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呆良久之后,陈子龙伸手一摸,额头和鬓发都是一片湿漉漉,当真是汗湿重衫。
一个多月之前,他和朋友联手组建的“振武军”,就是这样被一小股清兵游骑给打得土崩瓦解,落荒而逃。在全军崩溃之际,陈子龙一度以为自己到了殉国的时候,谁想最后还是被几个忠仆给拼死救了出来。
但即便如此,逃到上海的陈子龙也还是大病一场,从此不敢轻言兵事,更不敢再随口纸上谈兵了。
“……公子!你这是怎么了?”
跟着陈子龙一起从清兵刀下逃出来的苏州名妓柳如是,也是刚起床不久,正打了一盆井水,蹲在外边的院子里梳洗,此时听见陈子龙的惊呼声,顾不得披头散发,就急匆匆奔过来询问。
陈子龙从床上抬头一看,只见柳如是一副云鬓松散、衣衫凌乱的模样,还有阵阵女子幽香入鼻而来。如果在平常时候,他怕是早已心神荡漾,情难自禁了。只是在眼下这会儿,他却没有半点寻芳的心思。
“……没什么,只是做了个噩梦!”对着柳如是的娇颜,陈子龙只是随意地摆了摆手,就径直跳出被窝,脱去睡衣换上了外衫——反正作为妓女和恩客,他俩早已是同床共寝的关系,没啥可避讳的。然后,陈子龙又往怀里揣了个烧饼作为早点,便带着两个小厮急匆匆地出了门,临行前还不忘吩咐柳如是一声:
“……如是,今天我得跟徐阁部和孙大人在天主教堂商谈要事,午饭就不回来吃了!”
※※※※※※※※※※※※※※※※※※※※※※※※
上海县城的历史相当悠久,其最早建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不过一直到明代晚期,这里按照江南的标准都还只是一座小城市。就连松江府的府城,也不是在上海,而是设置在南边的华亭。
不过,自从明代后期的“隆庆开海”以来,上海终于逐渐成为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向海外和国内南北各地大量输出松江府特产的棉布,市面上开始繁华起来。全县人口增长到十万户,城内居民也有三万多户,在大明的天下也算得上第一流的大县了。不过,跟当时已经十分兴旺发达的福建和广东各大海港城市相比,上海港的规模还是差了很多。跟拥有近百万人口的苏州、杭州、扬州,更是完全无法相比。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寻常的县城,如今却涌入了足足十多万的战争难民,霎时间就超过了上海的承受能力。陈子龙带着小厮走过街头的时候,看到每一处屋檐下都挤满了很多破衣烂衫、面带菜色的外地饥民。而由于“澳洲人”舰队封锁出海航道,松江棉布无法出售的缘故,上海本地的织布工匠、印染工匠也是在大批失业,外地人就更是找不到工作了。这么多衣食无着的人拥挤在小小的上海县城内,弄得市面上愈发混乱——就像一句老话说的那样:如果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还有最后一条出路,那就是犯罪。
于是,各种抢劫、杀人、盗窃、暴♂乱事件,以爆炸式的增长速度在上海县城内蔓延,很快就超出了县衙的管理能力,甚至就连上海县令也在上个月不知被谁打死了,使得这座城市从此进入无政府状态。
眼下完全是靠上海最显赫的几个世家大族,联合派遣各家的武装家丁在巡逻弹压,在街边和城门口挂了一串人头“震慑奸民”,又拿出存粮施粥赈济,这才勉强维持住了上海县内的基本秩序。
陈子龙此次前去拜访的天主教堂,位于上海县城外的法华镇,也就是日后的徐家汇。因为徐光启的后人曾经在这里聚居,所以才得了这么个名字。不过眼下这会儿,徐光启还活着。
这位引进了西方几何学和红薯栽种技术的老牌明末洋务派,眼下中国士大夫之中少有的“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以及当前明朝地位最高的基督徒,如今已有七十多岁了,算得上如今上海地面上的头号人物。而且此次召开在上海天主教堂的会议,也是由徐光启发起的。
事实上,徐光启在本时空过去两年里的经历,也堪称是一波三折。
——在崇祯五年的时候,徐光启原本在北京担当内阁大学士,因为陈新大帅的登州镇扯旗造反,驱逐登莱巡抚孙元化,打得山东官军节节失利,而大明朝廷又是四面起火八方冒烟,到处都是败报连连,没有力量大举讨伐登州,所以当时还没换魂的崇祯皇帝,就派遣徐光启大学士出京,去山东招抚登州叛军。
不料招抚谈判未成,关宁军就已倒戈献关,引八旗鞑子攻入北京,大明朝廷就此崩灭。身在登州进行谈判的徐光启,一时间不由得万念俱灰,索性通过登州镇的关系弄了条海船,径自回上海老家去了。到了上海老家之后,徐光启才愕然发现,他的好学生兼同乡和教友孙元化,已经在上海等着他了——在被登州镇叛军打败之后,登莱巡抚孙元化畏惧朝廷责罚,没敢回北京,就直接乘船南下逃到上海老家了。
回到上海老家之后,徐光启原本已是一心隐居养老,除了念圣经之外,便基本不问世事。虽然南京的东林党朝廷,在拥立了永和帝朱以海之后,曾经派人来上海征辟他再次出仕,也被徐光启以年老体衰为由推辞了。而他那位同样信教的学生孙元化,在逃到上海之后基本也是如此做派。
然而在眼下这等烽火乱世之中,江南也同样并非安乐之土,随着“澳洲髡贼”、崇祯先帝和大清八旗的相继进犯,江南鱼米之乡战乱四起,南京小朝廷土崩瓦解。而清军的跑马圈地和捉人为奴政策,尤其是空前惨烈的苏州屠城,更是搞得江南各府一片腥风血雨,鬼哭狼嚎。
在毁灭的危机面前,徐光启不得不拖着老迈之躯站出来,利用他的崇高声望和家族势力,和他的学生孙元化一起联合地方缙绅名流,在上海组建了一个维持会,自任维持会长,暂时发挥着临时政府的职能。而出于一个天主教徒的私心,这个维持会的设置地点,被徐光启和孙元化安排在了上海的天主教堂里。
※※※※※※※※※※※※※※※※※※※※※※※※
从外表上看,明末上海的天主教堂,根本不像是一座教堂,因为这当初就是用一座地主庄园改建的,若非从院墙外能够看到里面屋顶上竖起的十字架,估计根本没有人会注意到这里原来是一座“十字寺”。
因为往来多次,已经是熟面孔的缘故,陈子龙来到教堂的时候,教堂的守门仆人根本没盘问就开门迎接他进去。院墙里面的建筑也跟这年代的明朝宅邸相差无几,只是利用原来的花园地皮盖了一座西式的礼拜堂,内外都装饰了一些宗教主题的壁画和浮雕。不过陈子龙此时根本无心欣赏,只是径直走了进去。
刚一走到礼拜堂的大门处,陈子龙就听见了好友夏允彝的声音:
“……哎!咱们这位张溥张天如,这一次真是聚江南之铁,铸空前之大错!什么借师助战啊!简直就是请了一群恶魔下凡来了!学生于前日冒险去了苏州一趟,那场面真是……难以形容!全城几十万百姓尽数化为尸骸,街道上不见活人,只见乌鸦和野狗!哪怕是佛经上的修罗地狱,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陈子龙赶紧走过去一看,发现夏允彝正站在十字架下面,唾沫横飞地讲着他前几日偷偷带人去苏州侦察敌情的见闻。而徐光启、孙元化和另外几名上海缙绅则坐在长椅上倾听,个个面沉似水。
“……哎,想不到这鞑虏竟然残暴至斯,我江南这一回真是惨遭大难了!”
听完夏允彝对被屠城之后的苏州景象的描述,在座众人都是心有戚戚,徐光启也是连声叹息,“……如今苏州府的境内,还有鞑虏的兵马吗?以你看来,鞑虏会不会有进犯松江的打算。”
“……就学生打探到的情况,因为鞑虏酋长黄台吉暴死的缘故,各路虏兵都已经退出苏州府了。”
夏允彝答道,“……然而,北虏兵马如若下次再来,松江必定首当其冲!”
面对这个早在预料之中的惨淡前景,教堂内的在座众人都是一片沉默。片刻之后,还是徐光启再一次开了口,“……初阳(孙元化的表字),你的那两千义兵,如今练得怎么样了?可否上阵杀敌?”
第479章 、在上海有皇帝出没!(中)
第一百七十章、在上海有皇帝出没!(中)
听到老师徐光启询问自己的练兵近况,前登莱巡抚,如今的上海团练总办孙元化忍不住暗自苦笑。
虽然他曾经在兵部任职,以“知兵事”而著称,但真正擅长的乃是修碉堡和铸炮,并没有多少实际领兵征战的经验。生平唯一指挥过的战事,还是诱捕陈新失败,反而被登州叛军端掉老窝的那一场扑街仗。
总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这位孙元化同志大概就是一个崇尚“唯武器论”的基督徒,一名比较出色的兵工厂管理者和国防工事设计师,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指挥官,更不是什么练兵大师。
如今硬是把孙元化赶鸭子上架,负责训练和指挥上海的地主乡勇团练,那基本就跟在抗战年间,让黄崖洞兵工厂的厂长去指挥八路军打百团大战一样,完全的专业不对口。
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管怎么样,跟复社那些只知道吟诗作赋的书生纨绔相比,孙元化这个没吃过猪肉至少见过猪走路的兵部官员,已经算是本地难得的专业军事人才了,最起码应该不太会像陈子龙的那支“振武军”一样,闹出一千多义军在苏州郊外被十多名清兵打得全军崩溃、死伤数百的笑话来。
在这种状况下,孙元化只得接过了陈子龙的“振武军”旗号,一边翻着杭州完璧书坊出版的《纪效新书》(戚继光写的兵书),一边硬着头皮募集健壮佃户,教之以战阵之术。然而,前后不过短短一个月时间,负责的又尽是外行人,各种兵甲军械一概俱无,这“振武军”义兵能练成什么模样,自然可想而知。
于是,徐光启等人便失望地得知,目前上海县的两千“振武军”,依然军械不全、行伍不整,且多半体质羸弱,刚刚才分清了左右,暂时还远远没有练出跟鞑虏列阵野战的本事,充其量只能守在城墙上射箭和丢石头而已。唯一的好消息是,上海县城的城墙,已经被孙元化组织人手,完成了紧急的修葺和加固。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代,长期都陷入“防民甚于防备寇”的怪圈。朝廷宣称“侠以武犯禁”,收缴民间兵器。虽然帝王的统治因此得到了暂时的稳固,却使得百姓羸弱,疏于训练,一旦遇到异族入寇,便如狼逐羊,再也没有了先秦时代那种全民皆兵,放下犁和锄头,扛起戈矛就能成军的彪悍尚武之风。
而太平富庶的江南之地,在全中国范围内也是以文弱著称的,本地民兵的战斗力自然更加可悲。
事实上,跟远在上百里之外的清军相比,成千上万涌入松江府的难民,还有夹杂其中的各路盗匪贼人,才是上海“义兵”眼下所面临的真正威胁。光是为了弹压这些不法分子,就已经让徐光启焦头烂额。
只要有几千清军在这个时候攻入上海,徐光启张罗起来的这个维持会就会瞬间垮台。
幸好,目前失去了领头人的清军,正处于瘫痪状态,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进犯松江的。
——由于皇太极猝死军中之际,大清八旗的各位实权派贝勒、亲王,都各掌兵马,分散于江南江北各地,而非聚集一处,于是就导致这场皇位之争的节奏被大大拖延。虽然皇长子豪格在第一时间就跳了出来,宣称自己是合理合法的下一任大清皇帝,但问题是,皇太极在生前从来没有留下过“由豪格接任”的遗言。所以除了豪格自己掌握的正蓝旗之外,连两黄旗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既不说支持豪格也不说反对豪格。
眼看着一通嗓子高吼下来,不见有人响应,豪格自己也是十分心虚,所以迄今尚未自行登基称帝。
除此之外,南京皇宫里的哲哲皇后,或者说哲哲太后,还有皇太极的一干嫔妃们,都普遍反对豪格继位。因为哲哲太后、海兰珠和大玉儿等最受宠的妃子都出身于蒙古,偏偏全都膝下无子。而生母早丧的豪格,从很早就与她们关系不佳,如果豪格继位的话,不但她们这些蒙古女人的政治影响力会迅速降低,甚至还有可能被逼着殉葬!所以,这些后妃们都希望选择一个更加年幼的皇位继承人,以便于她们拿捏。
——要知道,皇太极的这些女人,可不是整天关在深宅大院里的汉家闺秀,她们的背后同样有着蒙军旗和各自族人的支持,并且实际掌握着皇太极的私房小金库和嫡系侍卫等一系列“中央势力”。
除了豪格之外,皇太极还有两个幼子叶克舒和硕塞,但母族都过于卑贱,原本按道理是没有继承权的。好在眼下大清帝国都被人给赶到江南了,昔日在辽东的家族势力也就失去了意义。可问题是,在究竟是选择叶克舒还是选择硕塞来跟豪格唱对台戏的问题上,皇太极的老婆们自己就发生了分裂,闹得一地鸡毛。
更别提其中的某些小老婆,还隐约有了红杏出墙的念头——除了皇太极的老婆和儿子们之外,他的弟弟们也有心加入这场皇位争夺战。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选手,自然就是掌握两白旗的聪明王多尔衮了。
不过,由于皇太极在生前的最后时刻,正策划着讨伐这个反骨仔,所以多尔衮此时的实际势力正处于最低谷,作为基本盘的两白旗都被皇太极搞得支离破碎,两个旗六十五个牛录跑得只剩了二十几个牛录。尤其是作为他最得力臂膀的阿济格,之前被皇太极恐吓和忽悠得叛离了多尔衮,想要去江南分田地分财宝,谁知才走到扬州,还没渡江,就传来了皇太极驾崩的消息,一时间两头不靠,弄得阿济格欲哭无泪。
于是,面对着多尔衮与豪格两方的劝说拉拢,阿济格在这段时间的心情十分矛盾和诡异。
——皇太极生前一直没能拆散的多尔衮三兄弟,在他死后倒是起了内讧和猜忌……
接下来,由于眼看着豪格不得人心,多尔衮势力大衰,济尔哈朗和阿巴泰等人也都不由得起了心思。导致这场皇位之争从两边角力变成了事实上的大乱斗,一时间谁都猜不出最后会花落谁家。
因为清廷内部这种一团乱麻的怪现状,整个江南的战事基本平息了下来。哲哲太后不紧不慢地派人在南京钟山(紫金山)寻找吉壤,预备修筑帝陵给皇太极下葬。各位亲王贝勒一边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开打,一边互相通信串联商讨如何抱团站队的问题。至于那些刚刚投入清军旗下的汉奸部队,则是被清廷内部这些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搞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结果就导致原本攻略如火的各路清军,眼下都陷入了高度紧张的彼此戒备和对峙之中,谁也不敢擅自乱说乱动,以免成了第一个被打击的出头鸟。
所以,原本已是坐以待毙的江南明朝残余势力,无形中又得到了一段可以应对和调整的缓冲时间。
※※※※※※※※※※※※※※※※※※※※※※※※
但问题是,跟被头脑暂时陷入瘫痪的清军相比,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眼下则更是一盘散沙。
清军的情况是皇帝猝死,皇位空悬。而明朝的情况则是整个朝廷都被打掉,彻底没有了领头人。
因此,尽管面对着清廷“既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