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明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主明疆- 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胡濙表明来意,看一眼殿中的卓轩,已然窥出了景泰帝的心机,当今天子恐怕不会对瓦剌人过度示好,若瓦剌人胆敢翻脸,必要时,景泰帝就会祭出卓轩这柄“利刃”。

    这显然是在向一帮老臣示威!

    胡濙料定自己此番进谏铁定会碰一鼻子灰。

    盯着胡濙微垂的老脸,景泰帝眉眼间有股冷意,表情不像以往那样温和。

    朱祁钰与他哥哥不同,他待大臣宽厚,却极有主见,并不会被朝中鼓噪声蒙蔽圣听。

    他勉强答应与瓦剌达成和约,准许瓦剌定时、定员派出少量使臣,携带马匹、貂皮或银鼠皮前来朝贡,明廷以贡品数量,依质论价给赏,相当于以优惠价格收购瓦剌人带来的贡品。

    景泰帝将瓦剌人的贸易需求牢牢限定在朝贡的范围之内,除了按以物易物的方式收购其贡品外,严禁官民与其进行额外的贸易活动。

    他绝对不会答应向瓦剌派出大明的使臣,不搞什么回访活动,瓦剌使臣爱来就来,不来拉倒!

    正统年间,明廷时常向瓦剌派出使团,许多背景显赫的豪商跟着使团远赴瓦剌,将大明的财货源源不断输往胡虏。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朝中大臣一旦作为使臣出使瓦剌,或被对方收买,或被鞑子扣押,慑于其淫威,经常答应瓦剌人的过度需索。

    瓦剌向大明派出的使臣在京城说话不管用,可大明自己的大臣出使瓦剌归来,每每帮着瓦剌人说话,朝中君臣就不能不听。

    景泰帝当然不会忘记正统年间的惨痛教训。

    “朕记得永乐年间,朝廷从不向瓦剌、鞑靼遣使,彼时对方依然不废朝贡,甚敬大明,而正统年间大明派出一拨又一拨使臣远赴虏廷,满足其无度需索,割肉饲虎,反而激起了其无厌的贪欲,导致国之将亡!可见,要想与鞑子和平相处,不在于明廷心有多诚,而在于大明自己有所凭恃,泱泱上国凛然不可犯!”

    闻言,卓轩心中一动,他不得不承认,天子的话语非常振奋人心,若历史给予必要的机遇,景泰帝完全有可能成为千古以来最杰出的皇帝。

    以前朝中老臣常拿上皇说事,以迎回上皇为借口,力劝景泰帝向瓦剌人示好,可如今上皇已经回国,借口没了,想必老臣们比较尴尬,只能赤膊上阵,赤裸裸的毫无遮掩。

    胡濙没了借口,却依然振振有词:“陛下,而今大明与瓦剌方达成和议,大明正好可利用这一机遇期,训练边军,充实边境战备物质。若不答应也先的请求,对方必然会挑起边境事端,一旦如此,到时候边运不敢进前,关外之地不得耕种,并非只有大同、宣府两地势危,直隶人民也将无法安居乐业,望陛下三思,不妨姑且向瓦剌示好,休养生息数年后,大明兵精粮足,再定别的计策不迟。”

    卓轩颇为吃惊,胡濙竟然说出了“人民”这个词,人民不是现代词汇么,怎么早在数百年前就被大明君臣用烂了?

    他更惊讶的是,胡濙居然好意思拿休养生息说事!如今大明占据优势,不主动远征瓦剌,就已经是在休养生息了,瓦剌人还想怎样?

    还“数年后大明兵精粮足,再定别的计策不迟”,按胡濙的思路,再等一百年也不行!

    仁宣十年,正统十四个年头,前后共休养生息二十四年,可正统十四年瓦剌人挥师入关,大明立马被打回原形,难道养精蓄锐那么长的时间,大明还没准备好?

    一旦回到正统年间割肉饲虎,一味向瓦剌人示好的老路上,泡在温水中的感觉还不错,就不想求变,不会再有别的计策了!

    景泰帝不耐烦的一挥衣袖,语气低沉有力:“使臣不须遣!”

    天子连废话都懒得多说一句,胡濙抬眼瞧见景泰帝脸色铁青,不敢印帕臣绦伞

    “臣等告退。”

    礼部一帮官员躬身退出乾清宫,卓轩终于明白景泰帝为何在乾清宫召见官员了,天子好像在躲避什么······可天子的心意显得异常笃定,他犯不着躲谁呀?

    景泰帝再次走下御台,来到殿中踱步,目光如炬,里面似有风云翻卷。

    胡濙的进谏只是预热,接下来,狂风暴雨将至,许多老臣肯定会反复找上门来闹腾,可景泰帝这次铁了心,再也不会被一帮老臣气得差点当场吐血了。

    “明知道重回正统年间的老路,大明没有前途,这些廷臣为何还要与朕争论?”

    卓轩如今是个生意人,认定了祸出口出的古训,不想再玩“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游戏,就淡然应道:“朝廷大事非卓轩所能置喙。”

    “无妨,你是一个素人,并非官场人士,朕倒想听听你的见解。”

    “想必陛下心中有数,大可不必明知故问。”

    “嗯?”

    景泰帝驻足,静静盯着卓轩,一副等着对方回话的样子。

    烦不烦啦!卓轩来了气,也顾不了商人的身份,当即禀道:“陛下,臣哪知朝政的玄奥?在老百姓看来,世人不会无缘无故的与人争论,争得不可开交,只有权与利才会让人如此。”

    “权?利?”景泰帝举目望向门外,眼中有分落寞,“是啊,大明与瓦剌若再起冲突,朝中用人风格便会迥异于往昔,许多人失去了话语权,大权旁落,心有不甘啦!而那么多的世家子弟囤积丝绸,不就是在等朕松口,答应向瓦剌遣使,他们正好派人随使团奔赴瓦剌,将那批丝绸卖个好价钱,牟取暴利吗?”

    朝政有时候就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争来争去,嘴上说得冠冕堂皇,可都离不开权、利二字,答应瓦剌人的需索,这对社稷未必有利,与天下百姓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却关系到一群特殊人物的切身利益。

    “皇后殿下到!皇太子殿下到!”

    门外内侍的通传声惊醒了殿中两位各想着心事的男人。

第203章 今非昔比() 
“臣卓轩参见皇后殿下,参见皇太子殿下。”

    景泰帝没有发话,卓轩就不想主动回避,反正皇后母仪天下,理论是是天下万民之母,哪有儿子回避母亲的道理······

    大明百姓打出生那天起,除了自己的生母,居然还有一个无比高贵的国母,这感觉好奇怪!

    行礼时,卓轩大着胆子抬眼看了看汪皇后,见她气质温婉,举止却不失落落大方,真的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好像不宜用是否美貌来评价其姿容。

    “本宫知道,你叫卓轩,卓将军不必多礼。”

    一旁的皇太子朱见深直直的望着卓轩,微含笑意的双眼仿佛会说话:原来你就是卓轩,我听过你的故事!

    朱见深年仅三岁,按这个时代的虚岁计算方法,他已在人世间经历了四个年头,所以,他的官方年龄应该是四岁。

    “陛下,臣妾送来一碟乳酪,请陛下用一些。哦,皇太子谨记陛下的教诲,每日勤奋习字,都能认出百家姓中的一大半了。”

    “嘿嘿嘿······”景泰帝对自己的侄儿好像很不错,笑着过去摸了摸朱见深的脑袋。

    “杭妃殿下到,皇子殿下到!”

    听见门外内侍的通传声,卓轩不禁暗中嘀咕起来,景泰帝为何还不让我回避?见到一个皇后倒也罢了,如今又见一个幽居深宫的皇妃,景泰帝的损失大了去了!

    杭妃领着皇子朱见济入殿,卓轩择机给二人行礼,没忘乘机瞟杭妃一眼。

    “约,这大概就是卓将军吧?卓将军别多礼。”

    杭妃的姿容端雅、清丽,眉眼间自带一分娴静气韵,与景泰帝倒是很搭。

    想景泰帝当初为郕王时,与之婚配的王妃、侧室那是经过了当年的太皇太后张氏亲自过目的,都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人物,端的是既美貌又不失高雅。

    年满两周岁、虚年三岁的皇子朱见济平时见了朝中一帮老臣就躲得远远的,今日看见卓轩,大约认为他年少,可以视为哥哥辈的人物吧,竟然过来拉着卓轩的衣袖,昂头笑看他很久。

    卓轩看看朱见济,再看看一旁的朱见深,觉得这趟穿越之旅太过稀里糊涂,没搞明白明代这段历史就大老远跑来这个时代,似乎占不到未卜先知的便宜。

    往后这堂兄弟二人究竟谁会继任皇帝?可别让我站错队呀。

    “济儿,这位是骁勇善战的卓将军,济儿不可无礼。”

    杭妃吩咐朱见济一番,转身冲景泰帝道:“陛下,济儿一大早便吵着要来给他父皇请安,臣妾以为陛下朝政繁冗,后宫的人不便常来打扰,可又经不住他闹腾,所以,还是来了。”

    “嘿嘿嘿······无妨。”毕竟见到了自己的亲儿子,景泰帝掩不住脸上的喜悦之色,过去一把抱起朱见济。

    “陛下,臣妾带来一碟乳酪······”一眼瞥见案上已摆着一碟乳酪,杭妃立马顿住了。

    皇后目光一转,脸上浅笑依旧,“杭妹妹,皇太子每日给陛下请安,这是礼制,本宫虽是后宫中人,却并非有意打扰圣驾。”

    杭妃双手交叠于腰间,躬身给皇后施礼,手指在空中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

    “皇后娘娘多心了,臣妾只是自责而已。不过,陛下成日忙于朝政,平时难得闲下来,偶有闲暇,需要的是天伦之乐,而非礼制。”

    一句“天伦之乐”让皇后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

    大明的皇后大多不幸,昔日宣德皇帝的皇后胡氏生了两个女儿,无子,最后后位被废,中宫宝座落在孙氏名下,如今景泰帝的皇后汪氏也生了两个女儿,无子,而上皇朱祁镇的皇后钱氏更为不堪,一生无生育,连女儿都没生一个。

    汪皇后待皇太子朱见深极好,视若己出,可她守护的终归不是景泰帝的儿子,哪像杭氏那样,守着景泰帝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无人能与她竞争。

    卓轩很快就嗅出了皇后与杭妃话里的意味,一后一妃,语气温婉,暗中却是针尖对麦芒,这样的纷争当然也是事关权、利二字,涉及到日后究竟谁主东宫!

    往大了说,朱见深、朱见济堂兄弟二人谁主东宫,关系到大明未来的朝政走向,往小了说,他们二人地位的变与不变,关系到皇后与杭妃这两个女人的终生命运。

    她们大概没有意识到,两个女人之间的冷战毫无意义,眼下景泰帝终日为平定内忧外患而忙碌,无暇多想国之储君事宜,往后一旦安定下来,天子若动了变更储君的心思,女人们的影响力就显得微乎其微,根本左右不了景泰帝的意志。

    “公公快去通禀,我等在此候见陛下!”

    门外响起又一道苍老的声音,冲淡了一场后宫戏的戏剧效果,景泰帝整整姿容,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皇后与杭妃见状,立马各自领着朱见深、朱见济,从后院那边匆匆离去。

    景泰帝回到御座上,命内侍放候见者入殿。

    来人是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王直等人。

    “臣吏部尚书王直等叩见陛下。”

    景泰帝瞥见以雄辩见长的王直,嘴角下意识的抖了一下,不过,年轻天子很快就目光一凛,沉沉的扫视众臣,神色显得颇为坚毅。

    “平身。”

    “谢陛下。陛下,昨日听虏使说,瓦剌请求大明派出使臣,与他们一道去瓦剌,窃以为,往古唐虞之时,天子对诸侯的朝贡无不回礼,何况朝廷抚育四夷,如同天地含养万物一般,其中即便有豺狼恶类,也无不包容,丑虏······”

    王直在微微晃脑,似乎非常享受这种口若悬河的滋味,只是,他把瓦剌人称为“丑虏”,一边矮化对方,一边大讲圣君包容之德,实在是有点自相矛盾。

    “丑虏也先悔过归顺,已蒙陛下宽宥,对其贵在怀柔羁縻,使之感恩慕德,故而臣等恳求陛下派出两三名使臣,前往瓦剌回礼,一则观其虚实,二则开导其善心,如此边境方可永宁!”

    景泰帝一挥衣袖,断然道:“此事朕已处置妥当,卿等不必多言!”

    王直扫视殿中的卓轩,觉得这个少年的存在很碍眼,迟疑片刻,略微拉高声调道:“朝中百官齐聚奉天门,难道陛下只想在此端坐不动,而不管百官风吹日晒之苦吗?”

    景泰帝豁然起身,“王卿以为朕在躲事?那好,朕这便前往奉天门!”

    这一刻,景泰帝霸气侧漏,再也不见过去那副吴下阿蒙模样。

第204章 景泰帝的雄辩() 
奉天门丹墀前站满了文武大臣,既有以朝中九卿为代表的文官,也有以宁阳侯为代表的勋贵及武官,他们于早朝时就站在此地,一直不肯散去。

    于谦、陈循、王文、石亨等人私底下赞同景泰帝的主张,却没有公开站出来替景泰帝发声,各回各的衙署处理公务去了,不在百官之列。

    景泰帝一人面对无数张嘴,貌似孤单,可他这次好像胸有成算,非常镇定,镇定得甚至没有让首席太监兴安替他出面抵挡一阵子。

    大明将何去何从,全然系于此番君臣大辩论!

    景泰帝爱玩“阳谋”,在他看来,有分歧不要紧,大家公开辩论,是非对错大可视辩论结果而定,庙堂之上就是不能玩阴的。

    进序班前,王直盯着卓轩道:“本官知道,你就是那个卓轩,既非中官,又非朝中文武,奉天门可是御门啊,你现身于此,合适吗?”

    “人君说合适,难道人臣可说不合适?奉天门是御门不假,可御门便是天子之门,而非臣门!”

    话一出口,卓轩就意识到自己至今还是管不住嘴巴,有点任性,可在这高殿大宇之内,话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

    想起几天前捉弄陈循的情景,就想故技重施。

    “在下知道,阁下便是鼎鼎大名的王尚书,请受在下一拜,王公······公。”

    嗯!

    王直一头雾水,这个口齿伶俐的家伙何时变成了结巴?

    那边景泰帝闻言咧嘴一笑,又立马意识到自己这番发笑有失天子仪态,就板起面孔,正儿八经的走到御座前入座。

    天子甫一落座,序班中就有一人站了出来,快行至御座前施大礼。

    此人便是太子太保、户部尚书金濂,年近六旬,与王直、胡濙一样,也是正统年间的老尚书,不同的是,王直、胡濙的尚书位置一直没变,而金濂过去是刑部尚书,如今却是户部尚书。

    陈循是户部尚书,金濂也是户部尚书,景泰朝的人事任命就是这样奇葩,不单户部如此,吏部、兵部也一样,一部中同时有数名尚书,后人一般很难判断彼时究竟是谁在主持部事。

    其实,陈循如今挂着户部尚书的虚衔,他的职责重点落在内阁事务上,而金濂善于理财,是户部的真正当家人。

    卓轩并不认识金濂,但金濂要在行礼时自保家门,卓轩听过之后,就能对号入座了。

    “臣户部尚书金濂叩见陛下。”

    “平身,卿站着说话。”

    “谢陛下。”

    金濂正身侃侃而谈:“瓦剌脱脱不花王遣使前来贡马,请求大明派出使臣回访,以示双方和好之意,皇上欲绝其往来,甚至打算让双方都不遣使,窃以为与胡虏通好,此事由来已久,已成定例,一旦绝使,瓦剌人必生衅端,恐非万全之策。

    昔日汉高祖自领三十余万大军远征冒顿,而有平城之围,而今府库空虚,边民不堪再受战乱之苦,恳请皇上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悯远近生灵之疾苦,屈从群议,俯就虏情,暂遣使以为权宜之计,待两三年府库充实后再图万全之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