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年灯-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追寻褪色的青春:十年灯 作者:张生                       
 小说以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时代的转换为背景,描述了几个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面临急遽变化的社会现实所做出的不同的选择,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命运。仅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昔日的同窗挚友,或远渡重洋学艺有成,或流落街头乞讨为生,更有红极一时的歌星,骤然暴富的大亨,还有不足为道的小人物,林林总总,让人过目难忘。而小说正是以这些个性鲜明的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追溯了这十几年来时代的变迁对人内在的心理和精神所造成的冲击、侵蚀与改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又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迷惘与彷徨,矛盾与追求,以及对生活,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的体悟。让你在伤感而低徊的情绪中,再次倾听一曲属于新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花城出版社 出版                
序言
之所以要写这样一部小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情感上的,这个原因基本上和文学无关。从80年代末到现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是中国社会转型或者变化很快的一个阶段,在此期间,我也由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变成一个大学老师。但这只是外在身份的变化,真正改变的是我的内心。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抱有理想和热情,旧日的那些狂热的梦似乎像褪色的照片一样只在记忆中模模糊糊地存在,我逐渐学会接受和忍受这个业已变化得越来越陌生的、同时也是越来越清晰的现实。 
这个改变开始是无意的,被迫的,可后来就变成一种自律性的东西了。也许,用笛卡尔的一句话来表达这种状态更为贴切,“我始终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是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但我觉得,这并不仅仅是成熟的代价。这一点,我想不仅是我自己有这种感觉,凡是和我一起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同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经验。 
是什么东西在发生作用?又是什么东西发生了作用?是我们看见的,听到的,还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听不到的事物改变了我们,把我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些问题困扰着我,尤其是这几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想,要真正弄清楚这一切,或许只有回到那个时代,重新开始,才能找到答案。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时间的起点就是80年代末。也就是从这个节点开始,一切都忽然变得不一样了。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随波逐流发生了变化,可仍有人带着痛苦艰难地在这个时代里闪转腾挪,他们不愿改变自己,而依然保持着在此之前所形成的那些观念,直至处处碰壁,甚至毁灭。这其中,有我的朋友,也有我所不认识的人,但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都无奈地经历了这一段生活,而且,还将要继续生活下去。但无论如何,这对恰好度过了自己青春岁月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是重要的。 
当然,这些年代概念都是上个世纪的习惯性的称谓,并不符合现在的说法,如今的习惯性用法是在那些年代前面加上上个世纪或者20世纪。可一直到现在,我都不能适应这种做法。我还是直接说80年代或90年代,而根本不觉得它们已经属于上个世纪,我不接受这种人为的划分,我自己依然生活在上个世纪,我感到自己的青春、梦想、追求,还有与之相伴的迷惘、失落和痛苦,似乎都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个时代。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截取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这首诗里的诗句来作为这部小说名字的原因。实际上,我更喜欢的是李商隐的《滞雨》一诗的意境,我觉得,它更能表达我在写这部小说时的情感和想传达的某种东西。 
滞雨长安夜,残灯如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我不知道这种情感是否也和那些客居于这个年代的知名和不知名的朋友们的心情相似,我只觉得,正是这首诗,使我一次次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也使我一次次感觉到置身于这个时代的那个自己真切的不安与局促。 
甚至,在完成这部小说的那一刹那,我恍然觉得,我只是在某种形式上复写了这首诗而已。 
其次,之所以写这部小说,当然是和自己在文学上的追求有关,我过去的写作,大多是从某种概念出发,即使是倾注了我最多心力的长篇《白云千里万里》,也是从一个概念出发。举个例子,当时我一度想用熊伟先生所译海德格尔此在概念之“亲在”为题命名这部小说,从中也可看出,我写这部小说的用意。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用“亲在”也很好。我感觉到,这些作品尽管技术圆满,可是缺少血肉,和自己的生活缺乏必要的关联。那种犹如气味和触觉一样能够唤醒我内在的感性的东西,过于冷静和淡漠,也过于概念化,不仅与自己无关,更与我们这一代人无关,它只是一种抽象的文学观念的具体化或小说的样式而已。因此,它与当下生活也不具有活生生的联系。 
这同样也是长期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所以,从这部小说起,我想改变一下过去的那种创作方式,套用一个我很喜欢的一个现象学的主张,就是,我想回到自己的经历中来,同时,也回到自己这一代人的经验中来,然后,借此找到一条通往现实的路。 
我希望,它也是一条通往个人的文学新天地的道路。 
显然,对于我写这部小说来讲,这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更不是一个关键的原因。 
说穿了,我只是想写一写我自己的,还有我的朋友们的,乃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罢了。 
如此而已。   
序言(2)   
张生 
2005年8月10日于上海五角场家中   
题记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要等着你:我觉得你是世上惟一的不责备我的人,你是我的亲爱的孩子,我感觉到这一点,我不能不感觉到这一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目录   
第一章 咖啡味道 
第二章 说你说我 
第三章 寻无所爱之旅 
第四章 见易别难 
第五章 两个世界 
第六章 为艺术而艺术 
第七章 昔日重来 
第八章 琴声只献陌生人 
第九章 回到今天   
书评:不思量,自难忘   
阅读《十年灯》 
申霞艳(510075 广州水荫路11号花城杂志) 
张生的《十年灯》既可以说是一部成长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衰老小说,一部青春的悼词。文本叙述的是大学毕业后一段时间内青年一代内心的冲突、激情的磨损以及消费时代的焦虑。 
叙事者“我” 在大学期间与高前、大胡子曾是死党,互相为对方制造找女友的派对。“我”的第一任女友桃叶与我在一起的时候给人宁静但心不在焉的感觉,“我”的身体对她无动于衷。桃叶在临毕业前一学期突然休学回到她湘西的老家。“我”利用假期寻访至湘西,和招待所服务员上演一段插曲并从她那里知道了桃叶的故事的始末:原来她竟然是为了一个暗恋已久的中学老师,老师的前妻不幸车祸身亡,桃叶决然辞职回来要求与老师重结连理,然而老师没有接受她的要求,桃叶一气跳河自杀。 
“我”后来爱上了一位叫方湄的女生,她可谓与时俱进且精力充沛,勇于尝试新生活。她先是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后跳槽到一家公司做业务,做得好好的突然辞职去参加上海小姐竞选,居然得了冠军,接连成了好些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后又被邀去参加全国的选美,谁知竟是一个骗局。方湄疲惫地回到上海,得知大胡子有心推出歌手就跃跃欲试,谁知竟因翻唱一曲《昔日重来》红透大江南北。就在她的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突然离开大胡子的公司到云南的小乡村去支教,在一次洪水中丧身连尸体也没找到…… 
文质彬彬、意气风发的高前突然进了监狱一年多,这一段生命的意外插曲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也改变了他对人生、对朋友、对世界的看法,他有意地疏远了自己的朋友圈。虽然,后来历尽磨难他终于成为电视台知名主持,他重新与我成为当初的好友。然而,却总也不能改变他对人生的恍惚感,最终,在一个新年终声敲响的时刻,他开着车从外滩延安路的高架桥上撞了下来。而一直爱慕着高前的同学周佳音在国外修习小提琴多年终于成名,然而始终没有得到高前的回应,在一次回国演奏后发了疯。 
“我”日趋孤单,只剩下一个从来没有太放在心上的单位寄居沉重的肉身。我像所有大龄男青年一样寥落、怀旧、伤感……昔日并未重来。 
文章的人物关系颇有意味,“我”和方湄是一对若即若离的恋人,“我”以不变应万变,而方湄以万变应不变,其实我们殊途同归,不过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自己生命中的所需罢了。方湄用的是现代的排除法,她只有尝试过后才知道那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我”用的原始的接受法,早早就知道了人生的答案,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我”所要的,也没有选择的可能性,所以“我”顺其自然,并不选择,其实生命是自足的,它甚至并不需要选择什么。当“我”的恋人和最亲密的朋友全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我”依然独自咀嚼着这个耐人寻味的人生答案。 
文本就像它的题目一样有强烈的时间感,叙事者经常在不同人物身上探讨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关系,其实,时间是个纠缠不清的难题。时间感的存在和悖谬的贡献为文本增添了形而上的意味。 
文本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在于没有将人物的命运简单化,没有让人物按世俗的逻辑轨道发展:“我”一个正当年华的小伙子没有因为自己的闲职单位而被朋友唾弃,也没有被消费主义所诱惑;方湄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任何时候她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并勇敢地放弃;高前既没有被失意打倒,也没有被意外的成功蛊惑,他只是越来越深地感到惶惑和绝望;周佳音这样一个执迷于艺术的人归根结底却只钟情于爱本身,和那个湘西女子桃叶一样殊途同归;只有大胡子永远与消费时代保持一致的步调……叙事者对这些人物充满了同情,他理解他们,但不溺爱,所以他知道他们的死穴在哪里——这是消费时代的空洞,因为消费时代只提供欲望,却不贡献意义。没有意义,心灵如何与身体达成和解。 
《十年灯》的高明之招在于作者没有简单地用性来解决复杂微妙的内心问题,甚至没有着力去渲染身体的力量,反而转向了哲理思考,不停息地对时间和自我进行追问。光这一点就将《十年灯》与当下众多的消费叙事区分开来。小说比许多将命运简单地归咎于具体的物质困境的作品更能够抵达这个消费时代的症结。   
书评:漂浮·寻找(1)   
评张生《十年灯》 
翟业军 
《十年灯》是张生继《白云千里万里》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援引“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为标题,并不着意在抒发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喟。在张生笔下,黄庭坚的诗境和“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一样被滤去宦游四海、羁旅行役的古典感伤,成为一种让我们联想到漂浮、虚幻、不确定、不真实等状态的意象。这种状态不仅指“张生”、高前、方湄、桃叶、周佳音等人“人随流水东西”般的生命际遇,更是指他们在面对自己及他人漂浮的生命际遇时漂浮的生存感受。在古典时代中生命即便漂浮无着,有着坚实的意义共契的古典人也会认为漂浮只是偶然的遭遇,而不会把它感受为基本的存在方式。现代社会里意义共契土崩瓦解,存在本身成为漂浮,漂浮的存在经历着漂浮的际遇,生命竟轻得让人无法捉摸。《十年灯》便是张生对漂浮这种现代感受的一次捉摸。 
小说预设了一个相对坚实的起点——80年代的南大校园。但很快桃叶退学、周佳音出国、高前被捕,坚实便一步步消融,成为无数漂浮着的碎片。即便在看似坚实的起点,存在已经被桃叶感受为漂浮。漂浮原来是现代人不得不处身的存在状态。要追问这种残破的存在,张生选择了一条最上手的路径:审查出“自己”和“世界”的现代情态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相互关联,漂浮感便会豁显在我们面前。 
“张生”去凤凰追寻桃叶的踪迹,夜半在火车上醒来,突然感觉自己像个陌生人,已经认不出自己。在凤凰的一个早晨,他照镜子时发现镜子中的自己没有某种自己应该拥有、希望拥有的东西,他这才意识到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寻找桃叶,而是寻找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毕竟无法找到,“张生”的自己便迷离莫辨,甚至幻化出无数个“张生”,“而那个真正的张生,既不是我,也不是除我之外的某一个张生,他应该是所有的张生,所有的张生都是真的”。张生绝对不是在重复“庄生晓梦迷蝴蝶”式哲学思辨。古典时代的庄生想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忘却一个确实无疑的自己,以此消解种种在体性的苦痛。现代的张生深陷无数自己构织的迷宫却寻找不到一个明晰真实的自己,由此产生如游魂“漂浮”于世的空洞感、衰竭感。漂浮感正来源于现代人自己的失落。此外,周佳音喜欢高前,可以为他做任何出格的事,却惟独没把自己当回事。“她没有自己”。方湄一直满怀信心地拥抱将来,到头来也只是一盘空白磁带,能录下各种声音,却单单没有自己。他们都是现代社会无可奈何的漂浮者。 
赫拉克利特说:“清醒的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世界,而在睡梦中人人有自己的世界。”失落了自己的现代人如梦中人拥有一个个殊异的世界,世界的多样和驳杂使人无法确实把握,以至人和世界之间产生疏离。比如,桃叶置身于两个世界,在她执意追寻的宁静世界中,“张生”是不存在的,他只能在她的当下世界中影影绰绰地看到自己的存在。那么,究竟哪一个世界是惟一真实的世界?如果那个宁静世界是真实的,当下世界中的人们不将成为“幻想和回忆被疏远,另置,变得越来越不真实,乃至消失”?而且,既然有那么多世界,在某一世界中我们如果不谈论某个人,这个人不就不存在,就像“张生”朦胧地觉得在自己的世界中高前将不复存在?现代人的存在状态竟会如此漂浮,那么,如果还存在所谓真相的话,世界的真相只能是荒凉,静寂,犹如被大海淹没的城市,什么都有,却什么都不存在。 
小说写到“张生”经常深夜跑步,直到觉得“身体的恶心”才停下来。只有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自己才真正属于自己。看来在漂浮不定的现代,坚实确凿的东西惟余肉身。古典时代最虚幻、易朽的肉身成为现代人惟一的确信,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居然如此剧烈。不过,看似确凿的肉身面对多端的世界时也会感到恍惚无措。“张生”面对桃叶、周佳音的无能,以及无数次醉酒后的虚弱,都明确标示出肉身在漂浮现世的漂浮。 
连惟一确凿的肉身都不可靠,现代人只能竭力寻找坚实的自己和那惟一真实的世界,以缝补漂浮的存在。于是,桃叶回到了凤凰,方湄参加选美、做歌手又到云南做志愿者,她们都试图回归到自己的世界做真实的自己。但是,桃叶在凤凰同样找不到自己,投河自杀了。周佳音获得了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