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权论-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美国的立场中,可以看到超越过去和当前的理性的理想主义和务实才能的良好结合。
后者使前者能够充分考虑到当务之急,并为它们所修正。这就象在前方出现一个未经标
记的浅滩时,水手转舵绕其而行;等到看见了深水区时再按自己要去的方向恢复航向。
    上述这些表明了美国的领导者的英明才智,从而使我们能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过,
对于实际上还是领导者们行动的最终认定者的普通大众来说,仍有必要对近来动荡年代
中的事件予以特别关注。通过考察当今时代的种种迹象,我们可以马上知道它们给予了
我们什么机会并从而赋予了什么任务。我们需要履行这些责任,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
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和他们之间是受托人与委托人的关系。我们的领导者在行动之时不
可能无视人民的普遍意愿;而如果这些意愿和现实情形紧密相连,领导者就必须努力如
实地了解现实;并根据种种表现估测变化趋势。这是一个双重过程:一是观察现实,二
是得出合理的推论。正是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和实际结论规定了国家决策的大致方
向。如果有了这些,国家的举措也就有了保障,也就可以放心地让政府去处理日常事务,
而一个得到了人民的坚定支持的政府在这个世界上将无比强大。包括我们在内的一般大
众常常被人抱怨反复无常,不过这不是因为我们在本质上就变幻不定,而是因为现实常
常有不同的表象,从而使人有着不断变化的认识和心绪。对此的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努
力的思考以切实地认识现实。
    那么这些现实总而言之又是什么呢?在当前世纪结束之际,形势的发展已使世界商
业成为了所有强国的竞争所在。一些国家或许不敢奢想成为商业霸主,但每一个国家都
希望增加或至少保持自己在商业收益中的份额,而这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能
力,也取决于在尽可能广泛的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由交换的能力。在商业竞争中,多数国
家对它们的自然资源状况都不感到满意,而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势,如美
国就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和对其的使用能力。这样,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各国在起跑之
时就优劣分明了。由自然资源状况决定的差异相对是不易消弥的,且不会因人的急迫心
情而改变。于是不少国家就企图通过扩张领土并在所把持的地区内建立自己的商业优势
来促进繁荣。这样做或需要进行赤裸裸的兼并,或需要培养起压倒性的政治势力;而这
两者都意味着使用强制性的力量,从而会激起抵制,因为其他国家不愿自己的权利为强
力所剥夺。这样竞争就转化为了冲突,不是商业竞赛,而是陆上或海上的军事力量成为
了斗争手段。
    在欧洲和美洲区域内,总体而言,领土占有状况已经定形并有所保证,而且任何可
能的疆界变化都不会明显改变全球商业态势。澳洲大陆也已被占据,其周围海中岛屿的
政治归属也被文明国家间的安排所确定。非洲大陆除了极少的例外地区也处于同样的状
况之中,该大陆的商业关系由业已在那儿有着稳固且不受挑战的权利的国家所操纵。不
过,在商业上,居民的稀少和落后使非洲无足轻重。
    因此,现在只剩下亚洲了。前文已经从世界政治的角度探讨了亚洲的形势,对包含
在不同的结论中的讨论结果应在此作一总结,以便能更好地推进我们的考察,尤其是围
绕着美国政策的考察。如前所述,亚洲地区目前处于政治动荡之中,从而容易受到外来
影响而深刻改变;在地理上,它大体位于北纬30度至40度之间,在这条六百英里宽的地
带中,有着亚洲土耳其、波斯、阿富汗和包括大部分长江流域在内的中华帝国的绝大部
分。在上述两条纬线的南北,英国和俄国分别握有主宰性的、稳固的政治权力。由于商
业控制所领先的军事力量的性质,这两个国家一个主要以陆地为根据,另一个以海洋为
依托。同样已经指出的是,倚仗政治侵渗而不是与其相反的纯粹商业竞争在远东谋求商
业控制的基本问题正左右着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对抗。在亚洲大陆范围内,就亚洲的问题
而言,军事力量的作用典型地体现在了俄国和英国身上。这两个国家分别拥有世界上最
大的陆军和海军,他们发展商业的手段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主张自由贸易,另一个
则主张通过绝对地废止他国权利或取得超乎一般的特权来实行独占。
    还曾提及的是,亚洲大陆之外的其他一些强国——包括美国的领土状况使它们就军
事力量而言属于海军国家,而且在一般政策而非正式同盟的意义上是和英国站在一起的。
它们和英国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实现手段上都十分类似;而且,和英国一样,由于地理
上的遥远和在世界其他地区有着关键利益,它们也缺乏在中国内陆充分使用军事力量的
能力。这个缺点尽管早已存在,但如今得到了更令人信服的印证。不过和欧洲相比,美
国受到的影响小一点:因为经由最短的航路,美国离东亚更近;因为凭借对美国的防御
至关重要的海洋,我们更能自如地采取对外行动;因为我们的财富巨大且日益增长;也
因为我们在亚洲有着菲律宾这个根据地,它处于海上,和中国离欧洲一样地遥远,对我
们的防卫具有意义。不过,太平洋的和南非至英国问的距离一样长的宽度使我们不容易
在东亚进行军事行动,这必然促使我们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做。日本虽然离亚洲大陆很近,
但它有限的幅员、人口和财富必然会使它的力量长期受限。
    由于上述原因,所有海上国家要想实现它们的商业目标,不能通过炫耀武力——虽
然多少需要一点暴力手段,而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这种优势最明显和最令人信服的
体现就在于商业及来自其中的种种好处上。借助于商业,我们可以希望道义和精神能得
以传播;而人一旦拥有这些,他就会看轻物质上的享乐,认定人不是仅为面包而生存,
而从这其中我们必定能看到亚洲复兴的希望。目前,除了俄国和与其结盟的法国,其他
为在亚洲、尤其在中国的优势地位而竞争的国家基本上都以广泛意义上的海权为后盾。
一方面,海权体现在海上商业上。海上国家期望能从商业中获益,并通过互利互惠来影
响中国;另一方面,海权也表现为海军在海洋和可航行水道上的军事行动。海上强国依
靠这些来维护它们在对华贸易中的地位和权利,防范通过逐渐侵削或断然使用武力,将
它们全部或部分地从中国排挤出去,限制它们的贸易自由的企图。着眼于这种企图,前
文已对当前一般形势的军事和政治特征作了探讨,在此不再重提,不过有一个地方是例
外。
    这个唯一的例外针对的是长江流域。在笔者看来,长江流域在政治和商业上都极为
重要,为此需要多强调几句。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
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
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
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
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利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
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
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
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
有三十倍的收获。
    不过,商业扩张以及从其中产生的好处只是使欧洲国家如今向中国施压的部分原因。
东西方文明的接触及相互的影响不能一直被漠视,也不能因为围绕着不受干涉权利及所
谓的独立国家的自我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利的争论而延误彼此间的交流。这种相互影响过
程已经开始,而且既不可折回也不能被阻止。所以我们能够积极去做的就是引导这个过
程,并争取实现一种良好的环境以使两个文明能自由地发挥各自的影响,就如获取经济
利益的动机毫无阻碍地驱使人们一样。各国已坚持要求中国给予自由买卖的权利,并不
讳言中国人必须和我们进行贸易,不过他们可以完全由适用于人类的获利动机来决定自
己的行动。这样,我们也可以要求我们的思想能在中国自由传播,而且中国人有着交流
思想的自由。当然这不是强迫他们去倾听甚至接受什么。对后一种要求找不出什么站得
住脚的反对意见,它和前一种贸易上的要求本无二致。如果我们得到的极大好处仅仅是
中国在商业上的开放,那么一方面中国会因我们向其提供的物质好处而富有和强大;另
一方面,由于中国对于在很大程度上驾驭我们的政治和社会行为的精神和道义力量缺乏
准确的了解,它对上述好处的运用又是让人无法把握的,而这对于我们和中国都意味着
极大的危险。当然,我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未能履行我们的原则并不会使这些原则失
去合理性,而且应承认有时即使未能很好遵循它们,我们也能获得收益;不过,在奉行
准则方面的过失无疑会使我们不能达至圆满。展望历史,我们也许会受到鼓舞,忠于理
想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在深远地发挥着效力,尽管还有不少东西有待它去实现。
    看来在处理中国问题之时,首要的目标是:1。防止任何外部国家或国家集团处于政
治上的绝对控制地位;2。坚持门户开放,而且是在超出对这个词的一般理解的更广泛的
意义上。也就是说,中国不仅应在商业上开放,也应对欧洲的思想和来自各个领域的欧
洲教师开放,不过后者应是自愿来华者,而不是某国政府的代理人。就实际意义而言,
向中国施加思想上的影响远胜于仅仅给予它商业实惠;而且对欧洲国家说来,中国变得
有序而强大而与此同时却又没有为在欧洲凌驾于物质力量之上的公正、高尚的观念所熏
陶那确实是件危险的事。所以,对传教活动的强烈反对理所当然是荒谬之极的,这和对
和平的发展与进步的追求完全相背离。在欧洲,基督教和基督教教义和任何哲学或科学
工作一样在精神和道德领域发挥作用,并且共同构筑了欧洲文明。虽然基于量和质两方
面的估计,关于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的性质与程度有着不同的意见,但影响确实存在是
无可否认的。从纯粹的政治观点看,基督教思想、教义和欧洲任何其他形式的活动有着
同等的进入中国的权利,而一些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冒犯也不应被当成将基督教排除于中
国之外的合理理由。修建铁路并不是一种基督教活动,但却触怒了许多中国人,只不过
他们由于这种行为已被其政府允许而只好敢怒不敢言罢了;而中国政府对传教活动的同
意却不能促使中国人对基督教士洗耳恭听。在中国的贸易开放上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凭借
压力取得的,而最重要的施压手段就是战争。商业借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来开辟道路,而
思想,无论世俗的或基督教的,只要求借言论的自由而传播。
    既然当前的世界历史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而中国漫长的变化趋势也处于了
一个将决定未来前景的转折点,那么对美国来说,它的公民完全有必要认真考虑他们的
国家在中国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并如何为此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是目标和能力两方面的。
目标上的准备是一个精神和道德过程,它使我们首先制定何为正义、何为不当,然后再
仔细选取一个行动方向,也就是形成一项政策,它是粗线条的但目标十分明确。能力上
的准备是物质行为,包括两个相关的要素:1。作好必要的武力准备;2。按照政治形势的
切实需要来削减义务。这能使我们节省下力量并将其补充到必要的地方去以加大力度。
    我们应全神贯注地考虑政策和能力这两个主要方面。就中国而言,最近在那儿发生
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已促使我国政府就它的目标与原则发表了一个宣言,申明我们在现在
及将来都将继续执行业已体现在过去的行动中的政策。对我国人民来说,他们现在首先
要做的不是设想一个什么新政策,而是思考一下我们过去的政策是否符合他们的良知,
是否符合他们的是非感,是否体现了他们对于现实的期望。依我的理解,对我国的现行
政策可做如下阐述:我们坚决要求获得平等的商业权利,同时将努力尊重中国的领土完
整以及独立选择自己的政策和政治制度的权利,我们不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除非发生
了在国际范围内不可容忍的事情。
    不过在阐明这个政策之时,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该政策和透过具体行动和基本趋
向而表露出来的其他国家的政策并不一致。对这些差异用不着大惊小怪,但绝不能掉以
轻心,必须将其作为对我们的政策有所影响的因素而加以考虑。这种影响不是表现为使
我们的基本原则或对于中国的具体政策发生动摇;而是表现为我们需要针对这些分歧做
好充分准备,并判断有哪些不太重要的对外问题不值得过于较真。在一些次要的问题上
毫无必要地过于投入是自我麻烦,由此而生的枝节只会妨碍我们或普遍人类的利益。
    简而言之,我们并没有什么把握能得到随‘门户开放’而来的商业利益,除非我们
为争取中国的开放而付出应有的努力;我们也没有什么把握使中国的领土完整能切实得
到尊重,除非我们不仅愿意发挥道义影响,而且在必要之时毫不犹豫地以物力反击任何
会排挤我们的商业、削弱我们的影响的专断行为。我们相信且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影响
是正义的,它是发自于一个尊重他国人民自行决定其命运并尽可能地发扬光大自己的信
仰之权利的国家。不过,我们如果要在中国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中国的代表人物
认识到我们既有意愿又有能力来帮助他们抵制任何超出合理限度之外的要求,我们考虑
的不是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是世界的普遍利益,我们不可能毫不受损地和这种利益相分
离。这些原则只有在具体情况下才会有具体的体现,不过我们可以先在一般的意义上肯
定它们,使其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并为他人普遍了解。我国政府最近向外国政府发送声
明就是本着这种精神。
    我要告诉那些收到上述声明的国家,美国政府不可能让中国问题放任自流。中国应
该乐于接受外来的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高深的思想并将其融为已有,从而从其内部实现应
有的变革。国家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出现或获得新生;单凭外来压力也不可能使体现于个
体身上的优秀素质为一个国家组织所拥有。变化过程只有始于内部并且以其有固有的或
植入的活力为条件。不过,今天的中国还不具备进行自我更新、从外界自觉地吸收、消
化精神营养的内在动力,而日本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至少大致具备了这点。当然,外来压
力也确实迫使日本要进行变革,不过日本人并没有主动地去寻求压力的刺激。日本只是
曾经排斥过外来思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