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七卷),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水与火的缠绵》、《不谈爱情》、《烦恼人生》、《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的优秀作品奖,共约50多项。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有各种文字译本。
池莉生活的“老三篇”
池莉的生活分成三大部分:阅读、行走、写作,各占三分之一时间。她阅读比较广泛,在她家里,你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哲学等社会科学的书﹔行走就是旅行﹔除了小说,她也写一些散文。她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老三篇’。”
池莉读书语录
我以为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根本属性是审美。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欣赏的过程,感动的过程,震撼的过程,启智的过程;而绝对不应该是一种社会调查报告,更不是界定社会阶层的社会学分类。
池莉书缘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我的人生并没有改变,从小热爱写作,现在依然热爱写作。但是我的世界观一直被所有阅读过的书籍在改造和提高认识。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我们的青少年时代书籍太少,喜爱所有能够弄到手的书籍。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我不推荐。我认为要由自己的喜爱开始阅读。知道自己的喜爱吗?青少年要学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并且要求自己回答自己。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一句老话:开卷有益。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读读开篇的十行,再读读结尾的十行,如果不喜欢,就放下;如果喜欢,就读下去;如果很喜欢,就认真读下去;读了如果更喜欢,日后再安排时间反复读并且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该书好在哪里?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不记得了。这个世界上的经典太多了。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有阅读习惯与爱好的亲朋好友与语文老师。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还是那句老话:开卷有益。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这个关系很复杂和微妙,更多与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体制、主流宗教有关。不过大约总是多读一点书,对于做一个明白人会有益处吧。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课外阅读量每年应该有20本吧。
池莉:永远的浪漫(节选)巴丹
首先,让我们走得远远的。远远地,再回头,看一看,甚至都不用想,那千百年前的太阳,便又一次地升上了我们的天空。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拥有几辈子。尤其像这本书,如此直观和真切,具有高度的触摸感和细腻的体味性,完全可以使阅读者就像活了一百岁乃至更高寿。
不知天远就不知地阔。不知山高就不知水低。不知他人的伟大就不知自己的渺小。不知社会历史的漫长就不知个体生命的短暂。这样的一些感受,不是我的独创,是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对前人经验的再一回的领教。无数的前贤曾无数次地表达他们的生命体会,以期后人比他们生活得更好。毕竟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后人往往更多地对他们进行着单纯的艺术欣赏,或者把他们当作文艺理论和文学历史来研究。
近代以来,中国人做学问,抽象成癖,高谈阔论,更在乎自己的声音是否响亮,很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好管他人瓦上霜,不扫自家门前雪。使我们这些后来者,一出门便滑倒,与先哲前贤山高水远难得见面。朦胧的道理是知道的,精致的纹理是模糊的。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惨重的人生代价,一天一天地过,一点一点地体验和辨析,逐渐逐渐懂得一些事理。然而,年纪也就一年一年地大了起来。等到老了,什么都明白了,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真是亏得慌!所以,趁我们还活着,那就活得更明白一点,更透彻一点,更纯粹一点,更轻松一点,更自然一点,更良善一点,更个性一点,更享受一点。
余华:选择书籍犹如 选择人生道路
善用书,可借前人之手脑眼耳心体,铸成新的自我,让人类文明的光芒越来越辉煌灿烂。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书约余华巴丹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像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余华简介巴丹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
余华:执着阅读巴丹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实际上像我真正有书可读的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这是很可悲的。我读过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艾略特的传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古典的现代的名著几千部,他已经全部读完了,以后的时间他也不需要再读了。我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才刚开始“读”。那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从文学质量上来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就是文学类的,什么破杂志都能卖30多万份。后来我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给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几年我成为一个很不错的读者,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写的跟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怎样去判断,如何去把握叙述的过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这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
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不是参加派对,不是社会关注的热闹。写作与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在大学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这样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 他的原话是用来抵挡当时老师的批评,在大学时他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现在重温他的看法时,除了有趣之外,也会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经受太多的反驳。
余华书缘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改变我人生的应该是两个短篇小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和中国作家汪曾祺的《受戒》,读完这两篇小说,我就有了写小说的兴趣,然后就成为了一个作家。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我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是《毛泽东选集》四卷中所有的注释。我的青少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根本没有书,只能在《毛选》的注释里去了解一些历史人物、事件背景和政治是非。《毛选》四卷中的注释在那个时代可能是可读性最强的读物了。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蒙田随笔全集》(三卷)。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阅读有助于身心健康。
您最喜欢的10本书是什么?
《青鱼》、《在流放地》、《伊豆的歌女》、《南方》、《傻瓜吉姆佩尔》、《孔乙己》、《礼拜二午睡时刻》、《河的第三条岸》、《海上扁舟》、《鸟》。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很简单,读自己喜欢的书。若自己不喜欢,别人说得再好我也不会往下读。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你和书之间的相互理解。若你不能和一本书产生共鸣,你就是在浪费青春了,即便它确实是一本好书,你读了没有自己的感受也是白读。也许以后你再读它时会突然喜欢。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我读到的第一本经典作品还是《毛泽东选集》四卷。
对您的读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是谁?
好像没有这样的人。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读书可以使狭窄的现实生活变得宽广,可以使一个人的人生变得丰富和完整。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我想认真读书的人也会认真做人。
读书有什么捷径?
没有。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看,当然只能看一些短的e…book,篇幅长的还是拿在手读比较习惯。
巴丹:与读姿无关巴丹
古人欧阳修说自己读书有三种姿势,即马上、厕上和枕上。
不同的读姿,折射着不同的阅读心态。枕上的读姿应是最为放松而自在的阅读方法,也是许多读者的首选姿势。可以说,是一种阅读的休闲状态。躺下,放平身体,随遇而安,沙发,地板,草地,都能见到这一读姿。如再放点背景音乐,就更有诗意了。目前流行的,最时尚的读书姿势,就是躺着读书。
但在以前,读姿也并不完全是说读书时的姿势,可能更大程度上是指阅读的心态和对阅读的期待。古人读书时多讲究先行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以示虔敬。书房烛光摇曳,红袖添香。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外在环境到内在心境,都使读书笼罩在神秘的光环下。但读书人怎么样了呢?多数人还是在心底里拜着书,把书视为神明,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样的读书,如何享受读书的乐趣?功利心十足,书只是平步青云的工具而已。这样读书者,拜书只是为了从书中求一己所需,并不领会读书的真意。这是书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
这种拜书文化,应该成为历史的陈迹了吧?要读书,就是为了与文本沟通,与作者对话,即使读大师的书,也要与之平起平坐,与之平等交流。站起来,可以俯视,坐下来,可以平视,躺下去,可以仰望,而跪下去,就只能拜读。所以,读书,无关乎读姿,只要惬意就好。
读书人的事,与读姿无关。
白岩松:让我感动的 作品是经典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白岩松,蒙古族,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著名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
书约白岩松巴丹
从《东方之子》到香港回归直播再到悉尼奥运会直播,白岩松一直在以自己外在的冷静和内在的激情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在节目中表达着自己的理性和情感,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为自己过去10年做的总结,28个章节记述了他从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青涩少年到一个著名主持人的心路历程。《痛并快乐着》出版后,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被称作“跳出了个人琐碎生活轶事,将感受和思辨融为一体”的书。
白岩松简介巴丹
白岩松,蒙古族,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著名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他先后参加了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98抗洪救灾、国庆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活动的报道。2000年,他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此外,白岩松还是“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2001年11月,由白岩松参与、策划、创办的《时空连线》栏目成功推出,并且出任该栏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现还担任《新闻会客厅》主持人。
白岩松谈读书(1)巴丹
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
在写下诗歌这两个字时,看书架上的几本诗集被翻成的那种破旧样子,读诗的岁月与心情很快就回到眼前。
还算幸运,进了大学校门,朦胧诗已经浮出海面,我们成了有诗读的一代人。那本云集了朦胧诗代表作的《朦胧诗选》被翻得早已发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