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游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网络的游戏-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照封建道德理论,“君”和“国”是一体的,皇帝的职责就是治平天下,造福百姓,所以皇帝的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永远一致,不可能有冲突矛盾。然而事实和理论的差距,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道德理论家们又出台了“修正案”,解释说,造福百姓是皇帝的“终极利益”,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候皇帝会暂时忘了上天派他下凡的使命,做出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来。于是考验大臣们的时候到啦,真正的忠臣,应该坚决劝阻皇帝索取“眼前利益”,引导他们去追求“终极利益”,哪怕要为此付出杀身之祸……例子不举了,史书上一抓一大把,明朝尤其多。
无忌很幸运,他遇上了一位有道明君,大部分情况下皇帝会自觉地服从道德约束,主动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但就在那些“极少数情况下”,小李发脾气放纵自己的时候,无忌的表现,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在他心目中,小李的个人利益要比国家利益重要得多。
这才是他不被后人看成“朝臣”、而被视为小李的“私人”“亲族”,再难听一点——“家奴”——的真正原因吧? 
态度决定一切,本身思想境界有限的人,其水平能力又能高到哪里去? 
“赵公宴朝贵,酒酣乐阕,顾群公曰:‘无忌不才,幸遇休明之运,因缘宠私,致位上公,人臣之贵,可谓极矣。公视无忌富贵何与越公‘或对为不如,或谓过之。曰:‘自揣诚不羡越公,所不及越公一而已。越公之贵也老,而无忌之贵也少。‘《隋唐佳话》”这个志得意满的故事,大概也就发生在贞观末期,从中,大家有没有嗅出些……变质的气息?
被秘藏了很久的欲望,一朝释放,就在空气中克制不住地散布和炫耀……
最了解无忌的人是谁?恐怕不是受感情因素影响太大的小李,而是个性比小李冷静、认识无忌时间比小李更长的……长孙皇后,从小跟无忌一起寄居舅家的妹妹大人。想想她曾经那么坚决地一而再、再而三要求不给无忌掌权,主要理由当然是要疏外戚、要维权圣朝声誉,但人家也说了,只有这样才能保住长孙家的富贵平安&;szlig;从这种话头里,能听出她对自己哥哥的能力评价有多“高”吧?
就是小李自己,其实也很清楚,无忌最多“才至将相”就到头了,至少绝对没有篡位自立的野心和能力,否则怎么能放心把懦弱的儿子交给他……不过,一度,小李大概对无忌的品德和“忠心”还抱有相当高的期待,上文说的他跟无忌提起立李恪的事,很可能就含有试探的意思。他是多么希望无忌能大公无私、一心为国、抛弃狭隘的血统论,帮他选择最合适的接班人,这个……显然有点强人所难了。你自己都当不成圣人,还期望你的追随者青出于蓝吗?
我很愿意相信无忌对小李确实是发自内心地拥戴崇拜,否则,小李临终前那一幕,就太让人难受了: 
“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仍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
(这一段原文我实在不敢翻译了,否则不知道会BL到什么程度………_…|||)
各书对这一幕描述大同小异,唯《旧唐书》里小李嘱托褚遂良的话还有“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这样上纲上线、语气严重的警告。
实在是太不寻常的表现了。帝王临终托孤,对大臣说“要照顾好我儿子和国家”,正常;对儿子说“要和大臣们好好相处”,正常;可还有哪个皇帝,最后一句话,最后一个心愿,居然是叫一位辅政大臣全力保护另一位不受伤害?
如果是写小说的话,作者八成会接下去写“受恩如此深重”的大臣悲恸欲绝、杀身以报,或者尽心尽力、握发吐哺地辅佐新君,禀公无私清正刚直不负先帝重托……但历史毕竟不是小说,“真”和“美”这两个淘气孩子经常违背人们意愿地大打出手……
就算无忌坚持要立李治、拒绝李恪,是真的为了国家、社稷、皇家血脉着想,也就是很有忠臣之风地维护了皇帝小李的“终级利益”,但他故意诬杀李恪的行径,怎么看怎么想,九泉之下的小李都不会为此鼓掌欢呼。小李可能只是“有点欣赏”李恪的才干,可能后来确实不再打算把皇位传给李恪了,但他勿庸置疑的还是希望能保全李恪,否则就不会一再谆谆告诫他要“守本份”……
更何况还有李道宗,从十七岁起就跟着二堂哥东征西战立功无数的宗室名将,小李一辈子信任亲近的好弟弟,也被无忌顺手拉来宰掉……
人都是有感情倾向的,当我先认定“无忌对不起小李”之后,再看他被阿武迫害、冤杀、灭族的种种情状,就很难再激起多少同情了。人家李世勣虽说曾经和小李之间出过“状况”,但至少他自己问心无愧,临死前敢正大光明地叫子孙给预备朝服,声称要去地下跟先帝重聚。不知道无忌临死前是否也有这种底气?如果他认为李恪李道宗已经抢先到了小李身边,恐怕是不敢去的吧,苦笑。
最后总结这篇跑题跑到十万八千三百里外的长文的主要观点:
长孙无忌不是坏人,他很有才干,一辈子也做了不少好事,功绩远比错误大。但他和房玄龄、魏徵等人相比,格局始终宥于一家一姓,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档次也就差了那么一级两级。他不是坏人,更不是圣人,是一个才华不错又(大部分时间)运气超好的凡人罢了。
李世民也不是史书上竭力塑造的圣人,他一样会感情用事,让私人交情扭曲自己本来还算公正敏锐的判断能力。而且他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心志衰退,一辈子风云激荡的传奇经历,以一份被背叛的友情终结,并因此而黯然失色千古留憾……谁来跟我抱头痛哭一场好咩?
'转载'李承乾——在渴爱中干涸的骄子
    本来打算把这个坑封掉了,至少先封掉“亲族篇”,转去写别人,但我前几天不小心看到了一个discovery的纪录片,是关于尼泊尔王室血案的,就是那个拿着机关枪把父母家人统统干掉后自杀的王储的故事=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李承乾同学,感觉这两位皇太子殿下还真是有点象,虽然时间隔了一千四百年、空间隔了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 
初看李承乾的事迹时,记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不可理解”,弄不懂这样一个先天后天条件都近乎十全十美的男孩子,有什么理由能让他堕落变质? 
看古今中外历史上失德败事、死于非命的皇太子们,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政权的问题,代表:那些乱世短命王朝的继承人; 
二,父母的问题,生母不是父亲正妻、父母感情不好,代表:李治李显他们立的庶子; 
三,朝中大臣的问题,权臣当道又一心跟太子做对,代表:刘彻那倒霉的戾太子刘据; 
四,自己身边近臣的问题,不断挑唆教坏了太子,代表:俄彼得大帝的长子; 
五,本身的问题,比如智商太低、或者有才却不用于“正道”,政治才能差,代表:康熙废太子胤礽; 
六,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对手太强大的问题…_…|||,代表自然是悲情的李建成哥哥…… 
以这六项来审视李承乾,似乎,一项都不符合。 
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强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于进谏。他的近身侍从中当然有唯唯诺诺的小人,但也没见有谁“主动教他学坏”,大不了都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罢了,顶多是宇文士及那一类的,要到赵高的级别还差得远。至于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那是连势利眼的史官们都不得不承认“裁决庶政,有大体”的——李渊死后李世民为父守孝,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处理最要紧的政务,其余全都交给李承乾,而李承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羸得了朝廷上下生前身后的一致称赞,那年他十八岁。 
看来看去,好象也就是第六项“对手强大”似乎跟李承乾沾点边,但要再仔细想想,终贞观朝,主动跟他争位的,只有一个李泰,而李泰这家伙,要说他“强大”,实在是太抬举他了…_…|||。这小胖子舞文弄墨还算有一套,政治上可是完全不及格,甚至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没弄清楚。他看事情只看表相,学父亲开文学馆、招揽贤才收买人心,可除了招来一些摇笔杆子的酸书生,别的还有什么?哪怕你弄几个武功不错的打手,狗急跳墙时杀兄杀父,也算没白费力气啊!
说到“收买人心”……看朝中上下一拥而上气势汹汹地指责小李偏心李泰不对劲,就知道李泰这人心收买得怎么样了。他固然拉来了刘洎、岑文本站在自己一边(还是在父亲的明显暗示支持下),但对于影响力最大、父皇最信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简直就看不出来这甥舅俩之间有任何关系,天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才让无忌一头栽到李治身上万死不悔吧……长孙无忌不喜欢李恪,那是因为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是天意人力不可挽回,但李泰身上的长孙家血液成份可是跟李治一模一样半滴不少……当然,长孙无忌一心扶持李治,也有他希望将来能控制这软弱小子、把持朝政的因素,可是考虑到他一直以来紧跟领导、顺承圣意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不是真的特别不喜欢李泰,那么在小李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立李泰的时候,很难想像他有勇气去当面硬抗,毕竟顺水推舟作人情要容易得多…… 
不过李泰干的最大蠢事,还是对父亲当面撒下的弥天大谎,声称要杀子传弟——你也不想想,你打算骗的是哪一位啊?…_…|||人家自己是杀兄弟上台的,对这些所谓的“孝悌”本质再清楚不过了,就算一时动情冲昏头脑相信了这没水准的谎话,后来一经大臣点醒,很快就越想越不对味,从此彻底认清这小骗子的真面目。这一个谎言的效果,可比敌人向父亲摆事实、讲道理半天还要好得多…_…||| 
所以说,李承乾的失败,简直是给那些坚持“父死子继、立嫡以长” 理论的封建礼教家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因为他具备了当一名优秀太子、守成之君的所有条件,却偏偏没有变成人们期望中的那个样子。当时后世人评这段历史时,也只能含糊说什么“弟愚(指李祐)兄庸(承乾)《旧唐书》”“承乾悖逆”,以结果来代替原因,没办法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切都只能归于天性、天意。 
如果我们现在用心理分析、人格形成规律等方法来追踪这个男孩的成长历程,或许能够解释一些东西。 
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这一年的正月,他祖父李渊命令他父亲李世民出镇长春宫(在现陕西大荔县),而李承乾出生于长安太极宫的承乾殿内,也就是说,他生下来的时候,父亲应该是不在身边的。查史书,这一年小李一直在长春宫呆到十月,然后从长春宫出发,领兵去打刘武周,直打到第二年五月末才大胜回朝,在长安休息了仅仅一个月,七月初,又受父命出发去打王世充了(老李你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也够狠的= =)。等承乾的生父再在长安露脸出现,已经是武德四年的七月,这时小承乾应该两岁左右,正是开始渐渐跟父亲加深了解和感情的年龄,但我估计,当这两岁小男孩被抱出承乾宫的时候,他肯定不认识那个浑身上下套着金光闪闪硬壳子的叔叔是谁…_…|||
接下来的几年,他父亲要么出去打仗,要么留在长安跟兄弟争权,反正过的都不是太平日子。父子俩相处的时间自然比以前多了,李承乾应该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亲爹,可是考虑那个时期的状况,恐怕小李真的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享受当爹的乐趣。现代的学说认为,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幼年时期跟父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他获得安全感、认知自己性别特征、初步架构起心理平衡的时候,而且这种认知和关系只能通过直观感受来获得——也就是说,无论他母亲和奶娘丫鬟什么的跟他说过多少次“你父王是大英雄、真男人、国家栋梁、万众崇敬”之类的话,也远远比不上父亲张开双臂给他一个简单拥抱来得有效TT 
如果在一般臣民家,这种父爱缺位的现象还有可能得到补偿,毕竟史上父亲早死但儿子被单亲母亲抚养大仍旧成才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承乾他爷爷就是啊…_…|||。这里又该考虑一下这个“单亲母亲”的问题,也就是“性素严”的孤独和温婉柔顺的长孙的个性差异,无疑,前者的个性更能填补“严父”这方面的空位。或者,家族里的近支长辈男子,父亲的朋友,甚至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只要参与到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且显露出了父性倾向,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点作用。 
但李承乾很不幸,当他父亲缺位时,没有一位男性有能力,或者说,有胆量,以父性的方式对待秦王世子= =。其实这个任务理所应当地是应该由他祖父李渊来承担的,毕竟是你把人家的亲爹轰出家门给你去干活滴……可是想想武德年间李渊生下的那二三十个儿子女儿,就知道这老伯“沉浸天伦、享受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了……然后承乾的大伯和四叔又是那个德性,怎么指望他们发挥爱心照顾小侄子…… 
李承乾长到八岁,玄武门兵变发,他母亲是被父亲伉俪情深地带到了玄武门去避难,他自己呢?史书上可没记载八岁的秦王世子跟母亲一起去劳军了…_…|||。其实以古人的观念来说,儿子要比老婆重要得多(BS一下~~),还记得赵云、张飞都干过救阿斗弃夫人的事吗?而且李承乾还是拥有这样一个不寻常名字的嫡长子,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牵强附会地说,这个小男孩是李渊打算传位给次子的活见证。据史书记载,八岁的李承乾已经“性聪敏、特惠敏”了,人家阿史那社尔十一岁自己就建牙开帐,八岁的李承乾跟母亲一起去慰问将来都是自己下属的将士们,又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呢? 
现在想想,真是很为在那个清早,被父母丢弃在深宫高墙里,无助地倾听外面厮杀声的小男孩而心酸……
当然,对李承乾本人来说,他未必明白这么多前因后果,也未必就由此感受到了“父母不爱我”,但我想,有一件事他应该是知道的:那些跟他年龄相近、曾经一同在皇宫大内玩耍过的堂兄弟,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身边人甚至都不准他再提起那些名字。 
李渊对三个大儿子的宠爱优待,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以此推论,他对自己这些孙子应该也不差,而且也很可能常常把他们叫到自己膝下来“含饴弄孙”,想象十五个皇孙再加上十六七个小皇子在一处蹦达吵闹的情形………_…|||。如果说怕人数太多而“限量进呈”,那么,以李承乾的嫡长子身份,肯定每次都少不了他的份儿,也就是说,他认识建成元吉儿子们的机会要比自己的弟弟们多得多。李世民一次杀十侄,他的其余儿子对此不见得有什么感触,李承乾就难说了,聪明的小孩往往都是敏感滴…… 
不管怎么说,据史载,在小李刚登位时,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