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莽王朝-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宝的去职,引起了朝臣的惊恐。大司空王崇觉得,王莽的手段真是太厉害了,实在难以共事。再这么下去,怕是有一天灾难会落在自己头上。与其被人赶走,还不如自动辞职为妙。三月二十一日,王崇上书请辞,离开了三公岗位。
王莽为了收拢人心,争取更为广泛的支持,又开始了新的行动。元始二年(西元二年)春,他除了将落魄宗室刘如意、刘宫、刘伦等人晋封为王以来,还特意绍封周勃等开国功臣子弟。这些人都被封为列侯及关内侯,总计一百一十七人。
 孙宝、王崇的出局,朝臣们再次领教到了安汉公的厉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看来以后还是不要多嘴的好。所有的朝臣都是提心吊胆,再也无人敢说王莽的一句不是……

(三)救灾之计

王莽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忍辱负重,躲过了人间大劫,重新走上了朝廷最前台,成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执牛耳者。不幸的是,他虽然侥幸躲过了“人劫”,却难逃天劫。
王莽上台前后,逐步进入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气候骤变期(第一次是在西周初年)。原本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突然变得变幻无常起来。春天干旱少雨,夏天酷热难耐,秋天害虫丛生。冬天则更严酷,要么是片雪不落,要么冰结数尺,奇寒无比,这就是千年不遇的天劫!
元始二年(西元二年),正当王莽煞费苦心地满脑子思考如何巩固最高权力之时,一场西汉建立近二百年来罕见的大灾,就要降临了。
这一年,冬春夏三季连旱,土地龟裂。“有旱必有蝗”,无边无际的蝗虫犹如乌云一样四处飘荡,把中原地区的庄稼吞食的一干二净。青州诸郡受灾尤为严重,民众们缺衣少食,面临饿死的绝境,各级政府又没有足够的存粮赈济,老百姓们不得不抛弃家园四处逃荒,饿殍仆道,哀鸿遍野。
大自然是残酷无情的,对于这场大灾,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王莽也不例外,在突临的灾难面前,开始也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本能地采取某些紧急措施。
自从汉成帝刘骜修建昌陵以来,国库空虚,国家疲敝。而官员、贵族们却奢侈无度,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王莽对此也是忧心忡忡。他没有做过地方官,也没有多少生产经验。早年他家虽穷,却从未下地干过活,全靠姑母王政君等亲戚周济。虽然没有经验,却不等于没有智慧。王莽也看到了国家目前存在的种种积弊。他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从上层开始做起:厉行节约、捐款赈济。他上奏王政君:“而今天下大蝗,百姓无衣无食,令人同情。臣侄建议,从太皇太后以下的所有人等,都应改穿没有花纹的丝帛衣服。同时,减省御用膳食,以为天下之表率!”王莽还奏道:“臣家虽不富裕,也愿捐钱百万钱、薄田三十顷给大司农府,以为朝廷赈济灾民之需。”
王莽这一带头,诸公卿大臣们纷纷效仿。三公、九卿以及满朝文武总共二百三十人参加了捐献。他们有的捐钱、有的捐田,还有的捐出了自己的空闲宅子。王莽心中欢喜:有了这么多的钱,这下就好办事了。他下令:将这些田宅按人口,平均分配给逃到京师的贫民、流民。但是,捐出来的这点钱财、物资还是不够用。他下令从国库中拿出一部分钱,在长安城中兴建五个里(民居点),新盖民宅二百所,用来安置流民。
在灾情稍微得到控制之后,王莽开始着手收拾人心。他上奏王政君:“有赖陛下盛德厚恩,最近以来,风雨依时,祥瑞并至。愿陛下恢复日常着装、正常膳食供应。作为臣子,我等都应尽力供养陛下,使陛下心怀和乐,安享晚年。”王政君问:“巨君,朕的衣食恢复了正常,你且如何?”王莽奏道:“臣侄身负国家重任,还应酌减。”王政君不悦:“你都知道这个道理,朕却如何不知?国家有难,大家还是都节约一点吧!”
从此,每逢水旱灾害,王莽就带头食素,不动荤腥。左右侍臣将此情况禀报王政君,王政君深为王莽一片赤心所感动。她派使者专程到安汉公府上传诏:“朕闻安汉公只吃素食,真是忧民至深,令人感动!今秋幸而庄稼丰收,请安汉公及时吃肉,为国家惜身!国家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忠臣!”
对于啸聚山林的流匪,王莽决定实行招安政策。九月三十日,王莽下令赦免天下囚犯,全部释放回家。又派执金吾候陈茂,劝降了江湖盗匪成重等二百余人。成重自首后,将其安顿在云阳,赐以公田、屋宅。成重的余党则全部被遣送回乡,为当地官府充当劳役抵罪。
总体来看,无论是救灾还是平叛,王莽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在如此罕见的大灾面前,他劝说王政君身行节俭,自己也以身作则,带领满朝大臣以及地方官员们捐款捐物,带领全国民众度过难关,真是值得称道。就此点而言,不知比汉哀帝刘欣强了多少!
救灾工作的成功,使王莽的声望日隆,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从这点来看,真是坏事里的好事。但是,还是有人对他表示怀疑:“安汉公大权独揽,又如此地收买人心,他想干什么?难道要篡位么?”
这年月,想做点实事,真是不容易啊……

(四)高士寒心

反对王莽的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朝中的高官政敌;二是某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无论当权的是董贤还是王莽,对他们有何分别?如果要选择的话,他们大半还是要投王莽的票。起码,王莽至少知道关心民众的死活。
眼下,王莽的地位与权势,与当年大伯王鳯几乎一般无二。他的权谋手腕,早已是“青出于蓝”,渐入炉火纯青之境。
在朝中,对王莽心存疑虑的人很多。他们在想:王莽大权独揽,威震天下。一旦他暗藏不臣之心,这大汉天下还会姓刘么?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为此一直忧心忡忡。他们明白,现在是王莽说了算,如果与之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既然无能为力,还不如走了好。二人打定主意,各自草章上奏,坚决要求退休。
接到龚胜、邴汉的“致仕”请求报告,王莽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王莽真想申饬他们几句:“太后年高,主上幼小。尔等才五十多岁,为何置国家于不顾,硬要退休?”
王莽想了想,又停住了手。他的性情倔强,自尊心很强。龚、邴二人如此不给面子,真是令人恼火!早先,王莽也曾私下与这二位联络过交谊。可是,这两人却“不识抬举”,从不理他。这一回,几乎同时提出退休,显然是串通好的。王莽越想越气:“我王巨君哪点对不住你们?不想干?那就回去养你的老吧!滚!”
想归想,做归做。既然不打算挽留,好话总得说两句。王莽入宫谒见王政君,建议同意龚胜、邴汉退休。王政君道:“我老了,巨君就看着办吧!”王莽就以王政君的名义下了一道策书:“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多年勤劳王事,勋劳卓著。而今年事已高,朕实在不忍心以公务烦扰二位。朕决定,准许二位的退休请求。请二位回乡之后,好自为之,继续修养品德,严守正道,以终高年吧!”对他们都给予优厚的待遇,遣送回家。
“春江水暖鸭先知”,知识分子的心是最敏感的。龚胜、邴汉二人,都是名震天下的高士。二人的去职,在读书人中激起了波澜。
九江郡寿春县名士梅福,听说此事后,长叹一声,默默无言。他抛弃了一切财产,离家出走,悄然失踪。几年后,有人在会稽发现了他。可是,梅福早已改名换姓,当了一个吴地的守城门卒。梅福此去,实际上是道家惯用的遁世之术。他是不得不走,他与王家有宿怨。早年,他身为南昌尉,多次上书汉成帝刘骜,为惨死狱中的京兆尹王章鸣冤叫屈,矛头直指大将军王鳯。王音、王商、王根当国的那些年,他多次上书直劝谏,却是泥牛入海,杳无声息。梅福一介书生,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王鳯等人却为何不敢收拾他,居然让他“逍遥法外”?
原因很简单,梅福满腹经纶,名高天下。此人年纪轻轻,就“明”了两部经书:《尚书》、《穀梁春秋》。在那时,读书人一辈子只要能读通一部经书,已经算是“高人”了。多少人穷经皓首,一辈子连一部书都念不完。这位梅福先生,居然读通了两部,何其了得!更“牛”的是,梅福不仅谙熟儒家经典,而且精通黄老之道。他精于吐呐养生之法,长于神仙之术。这样一位兼通儒、道的高士,王氏怎敢轻易动他?
事实上,王莽固然有点贪权之念,但是如果说他现在就有了篡位之心,实在是冤枉了他。自从元寿二年(西元前一年)他斗跨了董贤上台,到如今满打满算还不足三年。虽然现在权势显赫,但是如果现在他想造反,无异于自寻死路。
王莽现在所作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巩固权势,避免前几年的“覆辙”。刘欣当政的那六年,不仅是对王莽,对王政君,对王氏家族的所有成员来说,都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噩梦。
为了避免噩梦重演,王莽如此苦心孤诣地奋斗,就是为了王氏家族几百口的将来。王政君满头华发,还能活几天?王莽也已年近五十,如果不努力,一旦撒手而去,这王氏满门老小的性命,又当如何?
年轻的时候,王莽总是羡慕大伯王鳯,总觉得大伯真是风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如今坐上了这个位子,王莽深深感到:这个的“领头羊”,真是不好当啊……

(五)固本之策

王莽的恐惧不是没有道理的,真是如履薄冰,夙夜忧叹。
从稍远点来说,当年霍光一家何等风光,最终的下场如何?霍光坟土未干,满门几百口,无论老幼,都被汉宣帝杀的干干净净。近一点说,六年前,王莽刚接任大司马一职,就被刘欣“一撸到底”,甚至被赶出了京师,多年不能回来。大伯王鳯辛辛苦苦十几年建立的基业,几乎毁于一旦。若非刘欣死的早,这朝廷大权早就归了董贤了,哪里还有王家什么事?只要不被满门抄斩就不错了!
正是基于对未来的恐慌,避免重蹈覆辙。早在两年前,王莽就开始了“固本”行动:无论如何,也要从根本上防止外姓人夺权!当时,皇帝刘衎虽然登了基,但是在王莽的全力阻止下,刘衎的外戚被禁止进入京师长安,一律留居本地。
两年前,也就是元始元年(西元一年)春,王莽上奏王政君:“十几年前,孝哀皇帝(刘欣)即位,忘恩负义,大肆重用丁、傅两家外戚。这两家一夜暴贵,扰乱了国家大政,几乎使社稷倾覆!而今皇上年幼,又以大宗之身传承大业,延续孝成皇帝之香火。臣以为,今后应明确正嫡之大义,不要重蹈覆辙,作为后代效法之楷模!”
这一建议,真是说到王政君心坎里去了。当年,傅太后何等疯狂?把王政君气的死去活来。傅、丁两家何其骄纵不法?几乎把王家打入万劫不复之绝境。王政君当即准奏:“巨君此言及是!”为了确保永无后患,姑侄两个这次做的更绝,他们决定:慢说是刘衎的舅父卫氏一家,就连他的生母卫姬本人,也不许入京!
六月,王政君亲自下诏,令大臣甄丰为朝廷专使,奉玺绶前往中山国。就地册封卫姬为中山国王太后,又加封刘衎的两个舅父卫宝、卫玄为关内侯。同时,还加封刘衎的三个妹妹为“××君”。甄丰代表朝廷重申:卫氏虽是皇帝的亲属,却是“私亲”,并非宗庙血亲。
换句话说,皇帝刘衎的正式父亲是汉成帝刘骜,从今而后与他的生父中山王刘兴、母亲卫姬再无任何关系。从此,王政君、王莽用法令的形式,彻底关闭了卫姬入京当太后以及卫宝、卫玄入朝做辅政大臣的大门。临走前,甄丰特别警告卫姬、卫宝、卫玄等人,没有朝廷的诏书许可,不得擅自离开中山,更不许来长安!

 元始元年夏,甄丰办完了这事,回京复命,王莽很满意,王政君也很满意。但是,有一个人对此很是不解,时常面露愠色。这就是年幼的皇帝——刘衎。
刘衎真是一个“苦孩子”,早年患有严重的眼病,双目不能见物。若非祖母冯太后照顾,他早就没命了。冯太后被傅太后弄死之时,刘衎才三岁多。全凭着母亲卫姬含辛茹苦地拉扯及两个舅父卫宝、卫玄的照顾,这才侥幸活到如今。从这点来看,刘衎与母亲、舅父的感情应是相当深厚的。
可是,刘衎做了天子,却失去了与亲人们见面的机会。对此,他实在无法理解。虽然他也曾多次找那个白胡子老头王莽,也问过白发老奶奶王政君,得到的回答却只有冷冰冰的两个字:“不行。”刘衎一脸的茫然,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见亲生母亲一面,竟然这么难!?
在宽阔凄凉的未央宫中,所有的人刘衎都不认识,他很孤独。每天他只想着一件事:怎样才能与母亲见上一面。中山国的卫姬,也是一样,也在每日想念年幼的儿子,夜夜流泪。几年来,她曾几次上书,请求王政君、王莽恩准她进京探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王政君岂肯答应?王莽这边,更是没门,他每次都是严厉申饬:“中山太后,皇上已经不是你的儿子了,他是孝成皇帝之子!”
在王政君、王莽姑侄两个的强力干涉下,卫氏母子们被骨肉活生生地分离,天各一方,至死都没能再见一面。
到了元始三年,刘衎已经十二岁了。在骨肉分离的痛苦中,刘衎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每次想念亲人时,刘衎都会握紧了愤怒的小拳头。他虽年幼,却也终于懂了,之所以见不到母亲,都是因为眼前这个该死的老头——王莽,还有那个深宫中的老太太王政君在作祟。他在心中发誓:“安汉公,太皇太后,你们等着瞧吧!有朝一日,朕会给你们好看!”但是,对这两个人,他却毫无办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之奈何?
但是,无比绝情的王莽,也好像在为刘衎打算。这年,虽然王莽一如既往地坚决不许刘衎见其母,另一面却忙着给刘衎娶妻。
为了保住王家的外戚地位,王莽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既然做不了皇帝的舅舅,做个皇帝的岳父,岂不是名正言顺?如果女儿嫁给皇帝,那么未来的太子就是我王家的外孙啊!如此一来,保险系数岂不加大了?
政治,就是如此残酷。中国的政治,尤其残酷。在权力面前,一切亲情、友情都得为此让路。一切所谓的亲情、友情,都是在为利益服务。

(六)海选皇后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王莽开始了积极行动。他上奏王政君,提议册立皇后。他在奏章中说:“陛下即位已足足三年了,还没有立皇后,后宫嫔妃也空缺。以往国家的灾难,本由于无继承人,后妃的来路不正所引起(指赵飞燕、傅太后等人)。按臣之愚见,应引经据典,重新制定聘娶皇后、十二嫔妃之礼,以广求继嗣。臣建议,应从殷、周天子后裔及周公、孔子后代中,以及在长安的列侯之家中,选取适龄的良家女子,作为皇后的人选。”
王政君觉得有理,下诏给大司空府办理此事。主管官员呈上诸女名单,王莽的女儿及家族多在候选人之中。王莽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最终入选,故意上奏王政君:“臣德薄才微,犬女资材粗鄙,不宜与众女一起被挑选。这是臣之建议,请太皇太后斟酌考虑。” 很显然,王莽这是故作姿态。如果他真的觉得自己女儿不够资格,那么他就不应该让女儿参加这场游戏。
王政君年纪大了,还真的以为王莽实在诚心退让。她下了诏书:“王氏家族的女子,是朕的娘家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