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笄搴痛竺魅谖惶澹僖膊换嵊谐逋唬癫皇且蛔檬拢
——昔日后晋高祖石敬塘割让幽云十六州,对契丹之主耶律德光称儿皇帝,留下了千古骂名,但即使如此,他好歹也没有把耶律德光请到汴梁(开封),或者自己搬到辽国上京,来个父子同殿上朝啊……
朱由崧对此事的感受一定是非常苦恼的,但问题是,他这个儿皇帝同样也没有说“不”的权力。
总之,就像后世欧洲国家的很多部队,既属于北约又属于欧盟一样。如今跟着皇太极迁移到南京的大清朝廷,也火速挂上了两块牌子,每个官员身兼明清两国的同一官职。比如在一年前才刚刚剃了头发,留了金钱鼠尾辫子的洪承畴,就哭笑不得地发现,自己又重新变成了明朝弘光帝的内阁大学士……从此,南京皇宫里每天上朝的时候,金銮殿的丹墀上都坐着两个人,大清皇帝皇太极自然是端坐龙椅,而弘光皇帝朱由崧则拿了个板凳坐在皇太极的脚边,两位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大礼……
最后,作为对周延儒足够识时务的褒奖,皇太极让他继续担任首辅一职,而且还是同时接受皇太极和朱由崧两位皇帝的聘用,身挂明清两国相印,担任明清两国的内阁首辅。除了完全没有任何权力,甚至连个办公地点都没有之外,堪称是风光无限,直追传说中战国时代“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先生!!
※※※※※※※※※※※※※※※※※※※※※※※※※
虽然在皇太极的脑洞大开之下,南京出现了“二帝同殿”、“两国共用朝廷和首都”的奇葩现象,但对于节操早已掉得基本没什么剩了的江南缙绅士子来说,只要不触犯他们的利益,一切事情都好商量。
但问题是,皇太极不可能不触犯他们的利益——江南这些士子缙绅的要求,是连赋税都不肯交。而皇太极的打算,却是连他们的田庄和宅邸都要统统没收,顺便把这班读书人都给贬为包衣奴才!
在结束了南京之战以后,皇太极盘点手头的军事实力,发现还剩下一万满洲旗丁,一万五千北方汉军,还有两万多刚刚收编的投降明军和原南京朝廷长江水师等等。
很显然,仅仅凭着这一万满洲人,是根本没办法在人生地不熟的江南站稳脚跟的。
所以,根据“兵强马壮者即可为天子”的道理,皇太极认为自己的当务之急就是笼络军心。尽量把除了满洲人之外的士兵,也都变成真正的自己人,为此就要让他们“有恒产者有恒心”,夺取江南地主缙绅的财产来满足他们的胃口……当然,这么搞的话,肯定会大大得罪在江南势力庞大的东林党地主缙绅集团。但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皇太极也已经看透了他们的本质,觉得这帮人根本就是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不仅贪得无厌,既不肯缴税也不肯服劳役,而且个个脑后生反骨——当年崇祯皇帝待他们这么仁厚,赐给了他们这么多特权,只不过任命了一个东林党的政敌当首辅,他们就要拥立伪帝造反。如今换成自己这个辽东异族可汗来当皇帝,又怎么能够指望这帮白眼狼会对自己心悦诚服,尽忠职守呢?
既然江南士人无论如何都是一帮祸害,迟早都是要造反作乱的,那么还是早早宰了下锅吃掉为好。
于是,在弘光皇帝即位的第二天,皇太极就颁发了一道杀气腾腾的圣旨,宣布:“……南京一城,遍地奸民,皆与崇祯废帝暗通。故而尽贬其民为奴,尽夺其财其屋,犒赏大清勇士!胆敢反抗者,杀无赦!”
霎时间,南京城内残余的五十万市民,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举人进士,甚至是皇亲国戚和官宦世家,都悉数被从自由人贬为包衣奴隶。而这些市民的宅邸和财产,自然也统统归属他们的未来主人所有!
一时间,南京全城慌乱不堪。无数市民涌向各处城门,想要逃出这座奴隶营,但却被早有防备的清军阻拦,一顿乱棒加鞭子赶了回去——城门被堵死了,城墙上的火炮都对准了城内,数万清军将士,包括那些刚刚倒戈易帜的明朝降军,都是刀枪在手,跃跃欲试地盯着城内的市民,好像看着一群待宰的羔羊!
最终,这五十万市民终于发现,自已如今成了笼中之鸟,再也无法走脱,注定是要沦为奴隶了。于是有的上吊自尽,有的跳进了秦淮河,更多的人则是绝望地接受了命运,全家坐在街上嚎哭不已。
伴随着南京市民的震天哭声,大清帝国的士兵们全都得到了宅邸、钱财和奴隶,接下来自然还得有田庄。为此,皇太极又在十二月初六日颁发圣旨:“……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战乱者不计其数,无主之地甚多……尽行分给北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从此,大清帝国便在江南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跑马圈地运动”。
——虽然按照皇太极的说法,所圈之地应当都是无主荒地,但到了落实政策的时候,实际上往往是有主无主之地一体圈占。到后来,干脆是专挑有人耕种的田庄,这样一来,不仅有了田地,连种地的农奴都有了。皇太极又专门规定了标准,按照爵位和官职的高低,还有战功的多少,每个大清的士兵和文员,都能分到一定数量的庄田和奴隶……至此,江南清占区的社会制度,完全倒退回了农奴制时代。
与此同时,在得知江南这边居然开始大肆“发福利”之后,滞留在江北的各路清军(主要是忠心不太可靠的汉军,还有原本反对皇太极的其他满人势力团体)和其它武装力量,也纷纷从扬州等地渡江南下,想要分一杯羹。而一心要在江南扎下根基的皇太极,对这些生力军也是来者不拒,宣布要“均贫富”——既然江南的土豪们这么富裕,咱们这些北方穷人就要均了他们的贫富!做到人人都有宅有田有女人!
虽然这种充满革命性的话语,在皇太极这个异族入侵者的嘴里说出来,怎么都感觉很别扭。不过更加别扭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很多,也就不差这一件两件的了——总之,清廷按照“计丁授田”的原则,凡是渡江来投靠皇太极的将领和士兵,每个人都能按照级别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当然,种地的农奴就得靠他们自己去抓捕了。以此让他们在江南地方结下无数的冤仇,不得不紧紧依靠自己这个皇帝。
一时之间,成千上万的北方人,欣喜地来到南京这座天下第一大城市安家落户。很多原本只是小军头甚至土匪头子的家伙,纷纷住进了深宅大院,坐上了八抬大轿,睡上了秦淮佳丽,出则有人鸣锣开道,居则有人贴身服侍。人人都仿佛中了彩票头奖一般,陷于一片进入“天堂”的喜悦之中。
而大清帝国也因此在江南迅速有了大批的铁杆支持者,只是苦了那些被贬为奴隶的南京百姓,特别是那些小脚的妇女以及老弱人群,不仅失去了自由,夫妻、家人分离,还要被强制从事平时从来没有做过的粗活累活,为清军缝制衣服、挑运军粮,甚至修建府衙、挖掘工事,不少人很快就因此被活活累死。
当然,如此简单粗暴的“土改”政策,自然会在南京的乡间导致严重的反弹,乃至于武装反抗。但是依靠从江北源源不断获得的兵员,清军轻而易举地就碾碎了地方士绅的绝望挣扎。
然而,随着清军队伍的日渐膨胀,南京城附近的田地和农奴就不够分了。不过皇太极很英明地表示:这没关系,江南又不是只有应天一个府,尚未被圈占的土地还多得很!于是,一支又一支举着大清旗号的兵痞和匪徒,很快就在太平府,宁国府和镇江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行动,所过之处无不大抢大烧、尸横遍野——正如鲁迅笔下的那位阿Q同志,他要去“革命”的动力不过是“元宝,洋钱,洋纱衫”外加“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明末各路兵痞在乱世烽烟之中的思想觉悟,恐怕还不如这位阿Q同志呢!
面对这样一副生灵涂炭、繁华覆灭的炼狱图景,纯属傀儡的弘光皇帝自然不敢乱说乱动。
倒是周延儒这个无权无势的光杆首辅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壮着胆子找了个机会,跟皇太极提出了谏言,希望大清帝国能够约束士卒,善待士绅,给予东林党人高官厚禄,同时免除他们的钱粮负担,如此方能让天下士绅归心,重现崇祯初年“众正盈朝”的盛况,使得海清河晏、天下大治云云。
然而,皇太极对于“众正盈朝”的盛况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众正”的家产很感兴趣,早已下定决心要在江南恢复奴隶制度,于是立刻反驳说,就他所知,江南的读书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是一群无父无君的无耻之人,根本不配活在天地之间,没有将他们罪诛九族以谢上天,已经是大清朝廷的仁厚所致了,怎么可以妄想更多的好处呢?如今大清有困难,借他们的子女钱财犒劳一下军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封建王朝时代的读书人,之所以经常表现得傲气冲天,乃是因为不管这天下由谁来称帝称王,为了维持一个统一帝国的官僚机构,都必须礼遇他们这些文化人。但是,当统治者决心向中世纪的西欧学习,恢复封建领主制度,不再需要一个官僚机构的时候,那么他们这些文化人也就变得无用了。
目瞪口呆的周延儒只得表示,如果大清坚持要这么搞的话,江南之地只怕不易平定。而皇太极则很有自信地拍了拍腰间的佩刀:“……无妨,只要朕的弓刀尚在,江南刁民不易平定又如何?杀一儆百便是了!”
另一边,眼看着好不容易从江北请来的大清王师,居然成了要把自己这些士大夫抄家灭门的魔王修罗,后悔不迭的江南东林党人,也赶紧在私下里组织聚会,讨论应对当今危局的自救之策……源源不断获得的兵员,清军轻而易举地就碾碎了地方士绅的绝望挣扎。
然而,随着清军队伍的日渐膨胀,南京城附近的田地和农奴就不够分了。不过皇太极很英明地表示:这没关系,江南又不是只有应天一个府,尚未被圈占的土地还多得很!于是,一支又一支举着大清旗号的兵痞和匪徒,很快就在太平府,宁国府和镇江府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行动,所过之处无不大抢大烧、尸横遍野——正如鲁迅笔下的那位阿Q同志,他要去“革命”的动力不过是“元宝,洋钱,洋纱衫”外加“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明末各路兵痞在乱世烽烟之中的思想觉悟,恐怕还不如这位阿Q同志呢!
面对这样一副生灵涂炭、繁华覆灭的炼狱图景,纯属傀儡的弘光皇帝自然不敢乱说乱动。
倒是周延儒这个无权无势的光杆首辅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壮着胆子找了个机会,跟皇太极提出了谏言,希望大清帝国能够约束士卒,善待士绅,给予东林党人高官厚禄,同时免除他们的钱粮负担,如此方能让天下士绅归心,重现崇祯初年“众正盈朝”的盛况,使得海清河晏、天下大治云云。
然而,皇太极对于“众正盈朝”的盛况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众正”的家产很感兴趣,早已下定决心要在江南恢复奴隶制度,于是立刻反驳说,就他所知,江南的读书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是一群无父无君的无耻之人,根本不配活在天地之间,没有将他们罪诛九族以谢上天,已经是大清朝廷的仁厚所致了,怎么可以妄想更多的好处呢?如今大清有困难,借他们的子女钱财犒劳一下军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封建王朝时代的读书人,之所以经常表现得傲气冲天,乃是因为不管这天下由谁来称帝称王,为了维持一个统一帝国的官僚机构,都必须礼遇他们这些文化人。但是,当统治者决心向中世纪的西欧学习,恢复封建领主制度,不再需要一个官僚机构的时候,那么他们这些文化人也就变得无用了。
目瞪口呆的周延儒只得表示,如果大清坚持要这么搞的话,江南之地只怕不易平定。而皇太极则很有自信地拍了拍腰间的佩刀:“……无妨,只要朕的弓刀尚在,江南刁民不易平定又如何?杀一儆百便是了!”
另一边,眼看着好不容易从江北请来的大清王师,居然成了要把自己这些士大夫抄家灭门的魔王修罗,后悔不迭的江南东林党人,也赶紧在私下里组织聚会,讨论应对当今危局的自救之策……
第473章 、虎丘大会
第一百六十四章、虎丘大会
崇祯七年正月十五,苏州,虎丘
苏州城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春秋时代,早在吴越争霸之时,便已是吴国都城。唐人李太白有诗曰:“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故而苏州的历史胜迹极多:虎丘、盘门、石湖、灵岩、天平、虞山……更有历代修造的精美园林——譬如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处,都是天下文人墨客流连向往之地。
而苏州城外的虎丘,更是吴中第一名胜,春秋时的吴王阖闾死后,即下葬在虎丘。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四海之后,曾登临虎丘览胜。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凿山引水,于虎丘修七里堤,以后历朝也对此地多有营建,使得虎丘景致更为秀美,以致后世文人皆认为到苏州而不游虎丘,实属憾事。
明末之时,以张溥为首的复社士子,曾经多次在虎丘举办文坛盛会,议论天下时政,犹如后世的竞选演说大会一般,使得虎丘大会的名声一时间享誉天下。而东林党的前辈名宿见状,也不愿让复社的小字辈们专美于前,纷纷在虎丘举办各色文会、诗会、酒会、茶会,一起吟诗作赋、评点朝政。
于是,明末的苏州虎丘,就好像后世许多国家的首都广场一样,成了著名的政治象征地之一。
此时此刻,在东林魁首钱谦益钱牧斋先生的召集之下,又一次虎丘大会于元宵佳节召开。由苏州闾门出城前往虎丘的官道上,儒服葛袍的书生文士络绎不绝。然而,此时这些与会者的神态之中,早已没有了那种从容不迫的士人风度,更没有了赏雪观梅的闲情雅致,而是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焦虑和恐惧。
而在距离虎丘不过七里路程的山塘街上,这处苏州最繁华的商埠之地,本來鳞次栉比的店铺饭庄,也是家家闭门歇业。街头上全然没有了昔日攒动的行人商贩,更看不见任何一盏元宵佳节必不可少的花灯。
——虽然“大清王师”的铁蹄暂时还没有踏到此处,但从南京、镇江等地相继逃来的难民们,却早就已经通过他们的嘴巴,将清廷准备尽贬江南百姓为奴的恐怖政策,传播到了苏州人的耳朵里。
苏州地方的缙绅大户们,不无惊恐地看到时局变化如天翻地覆,纷纷苦思自保之策,却又一时无计可施。最后在本地名士、东林魁首钱谦益的牵头组织下,再次召开虎丘文会,商讨应对危机的办法。
于是,苏州城外冷清了许久的虎丘,再一次冠盖云集,一顶顶暖轿络绎不绝。在绝大多数的轿子后面,都还跟着一群家奴,有的拿炭炉,有的打雨伞,有的提食盒,有的捧茶具,有的甚至携着朱漆马桶……
跟以往江南士人召开的历次虎丘文会一样,本次大会依然在虎丘的千人石召开。这千人石乃是一整块天然形成的暗紫色大盘石,约莫二亩见方,由南向北倾斜,平坦如砥,气势雄伟,中有两岩石凸起,顶面平坦,四壁如削,可坐千人,实为罕见。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