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年年底,无盐县人索卢恢起兵盘踞城池响应樊崇。王匡、廉丹率军围剿,攻陷无盐,斩杀流民起义军一万余人。王莽得到捷报,派中郎将为使者持玺书去慰劳王匡、廉丹,赐二人公爵,并加封有功将士十余人。此时,赤眉军将领董宪在梁郡,拥有部众数万人。
王匡在无盐赚了一票后,有些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了。他想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樊崇,他不顾将士疲惫,下令各部立即向梁郡出发,进击董宪。廉丹还算冷静,他认为现在官军刚打过大战,应该先恢复体力,然后再打董宪不晚。
可王匡现在热火烧心,根本听不进去。既然廉丹不想去,王匡干脆带着本部兵单独行动,捞了好处可没你的份了。廉丹可不想坐失大功,只好跟着王匡一起去攻梁郡。
疲惫的官军刚到成昌,就遇到了董宪的军队,因准备不足,被董宪杀得大败。王匡、廉丹败退到无盐,被赤眉大军追上,眼看两人都要在这里得道成仙了, 王匡想逃,他让命令廉丹跟着自己一起逃走。
廉丹虽然纵容部下作恶,祸害百姓,但做为一个将军来说,还算有点男人的血性。廉丹让人把王莽赏赐给他的印信、护韨(音fú,古代祭服的护膝)、节仗交给王匡,请他还给王莽。慨然道:“小儿可走,吾不可!”转身带领残部与赤眉军继续作战,最终廉丹死在乱军之中。
樊崇引其本部兵十余万,北上再次围困莒城,一围便是数月。这时有人劝樊崇,莒城是将军的家乡,将军怎么下得去手?此人话说的虽客气,但实际上是指责樊崇忘恩负义,樊崇还算有些人味,听完脸红的跟大萝卜似的,下令撤军而去。
不久后吕母病死,树倒猢狲散,吕母部下喝完散伙酒后,各奔东西,分别加入赤眉、青犊、铜马各个流民军之中。随后樊崇再次引军南下,进入东海郡。与新莽政权的沂平大尹的军队交战。
风水轮流转,这回该樊崇放点血了,赤眉军大败,折了几千个弟兄。樊崇知道沂平难攻,于是挥师西向,转掠楚国、沛国、汝南郡、颍川郡。后来樊崇等率军回到陈留,又攻陷了鲁城。樊崇闲不住,没几天就窜到了濮阳。
樊崇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抢掠,原本富裕繁华的一座座城池,瞬间就化为一片焦土,百姓苦难深重……
因为王莽政策的严重失误,再加上天公不开眼,连年大旱,民间缺粮日益严重。不仅北方无粮,南方也已经快揭不开锅了,荆、楚一带也是饥馑连年,哀鸿遍野。老百姓饿的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野外挖凫茈(fú,zǐ,即荸荠)为生。
凫茈的数量毕竟有限,很快就被饥饿的百姓给抢吃光了,为了抢到凫茈,各派流民经常发生冲突,大打出手。新市人王匡、王凤也来挖凫茈,这两个人很有组织领导才能,经常能够调节流民之间因为挖凫茈而引起的纠纷。时间久了,王匡、王凤在流民中的威信也高涨起来,流民们就推举他们做大哥,带领穷弟兄们讨饭吃。
一些江湖亡命之徒马武、王常、成丹等人,也慕名前来投奔流民军。嘴巴多了要吃饭,二王为了吃饭,开始带队洗劫远离城郭的乡村。他们将抢来的粮食、财宝运到绿林山(今湖北省北部随州市境内的大洪山,横亘京山、钟祥、随州交界处)埋藏,大碗吃酒肉,论秤分金银,过着快乐的土匪生活。当土匪有肉吃,吸引了各地流民前来绿林山投军,数月之间队伍就发展到七八千人。因为他们的根据地在绿林山,后世史家就称他们为绿林军。
地皇二年,荆州牧为了剿匪,调集两万多人来围剿绿林山。王匡、王凤是个愣头青,不怕什么官军,抄起家伙就冲下山。算他们够狠,一战下来,大败官军,击斩数千人,缴获辎重无数。二王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竟陵。此后绿林军流窜于云杜、安陆等地,人数多达五万人。
地皇三年四月,突然爆发了瘟疫,绿林军大半染疾而死。剩下的人无法活了,内部发生了分裂。残余骨干在王匡、王凤、马武及支党朱鲔、张卬等的带领下,向流窜到南阳郡新市,号称“新市兵”,王匡、王凤自称将军,称王称霸,好不威风。
另外一部绿林军在王常、成丹的带领下,向西奔窜,进入南郡下江县,号称“下江兵”。平林人陈牧、廖湛,又聚集了上千流民,号称“平林兵”。
赤眉、绿林流民大起义,就象是两座愤怒的火山,同时爆发出赤热的火焰。王莽这座破庙在雄雄大火的燃烧下慢慢的坍塌,大新帝国的丧钟已经敲响……
(三)丧钟轰鸣
对于青州的动乱,王莽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闹事的不过是一群饥饿的小蟊贼,只要官府出兵就能平定这些土匪。王莽认为这些土匪实力再强,能比得过十七年前的翟义?当年翟义那么大的阵势王莽都给灭了,小小的一个樊崇,又算得了什么。
但是王莽忽略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形势与十七年前大不相同了。当年政局还比较稳定,老百姓的日子勉强还能过去,当然不愿意跟着翟义冒险。现如今天灾连年,人祸不断,老百姓实在没活路了,只能造反讨生活!
樊崇虽然出身草莽,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却为人豪爽有胆识。他不想四处流窜抢饭吃,而是想找块自己的根据地,慢慢的发展壮大。樊崇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做流寇能多大的出息,一旦失败,连老本都赔光了。
樊崇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其他地方,而是他怕家乡莒城。不过因为樊崇缺乏江湖经验,再加上官军戒备森严,樊崇碰了一头疙瘩。无奈之下,樊崇率军南下攻击姑幕。他在这里遇上了徐州翼平郡连率田况,两军就地展开肉搏战。没想到樊崇一战大败官军,击斩官军上万人。
田况是新朝中高层官僚中难得的智者,在经过此次惨败的教训,田况认识到,对付这些流贼,单凭粗暴的武力围剿,是很难起到好效果的。田况有了个好办法,因为田况在当地为官清正,百姓们都服他。田况发动年龄在十八岁上以上的百姓四万多人,发给他们武器,分给他们口粮。老百姓受到了恩惠,自然都支持田况。
樊崇本想来翼平揩点田况的油水,可当樊崇听说田况居然组织了民团,立刻下令停止进入翼平。四万多百姓齐心协心对付自己,他并没有打赢此仗的把握,何况触这个霉头。樊崇掉转兵锋北上,进入青州境内大肆抢掠。随后回到太山,驻扎在南城(今山东省泰安市)。
当时樊崇部下多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打仗毫无章法,全是胡来。樊崇有点眼光,他觉得弟兄们再这么胡闹下来,是没什么出息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要做大事,就要有规矩。
樊崇召集大头领们议事,制定了一条公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樊崇还自制官制,规定最尊贵的职位是“三老”,其次是“从事”,再次是“卒史”。樊崇的队伍逐渐走上了正轨。
王莽没想到樊崇这个泥腿子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王莽有点坐不住了,他必须有所行动,不然万一樊崇吃掉了山东,自己可就麻爪了。对付这些反抗者,王莽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他的办法就是武力镇压。
然后事实却证明,王莽单纯以暴制暴的战略是错误的,除了使用武力之外,王莽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只是他没想到,或者他想到了,却认为武力镇压是最有效的办法。
当时除了在青州、徐州一代爆发了赤眉暴动之后,荆、楚一带也发生了绿林暴动,由于各地方坚决执行王莽的铁血镇压政策,结果导致各地起义不仅没有被镇压,反而愈发呈星火燎原之势,形势对王莽越来越不利。
其实这些所谓乱匪不过就是些走投无路的百姓,要是有一口热饭吃,他们绝对不会选择这条绝路。如果王莽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拿出粮食赈济百姓,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再跟着那些造反头子鬼混,这招就是釜底抽薪。
等掏空了盗匪的社会基础后,王莽再挑选一些能员干吏去地方执政,对百姓恩威并施,平定叛乱并不是什么难事。可王莽从来就没有站在百姓角度看问题,他就只知道武力镇压,对参加暴乱者不问原因,杀无赦!王莽这次大举出剿青徐,就是想通过对樊崇的铁血镇压威慑各地盗匪,让他们屈服于王莽血淋淋的屠刀之下。
王莽自出江湖以来,一直在朝廷做事,从来没有在地方上执政的经验,这是王莽最致命的弱点。他对地方上的情况不了解,只是凭想当然实行一些错误的政策,结果越忙越乱,最终乱到不可收拾。
王莽精于权术,弱于治政,他饱读诗书,却不懂变通,典型的书呆子。王莽爱权如命,任何人,包括自己的部下,一旦要让王莽怀疑有专权之心,那就没好果子吃。
王莽对翼平郡连率田况招募军队自卫的行为非常不满,因为按照朝廷法律,地方官是没有权力私自招募军队,擅自制定招抚政策的。如果在一般情况下,田况这种行为确实要遭忌讳的,但现在形势非常,田况也是迫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可王莽不管三七二十一,谁都不能动他的奶酪,谁动了,那就是王莽的敌人!
(四)讳疾忌医
对于擅自征兵的事情,田况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妥,所以他将这件事情原原本本的上疏朝廷,并自请处分。王莽越想这事越恼火,他狠狠的斥责了田况,不过鉴于田况御敌有功,王莽并没有追究田况的罪责。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王莽还不算糊涂。
田况见皇帝没怪罪他,以为王莽心胸宽大,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田况又向朝廷上疏,请允许他超越“逗留法”的限制,越过郡界去攻打流民军。王莽这回开窍了,准奏。田况也真争气,很快就击败了流军。
王莽觉得田况确实是个方面之才,就下诏任命田况为青、徐两州的代理州牧。由于田况的措施得当,为政有方,使得周边的局势稍稍稳定了下来。
地皇三年(西元22年)春,随着樊崇的势力不断壮大,新莽政权在青州、徐州的统治日益恶化。王莽有些急了,他决定采取必要的武力手段进行镇压。
经过权衡商议,王莽决定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军到青、徐镇压流民起义。然而王莽的这个决定却遭到了田况的反对,田况写了一封很长的奏疏,对时局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田况在奏章中写道:“盗贼初起时,根基尚浅。但及今天,烈焰烧天,成不可挽回之局,究其因源,实各级官吏谎报军情,欺骗朝廷所致。明明有百贼,县衙门只报有十贼。有千贼,则报百贼。县瞒于郡,郡瞒于朝廷。朝廷不察,以为为真,最终导致今日之大乱。今贼势大盛,遍及青徐。朝廷此时才督军务剿,然各地方吏员只知招待将官,应付检查,并无心剿贼。而朝廷之将惧贼势之盛,缩首做鼠窃自保。上怯弱不敢战,下岂有必死报朝廷之心?一旦败于贼手,士气萎靡。陛下仁圣,爱民之心切切,数次大赦而感召天下。贼中有醒悟者,本以自悔欲从良善,然地方恶吏贪图立功,违陛下仁心,而行铁血镇压之下策。贼处草野之下,何由得达天听?他们以为官所为也,必陛下所为也。彼等无可谋生,只得继续与朝廷对抗。旬月之间,贼众已积数十万。贼本良人,因无食可就,故委身污泥。今米价腾贵,洛阳以东每石米价已涨于两千钱!升斗之民谁能买起如此高价之米?长久以往,朝廷民心丧尽,实堪忧人!”
不过田况虽然认为青徐的形势非常严峻,但还是有办法解决的,他在奏疏中继续写道:“臣已奉读陛下诏书,陛下将派王太师与廉更始来青徐平贼,臣以为完全无此必要。太师与更始率重兵东来,兵员众多,地方官吏必厚奉以进食。今日之青徐,有地无粮,有人无食,若竭粮而炊,则青徐百姓何所食之?百姓无食,人心生乱,大事去矣!臣以为如今之计,应简选良吏,深入地方,体察民谟,赏恩布惠,罚恶诛奸,赈济流民,恩示百姓。一则可昭圣朝风化,二则可去贼之强势,瓦解其心。贼势一去,必不可为,官军一出,势必土崩。今日之祸,不在于草野聚盗之贼,在乎衙门贪墨之吏、狡顽之兵!此两蠹为害地方甚烈,百姓不怕贼,倒怕了官兵,良可怪也。陛下若以臣不愚可用,臣请陛下付青徐二州相与。臣以首级为保,月旬之内,必能剿清余贼,荡清山东!”
虽然最后田况说的有些自负,但仔细展读他的奏疏,此人说的确实在理。可王莽根本就没把田况的警世危言当回事,再有就是田况的这封奏疏彻底揭穿了王莽的盛世谎言,王莽天天吹嘘四海太平,可事实如何?王莽心里最清楚。
王莽是个爱面子的人,他明明知道田况说的是事实,可出于面子,他还是死活不承认天下大乱。田况当众扇他的嘴巴子,已经让王莽非常恼火了,王莽甚至想杀田况泄愤。不过王莽很快就回过味来了,现在杀田况容易,可杀完之后,却冷了官场人心,以后谁还为自己卖命?
不杀田况可以,但王莽不敢让田况继续呆在位子,怕这个傻子坏了自己的大事。王莽看在田况确实是个人才的面子上,调田况来长安任职,免得碍事。
王莽暂时没有对田况的奏章做出答复,而是悄悄地派出了接替他的官员,去东边接管田况的工作。然后命令田况交割事务后,立刻回到京师,就任师尉大夫。皇帝的话谁敢不听,田况只好撂下挑子,来长安做个清官。
(五)棋错一着
地皇三年(西元22年)夏,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旱席卷了大新帝国,青州、徐州以及中原一带,赤地千里,土地龟裂,各地庄稼几乎全部绝收。旱情已经够可怕的了,哪知道旱灾还没过,紧接着在中原地区又发生了一场大面积的蝗灾。
无边无数的蝗虫从东方黑压压的飞过来抢粮食,所到之处,遮天蔽日,不仅导致沿途庄稼颗粒无收,也吃光了残存的一点庄稼。道路人马为之所阻,草木俱尽,林木只剩下秃枝残叶。
中原的有大量百姓活活饿死,最终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剩余的人为了活命,纷纷扶老携幼,向西逃难,数万流民像潮水一般涌入函谷关,仅逃难到关中的就有十多万人。王莽还算顾及点面子,他下令赈灾。王莽设立了养赡官,在京城长安设立舍粥棚,向流民施舍饭食。
王莽委任中黄门王业主管长安市面上的粮食采购,可王莽没想到王业却是个黑心鬼,这厮欺下瞒上,强行从民间低价购买粮食。这都不算狠的,低价购粮好歹还能给个三瓜俩枣,就这点钱王业都心疼了。
王业后来买粮食,干脆一个大子不掏,只给卖家一定的官位。这个时候粮食比金子还贵,人都要饿死了,要爵位有个鸟用?画饼是不能吃的。可王业不管别人死活,他自己开心就行了,王业巧取豪夺,通过搜刮民间存粮发了大财。
本来朝廷设立了监督粮库的使者,使者的职责是监督粮库官吏向流民分发粮食。可这些使者和粮官相互勾结,监守自盗,这伙粮耗子把赈灾款和救济粮全都分了脏,吃了白食。随后他们就告诉王莽,说粮食已经足额发放给流民,朝廷下拨购买粮食的钱也都花完了。
流民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吃,十几万灾民竟然有至少十万人生生饿死在长安街头。一时之间长安街头尸骨累累,鬼气森森,犹如人间阴曹一般。
后来王莽听到有人议论长安城中饥馑,饿殍遍地。他就把王业找来问情况,王业明明知道真相,但他哪敢说真话,只是说确实有饿死人的情况,但这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灾民都有饭吃。王莽还有点不放心,问王业:“你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