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钱来朝的崔仁冀见势不妙,对钱说:“现在朝廷的意思已经是明摆着的了,就是让我们纳土,大王要不早点儿纳土,就是在惹祸上身。”但其他人都不同意,崔仁冀急了,大声说:“不纳土又能怎么办?现在我们离自己的根据地千里之遥,被人捏在手里,除非能生出翅膀飞走!”
钱彻底绝望了,为了避免杀身灭族之祸,在五月初一向赵光义献上吴越所属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史称吴越归地。
赵光义美在心里,可表面上还是谦让了好半天,最终“被迫”接受了钱归地的请求。为了显示自己的器量,赵光义给钱的是最优厚的礼遇,改封他为淮海国王,其他官衔也都保留,只是要长住京师。
这样,东南最后的残山剩水,也被赵光义收入自己的囊中。
但赵光义还是不满足,觉得自己建的功业还是不够大,他的目光又向北望去。
北方的诱惑(1)
在中国的历史上,北方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寒风呼啸的北方,强悍的北方,铁蹄翻飞的北方,养育了匈奴、契丹、女真、蒙古,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一旦实力足够强大,就把南下牧马当成了追逐的目标。
中原王朝,也把抵御北方的强敌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实力强大时主动出击,把游牧民族驱赶得远远的,实力衰弱时就实行防御,因此出现了长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防工程。
长城一线,不仅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中原王朝最后的军事防线。越过了这条防线,就是便于铁骑驰骋的大平原,在那里,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将把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因此,中原王朝历来重视这条最后的防线,但大宋建立时,这条防线已经没有了,拥有长城和军事要隘的幽云十六州,被后晋的石敬瑭当做礼物送给了契丹,使得大宋王朝在军事防御上先天不足。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包括英年早逝的周世宗柴荣),都雄心勃勃地想收回这块战略要地。
在宋朝建立之初,饱经战乱的中原地区,即使有柴荣打下的家底,也实在是没有向北方扩张的力量,赵匡胤在听了群臣,特别是赵普的意见后,权衡再三,还是不敢像年轻当赌徒时那样,来个孤注一掷。
他知道,这一掷胜负的赌注,不再是制钱和银两,而是家国性命!
赵匡胤尽管采取了北防南进的策略,但在轻取荆湘之后,他还是忍不住挥师北上。
北方,充满了诱惑!
他瞄准的是依附契丹的小国北汉。北汉和宋朝有扯不断的恩恩怨怨,当初郭威建立后周取代后汉的时候,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时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他据守晋阳树起了皇帝的旗号,历史上称为“北汉”,但宋朝时是称其为“东汉”的(和刘秀建立的那个东汉是两码事)。
刘崇当上了皇帝,可偏安一隅,实力根本无法和郭威的后周对抗,只好去依附辽国,向辽自称“侄皇帝”,以辽世宗为“叔天授皇帝”。后来郭威去世,柴荣继位,刘崇联合辽伐丧,结果被打得狼狈而逃,回去后憋气又窝火,没过半年就死了,他的儿子刘钧继位。
北汉这第二个皇帝更无能,认辽穆宗为父,步石敬瑭的后尘当了“儿皇帝”,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地势和辽国的庇护,在夹缝里生存了下来。但他还是念念不忘恢复旧日的疆域,在李筠反叛宋朝的时候,不失时机地插上一脚,结果什么也没有捞到,还把自己的宰相卫融赔了进去,被宋军生擒。
后来赵匡胤确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北汉过了两年安生日子,但赵匡胤一直惦记着北方,乾德元年(963)吞并荆湘以后,对北汉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安国军节度使王全斌、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以及郭进、曹彬等都出现在这次战役里。宋军虽摧军破城,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在辽军的救援下只好南撤,北汉渡过了第一次难关。
这次试探进攻后,赵匡胤觉得和辽国硬碰还是力有不逮,就把兵力转向了后蜀,王全斌、曹彬等一干大将也调到了巴山蜀水,宋与北汉的边境又沉寂下来。
历史就像流水,绝不会停顿下来,在遇到阻力的时候,只不过卷起个漩涡,历史就是在大大小小的漩涡里前行。
开宝元年(968)又出现了一个漩涡。当年七月,北汉的皇帝刘钧去世,养子刘继恩继承了皇位。皇权交接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动荡,赵匡胤也效法刘崇准备对北汉“伐丧”。
北汉此时还真就出现了动荡。刘继恩即位以后,宰相郭无为专权,刘继恩很是恼火,但郭无为势力在北汉已经盘根错节,想轻易动摇也不现实,刘继恩便采取了逐渐疏远他的办法,想一点一点削弱他的权力。郭无为也不是省油的灯,看明白了新任皇帝的心思,就抢先下手,指使人杀了刚即位两个多月的刘继恩,然后杀死刺客灭口,扶立刘崇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登基。
刘继元刚刚坐稳屁股,宋朝的昭义节度使、同平章事、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李继勋,率领着党进、曹彬、何继筠等一班如狼似虎的宋将,一路烽烟杀进北汉,直逼太原城下。
赵匡胤给北汉送去诏书,传谕刘继元投降,还给郭无为等也发去诏书,许诺给郭无为安国节度使的高位,郭无为动了心,不遗余力地劝降刘继元,可刘继元死活不干。凭借坚城,刘继元终于等到了辽国西南面都统、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的援兵,李继勋怕腹背受敌,便领兵撤退。北汉暂时逃过一劫。
但更大的打击很快就到来了,第二年二月,赵匡胤决定亲征北汉。这是自平灭二李之后,赵匡胤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可见他对先后出了石敬瑭、刘知远等人物,又是契丹屡次入侵中原通道的河东的重视。
宋军在团柏谷击败北汉名将刘继业(就是杨业,杨家将的第一辈),再次进逼城下,设立四寨将太原团团围住,刘继元仍坚守城池,等待辽兵来援。
就在太原城攻防战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北汉宰相郭无为惦记着赵匡胤许下的节度使官职,在朝廷上当众大哭,说:“一座孤城,怎么能挡住百万大军?”还装模作样地要拔剑自杀,搅得北汉人心惶惶。
刘继元这个闹心,内里有郭无为在搅和,外援辽国的国内也不太平,辽穆宗被近侍所杀,辽景宗帝位新立,对北汉的求援只好派出数量有限的兵力,这些辽兵都被负责打援的宋军击败。
北汉陷入了困守孤城的危险境地!
但刘继元还真有股狠劲儿,就是不投降。宋军引来汾水淹城,在一片汪洋中驾船攻城,北汉军也据城墙死守,战斗打得激烈异常,宋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先后战死,北汉军也损失惨重。
宋朝的兵将打红了眼,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赵廷翰带领最精锐的近卫禁军,跪在赵匡胤的面前,要求充当登城进攻的先锋敢死队。赵匡胤幽幽长叹一声,说:“你们都是我亲手训练出来的精兵,一个能顶一百个。我宁愿不得太原,也不忍心让你们去爬城送死!”虽然赵匡胤为了保存实力,没有批准他们的请求,但宋军高昂的士气由此可见一斑。
就在太原岌岌可危的时候,老天爷帮了北汉的大忙。此时已经进入了盛夏雨季,阴雨连绵,暑热难当,宋军中又爆发了时疫,史书上记载“多破腹病”,想必得的是急性肠道传染病,疾病严重影响了宋军的战斗力。同时,大雨毁坏了道路交通,宋军的粮食补给也面临威胁。更要命的是,辽国重新组织起了援军,在大将耶律沙的率领下步步逼近。
军队染病,补给不畅,援军来临,几方面的压力一齐到来,赵匡胤只好撤兵。
宋军撤走以后,北汉把太原城内外的积水排干净,这时奇怪的事发生了,大段大段的城墙在逐渐干燥的时候轰然倒塌!见此情景,不仅北汉君臣倒吸一口凉气,就连辽国的使者也说:“要是宋军先淹城,然后再排水,太原城就完了。”
此战,北汉就连宰相都是宋朝的“第五纵队”,辽国也因内乱救援不力,可在老天爷的帮助下,北汉奇迹般地渡过了第二次难关!
战争,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激烈冲突,其实里面还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天气因素居然可以扭转战局,后来又被中外的战例不断地验证着。
都说再一再二,不会有再三再四,赵匡胤对北汉的第三次打击在削平南汉、后蜀之后重新启动了。这次,北汉会不会再次逃脱?
开宝八年(975)末,赵匡胤灭南唐,南方只剩下了盟友吴越和不足为患的漳泉,“先南后北”的战略初步实现了。开宝九年(976)二月,群臣为庆贺平定南方的巨大胜利,一起上表要给皇帝陛下加尊号“一统太平”,赵匡胤却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坚决不同意。赵匡胤再次表达了对征服北方的渴望,在为攻灭南唐的将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对征唐主帅曹彬更进一步地说:“更为我取太原!”
在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曾对岑彭说:“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意思是他在平定陇右以后,再领兵南下,攻取西蜀。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前有光武帝的“得陇望蜀”,后有宋太祖的“更为我取太原”,前后交相辉映,表现了两位开国雄主强烈的进取之心。
就在这年草黄马肥的秋天,赵匡胤下诏讨伐北汉,对北汉正式“宣战”。
赵匡胤对这次战役下了空前的决心,命令党进、潘美、杨光美、牛思进、米文义分兵五路,分进合击,同时还分兵对太原周围的汾(今山西汾阳)、沁(今山西沁源)、辽(今左权)、石(今山西离石)、代(今山西代县)等州发起攻击。其中党进率领的主力宋军再次直扑太原。
这样宏大的进军规模,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北汉面对泰山压顶之势,奇迹会再次出现吗?
宋军在太原城下安营扎寨,四面围困,每天攻城不止,各路宋军也连打胜仗,刘继元只好困守孤城,拼命祈祷辽国的救兵早点儿到来。
就在宋军捷报频传的时候,一件谁也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宋太祖赵匡胤在雪夜突然去世,宋军面临国丧,无心再战,退回宋境。
北汉就像做梦一样,渡过了第三次难关。
历史虽有必然性,可真的还要加上偶然性这一条,许多偶然的事件,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但历史毕竟不是由偶然和侥幸主宰的,当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统一吴越和漳泉之后,国势更加强盛,再加上他急于建功树威,便再次打起了北汉的主意。
北汉还会幸运吗?
大辽的崛起之路(1)
赵光义要进军北方平灭北汉,就不可能绕过契丹人建立的辽国这一关。
辽是北方的群狼之首,北方的那些部落和割据势力都奉其为宗主,包括后晋、北汉,搅得宋西北边境不得安宁的西夏,以及后来灭了辽国的金。
耶律阿保机辽(契丹)的兴起,和一个天才人物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契丹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长期活动在内蒙古一带,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并开始在利益的驱动下,开始了他的掳掠生涯,和中原文明有了接触,才被历史所记载。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的南北朝时期。
刚刚兴起的契丹,在当时还是个“小弟”,只有跟着别人混的资格,不仅经常遭到北魏和北齐的打击,内部也是混乱不堪,契丹的八个部落都是自己活自己的,谁也不管谁,尽管契丹人勇猛剽悍,可一盘散沙是注定要被别人鱼肉的。
到了隋朝,对掳掠成性的契丹也不客气,把它打得惨兮兮的。一连串的失败,使契丹人开始寻求联合,在唐朝初年,契丹的八部终于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联盟,联盟的首领是由各部头领每三年推举产生。但这时契丹的实力还是不够强大,和强盛的大唐根本没有抗衡的可能,便在唐太宗贞观时,投靠唐朝成了附庸。
到了武则天时代,契丹联盟的首领觉得自己羽翼丰满了,便开始闹“独立”,和武周摩擦不断,一开始还打了几个胜仗,武则天这个铁腕女人,怎么会受这个气,她派出了大部队进剿。这次契丹知道锅是铁打的了,连部落联盟的首脑都被武周的军队打死,契丹人像赶鸭子一样被赶回了原来的居住地。
契丹人只好去依附在北方最为强大的突厥,然后再附唐叛唐,折腾得不亦乐乎,中间还穿插着和崛起于漠北的回鹘的眉来眼去。
后来大唐衰落了,回鹘汗国也灭亡了,再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势力可以号召天下,群龙无首势必会导致天下大乱,契丹人趁乱四出抢掠,不断向外扩张,从邻近的奚族和北方的乌古、室韦等族以及汉人地区,掳掠居民充当奴隶。
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了人世,应验了“乱世出英雄”这句话。
唐咸通十三年(872),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迭剌部的一个贵族家庭。这时契丹内部的争权夺利也十分厉害,耶律阿保机的家族参与了部落联盟军事首领“夷离堇”的争夺,但最后被击败,他的祖父还把命也搭了进去。阿保机的老爸和他的叔叔大爷们见势不妙,统统跑到邻近部落躲了起来,阿保机的老祖母怕他被人“斩草除根”了,就不分昼夜地把小阿保机藏在帐篷里,生怕别人看见。
幼小的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着争斗的洗礼,慢慢地成长起来。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阿保机的精明果敢、深谋远虑和狡诈阴险、不择手段的性格。
风水轮流转,耶律家族逐渐在争斗中又占了上风,阿保机的伯父当上了“于越”(史称为“总知军国事”),于越的地位仅次于部落联盟首领可汗,握有联盟的军事和行政的实际权力。年轻的阿保机被任命为于越侍卫亲军的首领,走上了契丹部落联盟的政治舞台。
阿保机身材魁伟,胸怀大志,武艺高强,能开三百斤的强弓(和宋太祖有得一比)。他也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就是他的伯父,这位“于越”大人,经常和阿保机探讨军国大事,使阿保机受益匪浅。然而好景不长,阿保机的伯父被觊觎“于越”的蒲古只等三族谋杀,阿保机手握侍卫精兵,展开了反击并击溃这三族,在901年被立为“夷离堇”,成为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
这一年,他刚三十岁(和宋太祖真的很相似)。
过了两年,阿保机也成了“总知军国事”的于越,并兼任“夷离堇”的军职,掌握了部落联盟的军政实权。
阿保机在当上了“夷离堇”以后,就率领契丹铁骑连年出征,不管是室韦和奚人的部落还是汉人,契丹铁骑得便就抢回来充当奴隶,阿保机在不断向周围游牧部落用兵的同时,开始向中原发展势力,他带领呼啸的契丹骑兵南下,攻掠唐朝的河东、代北九郡。接着又进攻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领地,掳掠数州汉人居民,占领了一些汉人为主的地域。与此同时,他开始插手中原事务,与河东割据势力晋王李克用结盟。
通过劫掠,阿保机得到了包括大量汉人在内的奴隶、牲畜和粮食,使本部落的实力大增,超过了一直把持联盟首领职位的遥辇氏可汗痕德堇。
阿保机给契丹各部落带来了好处(就是带着大家到处去抢东西),大家就拥护他。907年,阿保机终于经过部落选举的仪式,成为契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弱肉强食是人类历史的生存法则,对处于变革时期的契丹尤为重要。这样的法则虽然听起来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可实际上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历史里,流淌最多的就是鲜血!
阿保机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仍把军事的和行政的实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吸取了伯父的教训,抽调各部精兵,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