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业的基础。凭借这个资本,袁世凯从此便声誉鹊起,扶摇直上,一飞冲天了。
但是,这凡事它有好也有坏,袁世凯是有成绩,但其为人还是跋扈了点,因此招来很多人特别是满清贵族的妒忌,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世凯要反清叛逆云云。据说当时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荣禄也听信谣言,前去小站查看,若一旦发现有谋反迹象的话,就立刻剪除袁世凯。
不料荣禄去了小站后,发现袁老四训练的这新建陆军还真是军容整齐、器械鲜明&;not;、壁垒一新完完全全的一支英武之师,当时就给荣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荣禄作了一辈子的军人,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现代化的新式部队,爱才之心油然而生,回去后不但未对袁世凯痛下杀手,反将他引为心腹,大加重用。由此,袁世凯便投到了荣禄的门下。
众所皆知的是,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开始表现也很积极,维新派亦将之引为知己,并向光绪皇帝大力推荐了他。只可惜后来风云突变,袁世凯为了自保,将谭嗣同夜访之事向荣禄全盘托出,导致六君子喋血街头,光绪皇帝也被软禁瀛台。
袁世凯靠出卖维新志士而染红了自己头上的顶戴,在戊戌政变后,袁世凯得到了慈禧太后和荣禄的信任,在后来的军队调整中,荣禄将甲午战争后的那些残兵败将重新编为武卫军,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荣禄自己掌握了武卫中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则被编为武卫右军并发展到了17000人,这两支军队是武卫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时值乱世,枪杆子里出官衔,袁世凯就靠着这支部队,机会接踵而至。早在1897年,袁世凯便被擢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主持练兵;1898年变法时期,袁世凯又升任工部右侍郎。1899年,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由于原山东巡抚毓贤剿抚不当,袁世凯便奉命率武卫右军由小站开往山东德州,以会操为名进行镇压,袁世凯也由此出任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并正式跻身于晚清政坛。当时袁世凯不过四十刚出头,已经是远胜于他家的那几个进士、举人大老爷了。
1900年,由于袁世凯手段强硬,义和团在山东呆不下去,便转入直隶、天津境内,清廷再出昏招,义和团竟然进入北京,局势完全失控,结果八国联军杀入北京,慈禧太后慌了手脚,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窜到西安。这时袁世凯却按兵不动,只管保住一方平安,这义和团的老家反风平浪静。说的也是,庚子之役,荣禄的武卫四军几乎全军覆没,唯独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不仅完整保存下来,还乘机将山东旧军三十四营淘弱留强,编为二十个营,定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带到保定后进行训练。至此,以小站新建陆军为骨干的武卫右军反而发展到19600余人。
瞧瞧,你说这袁老四厉害不厉害?
袁世凯对局势的认识和掌控,使得他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辛丑条约》签订佛,李鸿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临死前还特地向朝廷举荐袁世凯。由此,1901年11月,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俨然已是年富力强、权势显赫的袁宰相了!
此正谓,乱世出英雄,竖子亦成名!
(下一节:《五、大展拳脚,北洋军初露峥嵘》)
五、大展拳脚,北洋军初露峥嵘(1)
    八国联军撤退后,按《辛丑条约》的规定,清军不得驻扎在从天津到北京的各要地。正当列强们得意的时候,一些身着警察服装的队伍突然出现,将这些地方全部接管。这些人看起来不是军队,因为他们是穿的不是军服;但仔细一看,他们其实就是袁世凯手下那些训练有素的新军士兵,只不过刚脱下军装,又换了身警察服而已。
以新军充当警察接管京津要地,这是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第一着棋,各国列强一下被弄得有苦难言,无话可说,不得不暗自佩服这个中国政坛上的新强势人物。
当上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依旧重点关注练兵事宜。1902年1月,经朝廷的批准,袁世凯从顺直善后赈捐款项中截取一百万两银子,作为募练新兵的费用。袁世凯派王士珍、王英楷赴正定、大名、冀州等地,严格挑选了六千壮丁,然后将他们带回保定训练,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
在小站练兵的基础上,袁世凯进一步改革并完善了军队的制度,这就是仿效德国常备军的制度,制定《北洋常备军营制饷章》。这个新军制把士兵分为常备兵、续备兵和后备兵,其中规定:常备兵支给全饷,每月饷银四两二钱;服役满三年后退为续备兵,月支饷银一两;再过三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再减半;续备兵和后备兵平时各就其业,只在冬季农闲的时候统一训练一个月(这个月发全饷),以保持战斗力;再过三年后才除军籍,重归平民,不再征调。
在作战部队之外,又设立了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军乐队等后勤保障机构,这个军制和现在实行的现役、预备役和后备役制度已经有很大的类似之处了。
为了更好的练兵,1902年6月,袁世凯又在保定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叫做北洋军政司,作为直隶全省练军的领导部门,袁世凯当仁不让,自己兼任督办。军政司的下面设有三处,一是兵备处,以刘永庆总办(后由王士珍接任),主管粮饷、考核、筹备、执法和医务;二是参谋处,以段祺瑞为总办,主管谋略、调派和测绘;其三是教练处,以冯国璋为总办,主管学务与校兵。袁世凯创立的北洋军政司(1904年改称督练公所),不仅是1903年末清廷成立练兵处的蓝本,也是后来各省设立督练公所的标准。
在新政时期,袁世凯还是很想有作为的。1903年3月,袁世凯向朝廷上了《陆军训练简易章程》一折,里面详细阐述了对督练全国新军的办法,请求朝廷设立练兵处,作为陆军的参谋本部,统一考察全国新军的编练情况。不巧的是,当时掌握军权的靠山荣禄重病在身,不久就去世了,令袁世凯十分的失望。
接替荣禄掌握实权的是庆亲王奕劻。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的孙子,是清朝享有世袭罔替特权的少数亲王之一。其为人才智不高,但喜欢贪权纳贿,做事并无太大主张。袁世凯见荣禄已死,也只得当机立断,向庆亲王奕劻靠近。奕劻早闻袁世凯的大名,对袁世凯的银弹也颇为喜欢,于是两人相处甚洽,一拍即合,在朝政中结成了统一战线。
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因为袁世凯说成立了练兵处可以使军政和军令集中于朝廷,一旦战争爆发,也便于更有效地统一指挥、联合作战话固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还得看这个练兵处掌握在谁的手里。
当年12月,练兵处在北京锡拉胡同成立,名义上奕劻是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但这个奕劻哪里懂得什么练兵,没干两天就觉得吃不消,让袁世凯去全权负责了。袁世凯当然也不能太露骨,这时有太多的满人亲贵正红着眼睛盯着他呢?
于是,袁世凯决定以退为进,遥加控制。当时练兵处设提调和军政、军令、军学三司,袁世凯便以自己是直隶总督不能驻京为由加以推脱,将自己手下的人去唱主角。袁世凯这招很聪明,当时全国练兵,练得最好的也就是他袁世凯和他手下的那些人,只要练兵处成立,那些职位就非袁世凯的人莫属了。
果然,在袁世凯的引荐下,他的那些老朋友和老部下一个个鸡犬升天:徐世昌被举为练兵处提调,刘永庆为军政司正使,袁嘉谷为副使,段祺瑞为军令司正使,冯国璋为副使,王士珍为军学司正使,陆建章为副使。当然,袁世凯觉得这样也太过分了点,于是便奏举铁良为练兵处襄办,既表示自己重视皇族人材,也免得满人群情汹涌。不过,区区一个铁良,即使他再有能力,也斗不过袁世凯的那帮人。
(未完待续)
五、大展拳脚,北洋军初露峥嵘(2)
    前几天因为四川地震,几万人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想到他们的遭遇,实在无心更新。如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去了天国,愿他们能够在天国里平安。
现在灾区还有很多人无家可归,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灾区需要医药、食品等物质,还需要抚平心灵的创伤,请大家尽自己所能,为灾后重建出一份力!
++++++++++++++++++++++++++++++++++++++++++++++++++++++++++++++++
++++++++++++++++++++++++++++++++++++++++++++++++++++++++++++++++
(接上文)
既然自己人掌握了练兵处,那一切号令当然是以北洋常备军的规矩办。随后,练兵处以袁世凯制定的那些制度为蓝本,拟定了新的营制饷章及陆军学堂章程等各项规章制度,令各省遵照办理。这实际上是将袁世凯那一套办法改头换面后向全国推广。由此,袁老四的影响终于推广到全国了,他的理想实现了。
袁世凯控制练兵处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借助练兵处来截取练兵费用。清廷决定在大举练兵后,向各省摊派了练兵费总计银八百三十六万两。袁世凯为了促成此事,假装响应朝廷号召,代表直隶带头先认筹了一百一十万两,另外还令直隶的官吏捐银十万两,以表示自己对国事的一片赤诚之心(反正钱是老百姓来出)。等到这些钱到了练兵处,那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北洋军先占先得。如1905年,各省实解练兵费总计九百零十一万两,其中就有六百多万两用于编练北洋各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到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袁世凯便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原来那万把人的队伍早已不入他的法眼。正如他给徐世昌的信中说的,“所谓自强者,非凑饷百十万,募兵数千人之谓也。心须放手经营,筹饷数千万,练兵数十万,然后可语自保。”袁世凯野心之大,做事之魄力,可见一斑。
在清廷的支持下,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常备军先成立左右两镇(镇和师相当)。左镇就是在前面的六千新练军基础上,再增募两营,总共分为四标十二营,于1903年6月在保定成军,这是最早练成的一个镇,也就是后来北洋陆军的第二镇。
1904年4月,袁世凯派人到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招募新兵,练成北洋陆军的第三镇,驻扎在保定。1903年底,袁世凯将保阳练军、马队及驻马厂的北洋亲军元字马步等营改编,1904年3月练成北洋陆军第四镇,分驻在天津小站和马厂。1905年5月,袁世凯以山东武卫右军先锋营为基础,从第四镇抽调步、炮六营,另外再到山东招募一些新兵,合编成北洋陆军第五镇,驻扎在济南和潍县;1905年2月,袁世凯将驻京的武卫右军和江南调来的自强军二千人合编为北洋陆军第六镇,仍驻原地。
也许有人会问,北洋陆军不是有六镇吗,怎么少了第一镇?不错,是还有一镇,不过这镇是由旗兵组成的,当时清廷任命袁世凯为京旗练兵大臣,从驻京旗兵中挑选三千人,由袁世凯拉到保定进行训练,当时称“京旗常备军”。由于这些旗兵一贯懒散,不听命令,袁世凯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最后只好奏请满族贵胄铁良来充当京旗练兵翼长,自己也乐得清闲。后来,这支部队的番号便是北洋陆军第一镇,实际上不是袁世凯所能掌握的。
至此,北洋陆军六镇大体编练完成。
按北洋陆军的编制,每镇官兵定额为12500左右,不过一般都不会满额。每镇下面辖步兵两协(旅),骑、炮兵各一标(团),工程和辎重兵各一营,另设有军乐队;每个步兵协辖两标,一标三营,一营又分前后左右四队(连),每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班)。每棚设正副班长各一名,正兵四名,副兵八名,共十四人。
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譬如各镇的主要将领,几乎都是由袁世凯一手选定,个个都是小站出身: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是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是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下面担任协统、标统的还有雷震春、陈光远、李纯、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等;至于营管带更是多了。袁世凯对那些镇统制也不放心,经常调来换去,就是怕他们象自己一样,在下面再培植自己的势力。
由于军队扩编太快,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的那些老部下大都已经升任高级军官,原来武卫右军的四所随营学堂的毕业生已经不敷使用,于是袁世凯便决定抓紧创办一些新的军校,以充实到日益壮大的北洋陆军中去。
(未完待续)
五、大展拳脚,北洋军初露峥嵘(3)
    继续更新,请大家继续为灾区努力!
+++++++++++++++++++++++++++++++++++++++++++++++++++++++++++++++++
+++++++++++++++++++++++++++++++++++++++++++++++++++++++++++++++++
1902年6月,袁世凯在保定开办了“行营将弁学堂”,由冯国璋督办,雷震春总办。这个军校的学员主要从直隶境内淮练各军的营哨官弁为学员,后来山东、山西各省也有选送官弁前来学习,当时以八个月为一期,共举办三期,毕业学员五百多人。
对于北洋陆军中现役的军官和士兵,1906年6月,袁世凯在天津韩家墅另设了陆军讲武堂,以蒋雁行为总办,规定“全省带队各官均须分班轮流到堂讲习武备”,对在职军官进行轮训。陆军讲武堂先后办了六班,共毕业学员七百多名。另外,袁世凯还设立学兵营,从北洋各镇正副兵内考取四百名为学兵,“授以各种战时实用及训练新兵等法”,学习一年后仍回本镇,“专备拔充头目之选”。
与此同时,袁世凯还在保定设立各专业军事学堂,如武备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这三个学堂都是短期训练班,但也培养了一些军事人才,比如后来声名显赫的吴佩孚就是测绘学堂的毕业生。后来这三个学堂的毕业生都并入北洋武备速成学堂继续深造。1905年,袁世凯又从武备速成学堂中挑选出一百多名优秀毕业生,加习了军事师范课程,组成了北洋武备师范学堂,以冯国璋为督办,准备让那些毕业生前往华北、东北和西北各省的陆军小学堂充当总教习和监督等,以扩大北洋军的影响力。
1905年9月,袁世凯开办了宪兵学堂(后改名陆军警察学堂),以张文元为监督,从北洋各镇中选拔排长或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五十名为学员,又从士兵中考取体格强健者一百五十名为学兵,学制一年,毕业后“编为宪兵队,分驻各镇,以维军纪”。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宪兵队了。
除了这些应急性的军校外,袁世凯在1903年提出了一个创办一个完整的正规军校体系的计划,以在全国推广。这个计划先从武备小学堂开始,按学制学习后递进到中学堂和大学堂,“合计通筹以十二年为卒业”,以培养“将材”。当年11月,袁世凯先在保定和姚村开办了两所陆军小学堂,以廖宇春为总办,两所学堂每年各招收学生一百名,三年学制。第二年,袁世凯又奏请设立军医、马医、军械和经理四所专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