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君年纪大了,还真的以为王莽实在诚心退让。她下了诏书:“王氏家族的女子,是朕的娘家人。依朕看,这次就全部退出,不要参加选举了。”王莽一见这道诏书,暗暗叫苦:“我的姑妈耶!您怎么这么糊涂。为什么不驳回我的建议啊!唉!”一旦真要这样,王莽的如意算盘,岂不落空了么?为了挽回颓势,王莽不得不拿出了他的绝招:组织请愿!他让孔光、马宫、甄丰等人私下联络一些支持者,向王政君显示民意。
马宫、甄丰等人不敢怠慢,组织了一批平民、诸生、郎吏一千多人,齐刷刷地守候在皇宫大门口上书请愿。他们跪在地上,一跪就是一整天,而且接连十几日,天天如此。
在这支特殊的请愿队伍中,也不乏公卿大夫、政府官员。他们有的亲自前往内廷中直接对王政君上奏。级别较低没资格入宫觐见的,则是匍匐在宫内、官署的大门口,异口同声地要求:“安汉公为国家立下大功,勋业辉煌。依臣等来看,早应立其女为皇后。现如今,为何偏偏剔除了安汉公之女,实在难以让臣等心服!安汉公众望所归,名高天下,臣等希望安汉公之女母仪天下!”
如此规模浩大的请愿,真是前所未有。一时之间,搞得长安城中沸沸扬扬。作为朝廷日常工作的主持者,王莽有责任进行劝说。他派长史及以下官员,分别去劝说:“安汉公为国家大计考虑,实在是诚心相让,请大家回去吧!”孰料,这不劝则已,越是劝说,上书请愿的人反倒越来越多了。这么大的事,王莽“不得不”向王政君报告:“怎么办?”
王政君无奈,只好收回成命。她改弦更张,作出了新的决定:“册立王莽之女为新任皇后。”王莽却还是在推辞:“此议不妥,还是应该搞海选。” 孔光、马宫、甄丰等人却坚决反对:“若再选出一位,就会出现两个人选,怎么办?!”王莽一脸的“无奈”:“既然诸位一致这么看,那就让太皇太后派专人来审查我女儿,看看她到底是否符合条件?如果可以的话,再送入宫,诸位以为如何?”
元始三年(西元三年)春,王政君派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尚书令平晏,前往王莽家,呈上了礼物,并请王莽之女出来拜见。
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上访群众”们没有撒谎:王莽的女儿,还真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好女孩。她冰雪聪明,婉瘱(yì)有节操,知书达理。夏侯藩等三人一见,真是欢喜异常:“如此好女,还有什么可说的!”三人回宫,谒见王政君,奏道:“安汉公之女,才貌双全,知书达理,是一位宜受天命,可以侍奉宗庙之最佳人选。”
为了让王政君深信不疑,也为了让天下人心服口服,王莽又指使他的他的私党们组织了一次公开的占卜活动。
这天,王莽召集了三公九卿集会,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事兼太中大夫刘秀等全部到场。王莽把太卜、卜史令找来,作为卜师。这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所有在场的人,全都戴着鹿皮帽,穿着素色衣裳,共同卜卦。最后得到了上坤下坎——比卦。众人大喜:“金、水互佐,大吉也。这是父母和睦喜悦之象,也是康乐、强健之兆,子孙大吉!”至此,皇后人选终于敲定:王莽之女!接着,王莽以太牢之礼(猪牛羊各一头)祭告宗庙,算是正式确定。
皇帝要大婚,自然要搞一个隆重的仪式。大司空甄丰指使属吏报告:“安汉公!按照以往聘娶皇后之成例,彩礼是黄金二万斤,折合钱二万万。”王莽道:“国家不富裕,我怎敢要那么多的钱?”众人强劝道:“聘娶皇后是国家大典,自有制度与惯例,岂能胡乱将就?”王莽也显得很无奈:“这样吧,给我家六千三百万钱就行了。”
王莽虽然接受了这六千三百万彩礼钱,却又从中拨出四千三百万,分赠给被选为陪嫁的的十一家媵妾。剩下的一部分钱,则分赠给王氏家族九族以内的贫苦亲属。自己只留下了二千万,作为置办婚礼的费用。
女儿被选中做了皇后,王莽心中放下了心。可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在他的家中,一件可怕至极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七)亲子密谋
元始三年,皇帝刘衎已经整整十二岁了。对于王莽这位“准岳父”,他从无好感。
虽说王莽不遗余力地为刘衎找老婆,甚至不惜把自己的爱女搭上,却依然得不到刘衎的任何好感。对于王莽,他心中无比痛恨,对其厌恶至极。
刘衎虽然年少,却也看出眼前这个老头有点虚伪。他在心中无数次地咒骂这个苍髯老贼:“说一套,做一套,什么东西!朕不要美女,呸!朕不希罕!你要是真的为了朕好,那应就把生母接来,朕要见她!”
刘衎的任何要求王莽都可能答应。惟独这条,他是绝对不会让步的!刘衎为此深怀怨恨,每次见到王莽那副诚惶诚恐、恭敬谦虚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无论王莽说什么,总是面露愠色。
慢慢地,王莽也看出了刘衎的不满。他也开始担心:“这小子有志气啊!要是将来长大翅膀硬了,还有我的活路么?”但是,他对此束手无策。既然得罪了这个女婿,他也实在没办法。如今之计,也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刘衎的愤怒,朝中不止一个人觉察到了。但是,诸臣都畏惧王莽的权威,全都噤若寒蝉,没人敢吱声。
此刻,却有一人在暗中做着一件大事。他在精心谋划,要把刘衎的生母卫姬及舅父卫宝、卫玄弄进长安来!这人是谁?难道是失心疯了?他好大的胆子,难道就不怕掉脑袋么?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王莽的长子——王宇!
对于父亲的为人,王宇比谁都清楚。对于王氏家族未来的前途,他也一样忧心忡忡:“富贵无常,自古外戚之家,有几个有好下场!”他最担心的是,姑祖母王政君没几天活头了,父亲也足足四十八了,也是黄土埋了半截的人。一旦他们过世,我王宇自然是要接班的。到了那时,皇帝岂不是要把一腔怨气全都撒在我身上?我们王家岂不是要倒大霉?
每次想到这里,王宇深感恐惧,心中怨恨王莽:“父亲啊父亲,您只顾自己潇洒快活,全然不顾后人熬煎!将来你一闭眼,我可要替你挨刀!”但是,慑于父亲的威严,这些话他不敢当面说。无奈之下,王宇只好自己另想办法。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父亲自己要烧热灶,那就让他自己去烧好了,只要不把自己烧熟了就行。他要烧冷灶:联络卫氏,给自己留条后路!
王宇秘密派人与卫宝、卫玄在暗中联络。很快,双方就接上了头,来往很是频繁。两年来,双方一直互通声息,朝中发生的大小事,卫宝、卫玄都能很快知晓。他们屡次要求王宇出面在王莽跟前求情,王宇却认为时机未到,现在还不是动手的时候,好言宽慰,令他们稍安毋躁。可是,卫姬却不听王宇的话,还是持续上书,却都被王莽拒绝。王宇得知此事,心中很是郁闷。
元始三年春,就在妹妹确定做了皇后没几天,王宇再次写信给卫宝,令其转告卫姬,请她上书谢恩,顺便要求回京。王宇在书信中交待:“我父亲就是担心傅、丁闹剧重演,这才坚决不许你们回京。只要丁姬在奏章中痛斥傅、丁之罪恶,保证不像他们那样跋扈骄纵,我看他是会同意的。” 卫宝、卫玄见到了这位“贵人”的密使,读了他的亲笔信,心中大喜:“看来,我等回京有望了!”包括卫姬在内,卫氏一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由于女儿即将被册封为皇后,对于卫氏方面的强烈要求,王莽也不能不做考虑。但他的原则是不会变的:卫氏一门无论要多少钱都可以给。但是,要想回京,没门!
为了安抚卫氏,同时也给天下人一个交待。王莽上奏王政君:“卫姬哺育皇帝,于社稷有勋,可以酌情赏赐。”王政君准奏,下明诏褒扬卫姬的功绩,并令有司官员依法重赏卫后,特增汤沐邑七千户。
哀求了几年,却只得到这么一点结果,卫氏上下大失所望,王宇也很失望。卫姬日夜哭泣,茶饭不思。卫宝、卫玄急派密使入京,再次向王宇问计。王宇答复道:“可请卫姬再次上书,或者可行。”可是,无论卫氏如何哀求,王莽依旧八风不动,犹如王八吃了秤砣,坚决不许。
听到内线禀报,王宇真要绝望了:“唉!折腾了这么几年,最终却一无所获。这事要是办不成,将来如何得了!”愁苦之下,王宇只好去找他的老师吴章讨教。
吴章是当时著名学者,广收门徒,门下有学生千余人之多,王宇只是他的学生之一。听了学生诉说苦楚,吴章道:“安汉公气量狭窄,不可规劝。但此人迷信鬼神,我看可以制造怪异来吓唬他。等到他惊恐不安之时,我再亲自出面劝谏,当面劝其召回卫氏,让他退休致仕,这样你们王氏或许有救!”王宇大喜:“老师妙计!学生这就去办!”王宇回去,就与他的大舅子吕宽商议,然后依照计划行事。
王宇能成功吗?也许,只有老天才知道……
第十章 快刀斩麻
(一)胸中城府
王宇自以为与卫氏族人的来往是“神不知、鬼不觉”、天衣无缝,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他老子王莽是何等人?岂能瞒得过他?
事实上,基于傅、丁二氏排挤王氏,几乎导致王氏彻底崩溃瓦解的沉痛教训,王莽对卫氏的忌惮极深。故而,卫氏族人在中山早已被王莽派人严密监视,卫氏族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王莽的掌控之中。
几年来,王宇与卫氏秘密往来的那些事,王莽非但早就知道,而且连细节斗知道的一清二楚。作为一个在宦海中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政治老手,若是连这点警觉性都没有,他的脑袋早就被政敌们割下当球踢了。
起初,当王莽得到中山国监视官吏的密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天啊!我的亲生嫡长子,居然与卫氏外人勾结一起暗中与他老子作对!真是翻天了!王莽又惊又怒,痛心疾首,暗自大骂:“这个孽畜!我不让卫氏回京,还不是为了我们王家!”
若是依着几年前的脾气,王莽肯定会把王宇找来,当面痛挞教训一顿。然而经过反复思考,他却止住了手。作为一个权谋场中人,他认为王宇虽然背着他做了一些“糊涂”事,但是王宇与卫氏保持暗中往来这件事从全局来看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原因如下:
第一,可以通过监视王宇与卫氏的往来,掌握卫氏的动向,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活动余地;
第二,王宇与卫氏的往来,能起到迷惑卫氏族人的作用。让卫氏对王宇抱有幻想,迟迟不敢采取更为过激的行动,而令王莽本人获得夯实寄出的时间。
第三,万一要是王莽失手落败(这是最坏的结果),卫氏上台,王宇烧的“冷灶”正好起了作用,王氏也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王莽可以说王宇的行动是他私下授意的,容易取得卫氏的谅解;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层因素,王莽才对王宇的行为听之任之,佯装不知。不过,他也有底线:只要王宇做的不要太过份就行。
从外人的角度来看,王莽的家庭中潜伏着很深的矛盾。他的正妻王氏是宜春侯王家之女,生有四子:王宇、王获、王安、王临。其中次子王获已于建平二年(西元前五年)被王莽“大义灭亲”给杀掉了。为此,王氏与所剩三个儿子都对王莽有怨恨。王宇虽是王莽的嫡长子,却并不得王莽的宠爱。这也是王宇之所以暗中结交卫氏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王莽难道就不怕王宇采取过激的行动,激起家族大变吗?
关于这个问题,王莽心中有数。他明知王宇、王安、王临对他不满,他却也不怕。因为,出了人所共知的四个儿子之外,他还有两个庶子——这才是他最心爱的儿子。
几年前他在南阳郡新都县落难之时,在当地包了两个小妾——增秩、怀能。这两人原本是王莽府上的使唤丫头,都被王莽暗中“收拾”了。只因他当时一心要做儒生的表率,不能给政敌以好色的“口实”。故而增秩、怀能没有名分。此后她们二人分别给产下一子:王兴、王匡。元寿元年,王莽被刘欣调回京师后,王莽也不敢让人知道,只好将这两对母子留在新都侯府上。
正因有王兴、王匡这两个“后备军”,故而他对继嗣问题胸有成竹。事实就是这样,王宇要是识相一点便罢,若是他敢造次,这王家家业的继承权,就没他的份了!
(二)再杀嫡子
再说王宇。他在与老师吴章、内兄吕宽商议之后,决定依计开始行动。元始三年(西元三年)夏的一天夜里,吕宽趁着夜黑风高,带着一桶猪血,准备涂抹在王莽家的大门上。正当吕宽在“干活”的时候,却被早已埋伏在附近王氏家丁们一举擒获。王莽下令严刑拷打,吕宽熬刑不住,最终供出了主谋王宇,交待了所有的一切。
看着吕宽的供词,王莽神色凝重,一言不发,不知在想些什么。他孤独地坐了很久,突然森然下令:“来人!将王宇抓起来,下狱问罪!”周围的家人惊恐万状,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些亲信近侍联想到几年前王获的死,感觉有些不妙,急忙跑去通知王宇的生母王氏。
王莽坐在书案前,一动不动,犹如一尊沉默的石像,心中却是翻江倒海。夫人王氏惊闻爱子获罪,发疯似的跑来,披头散发地跪下为王宇求情。
王氏跪在地上,哀求道:“夫君,打算如何处置王宇?”王莽冷冷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王氏夫人泣道:“夫君,你已经杀了一个王获了,难道今日还要杀了王宇么?他可是你的亲骨肉啊!”王莽不为所动,厉声呵斥王氏:“王宇大逆不道,与歹人勾结,欲图谋害我这个父亲,真是禽兽不如!要是再多嘴,我连你一起问罪!都是你生的孽种!”
王氏夫人嚎啕大哭,王莽却置之不理,厉声喝令:“来人!叉出去!”突然,王莽的目光落到了王氏身后的吕焉身上。吕焉是王宇之妻,吕宽之妹。此刻正身怀六甲,也挺着肚子跑来为丈夫请罪。王莽一见这个女人,更是怒不可遏:“好个下贱坯子,给我把她关进牢里!”
几日后,王莽令右将军甄邯上书王政君,禀报了王宇、吕宽一案的全部情况。甄邯的判决是:“所有涉案人等,一律处决。”死囚犯包括:王宇、吕宽、卫宝、卫玄等人。甄邯特别向王政君强调,这个名单是王莽建议的,并说王莽不敢以私废公,决不袒护儿子。
对于王莽“大义灭亲”之举,王政君深受感动。她专门下诏褒扬:“王莽身居周公之位,辅佐如成王之幼主,而行管、蔡之诛,不以骨肉私情而伤害君臣大义,朕心甚慰。安汉公忧国忧民,这种大义灭亲的壮举,应该嘉勉,实在是天下人之楷模!”
得到了这道诏书,王莽的心坚如铁,底气十足。他亲自下令:除了卫姬一人之外,族灭卫氏。王宇、吕宽、吴章等涉案人等,一律处死。
判决书下达了,大屠杀就要开始……
王宇毕竟是王莽的亲生儿子,待遇稍好一点,他在狱中仰药自杀。他的妻子吕焉只因有孕在身,只能等生了孩子后再杀掉。
接到王莽的命令,大司空甄丰派遣专使坐着驿车,火速前往各地诛杀卫姓家族及其党羽。数日后,卫宝、卫玄等所有卫氏家族人等,无论老幼,全部被处决。
一场血腥的屠杀,也在长安东市门口执行。吕宽的脑袋被当众砍下,身首异处,血流污地。吴章被判决腰斩,尸体还要被肢解,大卸八块。
对于吴章的那些弟子们,他认为,太学生们都是恶人的党徒,都应抓起来,不得为官。吴章的那些弟子们,早已吓得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