邦还把他父母兄弟同时封为列侯。再加两千户。这非同一般。萧何因此成了第一功臣。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刘邦的另眼相看。
为什么刘邦与大臣们意见总是不一呢?萧何为什么在封侯排次时得到刘邦的照顾?理由大概有:功不可没,确实有功。成全沛公,成全高帝,举荐韩信,刘邦与萧何私交好。像张良,跟刘邦没有私交。中间跟韩王成一段。刘邦敬重他,并不倚重。再说曹参,也是沛县一同做官的人。萧何有私交,曹参没有。三是最重要的是,需要丞相。西汉帝国建立后,战争转入到和平建设中,这个过程中,刘邦需要的是文官。这些人中间,张良是高参,从来没实权,更没处理过国家行政大政。周勃曹参以军功著称的武将,治国不知道。萧何是实践证明能经营国家机器的人。刘邦的约法三章是去掉苛法,还有一条是把关中所有的秦帝国的基层官吏留任。法令基本也没变。刘邦集团中最熟悉法令的也是萧何。所以,用萧何为丞相是刘邦的既定方针。大臣们都知道是军功。曹参的功劳一笔笔记下来。谁都比不过。但是,按治国,不行。刘邦封列侯,和定第一功臣,不是同一个目的。封列侯是回报。立功流血回报。从此不相欠了。排第一另有考虑。封完列侯,挑第一是用做将来的丞相。这是未来的开始。着眼于未来。
萧何适合吗?第一功臣,日子并不好过。一是责任太大。二是权力太大。特别是权力太大,会导致皇帝与丞相的摩擦。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封第一功臣在高帝六年。三年时,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战争激烈时,刘邦曾多次派人慰问萧何。萧何也没有觉察。鲍生是门客,告诉萧何,说明了有疑心了。最好是把子孙中符合征兵的都送去主公的大营,才能保证平安。这些人到达刘邦处时,“汉王大悦”。鲍生看得准。
萧何如此忠实,刘邦为什么不放心?说白了,是权太大了。关中汉中巴蜀,都在他掌控中,这么大权力,能放心吗?萧何精明处正在于他能听信并觉察出猜忌,并能化解危机。这是主动送人质。
其实萧何忠心耿耿并且治国有方,所以要做第一功臣是要有才干又得善于自全。
再看另外两年事,那是战战兢兢,刘邦死后,惠帝去看望他,见面后,问萧何“君即百岁后”谁可能代替你?萧何答的是“知臣莫如君”。答非所答,小心谨慎。惠帝急了,曹参何如?萧何说,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最后也没点出名字,谨慎如此。举贤不计私仇。萧何就是这样,多么小心谨慎。第二件小事,他有钱,买地,到最偏远的地方,买最偏远的房子。“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刘邦巩固大汉王朝除了封侯还会做些什么呢?


大风歌30…刘姓封王
(汉高祖六年,刘邦在大封二十九位列侯的同时,又分封了四位同姓诸侯王。这四个王不是刘邦的兄弟就是刘邦的儿子,或者是与他有亲戚关系的人。可以说刘邦的这次分封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早在刘邦称帝以前,他的分封都是给了异姓的人,也是为自己立过功的人,那么这一次,刘邦为何要封同姓王?本期节目,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讲述了刘邦封同姓王的原因、刘邦分封思想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高帝六年大封列侯时,封了四位刘姓诸侯王。为什么封?从异姓王到同姓王这种变化是怎么出现的?这个变化反映出他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四个同姓王中较明显的是刘邦的兄弟。他是兄弟四个,大哥死得早,二哥是父亲喜欢的,他是老三。他最喜欢的是老四刘交。刘交是文化史上有名的人。刘交跟刘邦最亲。亲表现在两件事上。雍齿叛乱,投靠魏国。刘邦三次打才打下来。刘邦借兵时,要离家,面临一个问题。父亲怎么办?让二哥留下来照顾老父亲刘太公。审食其也留下来照顾。带刘交去借兵。这件事可以看出两人关系深。刘交一直随刘邦打到关中,全程陪伴。七年战争中,刘邦的卧室只有卢绾和刘交二人可以自由出入。其他再亲近的大臣都不行。所以,汉六年,刘邦小弟弟刘交受封了。原因是韩信,刘邦用陈平计,抓韩信,废楚国,把楚国的地一分为二,楚国的薛郡等三十六城交给小弟,迁到彭城,刘交是第一个被封的刘姓诸侯王。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特别深。
刘交其人在历史上可能名气不大,但在文化史上名声大。四兄弟中最有文化的,就是刘交。从小跟高人学习,这是荀子的门生——浮丘伯。同学几人都不简单。其中一个叫申公,申培公。精通经学《诗经》。秦代焚书坑儒后,汉初出现三派传《诗》者,期间十几年,诗学得好,背得好,西汉初靠背来教,难免有走型。解释有个性。申公传诗,叫鲁诗。另两派是齐韩两家,再加后来毛诗,成四家。刘交与申公学的是鲁诗。刘交有文化素养。
刘邦的其他兄弟不太好说,老大死得早,大嫂跟刘邦的关系僵。刘邦年轻时不是太循规蹈矩,年轻时,老犯事,老得躲。一旦政府来找,刘邦就逃,带游手好闲的朋友去大哥家蹭饭,大嫂不高兴。看着刘邦老蹭饭,她就用铲子使劲铲,一听没饭了。朋友一听,都走了,刘邦一看,还有饭。刘邦就恨大嫂。刘邦当了皇帝后,封了小弟弟为楚王。大哥的儿子刘邦不封。一年后,刘邦父亲看不下去,请刘邦谈话。刘邦说,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非长者。后来封了羹颉侯。老二叫刘喜。刘喜是父亲最喜欢的,老实巴交。封为代王,今天山西的太原。北是匈奴,二哥刘喜没政治才能,匈奴一打来,他扔了国家跑进京城。弃国而逃,这是死罪。但是刘邦只降之为侯。刘喜确实没本事,不过有儿子厉害。叫刘濞,后来曾率七国叛乱。在平定黥布叛乱时,立功。封完后悔了。刘邦看到侄子,觉得面有反相,告诉他五十年后,东南有人要反叛中央,莫非是你?刘邦告诫他千万别反。这话我不信,怎么能看得出反相?怎么知道五十年后会反?要是能怎么看不出老婆的问题?
刘邦不会忘掉的是儿子。但是刘邦的儿子太小庶长子刘肥外,都小。汉六年只封了刘肥为齐王。齐国不一般。七十三城,第一任是韩信,被刘邦迁到了楚地。第二任就是刘肥,刘肥年龄较大,齐国之地在韩信后有谋士田肯,说关中和齐地最重要。关中是百二之地,险要,二人防守可以顶得住百人进攻。齐国是十二之地,二人可以挡十个人进攻。西秦东齐,田肯说,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所以,刘邦封了刘肥。而且下令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当流民多,只要是齐口音的都送到齐国去,让儿子管辖的地人口多,做大做强。那个时候,谁人口多,谁就强。可见对儿子要亲。这是第三个王。
第四个不是兄弟不是儿子,是姓刘就沾光。叫刘贾。刘贾跟刘邦亲到哪,司马迁都不知道。被封一是因为有战功,二是因为姓刘。《史记》记,刘邦抓了韩信,“欲王同姓以镇天下,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想用同姓的人来镇服天下,但是孩子小,兄弟少,又没本事。所以这种情况下封了刘贾,封的是一分为二的楚国之剩余部分是荆王。五十三个城。后来吴王刘濞的封地。
刘邦封同姓王原因在;一是削弱异姓诸侯王。汉六年封同姓诸侯就为削弱他们的权力。看封地,同姓封在原来的异姓诸侯王的封地上封同姓王。像韩信的齐地,抓过韩信,一分为二,封给了同姓王。灭一个异姓诸侯,立即封同姓诸侯。异姓王的分封是刘邦不得已而为之。像韩信要齐王,敢不封吗?彭越也是。刘邦主要依靠的就是他们,要付出代价,两条,封王封地。异姓不得不封,并非心理情愿。二是巩固政权。
封同姓王对刘邦政权有帮助吗?一是可以稳定政局,汉惠帝吕后汉文帝这个阶段没同姓王造反。反过来黥布叛乱,刘贾因此战死。同姓王对巩固政权有作用。稳定政局含义上列侯与同姓王是互相牵制的。二是巩固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