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关于“弟娶其嫂”。满洲确实有“兄死弟娶其嫂”的习俗。清太宗皇太极开始改革满洲的婚姻习俗,规定:“不许乱伦婚娶”(《清太宗实录》卷十一),严禁转房婚——不许娶庶母、婶母、嫂子、侄妇等,但没有触动异辈相婚和姐妹同嫁一夫的婚俗。清帝中满洲异辈相婚,入关后顺治帝出现过,后来就再没出现过。姐妹同嫁一夫,康熙帝后妃中有三对亲姐妹,光绪帝曾有瑾妃和珍妃姐妹。然而,汉族个别也有这种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八,关于“尊称皇父”。有人说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既然被称作是“皇父”,那就证明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嫁给他了。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顺治帝即位。第二年,清朝迁都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蒋良骐《东华录》卷六)。这就如同后来光绪皇帝尊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一样。无论是叔父摄政王,还是皇父摄政王,都是摄政王的尊称,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做了顺治帝的继父。
第九,关于“朝鲜史证”。类似太后下嫁颁诏告谕这种朝廷大事,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对于清朝发生的大事有详细的记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李朝大王实录》。朝鲜的《李朝大王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所以有学者推断,根本没有孝庄太后下嫁这件事。
第十,关于“顺治报复”。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不到一个月,顺治帝就拿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开刀,来惩治多尔衮。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六日,顺治
顺治帝就以“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谋乱”罪,将其幽禁,后来将阿济格赐死。二月十五日,也就是福临亲政一个月零三天,就定多尔衮十大罪状,命将多尔衮削其爵号,撤其庙享,黜其宗室,籍其财产,没其府第,毁其陵墓,继子多尔博归宗。耶稣会士卫匡国在《鞑靼战记》中记载:多尔衮死后被毁挖坟墓,掘出尸体,用棍子打,以鞭子抽,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有人推断,因为多尔衮逼孝庄太后下嫁,所以才引起顺治帝如此的仇恨。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毕竟是推测,不能作为孝庄太后下嫁的依据。况且少年天子亲政以后,严惩摄政王或辅政大臣,例子是很多的。明朝万历皇帝亲政后,严惩张居正;康熙皇帝亲政后,严惩辅政大臣鳌拜,都是史例。
第十一,关于孝端不允。布木布泰的姑姑孝端皇太后尚在,她不会允许自己的侄女下嫁,败坏皇家的体统,有辱皇家的尊严。
第十二,关于笔记无载。当时在京的大小官员、来京科考的举子,至今没有见到一篇“太后下嫁”的记载。如果说当时怕犯忌讳而正史无载的话,可是私家笔记、文集、手稿、秘录等也不见记载。
从以上十二条来看,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既无文献根据,也无档案依据。从目前清史研究的情况看,既没有过硬的材料证明太后下嫁了,也不能完全消除关于太后下嫁的疑问。所以,300多年来,直到今天,孝庄太后下嫁一直是清宫中的一桩疑案。
我们探讨孝庄太后下嫁疑案,起码可以得到以下启示:第一,不要单纯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关系;第二,弄清事实真相,才可以廓清戏说历史的迷雾;第三,皇太后和多尔衮在皇帝年幼、江山不稳、国运维艰的局势下,以大局为重,和衷共济,形成合力,共度难关,取得胜利,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第四,我认为:皇太后布木布泰同摄政王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确实无。
相关推荐书目
(1)孟森:《太后下嫁考实》,《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2006年
(2)周远廉:《顺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周远廉、赵世瑜:《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4)陈捷先:《顺治写真》,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5)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顺治出家之说
一、福兮祸兮(1)
顺治帝6岁登极,在清代史、满洲史上开了一个幼童继承皇位的先例。其后有8岁的康熙、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和3岁的宣统继承皇位,幼帝在清入关后10位皇帝中竟占了5位,其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幼童继位,必有摄政或辅政。《清史稿·诸王传》曰:“以摄政始,以摄政终。”特别是清朝最后的半个世纪,由一位太后连续控制三位儿童皇帝(宣统帝也由其懿旨而定),来统治西方列强觊觎下的中国,成为一段悲痛的历史。
顺治帝名福临,他的命运真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降“临”。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大清皇位,从天而降。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逝世,从而引发了激烈的皇位之争。当时最有希望得到皇位的,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个是睿亲王多尔衮,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斗争的结果,双方居然都同意由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真是福从天降!
第二,迁鼎燕京,从天而降。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燕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大明皇朝灭亡。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在吴三桂引领下进入山海关城,大战李自成军,获得山海关大捷。此后,一路势如破竹,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城,在武英殿御政。清太宗皇太极曾有遗愿:“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多尔衮遂奏请顺治帝迁都北京,顺治帝自然采纳了多尔衮的意见。同年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在皇极门(今太和门)举行大典,颁诏天下,定鼎燕京。祖、父28年奋争未能实现迁都燕京的愿望,7岁的福临却实现了。他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入关定鼎,奄宅区夏”,具有开创之功,因而他身后得到的庙号是“世祖”,而他的父亲皇太极的庙号仅是“太宗”。
第三,亲掌朝纲,从天而降。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突然逝世,年仅39岁。在多尔衮摄政这7年,小皇帝福临只是一个傀儡,假如多尔衮能活到康熙帝的年龄,则还有30年的时间,顺治帝的政治生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实在难以想象。多尔衮的死给了福临亲政的机会,使他18年的皇帝生涯中有11年能够名实相称。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确是有福之人。
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生命来说,顺治帝的人生有喜也有悲。
第一,未受系统全面的儒家教育。这里有一段故事。顺治帝曾经把读过的一些书拿给高僧木陈忞看,说:
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从老和尚来后,始不苦读,今唯广览而已。(木陈忞《北游集》,转引自《陈垣史学论著选》)
可见,在14岁以前,福临没有受过系统的良好的文化教育,亲政后连奏章也看不懂,只好苦读以至呕血。当然,顺治帝后来还是学有所成,广泛涉猎经史子集,通略儒释真谛,文化水平远远超过他的父亲皇太极和祖父努尔哈赤,而且诗、书、画、文都好。顺治帝的指画颇具造诣,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顺治帝的画,笔墨清简,神韵溢彩。
第二,少年即位承受巨大压力。少年福临作为一个皇帝,承受了太多的责任、期望和压力,很少能够享受到普通孩子的快乐和轻松,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重压之下,必有反弹。这一点,从他对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报复可以看出。多尔衮是顺治帝的亲人,是他的皇叔父;多尔衮是顺治帝的恩人,他帮助顺治帝登上皇位、稳定政局,并迁都北京、统一中原。但这个强权的摄政王也同时带给小皇帝巨大的心理阴影。福临时时感到孤立无援、仰人鼻息,甚至连见母后也没有充分的自由。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死在塞外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帝亲政。二月,便追论多尔衮十大罪状,籍其家产,削其封典,撤其享庙,诛其党羽。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记》载述:多尔衮死后被毁挖坟墓,掘出尸体,用棍子打,以鞭子抽,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从中可以看出顺治帝长期受压抑之后巨大的反扑力量。
第三,同母后的关系不太协调。福临甚至可能同太后有冲突:一是,顺治帝幼年贪玩,母后管教过严,母子不协,这是家庭中的常理;二是,母后将自己的侄女许给顺治帝做皇后,小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贵族,从小娇生惯养,姑母是皇太后、姑奶奶也是皇太后,小两口经常发生口角。顺治帝废掉了皇后,又立一位科尔沁贝勒的女儿,顺治帝还是不喜欢;三是,顺治帝宠爱董鄂妃,遭母后反对;四是,要出家当和尚,更是受到母后斥责;五是,母后同多尔衮的关系问题,传言很多,让他难堪。
哈噶喇楼第四,乳母李氏病死。顺治帝曾对人说:“乳母李氏,当朕诞毓之年,入宫抚哺,尽心侍奉,进食必饥饱适宜,尚衣必寒温应候,啼笑之间曲意调和,期于中节,言动之际,相机善导,务合规程。诸凡襁褓慇懃,无不周详恳挚。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惓念慈衷,赖以宽慰。……乃一旦溘然长逝,深堪悯悼。”(《清世祖实录》卷一四三)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苦。福临身边最亲近的人,与母后关系不洽、叔父专权跋扈、皇后废立、兄弟矛盾、爱子夭亡、爱妃早逝、乳保去世,等等,实在是烦恼、痛苦的事情。亲政以后,国事烦扰,更使他心力憔悴。怎样解脱?他在佛界找到了一方清净之地。
二、因苦结佛(1)
大体说来,顺治帝亲政后,前七年因耶稣会士汤若望而受基督教影响较大,后四年因亲近和尚而受佛教影响较大。我着重说一下顺治帝同佛教的关系。
顺治帝笃信佛教,有他生活环境的影响。早在他的祖父努尔哈赤时,佛教已传到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常手持念珠,尊崇佛教,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极时,为搞好同蒙古的关系,崇奉喇嘛教,“重教”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所以在盛京(沈阳)兴建实胜寺,崇奉玛哈噶喇佛,藏传佛教在后金已产生很大影响。顺治帝的母后孝庄皇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轻寡居,以信佛解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当时后宫里蒙古族后妃很多,所以慈宁宫里普遍信奉佛教。这些,对年幼的顺治帝有深刻的影响。
然而,真正促使顺治帝结下很深的佛缘,是缘于他的董鄂妃。那么,这位董鄂妃到底是何许人也?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4后、14妃,共18人。《星源吉庆》记载顺治帝有3后、16妃,共19人。顺治帝同他父亲皇太极一样,后妃中也有姐妹共侍一夫的,如孝章皇后和淑惠妃就是姐妹。
顺治帝先后册立或追封四位皇后:
第一位是废皇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是他母亲的侄女,聪明而美丽,由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册立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时常发生口角。一天,顺治帝让大学士冯铨查阅并奏报前朝废皇后的历史故事,冯铨等疏谏,并问废后的理由,顺治帝大怒道:“皇后无能,所以当废!”后礼部尚书胡世安等18人分别具疏力争。一个叫孔允樾的礼部员外郎奏称:“皇后正位三年,未闻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君后犹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过,犹涕泣以谏,况不知母过何事,安忍箴口而不为母请命?”顺治帝把这件事下发诸王大臣会议。会议结论是:皇后仍然居中宫。命再议。顺治帝坚持己见,奏报皇太后,并得到懿准,废掉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直到顺治帝病重,废后请求见顺治帝一面,仍被拒绝。
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14岁,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顺治帝的责斥。这位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太后呵护,才未被废掉,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死,享年77岁。
第三位是孝康章皇后(追封),姓佟佳氏,都统佟图赖之女,是康熙皇帝的生母。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玄烨,年14岁。康熙二年(1663年)病死,年24岁,时康熙帝10岁。
第四位是孝献章皇后(追封),董鄂氏,就是顺治帝最宠爱的董鄂妃。《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这位董鄂妃的身世,也是清宫的一桩疑案。她的身世有三说:有人说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说,她曾经是福临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清史稿·后妃传》则说她姓栋鄂氏。
根据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回忆录和陈垣先生的考证,她似乎就是福临夺其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爱。董鄂氏聪敏俊丽,明秀婉惠,诵经习书,善解人意,而博得顺治帝的宠爱。两人情意缠绵,火热爱恋。但事被博穆博果尔发觉,董鄂氏遭到夫君的严斥。董鄂氏受了委屈,找顺治帝哭诉。顺治帝闻知后,狠狠地打了博穆博果尔一个耳光。博穆博果尔心情痛苦、愤怒,但事情发生于当今皇兄身上,是没有地方讲理的。于是,博穆博果尔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忍,二是死。博穆博果尔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日,或是忧愤致死,或是自杀而死。顺治帝在其27日服满后,干脆将董鄂氏娶进承乾宫。
有几件事可以说明
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一是晋升之速、典礼之隆。董鄂氏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即九月二十八日晋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仅有的一次。
二是尽改旧习、专宠一人。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少年福临“和一切满洲人一个样,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结婚之后,“人们仍听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过失”。可见,福临确实沾染了满洲贵族子弟那种好色淫纵之习。可是奇迹出现了,自从遇到董鄂妃后,少年天子变得专一起来。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谓“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董鄂妃受到专宠。
三是隆遇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董鄂氏生下一位皇子。顺治帝福临非常高兴。但事有不巧,小皇子出生3个月,未命名,便夭折。这件事对董鄂妃打击实在太大了。自从她嫁给皇上,虽然受到宠爱,但是也受到其他后妃的嫉