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黑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原黑暴- 第6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甲外令人炫目,一层层炮船整齐且幽暗的炮口让人心生畏惧。亲眼目睹了中华帝国强大的实力,葡萄牙人为他们明智的选择感到了庆幸。中华帝国如此庞大的船队,别说葡萄牙把所有帆船纠集起来,就是整个欧洲都拼凑不出这么多帆船来。既然葡萄牙人主动撤出波斯湾,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帝国自然要以礼相待。中央水师提督张森送给了葡萄牙人黄金一千两,商队赠送葡萄牙人丝绸一千匹,茶叶三百石,瓷器八百件,算是对葡萄牙损失的补偿。

    一直顺风顺水的利刃营前锋张凤宝部八千骑兵,直到闻到了海水咸腥味时,才遇到了奥斯曼帝国一支六千人的骑兵。作为利刃营前锋,张凤宝部是以千人骑队分散行动,只有协统张凤宝本部才有一千九百余骑。所以,当张凤宝遇到敌军骑兵后,他多日的烦闷在这一刻得到解脱。中华军重军功,光靠行军赶路是不可能获得像样的功劳,顶多皇帝说两句将士们辛苦了,一点都不实惠,只有敌人的人头才是最好的军功章。因此,张凤宝面得到西方出现大批敌人骑兵的消息后,立刻撤回了前面所有斥候,就是要把敌人勾引到近处无法逃脱。作为利刃营的协统军官,张凤宝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

    他简单地环顾四周,就选定了西南方一里外的一个废弃村庄作为战场。波斯地区干旱少雨造成了该地多是戈壁环境,在缺少水源的情况下这样的废弃村庄比比皆是。在戈壁地区作战的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在很远就发现敌情,微风中冲天沙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敌人骑兵的数量。同样,中华军带兵主将能在判断出敌军数目,熟悉该地环境的敌方将领也能推断中华军骑兵人数远小于自己。以多打少历来是将领们不二选择,击中优势兵力吃掉敌军小股部队也就成为必然。中华军利刃营换装了帝国新式火枪,他们原来使用的火枪在都统领胡明的坚持下依旧没有上缴。虽然这两种火枪装填子弹的方式完全不同,对于这些老兵来讲也不存在太大问题。

    这个不大废弃的村庄只剩下半人多高的残垣断壁,中华军将所有战马集中在中部,一千七百多战兵依靠这些简陋的工事做好了射击准备。中华军战兵多年征战早已习惯了以寡击众的情形,他们将老式火枪拿在手中而把新式火枪放在一旁备用。这是因为老式火枪换弹速度慢,而新式火枪不但击发速度快还能快速装填。隆隆马蹄声回荡在戈壁上空,远处高飞的黄色烟尘渐渐被压低。在这片尘土之中隐隐闪现战刀光芒,“安拉哈斯本!!”的叫喊声中敌军骑兵突显在中华军将士们的眼前。

第一千三百四十章帝国的远征之路(五)() 
中华军入侵波斯后与敌第一次交锋,就发生在离波斯湾海岸不远处的一个废弃村庄。中华军利刃营千总以上的军官对眼前的敌人并不陌生,早在数十年前他们就在兀秃刺草原交过手。按照中华军军官们的理解,这帮自称突厥后裔的杂碎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华帝国是他们曾经的故土。可惜的是,这些突厥人后裔比起他们的老祖宗来战力还是差得太远,他们作战能力甚至连蒙古人都赶不上。虽然中华军看不起奥斯曼帝国骑兵,在战场上要是不专心打仗那是要丢命的。指挥作战的协统张凤宝将射击时机交由下面千总把握,他观战的主要目的,是为利刃营今后对战奥斯曼帝国大军总结经验。

    协统张凤宝深知,兀秃刺那场大战过后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中华军使用的武器都换了无数次,敌人的战法也许已经有了较大改变。这些改变对于中华军来说都是未知的敌情,如若过于轻敌必将遭受极大损失。协统张凤宝自然不会傻乎乎地站在高处被敌人重点打击,他隐藏在战场正面用望远镜悄悄观察整个战场,二个随军参谋一个拿出记事本记录战况,另一个则现场绘制作战地图。“啪!”的一声火枪声响拉开的战争序幕,随之而来的连片火枪声构成了一道密集火网,将冲过来的敌军骑兵笼罩在弹雨之中。但见一个又一个奥斯曼骑兵连同他们胯下战马喷溅着血雾翻滚在地,曾经高扬的战旗飘飞于滚滚尘烟。

    直到这时,张凤宝才从望远镜中隐隐看到他的对手。在张凤宝眼里,奥斯曼帝国骑兵准备还算是比较精良,胯下阿拉伯马身材俊美强壮。奥斯曼骑兵身上盔甲虽然看不清材质,从闪光的鳞甲来看必定是铁甲。只是这些奥斯曼骑兵使用的武器还是冷兵器为主的长矛和战刀,张凤宝只看到了约三四成骑兵身后背有火枪。中华军战兵们用连续的火枪射击,把敌军骑兵阻挡在自己阵位前五十丈,黄沙漫天间只能闻听敌人翻落后痛苦哀嚎。协统张凤宝一点都不担心奥斯曼骑兵能攻破中华军防线,毕竟中华军火枪射速极高,敌人数量仅仅比中华军多四倍,就这点人马很难突破中华军严密阵线。

    正如协统张凤宝所料,奥斯曼骑兵在进攻受阻后纷纷转向两侧,他们想要从其他地方寻找突破口。让奥斯曼骑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华军使用的环形阵线,刚才阻击他们的不过是数百火枪兵。四处出击的结果不一定比正面强攻要好,让奥斯曼骑兵非常郁闷的是,中华军阵线上就没有弱点。其实,奥斯曼骑兵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就在他们信心崩溃之际,中华军战前布置也出现了一个失误。中华军新式火枪采用的是弹夹从上往下压装填弹药,这样做的好处装填速度要比老式火枪快,击发速度自然也比老式火枪方便。射速快也带来了另一个弊端,那就是再次装填弹药的间隔也短。

    刚才正面迎敌的中华军火枪兵在把老式火枪打空后换上新式火枪射击,在极短的时间就把子弹再次打光。可惜奥斯曼骑兵没有抓住这唯一的战机,他们被中华军弹网打得胆气丧失而转向其他地方选择突破。乘着敌人骑兵转向的瞬间,中华军火枪兵赶紧装填好弹药。这个战场突发状况令协统张凤宝不由地浑身一颤,他赶紧下令要射击中的战兵两人配合掩护,以免出现火枪射击断档。很显然,那些极具战场经验的千总和把总军官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身处战斗前线的军官们创造性地把双人配合改成了三人配合。也就是不到半个时辰,这场遭遇战就在暴雨般火枪射击声中渐渐进入尾声。

    尽管战场尘土飞扬看不见敌人踪迹,打仗多年的协统张凤宝,从敌人马蹄声被中华军火枪彻底压灭,当即判断出敌人骑兵数量已经减少到不足三千。基于这个判断,协统张凤宝下令从四周防线上抽调一千人上马准备追击。让协统张凤宝没有想到的是,中华军密集的火枪声如同一块磁铁,吸引了在附近巡查的中华军本部骑兵。随着中华军火枪数量减少射击声渐渐平复,进而能让防线上的中华军听到更远处传来的火枪声。听到这熟悉的火枪声,刚刚骑上马背准备追击的中华军战兵们有些遗憾地望着他们的主将张凤宝。都是在一个锅里搅食的兄弟,他们已经吃了肉食,怎么也得给外围巡查的兄弟留点汤喝。

    果不其然,协统张凤宝迟迟没有发布追击的军令,而三个方向传来的断续火枪声预示着残余奥斯曼骑兵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空旷的戈壁在一阵狂风过后逐渐恢复了平静,消失的尘烟露出了血色战场。满地垂死的人马尸体散乱地遗弃在沙石滩上,临死有节奏抽搐的人体上往外一股一股喷涌热血随即被饥渴大地吸干。阵地上的中华军将士们擦拭着脸色尘土,眼光追寻着远去的敌军骑兵身影。大战过后的中华军将士们看到,散乱的奥斯曼骑兵早已丢弃了高傲的战旗,他们冲阵时挥舞的战刀也不知去向。奥斯曼骑兵如同一只只丧家犬,只知道用皮鞭抽打战马要远离地狱般战场。

    用可连续发射火枪子弹的中华军,对阵还使用冷兵器冲锋的奥斯曼骑兵,虽然连一个人都没有伤到,却引发了协统张凤宝深思。今日这场不大的战役暴露出中华军许多问题,特别是换装威力更强的新式火枪之后,中华军还在适应全新的武器。皇帝张平安作为中华军统帅,是真舍得下血本武装中华军战兵。前线作战的战兵每人配备了二支火枪不说,还有一支近战利器手枪。虽然骑兵淘汰了长矛,可以在马背上射击的火枪远比一次性使用的长矛更能适合骑兵冲锋。虽然火枪可以在战场上轻易击败数倍于己的敌军,但中华军战兵们暂时还未找到适应这武器的战法。协统张凤宝让手下人自行打扫战场,他坐在地上靠在一堵土墙后拿出稿子给都统领写下当日战报。

    在这份战报中张凤宝并没有一味地为自己表功,而是着重描述了这场小规模战役中中华军存在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中华军使用新式火枪配合上出现的失误,要是其他兄弟部队不能从这场战役中吸取教训,将会在下一次战斗中出现不必要地伤亡。协统张凤宝的军报在一天后送达都统领胡明手中,这份带有检讨性质的军报引起了都统领胡明的高度重视。都统领看完军报后,立刻下令将此军报下发利刃营各部,并原文抄送给中华军参谋部。以胡明对皇帝的了解,协统张凤宝凭借这份军报至少可以获得一枚二等银质奖章。只是都统领胡明小看了皇帝的胸襟,待张平安在十日后看完张凤宝的军报不住感慨,中华军有如此战将胜利指日可待。

    皇帝张平安下旨,全军各部将领必须仔细研读张凤宝的军报从中发现各部存在的不足,并要求各部将领今后上奏军报皆按照张凤宝军报模式,要写清战役中本部存在的问题以便参谋部发现问题。为表彰协统张凤宝勇于任事的做法,皇帝张平安赐予协统张凤宝二等金质奖章,并将其从三等统领擢升为二等统领。皇帝张平安是借协统张凤宝敢于承认自己在作战中不足来总结经验,这等知错就改的将领他日必成大器。皇帝张平安还专门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此事,并告诉古新只要有利刃营协统张凤宝的军报,必须送到他的案头。参谋长古新就是皇帝张平安肚子里的蛔虫,他暗自感叹张凤宝这个亲卫营出身的把总,看样子是入了皇帝张平安的法眼,他的今后仕途一片光明。

    赵国公古新是知道内情之人,利刃营都统领胡明在这场大战过后就将离开中华军,成为这片土地的国王。与胡明有相同待遇的将领还有雄鹰营都统领张黎,只是皇帝张平安还没有最后敲定他们的封地。由于土地贫瘠这里的人口本来就不多,为了便于控制这里广袤的国土,皇帝张平安打算将天竺国土著迁徙至此,进而稀释这类的人口结构。天竺国土著构成十分复杂,特别是在南方的土著部族生活在高原地区,天竺国皇帝张尚仁连续数年出兵才让其诚服。为帮助儿子张尚仁解除天竺国南方威胁,中华帝国皇帝张平安下诏,派遣征夷行营大总管张通负责平定该地。

    皇帝张平安平定天竺南方土著采用的方略不再是一味屠杀,而是用武力打击强势土著部族,再用怀柔手段赐予这些听话土著富饶的平原土地。皇帝张平安这么做并不是心善,毕竟在山区中华军寻剿不易,把这帮土著部族迁徙到他们不熟悉的平原地区,为将来的秋后算账预留后手。正是有了张凤宝的战地军报,中华帝国皇帝张平安下诏全军暂停进攻,全军用半个月时间演练新式火枪使用战法。虽然中华军每停留一天就要耗费数万两白银,皇帝张平安还是认为这样做可以在未来的战场上减少中华军不必要的伤亡。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帝国的远征之路(六)() 
中华军都统领胡明最近心情比较烦闷,主要是他的大军中跟着两个谁也惹不起的大爷。这两人一个是皇帝张平安的小儿子张尚义,另一个是皇帝张平安关门弟子姜禾。张尚义这个皇子是张平安朝鲜女人金凤所生庶子,张尚义自认没有登上皇位的资格,他早早地把个人兴趣放在了格物上。皇帝张平安平常没事就喜好钻研格物,幼子张尚义对格物有兴趣张平安自然是倾囊相授。而姜禾则是金狼营中对格物学理解深刻的后起之秀,帝国许多新出产的物件大都与他有关。为此,皇帝张平安把姜禾收为关门弟子,并委任他为秘密试验工坊的大总管。别看这个大总管官职不大,却是皇帝张平安最为重视的衙门。

    每一年皇帝在秘密试验工坊投入了大量的钱财,这个工坊的大总管更是得到皇帝特别关照,加上帝国工部尚书和二个侍郎都出自秘密工坊,姜禾这个大总管地位自然不低。大总管姜禾这次随利刃营出征,主要还是要在波斯湾寻找全新火炮利器火油。按照皇帝张平安的旨意,这里土地看似贫瘠却能冒出黑色火油。早前,中华帝国就从该地购买过不少火油,主要还是用在试验工坊。这次出征前,皇帝张平安给了儿子张尚义一个鲁王的封号,也有让张尚义历练一下的意图。熟悉皇帝张平安秉性的将领们都知道,皇贵妃季月荷的儿子张尚礼现在连个爵位都没有,就是张尚礼想登顶大位的小心思被皇帝张平安洞穿。

    儿子张尚义远离皇帝大位的争夺,让皇帝张平安多少存了愧疚之心。对于儿子张尚义避祸的表现极为赞赏,皇帝家就缺乏亲情,他儿孙们一个个精明无比,天知道他死后继位者会不会清除异己巩固皇位。所以,皇帝张平安将儿子张尚义的封地定在古时花刺子模,并将此地更名为鲁国赐予张尚义。既然是要补偿儿子张尚义,皇帝张平安下诏在此修建数个兵器工坊,就是为作战就近补充弹药。即便是张平安在此地大规模修建工坊,还是保留了子弹火药和弹壳技术,鲁国弹药工坊只能在此负责最后的工序。为了保护儿子张尚义和姜禾的安全,皇帝派出了近卫营三千骑兵充任其护卫。有了这么二位爷在利刃营军中,都统领胡明也不得不派出五千人保障他们的安全。

    都统领胡明因利刃营二个重要人物头疼,皇帝张平安心情也好不到哪儿去。中华军最老的炮营都统领杨威从后方赶到前线面见皇帝张平安,希望再给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炮营都统领杨威年过六旬,本该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杨威不甘心被杨妹妹光芒压制,他不顾年纪大强烈恳请皇帝让其再上前线。皇帝张平安召见杨威之后,先是肯定了杨威的敢战勇气,随后两人一起吃饭回顾了在破奴军时期的艰辛。这人年纪一大就喜欢回忆往事,就在闲谈间皇帝张平安同意了杨威上前线的请求。在中华军里三个炮营将领,只有杨妹妹最被皇帝张平安重视。杨威虽然战功卓著,却因为在战场指挥炮营没有新意渐渐被张平安抛弃。

    自从破奴军入主中原之后,杨威炮营就沦为了留守大军。中华帝国攻打奥斯曼帝国的战役,炮营几乎没有带重炮,主要还是要翻越几座高原崎岖的道路限制了重炮通行。杨威炮弹本就驻防在新疆,而此时的新疆行省以成为帝国腹地,留下杨威炮队确实没有太大意义。于是,皇帝下旨,调杨威炮队所有炮手和辅兵到前线。由于帝国大军使用的火炮从陆地运输不易,所以炮队基本上是空手骑马行军,他们连炮弹箱车都没带。因而,杨威炮营到前线参照杨妹妹炮营,只调炮手和辅兵上前线。为这场远征奥斯曼帝国,中华帝国试验工坊做出了重型开花弹,这种开花弹重达二十斤,需要重炮发射专门用于打击敌人防御坚固的城墙。

    皇帝张平安之所以派遣儿子张尚义和大总管姜禾先期寻找火油,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炮营制作燃烧弹收集原料。皇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