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0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时代1902- 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拍手,孙文快步来到黄兴面前,高声道:“汉阳钢铁厂!我们将汉阳钢铁厂卖给日本人、筹集款项!”

    “一个汉阳钢铁厂又能值多少钱呢……现在军政府亏空已在千万,下个月时两千万、下下个月是三千万……”黄兴话没说完就被孙文打断道:“一个汉阳钢铁厂不够的话,那就将满蒙抵押掉!若以满洲租借给日本人百年,当能筹集一亿日元的款子!”

    “还有各地的铁路、码头,都可以抵押给列强筹集资金!有了钱,伯先就可以继续北伐了!真正革命成功!!不必理会袁世凯!”

    “逸仙啊……满蒙若是在你我手上割让日本人……”黄兴缓缓走近了孙文,忽然怒喝道:“那你我与那慈禧太后又有何区别!?天下人将如何看我革命党!?”

    孙文撇了撇嘴道:“满蒙本非汉家故土,租借与日人换取支持,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黄兴一时无语,无奈地叹了口气道:“现在列强根本不承认我们军政府,各地都督嘴上说承认,实际上是分文不拔。逸仙你就是真开除条件,我怕日本人也不会答应的……”

    “会的!”孙文却颇为自信,只听他朗声道:“只要我们成立临时政府,选出了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就算正式立国了!到时候列强又怎会抱着腐朽的满清不放而不支持文明之民国呢?”

    说到这里,孙文思维愈发熟路道:“与袁世凯的谈判不妨先谈起来,缓兵之策嘛!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尽早组建临时政府,换取列强承认和支持!”

    望着向来独断专行的孙文,黄兴嘴巴张了张,想说些什么,最后却还是只能化作一声长叹。

第335章 南北议和(二)() 
第三百三十七章南北议和(二)

    5月18日,在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的情况下,以及返回北京组阁的袁世凯压力下,面对空的可以跑老鼠的国库和日渐高涨的革命势力,经过袁世凯反复保证和承诺坚守立宪制反对共和下,清廷最终同意南北议和,授权袁世凯为全权大臣,负责南北和谈,委任代表南下商讨大局。

    湖北的北洋军和民军沿长江一线签订了停火协议;北洋军占据汉口和汉阳、民军则守住了武昌。

    同日,在广州集结的各省代表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临时政府暂设广州,同时共同推举原广东都督黄兴为正元帅、前敌总指挥赵声为副元帅,准备推选负责组织临时政府的大元帅出来。

    次日,经过此前的秘密协商,南北议和地点既没有放在北方、也没有放在南方,而是选择在相对中立的上海公共租界内。北方的和谈代表是唐绍仪,南方则派出了伍廷芳来。

    北方代表唐绍仪少年留美、是清廷有数的能吏和大吏、著名的清末外交家。南方代表伍廷芳则是南洋华侨,英文比中文还流利、留学英国成为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和律师。后其担任李鸿章的法律顾问,为清廷驻美国等地公使。由于伍廷芳年长唐绍仪二十多岁,可称得上是后者的老前辈。

    南北议和的地点既然设在上海,这座早已光复多时的城市一下子就吸引全国的目光。

    各地报纸都纷纷大肆报导上海的情况;独特的上海维系会、驻扎上海的江苏革命军第四混成协,以及上海所属的江苏军政府都督刘继业。

    作为最年轻的都督,只有二十六岁,刘继业从江苏独立伊始就一直是各大报业的关注点。渡江北伐后,更是有不少报业记者赶到蚌埠前线去采访这位年纪轻轻就已跃居高位的江苏都督。

    清末的官府和政坛还基本维持着千年来的传统,讲究威严、要有官威,轻易、若非必要绝不愿与报社打交道、大人物更是不屑于与那群小记者打交道的。然而与当今政坛上活跃的那些政客不同,刘继业却对各报社的记者很热情;不单是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回答了好几个不同报社记者的问题,还在第二天组织了一个什么‘招待会’的玩意儿,将一群记者都集中在一起,集中挑选问题回答。

    刘继业本人回答了问题后,还派人带着记者去军营实地采访,大量的新闻素材不仅不藏着掖着,反而热情地向记者们开放。如此开放和友好的态度令记者们对刘继业的印象都非常不错,再加上他们报社的社长多也加入了维系会,受刘继业所辖制,因此更是尽力往好的方向吹捧北伐军的战绩和军纪等方方面面,怎么好怎么报导,简直把北伐军夸到了天上。

    如此一来,通过报社的传播,刘继业和江苏革命军的形象顿时大好,不光是各界的捐款因此增加了不少、江苏各地更一下子多了上千名青年指明了要求参加北伐军。

    军政府形象的提升也间接使得江苏后方的百姓对革命军队态度的转变,背地里对这些军人也不再以丘八称呼,当部队行军路过时也会不时露出个笑脸。

    而第二标在刘台子和张台子两处坚守阵地,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清军进攻这一光辉事迹也通过报纸迅速在江苏、乃至全国传播开来!虽然阳夏战役两军投入的兵力是津浦线的三倍以上,论重要性更是远胜之,但是由于赵声的湖北民军最终战败,使得大获全胜的津浦线战役更为出彩和亮眼!处于革命后方的群众也宁愿聊津浦战役而不愿提及失败了的阳夏战役。

    一时间,刘继业与江苏革命军的威名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声势不输于民军前敌总指挥、从广州一路打到武昌的赵声了。

    而两人曾结拜的事迹更是被有心人挖掘出来,成为茶余饭后市井百姓热衷讨论的话题。

    随着南北议和议定,战线停火,刘继业命令第二混成协驻守徐州、第六混成协驻守蚌埠,第一和第八混成协则返回了江宁。

    凯旋归来的军队引起了群众的欢呼,不时有市民涌到街上围观胜利之师,不少人还举着代表了军政府的九星旗不停地挥舞着。

    走在军队最前面的军乐团更是演奏起雄壮的军乐,再配上民政部临时搭制的彩条和横幅,这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

    趁着民心可用,支持率飙升的势头,刘继业在返回都督府后立即召见了都督府内和民政部司厅级以上的官员,要求借势开展军政府的宣传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吸引青年参军入伍、吸引百姓增加购买江苏公债的力度、吸引优秀英才进入都督府和民政部工作。

    方法亦是三项;一则是在城内四处张贴宣传海报、二是由军政府内的职工组织起大型的游街活动发放传单宣传军政府、三是向学校派驻都督府的宣传人员鼓励优秀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军政府及文学社。

    期间数次提及了文学社,散会后张謇特意单独留下,待众人散去后才拉着刘继业问道:“文鹿啊,你跟老夫说说,这文学社到底是什么东西?”

    江苏光复后,文学社正式公开化,张謇等立宪派人士对此组织并不是很感兴趣,大部分人甚至将其当作会党一类的组织。虽然张謇对刘继业暗中组织了革命组织却不告诉自己而感到不满,却也不可能因此与之翻脸。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文学社却越来越活跃,不仅到处派人宣传、市面上还出来了不少关于文学社的书籍和小册子。从这些小册子上,张謇等立宪派才明白感情这文学社居然还有政治主张?信奉什么国家主义?

    对于国家主义,张謇十分看懂了六七,说实话内心深处对其是有认同一面的。盖因张謇本人属于资本家范畴,在国家主义理论中是需要拉拢的对象,而且张謇本人也颇为重视职工福利待遇,他作为晚清状元还是保留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对国家主义提出的社会公平、发展工业都赞同。然而,张謇又是坚定的立宪派,对国家主义所透露出来国家至上这种近乎独裁的观点,却颇为反感。

    除了张謇之外,江苏的立宪派们都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层次对这一国家主义有意见。

    刘继业自然不会将后期土地改革、社会改造的东西在革命初级阶段就拿出来,但是只是在字句之间所透露的些许信息,却已然使得不少士绅为之紧张了。

    大体而言,清末的立宪派主体可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居住在省城内,多少接触参与了新政实业,已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意识的士绅,这类人以张謇最为典型。这些人虽然基本上是各地立宪派的骨干,却并非人数最多的。真正构成立宪派广大基础的,还是以居住在各府、县、乡的乡绅为主。这些乡绅大部分还保留了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绝大部分都有科举功名在身,多是片面地接触了新政的某一个方面,其立业之本依然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自身传统乡绅的属性多过新式资产阶级属性。

    简单地讲,就是立宪派是由少部分资产阶级雏形为领导,配之以广大有文化的旧式地主而组成的。

    相比资产阶级能够赞同国家主义不少主张,甚至未来有接受国家总调控的可能,旧式地主出于自身立场就会对什么平均啊、什么剥削啊、什么剥削啊、什么平等之类让泥腿子与自己平起平坐的的主张非常不感冒。

    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这是儒家的纲常,若是底层的泥腿子要与秀才老爷平起平坐,这岂不是斯文扫地么!

    当掐你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革命党人中颇有些市场,同盟会的民生主义亦吸取了不少主张,不过在大部分立宪派人看来还是不甚满意。

    当然,由于小册子并未普及开来,也并非所有乡绅都能从中察觉到不对劲,因此目前尚未形成气候。不过张謇处于自己与刘继业合作的考虑,还是要尽早与其‘沟通’,免得事态严峻了就来不及了。

    面对张謇的问题,刘继业轻描淡写地一笑道:“文学社是我当初为了排满革命在军中弄出的组织……季直公也晓得,军队是最讲究服从的地方,我为了让底下军官和士兵们听话,就弄出了讲究服从的国家主义理念出来。又因为许多士兵是泥腿子出身,也就挑了一些他们看了舒服的主张进去。”

    “文鹿的意思是……这文学社仅限于军队中?”张謇并未被刘继业的说辞所完全说服。

    “当然!军队不干涉民政嘛!”刘继业笑容却颇为灿烂:“文学社是我掌控军队的组织,其主张是给士兵们看的,非是要真正推行全国的东西……”

    见张謇脸色虽然好了一些却依然没有信服的样子,刘继业一拍手,干脆道:“政治上,我还是坚信立宪的!正好有一事要与季直公商量……”

    “何事?”

    “南北议和在即,不出意外袁宫保必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政府成立,国会也要召开了。国会召开,就要如西方那般出现政党政治。”

    张謇双眼一亮:“难道文鹿是说……?”

    刘继业点头微笑道:“政党政治必要有政党,你我何不尽早联合成立一党来,在国会中争选?”

    张謇沉吟片刻……

    “此政党中,可有文学社之参与?”

    “自然没有!文学社只限于军中,绝不参与政治!”刘继业斩钉截铁地说道。

    “有文鹿你这句话……”张謇听后,脸上终于浮现出满意的表情。

第336章 南北议和(三)() 
第三百三十八章南北议和(三)

    “大帅到!”

    随着门口卫兵的一声高喝,参谋部会议厅的全体军官同时起立,待拿着公文包,穿着一身无军衔军大衣的刘继业走到主席台上,才一摆手令众人坐下。

    与会的军官包括军政部和参谋部厅级干部、文学社各分社社长、各野战部队标统及协统;那些因情况不能赶来的,比如徐州的蒋方震则派出其副手参加。这些如今已是江苏军界高官,不少能称之为大佬的人,此刻如同小学生见了老师般齐齐坐下。

    坐在刘继业左侧的是军政部总长张孝准、右侧则是参谋部总长沈同午,两名军队系统位置仅次于刘继业的骨干依次开始点名。

    花了三分钟时间将在场的七十多人全部点名完成后,刘继业才开口道:“方才跟张季直聊了会儿,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不好意思。”

    “今次召开的是联席会议,把军政部的、参谋部的,还有野战部队的长官们都聚集起来,共同开会。目的是什么呢?可有人知道?”

    刘继业巡视一遍,见无人出身,各个都如同雕像一般挺着脊背一动不动坐着,这才自己说道:“目的就是总结此次津浦线战役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它,让我们江苏革命军因此而增强战斗力!”

    “首先说,津浦线战役虽然最后我们赢了,成功将段祺瑞的第三军包围在固镇,最后也达到了我们的战略目标……战术上也不乏亮点,但是!”刘继业话锋一变,变得严肃起来:“在战役过程中依旧暴露了许多问题!许多严重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这场战役之所以能获胜,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多好,而是敌人做得蠢!”

    “然而我们能够指望每次战役敌人都像这次一样犯蠢吗?遇到做得好的敌人又怎么办?只有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每一次都做得比上一次更好,我们才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话音刚落,张孝准便站起身大喝道:“大帅说得是!”

    “大帅说得是!”全体军官随后几乎是同时出声,声势镇人!

    刘继业朝张孝准点了点头,在桌面上打开公文包,取出了一份文件道:“战役过去了六天了,军政部、参谋部及各参战部队也按照我的要求整理出了报告书。今天我们就挑选各部报告书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进行讨论!”

    “军政部,你们先来吧。”

    张孝准示意了一下下属,随即六个军政部的厅长(总务厅、军务厅、军纪厅、马政厅、交通厅及军需厅)都同时起立。张孝准作为军政部总长首先进行概括总结,然后由各具体厅长进行具体的经验教训总结。

    “……渡江时,我厅与参谋部及各野战部队协调不力,未能正确估计到运输大军的复杂程度,缺乏准备,造成了严重的时间耽搁。我厅改正的意见是,在计划层面与参谋部联合制定运输计划、邀请铁路系统的专门人士加强对我厅军官的培训工作、在大军开拔前与各相关部门联合成立调控委员会统筹大局、以铁路运段为划分设立兵站系统,与军需厅增强合作。”

    交通厅厅长,原第三十三标正参谋官王九黎说完后,在场的众人便开始讨论起来。参谋部的军官首先承认协调问题,也觉得设立专项专门的调控委员会方案可行,在场众人基本上对交通厅的改正意见赞同,应当实施,只有后面设立兵站的提议由于工作量的原因暂时后置。

    随后,军法厅厅长,原第三十四标正参谋官方振武说话,总结了战役中各部宪兵部队所出现的情况:“绝大部分情况下,各野战部队的宪兵部队都很尽职,如在张台子战斗关键时刻,宪兵队队官带领宪兵上阵,协助野战部队守住了阵地。然而,在第六混成协攻占宿州时,曾短暂出现过部分士兵打砸抢的现象,未能得到该部宪兵队有效制止,严重损害了我革命军的形象和军队内的军纪。我厅改正意见是,将犯事的士兵送上军事法庭审判、将涉及的宪兵队予以降职处罚,增强各部队宪兵队的培训和训练,并在各野战部队由执法参谋向该部队举行军法讲课。”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